新课改中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研究的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568967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9.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中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研究的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课改中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研究的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课改中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研究的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课改中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研究的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课改中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研究的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改中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研究的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中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研究的结题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改中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研究的结题报告新课改中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研究的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从二00一年起,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实施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因此,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会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学校新课程实施和教育创新的重要任务。从目前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手段还是比较落后、僵化,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学校教育严重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社

2、会的发展和变革,从二00一年起,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实施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因此,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会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学校新课程实施和教育创新的重要任务。 从目前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手段还是比较落后、僵化,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学校教育严重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学生的思维潜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 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为中心进行学习是创新学习的重要特征和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

3、应依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问题情境或氛围,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和机会,激发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此,我们提出了在新课改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原苏联心理学家马丘斯金等人,对问题情境教学进行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研究。他们依据当代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对问题情境教学的本质进行深刻的心理学论证,对问题情境教学的操作方式、原理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设计理论都把问题解决作为建构性学习的基本策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对此问题也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问题是

4、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思维发展过程,提出了抛锚式教学。 问题教学法最先是由原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后经有关专家补充完善,现已成为一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发展性教学的高级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需要教师系统地设计一些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活动,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已确立的科学结论最优化地结合起来。问题教学法以当代思维科学为依据,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问题解决方式可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合作研究式、自主探究式等。 本课题借鉴、运用国内外相关的理论,并结合我国国情和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进行具体化和操作性研究,不仅

5、注重以问题情境创设为中心的学习过程,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也注重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兴趣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层次性原则创设情境,能让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优生的潜能,让他们吃得饱;对差生要有计划给予帮助,让他们在课堂上有事可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可操作性原则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4、学习规律性原则由一般到特殊,或由特殊到一般,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内化知识。 5、探索

6、、发现原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问题,要求教师将学生从旧知引向新知或从现实生活实例引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索设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现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正确的思维规律,从已知走向未知,以达到“再发现”科学结论的目的,实现知识的广泛迁移。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多种策略和具体操作方式。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成功经验。 2、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能力得到同步发展。特别是在创新意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成效。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问题情境的

7、创设和实施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反思。 (二)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研究和形成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一般操作模式。 教师行为:创设问题情景指导问题解决策略鼓励与引导。 学生行为:明确问题激发探究欲望自主、合作解决问题交流解决问题的经验与策略。 师生共同行为:评价反思归纳。 2、具体研究: 、问题情境创设的要素、类型及策略研究。 、学生问题解决过程的指导策略研究。 、问题解决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整合研究。 、问题解决学习的类型和方式研究。 、问题情境创设效果的评价研究。 、问题情境教学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归纳。 、多媒体技术在问题情境创设中的作用研究。 五、实验的具体实

8、施过程 问题情境创设的类型研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感到问题情境创设的类型很多,主要体现在下面几方面: 类型一:巧设疑问 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内在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 。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心欲

9、言而不能”的“悱愤”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 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通过探索先找到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而后又想:“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不是也看一个数的个位?带着这个好奇,进行了又探索、讨论,最后明白“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不看一个数的个位,而是另有规律。 又如,在讲长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先出示两个图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有的学生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学生用1平方米的单位进行测量。在肯定了学生们积极想方法、开动脑筋的同时,我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中国土地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学生们领

10、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疑问萌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他们跃跃欲试,开始探求新知识。整堂课由于教师善于用问题创设情境,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学得兴趣盎然,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类型二:走进生活 关注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如果不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就没有现实的感觉,学生也就缺乏学习的动机。必须改变课堂等于教室、学习资源仅限于书本的观念,随时从学生熟悉的现时“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关注的话题,将沸腾的、变幻的生活及时纳入课程和课堂中。要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贴近,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背景相符,强调对“生活的回归

11、”,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使知识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与生活隔离的东西,而是使学生能自己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知识、蕴含知识。总之,要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要更多地走向课外、户外,因为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 如在认识了物体的各种形状后,我设置学生回去观察周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状的,并想想这些物体可不可以做成其他形状,为什么?学生完成这个作业热情很高,并且得到了多种不同的答案。有的学生说,硬币是矮圆柱容易存放,如果做成长方体或正方体会损坏衣服的口袋。有的学生说,汽车的轮胎是圆的,如果做成方的,汽车不但开不快,还有翻转的可能。还有的学生说,我想设计

12、一个球形的电视,使坐在任何一个方向的人都能清楚地看到。这项作业不但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更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类型三:设计游戏 爱游戏是人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游戏进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开心地合作,把抽象的数学趣味化,既激发了学习热情,又学习了知识,理解了概念,训练了技能,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游戏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短,稳定性差,对事物的内部活动,对学习目的,意义缺乏认识,是处在直接兴趣阶段,在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高高兴兴地进入数

13、学王国,领略数学知识的乐趣。 如在学习两步加减应用题时,老师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乘过公共汽车吗?”同学们齐声答道:“乘过。”“好,下面我们就来做乘公共汽车的游戏。”录音机里插放着汽车喇叭声,有15位学生上来乘坐“公共汽车”,到站后下去10人,又上来6人。由于学生身临其境,有深切的体验和感受,加之做游戏时油然而生的积极情绪的推动,马上就编出了两步计算应用题,说出了解题思路,算出了正确答案。 类型四:巧用故事 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

14、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给学生讲了个故事:“一天,小猫和猫妈妈去河边钓鱼,猫妈妈一心一意的钓鱼,钓到了一条又一条大鱼。而小猫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猫妈妈钓到一条大鱼可以用几表示,钓到二条大鱼呢?小猫一条也没有钓到能不能也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本来数的认识教学是比较单调、乏味的,听到这个熟悉的故事后,学生的兴趣浓厚,很自然地就把学习转化成一种内在需要和间接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求,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 类型五:

15、利用数学实验 利用数学实验的方法来创设问题的情境在几何图形的教学中是很平常的事情,先让学生观察实验,然后总结得到数学结论,如在教圆柱体侧面积时,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张标有长、宽数量的长方形纸,在课堂上指导他们通过下面的操作过程来探求知识,寻找规律。第一步:先让学生将长方形的纸卷成圆筒状,再摊平。这一卷一摊,就使学生发现一个圆柱的侧面经过展开就可以转化为平面。第二步:再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于卷成的圆柱形之间的关系,一直找到这种关系为止。最后一步,让学生做下面的练习:把圆柱的侧面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宽等于圆柱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

16、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认真操作,仔细观察,思维活跃,不但弄清了圆柱侧面积公式的由来,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类型六:老问题延伸 解决问题和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等有关。作为教师,如果能贴切的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并适当的发展他,不仅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够深化这种结构,使学生学习如何学习、并且大胆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联系商不变的性质,有学生就提出:“商不变性质也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这样叙述行吗?”,“分数的基本性质用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大小不变这样的方式来叙述合适吗?”由此激起了学生

17、的探究的兴趣。从新旧知识的契合点和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创设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之形成积极状态,产生急于提出问题的强烈心理趋势,并趁势提出研究问题。这就充分利用了前面的问题情境。不仅巩固知识,也发展了知识,对于学生发问,思考都是有利的。 类型七:利用联想 在数学中,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现象是很普遍的。让学生较多的接触,适当的总结,是有利于学生的提高的。匈牙利数学家、教育家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要联想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条件相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结论相似的题目。”利用联想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要找出问题相似的地方,或“形似”,或“神似”。“形似”我们称之为一题

18、多变、而“神似”我们称之多题一解。 类型八: 利用化归思想 化归思想是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某种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 较简单的问题。应当指出,这种化归思想不同于一般所讲的“转化”、“转换”。它具有不可逆转的单向性。 例如: 狐狸和黄鼠狼进行跳跃比赛,狐狸每次可向前跳4 2(1) 米,黄鼠狼每次可向前跳24(3)米。它们每秒种都只跳一次。比赛途中,从起点开始,每隔128(3)米设有一个陷阱, 当它们之中有一个掉进陷阱时,另 一个跳了多少米?这是一个实际问题,但通过分析知道,当狐狸第一次掉进陷阱时,它所跳过的距离即是它每次所跳距离42(1)。针对两种情况,再分别

19、算出各跳了几次,确定谁先掉 入陷阱,问题就基本解决了。上面的思考过程,实质上是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分析转化、归结为一个求“最小公倍数”的问题,即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这种化归思想正是数学能力的表现之一。 问题情境创设的模式 学则须疑,疑则引思。一年中我们主要以“创设情境提出中心问题激活旧知充分展示尝试应用”即“设疑激疑质疑释疑”的模式进行教学。从而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具体体现如下: 1、 设疑激发思维 设疑,指的是创设问题情境,发起学习动机。教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

20、生奇”,“疑中生趣”,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心理状态。 (1)联想生疑。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要提问本课所用到的旧知识,以达到顺利地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的目的,也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同时又能降低思维的难度。 (2)动中生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产生疑问,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好方法。例如: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准备好几个大小不等的圆,叫学生想办法量出圆的周长。学生通过在一水平直线上滚动可以找出所给圆的周长。接着,教师问:“如果求圆形水池的周长,还可以滚吗?”学生面对强烈的认知冲突,探索圆周长计算方法的兴趣马上来了。教师让学生在滚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和猜测:圆周长是由什

21、么决定了的?学生有的说:“与直径有关。”有的学生说:“与半径有关。”在此基础上对圆的直径或半径进行操作测量,通过对周长除以直径或半径的商的分析,最后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广泛地调动起来,深深地沉浸在对问题探讨的过程之中。 (3)趣中生疑。教师在设疑时,不但要注意把“疑”设在新知识的重点处,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趣中设疑,可使学生对学习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我先做好一些只露出三角形一个角的教具,让学生观察判断整个三角形会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一个直角时,学生说是直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钝角时,学生说是钝角三角

22、形;当露出一个锐角时,学生也自然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我拿出来的却不是锐角三角形,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悬念:为什么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而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就不能确定是什么三角形呢?在学生积极探究这一问题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我就紧接着说: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已经成为一种“自我需要”,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2、激疑引导思维 设疑可揭示矛盾,启发学生的思维。激疑则是认识矛盾,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新知的思维过程。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都必须自始至终地把解决学生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在不断揭示和解决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认

23、识差异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 直观演示,激化矛盾。所谓激疑,就是要把握新知识的疑难之点,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解决疑难之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使学生眼、手、口、脑协同活动,是解决难点、促进抽象思维的最好途径。 抽象概括,悟出道理。激疑的过程,也就是抽象概括的过程。教师如果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办法,引导学生抽象概括,自己悟出道理。这种尝试的成功,将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内部动机,也会使学习兴趣向高级的方向转化。 当学生积极思维、克服困难,得到正确结论时,必然会产生精神上的满足感,从而激发出更高的学习兴趣。 观察比较、深化认识。激疑还应引导学

24、生认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小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之间密切相连的情况可以说到处都是。每当我们学习一个新知识,都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它是建立在哪些旧知识的基础上的?新旧知识有哪些区别和联系?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地对知识进行比较,既可以区别异同,防止相似知识的混淆,又可以沟通联系,理清脉络,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质疑促进思维 我们通常在新课讲完后,通过阅读课本使学生梳理思维,整理知识,并对不理解或不懂的地方提出质疑。这样既可以加强对问题的了解,加强对课本语言的科学性、精练性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多思善问的习惯。 教师质疑。教师向学生质疑,目的是引导和促进学

25、生质疑。如在教学“分数除以整数”中,教师可以质问学生,分数除以整数为什么可以分数乘以这个数的倒数?通过教师的,学生产生了疑点,势必进行深入的思考。 (2)学生质疑。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有时教师可有意识地遗留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读书时发现,学生能发现和解决的问题,老师就不要包办代替。此外,要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还以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见解,养成和学生商讨问题的习惯,创造民主的学习气氛。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 4、释疑培养能力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练习中,学生免不了会出错或提出问题,教师应适时、巧妙地为学生排忧解

26、难。在释疑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这些探索、发现及判断等真实的思维过程中,学会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联想、分析、归纳、类比,切实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提高其思维能力。 (三)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有了问题 ,思维才有创新。”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

27、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质量的问题情境?现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1、把问题情境故事化 把教材中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把问题情境活动化 学生对自己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是印象最深刻的,记得最牢的。比如在比例尺教学中,我们改变过去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让学生走向社会,接近生活,实践铺垫,要求学生翻阅资料

28、,上网查找、向有关部门去了解比例尺的知识。学生对课前这种实践活动兴趣很浓,他们通过观看、记录、制作,查找、获取了大量有关比例尺的材料。课堂上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直接利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在实物投影仪上加以分析、讲评。学生研究自己搜集的材料要比研究教师提供的材料更积极主动。这样使学生感到新知识来自生活,有亲切感,能学好,激发了学习热情。 3、把问题情境生活化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我创设一个“购物商店”,由几位小组长当“售货员”,

29、其他同学当“顾客”,进行模拟购物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而且也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把问题情境开放化 把问题情境开放化,就是把学生投身于一个思维策略与解题方法不惟一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如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后出示:修一条长4800米的公路,4天修了全长的20%,照这样计算,还需要几天方能修完?学生解答这道题时,既可以用上“4800米”这个具体量,如列式4800(480020%4)-4,也可以不用具体量,如列式为1(20%4)-4;既可以采用归一法来解,如列式为1-4,也可以用倍比法来解,如列式为4(1-20%)20%

30、;既可以先求总时间,再减去4,也可以直接求剩下的时间。这样,学生就可在求异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逐步趋向创新。 这样随着练习的层层深入、开放,学生的思路越来越开阔,他们善于用不同思路去剖析数量关系,把握思考方向,向其纵深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发散性得到了培养,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合理的思维习惯。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努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和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问题情境创设的作用研究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认识活动,学生就是数

31、学活动的主体。然而,小学生受其年龄的影响,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要是靠创设诱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上来。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智慧潜能迸发出来。那么,怎样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粗浅的体会: 1、创设问题情境,保证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创设操问题情境,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4、创设问题情境,鼓励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5、创设问题情境,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6,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自己发现了问题 7、创设问题情境,

32、让学生自主解决了问题 8、创设问题情境,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9、创设问题情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10、创设问题情境,培养了学生使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1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既能把学生置于一种“愤悱”状态,又能把学生引入一种要求参与的渴求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毫无强迫的痕迹,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思维也处于最佳状态,智慧的火花不断闪悦,创新成为可能,也变为现实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转变了教师的观念 1、学生观:不仅仅是看学生听课认不认真,作业做得如何,更主要的是看学生的心理活动怎样;看学生是

33、否喜欢数学课;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完全调动起来。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兴趣。一年下来,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通过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比对班比高20%,学习态度较好的比对比班高15%,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比对比班高16%。学生的探究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据调查统计: 2、质量观:经过一年的实验,实验班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测试,发现优秀率提高了15%。成绩的提高得益于教学由原来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忆,改变为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小组讨论、探索、总结出概念,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4、。 3、教学观:转变师生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这样既增强了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科研意识,也提高了教育科研水平。教师会教、善教,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总结出了“新课改中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类型及模式 一年来,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教师,把我们的假设和构想,经过多次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提出了“问题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中心问题激活旧知充分展示尝试应用”即“设疑激疑质疑释疑”。也就是说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学生在自主探究,质疑问难,多向交流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

35、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我们的数学课上,学习目标让学生发现,问题由学生提出,规律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大都有探索新知的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新思路。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思路畅通、灵活、有深度。调查表明,喜欢数学的学生比对比班高出32%。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探究、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充分展现了学习的主动性。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不是直接出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式,而是从学生感兴趣的春游活动谈起。 给学习创设了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又为学生

36、提供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现实背景,从中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调查显示:实验班学生要求主动发言的占85%,而对比班仅占32%,实验班能积极参与小组学习的达100%,而对比班仅占28%,实验班能提出不同见解的占65%,而对比班仅占23%。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验中,我非常重视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把数学的学习过程变成了学生实践探究,应用的过程。如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十一册教材的“利息”内容教学中,按照原来的教学手段,那只是以本为本学会利息、利率的含义及利息的计算方法,仅此而已,

37、而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充分的有实践、有探索、有研究的空间。先组织学生进行“存款与利息”实践,分查找资料组,银行调查组,问卷调查组三大组进行调查,事先确定了调查内容和问卷内容,然后调查小组进行情况分析汇总,最后课堂汇报展示 。通过这样的活动和教学,不但使学生了解了利息、利率的含义,掌握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了解了课本里所学不到的知识,如利率的种类,存款的方法和作用等,最后各小组还提出了整改意见,从中也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等实践方法,培养了学生合作交往意识,增强了勤俭节约的自觉性,使他们认识到节省零用钱参加储蓄,可以支持国家建设。课堂效果非常好。 形成了一批教育论文、学

38、术成果。 一年来,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在教科室和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扎扎实实进行课题研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不断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取得了较大成绩。 七、课题研究带给我的思考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学生思维变得活跃,创新意识增强,加之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手段的丰富,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困难,或许不能充分考虑估计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提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掌握最新信息以应付课堂上学生开放性的提问。 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育的关键。经过一年的实验和研究,我们探索出了小学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类型、策略、模式及作用等等,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探讨,以利于这项实验与研究更加完善和深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