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货币政策.ppt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3719158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学》货币政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金融学》货币政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金融学》货币政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金融学》货币政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金融学》货币政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学》货币政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货币政策.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货币政策,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一、货币政策的定义 货币政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现代通常意义的货币政策是就其狭义而言,即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二、货币政策的基本框架,传 导 过 程,政策工具,操作指标,中介指标,最终目标,监 测 和 预 警,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稳定币值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或急剧的波动,呈现基本稳定状态。稳定物价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稳定物价是指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而不是绝对静止不动。稳定物价既要控制通货膨胀,也要防止通货紧缩。,稳定物价目标没有统一的标准值,但从实际操作来看,中央

2、银行一般要求将物价上涨率控制在2%-3%以内。,(二)充分就业,劳动市场的均衡状态。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即称自然失业率。当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即实现了充分就业。,各国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充分就业的标准也不相同。一般要求将失业率控制在,(三)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即实现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与效率的提高。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GDP)来衡量。,世界各国由于发展阶段及发展条件不同,在增长率的选择上往往存在差异。一般地,要求经济增长率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更偏好于高的经济增长率。,目前,对GDP的新的共识业已基本达成:GDP代表经济增长,但不是全面发展

3、它反映不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否协调、城市与农村是否协调,反映不出一个经济体内的贫富差距,反映不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反映不出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四)国际收支平衡,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人和货币支出相抵基本平衡,国际收支略有顺差、略有逆差。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在若干年的时间内,如35年,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项目的变动接近于平衡,(五)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 进经济增长。,二、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一)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二)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三)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四)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五)充

4、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一)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的矛盾,根据著名的菲利普斯(Philips)曲线,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实现充分就业就要牺牲若干程度的物价稳定,为了维持物价稳定,就必须以提高失业率为代价。,(二)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一般说来,物价稳定能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支持经济发展,而经济增长则为物价稳定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两者之间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实证分析却发现,凡是经济正常增长时期,物价水平通常都上升。(反过来并不成立)这表明,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矛盾。,i,资本流入,资本项目下顺差,物价上升势头,总需求,出口进口,顺差,(三)稳定物价

5、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例如,政府为控制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的结果:,(四)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正常情况下,经济增长会带来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但从动态角度看,二者也存在矛盾:,(五)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随着就业的增加,国民收入会增加,对国外产品的需求亦会随之增加,这可能会引起贸易逆差。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由于劳动力相对稀缺,工资水平会较高。较高的工资水平将使产品成本提高,不利于产品的国际竞争,出口将减少,贸易收支可能出现逆差,不利于国际收支的平衡。,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权衡与取舍,(一)侧重于统筹兼顾,力求协调(二)相机抉择,轮番突击;(三)单一规则(四)通货膨胀目标制,(一)

6、侧重于统筹兼顾,力求协调 临界点原理临界点:社会能接受的一定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范围。若失业率高于社会临界点,政府应采取扩张性政策,提高通货膨胀率降低失业率;若通货膨胀率超出了社会临界点,则政府应采取紧缩性政策,提高失业率以降低通货膨胀。,(二)相机抉择,轮番突击,针对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变化,从货币政策目标中优先选择部分目标作为重点,采用扩张和紧缩两种货币政策交替使用,逆经济风向行事,以引导经济发展趋势的策略。,(三)单一规则,这是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政策主张。认为时松时紧的货币政策是导致经济发展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主张把货币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一个在长期内固定不

7、变的、与经济潜在生产率增长相适应的、不损害中央银行信用的货币增长率。,第二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管理当局确定货币政策之后,从选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操作开始,到其实现最终目标之间,所经过的各种中间环节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其因果关系的总和。,也称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相对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言的。包括:近期中介目标(操作目标)、远期中介目标(中间目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一)为什么要选择中介目标,及时测定和控制货币政策的实施程度,使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保证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在中央银行的日常操作中,货币政策工具无法直接作用于远期中介目标,操作目标作为

8、每日每周的短期指标,是中央银行日常调控的对象,能够将政策工具与远期中介目标联系起来。,(二)选择标准,可测性:中央银行能迅速而准确地获得有关变量指标的资料数据并做出分析和判断;可控性: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能较准确地控制该金融变量的变动状况及变动趋势;相关性:中介目标必须与最终目标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它们可以是正相关,也可以是负相关,但相关系数越高越好;抗干扰性: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外来因素或非政策因素的干扰,只有选取那些受干扰程度低的中介指标,才能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达到最终目标。,(三)充当远期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货币供应量 长期利率,1.货币供应量可测性:各国央行

9、都定期对本国货币供应量的不同层次进行统计,并予以公布。可控性: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乘积,而基础货币基本上可以由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乘数虽不能完全由中央银行控制,但中央银行可以对它发挥重要的影响。所以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较强。相关性:一定量的货币供应量代表了当期有效总需求和社会购买力,与最终目标之间直接相关。抗干扰性:货币供应量作为经济变量是顺循环的,而做为政策变量则是逆循环的,所以该指标能有效抗干扰。,2.长期利率可测性:数据资料易于获得,并能够经常汇集,央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观察到利率水平和结构,并及时进行分析;可控性:中央银行可借助公开市场业务来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数量及信用创造能力,

10、从而影响短期利率,并引起长期利率的追随性变动;相关性:利率对投资有显著的影响,因而与最终目标有很强的相关性。抗干扰性:利率不论作为经济变量,还是作为政策变量,其变动与经济周期均是顺循环,故容易混淆政策性效果和非政策性效果.,(四)充当操作目标的变量,短期利率银行储备基础货币,短期利率(如:同业拆借利率),可测性:中央银行随时可在货币市场上观察到短期利率的水平,可控性:然后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率影响短期利率的水平和结构。相关性:引起长期利率的追随性变动。,2银行准备金(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可测性:作为中央银行负债的组成部分,可以方便地从有关记录和报表中获得;可控性:可通过公开市

11、场业务和再贴现窗口进行;相关性:通过调节银行准备金存款影响同业拆借利率,进而影响货币总量。,缺点:对超额准备金的控制力度较弱;现金与活期存款之间能相互迅速地转化,可控性弱,基础货币,可测性: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其数额随时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出来;可控性:基础货币中的存款准备金总量取决于“三大法宝”的操作;相关性:货币供应量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三、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目标 银行储备 基础货币 短期利率,中介目标 货币供应量 长期利率,最终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四、货币政策的时间功效时滞,(一)时滞的含义经济中产生影响货

12、币政策目标实现的事件或趋势起,到新的货币政策表现出明显效果的事件距离,即货币政策从反应,制定,实施,传导到生效的全部时间过程。,充分认识需调整,内部时滞,认识时滞,管理时滞,外部时滞,客观上需要调整,调整货币政策,对经济发生影响,(二)时滞的种类,(三)时滞的危害,问题累积、困难叠加;加大经济波幅;增加调整成本;较大偏离调控目标,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一、货币政策工具的含义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二、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常规手段,它主要是调节货币供应总量、信用量和一般利率水平,对整体经济运行发生影

13、响。它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再贴现机制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俗称“三大法宝”。,(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中央银行在法律规定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有关金融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事项,以控制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主要内容,含义,规定缴纳存款准备金的比率;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整幅度;规定可用作准备金的资产种类。,作用过程,()法定准备()超额准备(-+)放款(-+)s(-+)利率()投资(-+)经济(-+),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乘数效应),特点,缺点,过于猛烈,对经济的振动太大,缺乏灵活性,不宜作为一项日常的调节工具,不宜频繁运用。,中国

14、存款准备金率变化图,中国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变化图,(二)再贴现政策,含义中央银行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以及规定申请再贴现资格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和资金流向的一种金融政策。,2作用过程,再贴现率()银行融资成本()超额准备金(-+)放款(-+)s(-+)利率i()货币需求(-+)投资(-+)经济(-+),3调节资金流向,通过审查再贴现中请时的一些限制措施,如规定可贴现票据种类,调节资金流向,扶持或限制一些产业的发展,达到调整国家产业结构的目的。,4.优点,作用过程渐进;具有“告示效应”,影响金融机构及社会公众的预期。再贴现率在有的国家起“基准利

15、率”的作用,它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预示货币政策的走势。,5局限性,被动。在实施再贴现政策过程中,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是否愿意到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或借款,完全由金融机构自己决定。缺乏弹性。由于具有“告示效应”,再贴现率的频繁调整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使大众和商业银行无所适从,不宜作为中央银行的日常调节工具。,1997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再贴现,1997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再贴现利率,(三)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债券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主要是买卖政府证券),用以调节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当金融市场上资金短缺时,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有价证券,这

16、实际上相当于中央银行向社会投入一笔基础货币,通过信用的扩张形成货币供应量的成倍增加;相反,当金融市场上货币过多时、中央银行就卖出有价证券,以达到回笼基础货币,收缩信贷、减少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含义,.作用过程,证券买/卖,商业银行准备金(+/-)放款(+/-)s(+/-),证券价格(+/-)市场利率(-/+)投资(+/-),3.买卖的工具,狭义:国债广义:包括地方政府债券,银行承兑汇票,政府担保证券(我国包括中央银行票据),4.特点,主动;灵活;微调。,5局限性,需要以发达的证券市场为前提,货币政策通过中介指标的操作,二、选择性政策工具,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

17、具.(一)消费者信用控制(二)证券市场的信用控制(三)不动产信用控制(四)优惠利率(五)预缴进口保证金,(一)消费者信用控制,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规定用消费信贷购买各种耐用消费品时首期付款额,分期付款的最长期限以及适合于消费信贷的耐用消费品的种类等。当中央银行提高首期付款额时,就等于降低了最大放款额,势必减少社会对此种商品的需求。而缩短偿还期就增大了每期支付额,也会减少对此类商品和贷款的需求。若要刺激消费信用,则降低首期付款额。,(二)证券市场的信用控制,通过规定贷款额占证券交易额的百分比率-法定保证金比率控制,来调节或限制对证券市场的活跃程度。它既能遏制过度的证券

18、投机活动,又不贸然采取紧缩或放松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有助于避免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和促进信贷资金的合理运用。,(三)不动产信用控制,此项货币政策工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阻止地产投机,防止银行对建筑业过度贷款,以减轻通货膨胀压力,同时降低商业银行风险,实现稳健经营。其措施一般包括:对不动产贷款最高额度的限制对不动产贷款首期支付额度的规定对不动产贷款分期支付的最长年限的规定,(四)优惠利率,中央银行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对不同行业、部门的企业贷款实行差别利率,对国家重点扶持的企业给予优惠贷款利率以促进其发展。,贷款额度限制。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形势及经济发展的需要,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规定各商业银行信贷的最高限额和最大增长幅度,强制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利率最高限额。中央银行为维护金融市场秩序,防止商业银行用抬高利率的办法竞相吸收存款,或为谋取高额利润而进行高风险贷款而采取的强制性措施。,三、直接信用控制,中央银行根据有关法令,对银行系统创造信用的活动施以各种直接的干预。,四、间接信用指导,道义劝告: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以影响其放款的数量和投资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窗口指导:规定商业银行贷款的增减额,或指导贷款的使用方向,保证经济优先发展部门的资金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