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目的设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目的设置.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目的设置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 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一般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理念、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在诸多要素中,我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或所要达到的标准。它具有导教、导学、导检测的功能。如果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好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就有一个好的课堂教学的开端。有好的目标,教师教什么才心中有数,怎样教才心中有路。可见,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语文教师每篇课文都要设计一个教案。我常看一些语文教师的教案设计,还有网络上的教案设计,甚至有些
2、杂志上发表的教学目标设置,发现其中出现的问题不少。这说明一些设计者对教学目标功能的认识还是存在着模糊的现象的。 下面的几个例子是比较典型的: 例1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目标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例2 少年闰土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学习课文运用对比突出文章中心的写法; 3、 让学生学习抓住人物特点具体地描写人物性格的写法。 例3 忆江南的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及背诵这首诗; 2、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体会词表达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上述教学目标的设置都是有问题的。 例1语文教师要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上下工夫,这是课
3、程目标,而不是这一节课的目标。例2虽然是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但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计都是同在一个层面上,都是学习和掌握课文的写作方法, 体现不出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例3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及背诵这首诗; 2、培养学生想像能力,体会词表达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这三个教学目标中都采用了“培养”一词来表述,这样的表述都是体现出教师行为。教师怎样培养,用什么手段去培养,那是不具体的,无可操作的,要求学生做的问题并没有涉及到。 这三个教学目标设计的“案例”中,强调的是怎样做和做什么的标准,对学生达到怎样的要求和标准基本上没提。这恐怕还不算得上是语文教学目标。所设
4、置的教学目标是抽象的,让人很难知道教师做什么,学生会什么。这种不符合具体行为的“做什么”的教学,那肯定是低效率的教学。 对以上教学目标的设置,出现这种模糊的现象,说明我们有一些语文教学设计者对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还是不够透彻的。 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有那些不同特点? 1、从两者描述的着眼点看,教学目的着眼于教师的讲授愿望,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描述的,只是教者对教学活动的一种需求;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描述的,是对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的一种规定。 2、从二者直接作用的对象看,教学目的重在教师的教,对教师的教学有直接的指向作用,有利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学目标对教
5、师和学生都有直接的指向作用。 3、从两者使用的动词看,对教学目的的描述一般用“了解”、“懂得”、“领会”、“体会”、“掌握”等心理活动过程的内隐体验性动词,比较抽象、笼统、模糊、可操作性差,其目的是否达到,不易测量;教学目标的描述采用“说出”、“找出”、“说明”、“分析”、“运用”等表示特定动词外显行为动词,表义明确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看一节课是否成功有许多标准,但其中最客观、最重要的标准是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师想知道学生是否学会本节课的内容,应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测试题,以此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以上三个教学目标的设计,就是以教学目的代替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无法
6、检测到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怎样设置出比较合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下面浅谈几点看法: 第一、教学目标的设置必须明确陈述的主体对象是谁 “教学目的”陈述的主体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不是学生学习的行为。而“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学习中的变化结果,而不是教师的行为。所以,我们教师设置教学目标时,不可用“指导”、“培养”、“教育”等词来陈述教学目标,这些词语都表示教师的行为,而不是学生学习的行为。陈述教师行为和学生学习的行为是不同的,前者是检查教师做和没做的问题,后者是检查学生会不会做,能不能做的问题。如果设计者用“指导”、“培养”、“教育”等教师行为的词语陈述教学目标的话,这样教师做了,教学
7、任务就完成的话,那么学生方面“会不会”、“能不能”就无法检测。要是这样的话,在新课程理念下,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吗?能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吗?教师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吗?教学目标强调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行为发生了与教学目标的规定相应的变化,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学生能在课文中找出运用比较写法的句子,并能说清楚用“什么”和“什么”来做比较。这样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从文中找出比较运用写法的句子,能说出文中用了大海、西湖的水同漓江的水相比;用泰山、香山和桂林的山相比。这样的教学例子,可以让人看到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后,学生说什么或做什么,说得怎么样和
8、做得怎么样,是具体、有可操作性的,可以检测出学生的“会和不会”、“能和不能”的学习行为。 第二、教学目标的设置必须能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多方面的,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也是十分丰富的,它的综合性也是非常强的。而且不同的课文,特点不同,学生学习的重点也不同,这就决定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反映是多元的,也决定着我们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要体现出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如例中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目标设置仅仅定为“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一项是不妥当的。想想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要求不要求学生讲述或复述故事情节?对童话中的人物小女孩总让学生有个看法吧?对文中的主
9、题总会有学生自己的表述吧?又如前面提到的例少年闰土的教学目标中,虽然目标的设计有三点,但都处在同在一个层面上,都是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本文的写作方法,根本不能体现出语文三维目标的要求。 多样性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发展,因此,我们对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设置,应尽可能多方面体现出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 第三、教学目标的设置必须是明确、集中、恰当、具体的 所谓明确、集中,就是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材,依据学生身心特点,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以及知识背景并考虑教师的特点来设置;教学目标的恰当是指符合学生实际特点,起点要准,落点要实,有可控性和可检测性;目
10、标的具体就是要求教者设置出尽量有可量化的标准。 第四、教学目标的设置必须是可观察,可检测的 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能让教者准确把握教什么和怎样教,学生明确学什么和如何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教师在每节课的教案设计中,要设计出确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它必须是具体的,明晰的,而不是抽象的,模糊的;必须是可观察,可检测到的。要做到这一点,应该避免使用“理解”、“领会”这一类含混不清的词语。如说“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不如说“能用自己的话来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有助于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测量和评价,它关系到如何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怎样学习,它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引、操作、调控与检测等功能。美国教育学者克拉克曾经说过:“教学目标是目前达不到的事物,是努力争取的、向之前进的、将要产生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不合理、不明确、不具体、无操作性,那将会影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乃至教学媒体的安排和采用,必将影响学生学习水平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