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教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汉语教案第五课 坎儿井 知识教学点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掌握课文中的所有的词语、汉字、 要求会读,懂意思,重点词语达到会读,会写,会理解,会用。 2. 使掌握课文中的所有的句型,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语言交际。 3. 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和课文的结构,能结合课文情景使用。 能力训练点 1. 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 利用课文材料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听说读写能力,逐步形成真实交际能力。 学习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复述课文,能答出课后的问题, 复述课文内容,用重点词语和课文里的句型造句。 书 ,黑板,粉笔。 第一课时 检查词语学习 第二课时 加深理解词语
2、,学习课文 第三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 第四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 第五课时 课文材料的运用,实际练习 第一课时 检查词语的预习情况 1。自学本课词语,掌握新词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重点词语达到会念,会写,完全理解,会用。 2。通过自学和小组中讨论学习掌握重点词语,通过课文学习识读新词和汉字。 3。获得新的词语学习方式。 4。能够结合实际,用新词表达意思,学习生字的分析,掌握意义。 复习旧课; 检查词语预习 本课的词语比较多,要分清重点掌握和一般掌握,保证重点词语的理解运用。一般词语则通过课文的学习逐渐识读理解 1。每个人在小组中汇报词语预习情况。 读准每一个词语。 能弄清每一个词语的意思。 运用重点
3、词语造句。 2。清理出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需要帮助的内容。 3。小组互相交流,互相帮助,讨论解决疑难词语。 1)注意本课词语中出现的多音字的不同的意思不同读音。 4。提出需要全班解决的疑难词语。 5。词语学习方式提示。 学习方法,学习词语 有些词语的解释: 运河运,运输。 盆地盆,盆子。盆地因地貌向盆子一样四周高中间低而得名。 现代化使变得现代。化,表示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 对比旧词学习新词。 富饶指资源丰富,经济发达,语义较重,多用于形容国家,徒弟,城市,乡村等。“富裕”指财务充足有余,多用于形容家庭,生活等。 无垠一般用于描写自然景物,为书面语。“无边”常和“无际”连用,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4、干涸指河道,池塘等没有水,用于书面语。“干枯“是多义词,多用于口语。 音信指往来的信件和消息 ,一般用于人。“信息”指各种消息,使用范围广。 性命只用于人和动物,为书面语。“生命”用于所有生物体,使用范围广 。 取代侧重排除他人或她物而占有其位置。“代替”只是“以甲换乙”,可与“互相”,“彼此”等词语搭配使用。 构成常含有“被动”的意思,“组成”则含有“主动”的意思。 察看强调为了了解情况而细看,“查看”侧重检查,观察事物存在的情况。 修建和“建筑”都指道路等的施工,“修建”使用范围更广一些。 给予多用于抽象事物,为书面语。“给”可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检查的步骤 1听写词语或让学生朗读词语。
5、2做练习一至五。 3用提示中二,三,死的词语造句。 全班交流解决疑难词语 各小组汇报词语学习情况,提出未解决的疑难词语。 在老师的引导下,全班同学一起解决疑难词语。 1. 熟读词语,加深理解。 2. 抄写词语。 3. 认真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加深理解词语 1。熟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复习旧课。 学习要求,任务 1)读懂每一句话。 2)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掌握运用新句型。 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要求带着以下问题阅读;
6、1坎儿井的水从哪儿来 ? 2坎儿井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3神话中的坎儿井和火焰山是怎么形成的? 4在神话中,人们为什么要从地下引水? 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句子和课文中未理解的部分,小组讨论,互帮互学,争取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读懂课文,能回答上述问题。基本理解每一句子的意思和形式,全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和表述方式。 3。各小组把还没有弄懂的词语,句子和课文的其他部分汇总,拿到全班讨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求得对本课课文疑难点的理解。老师的任务不是直接说出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各种方法,启发,引导,促使学生深思,联想,慢慢地理解和解决疑难。 串讲课文 1第一段 叙述坎儿井的概况。 讲述坎儿井的位置及其作用
7、。 讲述坎儿井的结构。 学习 句型: “之所以是因为” 这个举行表示因果关系,先说结果,然后说原因。例如 1)新疆的瓜果之所以有名,是因为特别天的缘故 。 2)我们之所以告诉你,是因为我们信任你。 2第二段 叙述了一个流传在新疆的有坎儿井的故事。 天神降服了巨龙,于是出现了火焰山和吐鲁番盆地。 天神引来了一条河,河水滋润着大地。 巨龙挡住了河水,人们挖坎儿井引水。 学生朗读课文 可以老师领读,也可以让学生一起读,要求发音正确,流利; 分小组读或全班齐读。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熟读课文,达到能用自己的话复述。 3。用本节课所学的句型造句。 第三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 1. 熟书读课文,
8、理解课文内容。 2. 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 学会新的句型。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 能分析文章的结构,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学生自读课文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边想边思考下列问题。 1)坎儿井为什么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2) 现在人们怎样灌溉土地? 3) 人们是怎样对待坎儿井的? 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句子和课文中未理解的部分,小组讨论,互帮互学,争取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读懂课文,能回答上述问题。基本理解每一句子的意思和形式,全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和表述方式。 3。各小组把还没有弄懂的词语,句子和课文的其他部分汇总
9、,拿到全班讨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求得对本课课文疑难点的理解。老师的任务不是直接说出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各种方法,启发,引导,促使学生深思,联想,慢慢地理解和解决疑难。 串讲课文 第三段 1新的灌溉方式取代了坎儿井。 2人们建了博物馆,并开发旅游。 学生朗读课文 可以老师领读,也可以让学生一起读,要求发音正确,流利; 分小组读或全班齐读。 熟读地朗读课文,最好能用自己的话复述。 写全篇课文的复述提纲。 第四课时 学习课文 1.以课文为学习材料,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2.能听懂与课文材料相似的谈话。 3.能复述课文的内容。 4.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想。
10、复习旧课 让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用上节课所学句型、词语造句。 复述课文说的能力 1.每个人按自己写的提纲在小组复述课文,选出代表参加复述课文比赛。 2.全班进行复述课文比赛,评出优胜小组看哪一小组说的生动感人,同学评议。 听老师讲故事听的能力 老师准备一个关于坎儿井的故事 ,让学生听,听后做相关的练习,例如回答问题,判断对错,复述大义等。 读的训练 学生在小组中读阅读课文。 全体学生进行读书比赛。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这一篇故事讲给你的伙伴和父母听。 3 做练习。 第五课时 做练习而真实交际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交流,通过真实情景的设计,进行切合实际的交流,达到在实际生
11、活中自有交际的目的。 2 .结合课文内容,能够完成练习部分。 复习旧课 让几位学生背诵课文,复述课文。 组织学生做练习部分。 让学生说出简直做不了的部分,把那些疑难题跟全班学生一起解决。 交际话题 1) 关于坎儿井,你还知道什么? 2) 新疆虽是干旱地区,但水资源比较丰富,你能给大家谈谈吗? 1. 围绕“坎儿井”写一篇短文。 2. 预习下一课重点词语。 第六课 大自然的文字 知识教学点 4.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掌握课文中的所有的词语、汉字、 要求会读,懂意思,重点词语达到会读,会写,会理解,会用。 5. 使掌握课文中的所有的句型,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语言交际。 6. 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和课文的结构,
12、能结合课文情景使用。 能力训练点 1. 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 利用课文材料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听说读写能力,逐步形成真实交际能力。 学习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复述课文,能答出课后的问题, 复述课文内容,用重点词语和课文里的句型造句。 书 ,黑板,粉笔。 第一课时 检查词语学习 第二课时 加深理解词语,学习课文 第三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 第四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 第五课时 课文材料的运用,实际练习 第一课时 检查词语的预习情况 1。自学本课31个词语,掌握新词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重点词语达到会念,会写,完全理解,会用。 2。通过自学和小组中讨论
13、学习掌握重点词语,通过课文学习识读新词和汉字。 3。获得新的词语学习方式。 4。能够结合实际,用新词表达意思,学习生字的分析,掌握意义。 复习旧课; 检查词语预习 本课的词语比较多,要分清重点掌握和一般掌握,保证重点词语的理解运用。一般词语则通过课文的学习逐渐识读理解 1。每个人在小组中汇报词语预习情况。 读准每一个词语。 能弄清每一个词语的意思。 运用重点词语造句。 2。清理出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需要帮助的内容。 3。小组互相交流,互相帮助,讨论解决疑难词语。 1)注意本课词语中出现的多音字的不同的意思不同读音。 4。提出需要全班解决的疑难词语。 5。词语学习方式提示。 学习方法,学习词语 有
14、些词语的解释: 招牌招,叫人来。 日历历,记录年月日节气的书,表等。 预兆预,预先。 兆,预先表露出来的迹象。 磁针磁,磁性。针,细长像针的东西。 新奇新,新鲜。 奇,特别。 对比旧词学习新词。 耸立侧重表示高而突出。 “矗立”侧重表示高而直。 “屹立”侧重表示高而稳固,还可比喻坚定不可动摇,可用于人。 学识侧重人在学术方面的知识和修养,多用于书面语。“学问”可兼指系统的知识和人所掌握的知识,多用于口语。 融化多指冰,雪等固体变成水。“溶化”指将固体放在液体里溶解。“熔化”指固体因受热而变成液体。几种不同的东西混合为一体只能用“融化”。 照耀强调强光直射物体,光照面较广,常用于比喻。“照射”侧
15、重指光线直射物体,不强调光线强度,光照面较窄。 检查的步骤 1听写词语或让学生朗读词语。 2做练习一至五。 全班交流解决疑难词语 各小组汇报词语学习情况,提出未解决的疑难词语。 在老师的引导下,全班同学一起解决疑难词语。 1. 熟读词语,加深理解。 2. 抄写词语。 3. 认真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加深理解词语 1。熟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复习旧课。 学习要求,任务 1)读懂每一句话。 2)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掌握运用新句型。
16、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至倒数第四自然段。 要求带着以下问题阅读; 1文字有什么作用? 2另外一套文字是什么? 3水手是怎么辨明方向的? 4飞行员,鸟,蜘蛛是怎样阅读天上的信息的? 5建筑工人怎么看待地下的石灰石? 6森林中的大石头是怎么来的? 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句子和课文中未理解的部分,小组讨论,互帮互学,争取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读懂课文,能回答上述问题。基本理解每一句子的意思和形式,全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和表述方式。 3。各小组把还没有弄懂的词语,句子和课文的其他部分汇总,拿到全班讨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求得对本课课文疑难点的理解。老师的任务不是直接说出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各种方法,启发,引导,促
17、使学生深思,联想,慢慢地理解和解决疑难。 串讲课文 1第一段 介绍文字用处很大,引出另一套文字大自然的文字。 2第二段 介绍大自然的文字起到的作用。 介绍水手利用星座这个大自然的文字辨明方向。 飞行员,鸟,蜘蛛阅读天空这本大书了解情况。 建筑工人读懂了地下的石灰石。 色白林中的大石头原来是漂砾。 学习句型; “像一样” 这一句型表示一事物与另一事物在某方面有共同之处;例如; 1) 刚下了一场大雨,外面像冬天一样冷。 2) 小丽华的汽车像真的一样。 “不是而是” 这一句型表示并列关系,强调肯定的方面。例如; 1) 他不是不知道今天要上课,而是到医院看病去了。 2) 我不是看你可怜,而是真心想帮你
18、。 学生朗读课文 可以老师领读,也可以让学生一起读,要求发音正确,流利; 分小组读或全班齐读。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熟读课文,达到能用自己的话复述。 3。用本节课所学的句型造句。 第三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 1. 熟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 学会新的句型。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 能分析文章的结构,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学生自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边想边思考下列问题。 1)怎样才能学会达自然的文字? 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句子和课文中未理解的部分,小组讨论,互帮互
19、学,争取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读懂课文,能回答上述问题。基本理解每一句子的意思和形式,全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和表述方式。 3。各小组把还没有弄懂的词语,句子和课文的其他部分汇总,拿到全班讨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求得对本课课文疑难点的理解。老师的任务不是直接说出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各种方法,启发,引导,促使学生深思,联想,慢慢地理解和解决疑难。 串讲课文 第三段 讲述学习打自然的语言的方法。 大自然的各种事物及其变化构成了大自然的文字,我们一定要学会它,用它为我们服务 。 学生朗读课文 可以老师领读,也可以让学生一起读,要求发音正确,流利; 分小组读或全班齐读。 熟读地朗读课文,最好能用自己的话复述。
20、写全篇课文的复述提纲。 第四课时 学习课文 1.以课文为学习材料,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2.能听懂与课文材料相似的谈话。 3.能复述课文的内容。 4.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想。 复习旧课 让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用上节课所学句型、词语造句。 复述课文说的能力 1.每个人按自己写的提纲在小组复述课文,选出代表参加复述课文比赛。 2.全班进行复述课文比赛,评出优胜小组看哪一小组说的生动感人,同学评议。 听老师讲故事听的能力 老师准备一个关于大自然的故事读的训练 学生在小组中读阅读课文。 全体学生进行读书比赛。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这一篇故事讲
21、给你的伙伴和父母听。 3 做练习。 第五课时 做练习而真实交际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交流,通过真实情景的设计,进行切合实际的交流,达到在实际生活中自有交际的目的。 2 .结合课文内容,能够完成练习部分。 复习旧课 让几位学生背诵课文,复述课文。 组织学生做练习部分。 让学生说出简直做不了的部分,把那些疑难题跟全班学生一起解决。 交际话题 3) 你们知道看到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它们表达了什么信息? 1. 围绕“自然”写一篇短文。 2. 预习下一课重点词语。 第七课 测定地震第一人 张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科的词语,能运用常见的学习方法理解词语,结合情景运用重点词语。 惩罚 标志
22、 精通 从事 维持 缓慢 准确 观测 完备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学会下列句型的运用。 能力目标:学会观察自然,培养一种追求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及所表达的思想。 教学难点:动词,形容词的用法,文章表达的思想及写作。 二、教学步骤: 第一、二节课 检查词语的预习 学习目标 1. 掌握新词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重点词语达到会说、会写、会用。 2. 获得新的词语学习方式。 3. 能够结合实际,用新词表达意思。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要求 任务:初读课文,学习掌握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要求:以自学和小组学习为主,通过课文的学习,把不理解的词语挑出来,运用以往的方法,尽量在小组学习中解决。 交流
23、预习 本课新词语的学习,要分清重点掌握和一般掌握,保证重点词语的理解应用。一般词语则通过课文的学习逐渐识读理解。 1. 每个人在小组中汇报词语预习情况。 读准每一个词语。 能弄清每一个词语的意思。 运用重点词造句。 2.清理出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需要帮助的内容。 3.小组互相交流,互相帮助,讨论解决疑难词语。 4.确实有困难,小组解决不了的,记录下来,提交全班解决。 大班汇报学习 1. 每个小组的代表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2.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疑难词语。 从理解汉字意义入手学习词语。 从词语搭配学习词语。 比较学习词语。 强化训练 回到小组,运用重点词语造句或陈述事情。 五、布置作业:内容:抄写
24、本节课所学的词语并用重点词造句。 目的:会写会运用所学词语。 要求:能听写所有的词语。方法:批改讲评,听写。 第三节课 初识课文 一、检查复习,预习。 1. 利用本课的词语完成卡片上的题。 2.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 二、授新课 导入课文:听一听同学们对地震的看法。 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 “候风地动仪”是怎样测量地震的? “浑天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张衡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 张衡在天文学上、数学上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三、让学生自渎课文。 四、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叫学生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内容:熟读课文 目的:会读并理解 要求:达到流利程度 方法:课上检查 第四节课 课文理解1
25、 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句话,提高阅读能力。 3. 学会新的句型。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 能分析文章的结构,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要求 1. 读懂每一句话。 2. 掌握运用新的句型。 3. 熟练地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的意思。 自渎课文 1. 导入课文学习。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用什么方法才能把它预测出来呢?可能有许多人认为:现代人都难以预测,何况古代人呢?那么就请看东汉时期的张衡是怎样预测地震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追求科学的精神。 第一部分: 2.学生默读第一段,边读边想下列问题。 1)
26、文章的第一段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2) 张衡是谁?是哪里人? 3) 关于张衡你知道哪些? 小结课文内容 候风地动仪的制造张衡的简介 朗读课文 小组自渎;全班朗读课文比赛。 、布置作业 内容:熟读课文 目的:掌握课文内容 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 方法:课上检查 第五节 课文理解2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句话,提高阅读能力。 3.学会新的句型。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能分析文章的结构,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自渎课文 第二部分 1. 学生默读此部分,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1) 中国古代天文学有哪些学派?张衡属于哪一派?
27、2) 张衡发明的天文仪器能起什么作用? 3) 张衡在天文学上、数学上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分析文章结构 举例说明张衡的发明并作用。 朗读课文 自渎课文;抽读课文。 小结 五、布置作业 内容:熟读课文 目的:掌握课文内容 要求:能流利地读课文 方法:给老师读 第六节 课文材料的运用 教学目标 以课文为学习材料,训练听说写的能力。 1. 能听懂与课文材料相似的谈话。 2. 能复述课文的内容 3. 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 1. 能够听懂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故事。 2. 能够自己复述课文内容,学习优秀者能够自己讲内容相似的故事。 学习要求 在小组中人人开口讲话,
28、做好参加在大班比赛或表演的准备。 听力训练 1. 老师改编、缩写课文,以口语的方式讲给同学们听。 2. 学生听后回答问题。 口语训练 1. 每个人在小组中复述课文。 2. 准备全班的知识竞赛,搜集相关的知识题。 3. 举行全班知识竞赛,内容包括张衡相关知识。题目来自各小组和老师。 作业 1. 阅读短文 2. 写一段参加知识竞赛的体会。 目的: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 检查方式:提问 第八课 “魔鬼三角”之谜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7词语,要求会读,懂意思。 重点掌握16个常用词:论点、一瞬间、摸不着头、前往、解开、另外、众说纷纭、庞大、畏惧、现场、急剧、通常、骤然、估计、罪魁首祸、扭曲、束
29、缚、发掘。要求会念、完全理解、会用。 2、学习本课的句型,要求能结合情景使用。 3、学习汉字“爆、炸、迅、氧、漩、涡、隧、葬、纭、庞、兆、惧、寂、骤、骸、魁、缚、掘”,通过比较或分析汉字结构学习。 3、课文学习: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能够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大意。 5、学会真实交际,了解“魔鬼三角”之谜及其解释。 二、教学步骤: 第一、二节课 检查词语的预习 一、学习目标 通过学生的预习、检查、讲练,使学生熟练的掌握本课的词语,特别是重点词语,要求达到会读、能理解、会用的程度。 二、按照一定的学习方法,检查词语的预习 1、分析词语内部结构,从汉字意义和组合意义来理解词语意义和用法。 讯号:讯,消
30、息;信息 漩涡:漩,旋转。涡,漩涡。可写作漩涡。 隧道:隧,地道。 地壳:壳,坚硬的外皮。 一瞬间:瞬,眼珠一动;一眨眼。瞬间,转眼之间。 2、对比旧词学习新词。 庞大:多指形体和组织方面,常含有贬义。“巨大”多指数量和规范方面。 畏惧:动词,可带宾语,多用于书面。“恐惧”是形容词,“害怕”是动词,可与“畏惧”互换使用,多用于口语。 通常:侧重表面看是常见的,只用于事。“一般”还有“身份、等级不特殊”的意思,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和物。 骤然:副词,用于书面。“突然”还可作形容词,较常用。 三、检查的步骤 1、听写词语或让学生朗读词语。 2、又不懂不会的词语,在小组中互相帮助,讨论解决;实在解决
31、不了的,提交到全班,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 3、把个组提出的疑难词语写在黑板上,采用打雷的形式,看哪一个小组解决的又多又快,增加小组积分。 四、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进一步熟读所有的词语,做到能流利地渡河书写、使用。 2、抄写词语,用16个重点词语造句。 目的:会写会运用所学词语。 要求:能听写所有的词语。方法:批改讲评,听写。 第三节课 初识课文 一、教学目标 通过自读理解掌握并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二、检查复习,预习。 1.检查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二、授新课 导入课文:百慕大三角区海域,使无数的船只、飞机和人神秘的失踪,因而也引起了各种猜测。科学家经过考察,认为是甲烷在作怪。你
32、相信吗? 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 3. 百慕大三角区发生这些失踪的原因是什么? 4. 甲烷是怎样产生的? 5. 甲烷为什么会溶解? 6. 飞机和船只发生的意外一样吗?为什么? 7. 你是怎样理解“科学家犹如丈八金刚,完全摸不着头脑”这句话? 三、让学生自渎课文。 四、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叫学生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内容:熟读课文 目的:会读并理解 要求:达到流利程度 方法:课上检查 第四节课 课文理解1 一、 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句话,提高阅读能力。 3、 通过该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做到完全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并掌握
33、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二、 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要求带着下列问题阅读。 3. “魔鬼三角”发生了哪些疑难? 4. 科学家对“魔鬼三角”之谜是如何理解的? 5. 这些解释让人信服吗? 6. “甲烷”之说的内容是什么? 三、串讲课文 1、第一段 叙述“魔鬼三角”出现的一系列疑难,人们对此众说纷纭。 1)先讲述一些著名疑案,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科学家对疑案的种种解释都不能自圆其说。 3)学习句型 “连.也.” 这一句表示对所说的事实或情况加以强调,“连”前面还可以加副词“就”以加强语气。“也”有时可以替换成“都”。 如: 他怎么连这么简单的字也不认识
34、。 他很忙,连看也没看我一眼。 “有的有的.还有的.” 操场上,同学们有的打篮球,有的打排球,还有的踢毽子。 星期天,大家有的呆在宿舍,有的上了街,还有的回了家。 2、第二段介绍美国科学家对“魔鬼三角”之谜新的解释,并得到研究对的证实。 1)海底的甲烷溶解时形成的气泡上涌造成船只和飞机失踪。 2)研究队对上述解释作证。 3)学习句型“一旦.使.” 这个句型表示条件关系,“一旦”引出一定的条件,“就”引出这种条件下必然产生的结果,在口语中“便”可替换成“就”。 例如: 这里一旦失火,便会引起更大的火灾。 小偷一旦遇到他,便别想逃走。 四、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课文小结,梳理前两段表述的
35、内容。2、作业 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用本节课所学的句型造句。 第五节 课文理解2 一、教学目标 通过该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做到完全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并掌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三、 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要求带着下列问题阅读。 1) 海底甲烷释放时,水的密度会发生什么变化? 2) 甲烷气泡是怎样使飞机坠海的? 3) 失事船只和飞机为什么不发求救讯号? 4) 人们为什么找不到肇事船和飞机残骸? 三、串讲课文 1、第三段 描述“魔鬼三角”发生意外的经过。学习句型:“纵然也” 这个句型表示让步的假设关系,意义与“即使也”相仿,一般用于书面语中
36、。“纵然”也可以省略为“纵”。例如: 纵然困难再大,我相信他们也能克服。 那是我们纵然想学习也没有条件啊。 “除外,也” 该句表示排除已知,补充其他,后面常有“也”与之后应。例如: 他除了有时打篮球外,也没什么爱好。 这件事除我之外,小李也知道。 四、归纳课文的结构 “魔鬼三角”地区曾发生多起飞机和船只失踪事件,人们众说纷纭。后来有人提出“甲烷”说,这似乎能解释疑案,也比较可信。 五、 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4. 用本节课所学的句型造句。 5. 熟读本段课文,做到能流利地口述文中的故事。 目的:掌握课文内容。要求:能流利地读课文。 方法:给老师朗读或口述文中的故事。 第六节 课文材料的运
37、用 一、 教学目标 1、 以课文为学习材料,训练听说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2、 每个学生都能运用可我呢提供的材料,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 3、 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二、复述课文说的训练 1. 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复术,然后推选代表到全班复述。 2. 全班课文复述比赛,看哪一个小组的代表复述得好,分别计分。 三、听老师讲故事听的训练 老师准备一个科学之谜,也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改编,让学生听,听后做相关练习,例如回答问题、判断对错、复述大意等。 四、读的训练 找一篇关于自然之谜的文章,让学生读,加深对本课主题的解释。 五、小结课文学习,布置作业 阅读课后的短文。
38、 准备结合本课主题发言。 目的: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 检查方式:提问 第七节课 练习及课外阅读 一、检查复习 叫学生口头回答问题 二、授新课 练习剩余部分 阅读理解: 先让学生默读,然后叫几名学生,看谁读得又快又好。 学习文中的新字词。 让学生说出简要内容和自己的体会。 三、小结本节课的学习 四、布置作业 内容:复述课文 目的:巩固所学知识 要求:必须掌握课文及课后练习。 方法:课前检查。 第八节 交际练习 一、 学习目标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交流,通过具体情景的设计,进行切合实际的交流,达到能在实际生活中自由交际的目的。 二、 交际话题 你知道什么未解之谜?给大家说说。 三、 布置下一课的预习
39、1. 重点词语:教养、差距、遵守、综合、名声、极品、瞭望、吆喝、慕名、交流、自助、生怕、喧哗、人满为患、依次、满满当当、致歉、平时、自觉、主动、失落、端详、蜂拥而至、脱口而出、沉醉、典雅、一走了之、品味 、憋、浓厚、颁布、实施等。 2. 给类词语最好用所提示的方法学习。 3. 列出自学有困难的词语,说明疑难之处。 四、 总结全课学习,布置作业: 写作文:围绕“之谜”写一篇短文。或者完成练习十。 目的:巩固新知识。 要求:认真完成 方法:课上检查。 第九课 欧洲到处静悄悄 1、自学本课的46词语,要求会读,懂意思。 重点掌握32个常用词:教养、差距、遵守、综合、名声、极品、瞭望、吆喝、慕名、交流
40、、自助、生怕、喧哗、人满为患、依次、满满当当、致歉、平时、自觉、主动、失落、端详、蜂拥而至、脱口而出、沉醉、典雅、一走了之、品味 、憋、浓厚、颁布、实施等。要求会念、完全理解、会用。 2、学习本课的句型,要求能结合情景使用。 3、学习汉字“蕴、瞭、吆、慕、喧、患、罕、偌、谧、轩、昂、憋”,通过比较或分析汉字结构学习。 3、课文学习: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能够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大意。 5、学会真实交际,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第一、二节课 检查词语的预习 一、学习目标 通过学生的预习、检查、讲练,使学生熟练的掌握本课的词语,特别是重点词语,要求达到会读、能理解、会用的程度。 二、按照一定的学习方法
41、,检查词语的预习 1、分析词语内部结构,从汉字意义和组合意义来理解词语意义和用法。 底蕴:蕴:事理深奥的地方。差距:差:差别。距,距离 藏纳:纳:容纳。极品:极,最上等的。 瞭望:瞭,登高处远望吆喝:吆、喝,大声叫喊 慕名:慕,仰慕喧哗:喧,声音大。哗,吵闹 人满为患:满,全部充实;达到容量的极点。患,灾难 2、对比旧词学习新词。 平时:仅用于时间,区别于特定的时间。“平常”使用范围广,可用于各种食物。 自觉:侧重自己有所认识和觉悟。“主动”侧重不待外力推动而行动,跟“被动”相对。 安谧:侧重安稳、正常和安静的状态,多用于具体环境,为书面语。“安静”侧重周围。 安稳,没有吵闹,多用于形容环境、
42、心情或人的状态。“安宁”侧重秩序正常、心情安定,适用于社会秩序和人的心情。 三、检查的步骤 1、听写词语或让学生朗读词语。 2、又不懂不会的词语,在小组中互相帮助,讨论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提交到全班,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 3、把个组提出的疑难词语写在黑板上,采用打雷的形式,看哪一个小组解决的又多又快,增加小组积分。 四、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1、进一步熟读所有的词语,做到能流利地书写,用32个重点词语造句。 2、抄写词语。 目的:会写会运用所学词语。 要求:能听写所有的词语。方法:批改讲评,听写。 第三节课 初识课文 二、教学目标 通过自读理解掌握并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三、检查复习
43、,预习。 1.检查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二、授新课 导入课文:欧洲为什么到处静悄悄?哪些方面体现了欧洲的“静悄悄”? “静悄悄”说明了什么问题?请仔细阅读体会。 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 4. 巴黎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5. 巴黎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 6. 巴黎和英国、德国在哪些方面表现出静悄悄的? 三、领读、齐读、个别朗读。 四、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叫学生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内容:熟读课文目的:会读并理解要求:达到流利程度 第四节课 课文理解1 3. 学习目标 a)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b) 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句话,提高阅读能力。 c) 通过该讨论交流,归纳完善
44、,使每个学生做到完全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并掌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4. 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要求带着下列问题阅读。 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 2. 巴黎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3. 巴黎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 4. 巴黎和英国、德国在哪些方面表现出静悄悄的? 三、串讲课文 1、第一段 叙述作者但巴黎后的突出感觉是安谧和宁静。 1)巴黎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底蕴的含义。 2)巴黎的繁华和宁静形成鲜明的对比。 3)学习句型“不论. 不论.” 这个句型常与“都”一起使用,表示条件关系,“不论”引出条件“都”后面表示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不论
45、”或“不管”。 如: 不论是谁,不论在哪里,都要遵守社会公德。 不论在报纸上,也不论在电视上,现在人们都在谈论这件事。 2、第二段 叙述作者在欧洲各地的感受。 1)参观埃菲尔铁塔和卢浮宫时,虽然人很多,但很安静。 2)在英国和德国的许多城市,人们说话都很轻。 3)学习句型 “无论是.还是.都.” 这个句型与上一个句型表示的关系都是条件关系,不同的是当两个并列的条件属于同一类时,就用这个句型。 例如: 不论是你还是我,都应该遵守学校的制度。 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参加了这项有意的活动。 四、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课文小结,梳理前三个自然段表述的内容。 2、作业 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用本节课所学的句型造句。 第五节 课文理解2 一、教学目标 继续通过自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