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切诊-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730679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4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切诊-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第四章-切诊-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第四章-切诊-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第四章-切诊-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第四章-切诊-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切诊-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切诊-课件.ppt(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切 诊,脉诊和按诊,第一节 脉 诊,脉诊,亦名切脉,切脉以断病,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脉诊是依靠医者手指的灵敏触觉力加以体验识别的,因此,学习脉诊既要熟悉脉学的基本知识,又要掌握切脉的基本技能,反复训练,仔细体会,才能逐步识别各种脉象,并有效地运用于临床。,一、诊脉部位(一)寸口诊法,1、“寸口”及“寸、关、尺”的概念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寸口诊法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桡后高骨)内侧的一段桡动脉的搏动现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高骨内侧为关部,关前为寸部,关后为尺部。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

2、、沉三候。难经十八难说:“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这就是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3、寸关尺分候脏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的疾病;两尺候肾,并包括脐以下至足部疾病。,(二)三部九候诊法,三部九候诊法见于素问,是一种最古老的诊脉方法。又称遍诊法,即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的动脉。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在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三三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三部九候诊法的用意是何处脉象有变化,便可提示相当部位、经络、脏腑发生病变的可能,而不是用一处或几处脉象来测知全身情况。,三部九候诊

3、法具体部位及临床意义,二、诊脉方法,1、体位 病人的体位是正坐或仰卧,腕关节下垫一松软的脉枕。2、平臂 无论正坐或仰卧位,前臂应自然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3、时间 诊脉最理想的时间是清晨(平旦),实则不必为拘,随时可诊。,4、布 指,(1)交叉取脉:即医生以左手诊病人右手的脉,右手诊左手的脉。(2)中指定关:即先用中指在高骨内侧下方定关位,再以食指在关前定寸位,以无名指在关后定尺位。(3)指目触脉:三指微曲弓形,使指端齐平,触脉,疏密适当。,5、指力指法,轻手循之曰“举”(即用较轻的力触按至皮肤),称为“举法”,又称“浮取”、“轻取”。重手取之曰“按”(即用较重的力触按

4、至筋骨),称为“按法”,又称“沉取”、“重取”。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即用不轻不重的触按至肌肉),称为“寻法”,又称“中取”。,三指同时加压称为“总按”。一指单独加压称为“单按”。循法:即用指目沿脉道的轴向上下指指相移地诊脉法,以体会脉动应指范围的长短和脉搏来势的虚实。推法:即指目对准脉脊后,顺应脉搏的动势,左右微微推动,以进一步体会脉率快慢,脉搏的虚实。,6、调息(平息),即调息切脉,其意义有二:一是以息计数,一呼一吸,名为一息,正常情况下,一息脉跳五次(正常人呼吸是每分钟1618次,每次呼吸脉动4次,间或5次,正常人的脉搏次数为每分钟7280次)。二是强调医生切脉时,须调匀呼吸,全神

5、贯注于指下。,7、候五十动,其本意是指每次切脉的时间,不应少于脉来五十至,目前在临床应用中实际不得少于一分钟,必要时可延长。,三、脉象要素及平脉特征,(一)脉象要素 脉象要素通常以位、数、形、势四方面进行分析归纳,以四要素统括28脉。,“位”是指脉搏位置的深浅;“数”是指脉跳的至数和节律;“形”是指脉道的粗细、长短以及脉管的硬度和脉搏往来的流利度;“势”是指脉搏力量的强弱,而脉的硬度和流利度也都与“势”密切相关。任何一种脉象都具有“位、数、形、势”四种属性,即具有深浅、至数、节律、粗细、长短、强弱、硬度和流利度等八个方面的特征.,(二)平脉,平脉是正常人的脉象,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一呼脉再动

6、,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1.平脉形态特征,平脉形态是三部有脉,一息五至(相当于72-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并随生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正常变化。,2.平脉特点,平脉的特点是有胃、神、根。有胃气。总的说来,平人脉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不大不小。有神。脉的形态是柔和有力。有根。沉以候肾,尺以候肾,尺脉沉取应指有力,就是有根的脉象形态。,脉搏与年龄、性情的关系(1)年龄: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婴儿每分钟脉搏120次;五、六岁的幼儿,每分钟脉搏90-110次;年龄渐长则脉象渐和缓。青年体

7、壮脉搏有力;老人气血虚弱,精力渐衰,脉搏较弱。儿童脉象较软,老人脉多弦硬。,(2)体格:身躯高大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长;矮小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短。瘦人肌肉薄,脉常浮,肥胖的人,皮下脂肪厚,脉常沉。运动员脉多缓而有力。凡常见六脉沉细等同,而无病象的,叫做六阴脉;六脉常见洪大等同,而无病象的,叫做六阳脉。,(3)情志:如喜则伤心而脉缓,怒则伤肝而脉急,惊则气乱而脉动等,当情志恢复平静之后,脉象也就恢复正常。(4)反关脉与斜飞脉。,四、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内经记载脉象21种,我国最早的脉学专书脉经提出24种脉象,宋崔嘉彦脉诀增补革、牢二脉,濒湖脉学增长脉,提出27种,李士材的诊家正眼又增加疾脉,

8、故近代多从28种脉论述。(景岳全书16种最少)。,1、浮脉,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其脉位表浅。临床意义:浮脉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的部位,主表证,亦主虚证。脉理:邪袭肌腠,卫阳抵抗外邪,则脉气鼓动于外,应指而浮。,2.沉脉,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其脉位深沉,位于皮下筋骨。临床意义:主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脉理: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而有力;若脏腑虚弱,正气不足,阳虚气陷,不能升举,脉气鼓动无力,故脉沉而无力。,3.迟脉,脉象特征: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临床意义:主寒证。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脉理:寒凝气滞,阳失健运

9、,故脉象见迟,迟而有力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多属虚寒。脉迟不可概认为寒证,如邪热结聚,阻滞血脉流行,也可见迟脉,但迟而有力,按之必实,如伤寒阳明病脉迟可下之类。所以临证当脉症合参。,4.数脉,脉象特征:脉率增快,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临床意义: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脉理:邪热亢盛,气血运行加速,故见数脉,必数而有力;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脉也见数,但数而无力;若阳虚外浮而见数脉,则数大而无力,按之豁然而空。生理性数脉可见于儿童(每分钟110次左右)和婴儿(每分钟120次左右)。正常人在运动和情绪激动时,脉率也加快。,5.洪脉,脉象特征:脉体宽大,充实有力,状

10、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其脉位浮浅。临床意义:主气分热盛,亦主邪盛正衰。脉理:内热充斥,脉道扩张,气盛血涌,故脉见洪象,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附:大脉 大脉脉体宽大,但无脉来汹涌之势。大脉的出现提示病情加重。脉大而数实为邪实;脉大而无力则为正虚。大脉可见于健康人,其特点为脉大而和缓、从容,寸口三部皆大,为体魄健壮之征象。,6.微脉,脉象特征:脉形细小,脉势软弱,按之欲绝,若有若无。临床意义:主气血大虚,阳气衰微。脉理:阳衰气微,无力鼓动,故见微脉。轻取之似无是阳气衰;重按之似无是阴气竭。久病脉微,是正气将绝;新病脉微主阳气暴脱。,7.细脉,脉象特征:脉

11、细如线,但应指明显。临床意义:主血虚,又主气虚、湿病。脉理:营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气虚则无力鼓动血液运行,故脉体细小而软弱无力;湿邪阻遏脉道,气血运行不利,也见细脉;若温热病昏谵见细数脉,是热邪深人营血或邪陷心包的证候。,8.散脉,脉象特征:浮散无根,稍按则无,至数不齐。其脉位浮,脉形散乱,脉势软弱。临床意义:主元气离散,脏腑之气将绝。脉理:气虚血耗,阴阳不敛,元气耗散,脉气不紧,故举之浮散而不聚,重按则无,漫无根蒂,有:“散似杨花无定踪”之说。表示正气耗散,脏腑之气将绝的危候。,9.虚脉,脉象特征: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临床意义:主虚证。脉理:气不足以运其血,故脉来无力;血不足以充于脉,

12、则脉道空虚,故虚脉包括气血两虚及脏腑诸虚。,10.实脉,脉象特征:三部脉举按均有力。临床意义:主实证。脉理:邪气亢盛而正气不虚,正邪相搏,气血壅盛,脉道坚满,故应指有力。,11.滑脉,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临床意义:主痰饮,食滞,实热。脉理:实邪壅盛于内,气实血涌,故脉来往甚为流利,应指圆滑。生理性滑脉可见于妇女妊娠,是气血充盛而调和的表现。正常人脉滑而冲和,是营卫充实之象,亦为平脉。,12.涩脉,脉象特征:脉细而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与滑脉相反。临床意义:主血瘀,伤精,血少,挟痰,挟食。脉理:李时珍称之为“病蚕食叶慢而艰。”精亏血少,不能濡养经脉,血行不畅,脉气往来

13、艰涩,故脉涩而无力;气滞血淤或食痰胶固,气机不畅,血行受阻,则脉涩而有力。,13.长脉,脉象特征:脉形长,首尾端直,超过本位。临床意义:主肝阳上亢,阳盛内热等有余之证。脉理:医碥四诊云:“溢出三指之外为长。”阳亢、热盛、痰火内蕴,使气逆壅盛,脉道充实,故脉象长而硬满,超过尺寸。生理性长脉可见于正常人。脉长而和缓,是中气充足,升降流行畅通,气血都无亏损的脉象。即所谓“长则气治”。,14.短脉,脉象特征:首尾俱短,不能满部。临床意义: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虚。脉理:医碥四诊云:“歉于三指之中为短。”气虚不足,无力鼓动血行,故脉短而无力,所谓“短则气病”。又有因气郁血瘀,或痰滞食积,阻碍脉道,以致脉气

14、不伸而见短脉,则短涩而有力。故短脉不可概作不足论,应注意脉之有力无力。,15.弦脉,脉象特征:端直而长,如按琴弦,脉势较硬。临床意义:主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亦主胃气衰败。脉理: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以柔和为贵。邪气滞肝,疏泄失常,气机不利,诸痛,痰饮,阻滞气机,脉气因而紧张,则出现弦脉。张仲景云:“疟脉自弦”。虚劳内伤,中气不足,肝病乘脾,亦常见弦脉;若弦而细劲,如循刀刃,便是胃气全无,病多难治。老年人阴血不足,血脉失于濡养而失柔和之性,亦可见弦脉。,16.芤脉,脉象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葱管。其脉位浮,脉形大,脉势无力,按之中空,即上下两旁皆见脉形,而中间独空。临床意义:主失血,亡精。脉理

15、:濒湖脉学云:“芤形浮大软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因突然失血过多,血量骤减,营血不足,无以充脉,或津液大伤,血不得充,血失阴伤则阳无所附而散于外,故见芤脉。,17.紧脉,脉象特征:脉来紧张,状如牵绳转索。其脉势紧张有力,坚搏抗指。临床意义:主寒、痛、宿食。脉理:寒邪侵袭人体,阻碍阳气,寒邪与正气相搏,以致脉道紧张而拘急,故见紧脉。寒邪在表,脉见浮紧;寒邪在里,脉见沉紧。剧痛、宿食之紧脉,也是寒邪积滞与正气相搏的缘故。,18.缓脉,脉象特征:一息四至、来去缓怠。其脉率稍慢于正常脉而快于迟脉。临床意义:主湿病,脾胃虚弱,风证。脉理:湿性粘滞,气机为湿所困,或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以充盈鼓动,故脉见缓怠

16、无力,弛纵不鼓。有病之人脉转和缓,是正气恢复之征。必须指出,脉缓亦主热。生理性缓脉见脉来从容不迫,应指均匀,和缓有神,是神气充沛的正常脉象。,19.革脉,脉象特征: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其脉形浮弦大,有搏指感,重按则豁然而空。临床意义:主精血亏虚,阳气外浮。脉理:由于正气不固,精血不藏,以致气无所恋而浮越于外,脉来如按鼓皮,外强中干。临床常见亡血,失精,半产,漏下,如老年人出血即可见革脉。,20.牢脉,脉象特征:脉位沉,轻取中取均不应,其形大体长,势微弦,力强,坚牢不移。临床意义:主阴寒内实,疝气癥瘕。脉理:因阴寒内积,阳气沉潜于下所致。牢脉主实,有气血之分,癥积、肿块,是实在血分;瘕

17、聚、疝气,是实在气分。若牢脉见于失血,阴虚等证,便属危重征象。,21.弱脉,脉象特征:极软而沉细。临床意义:主气血不足,阳虚。脉理:血虚脉道不充,则脉细;气虚则脉搏乏力,则脉位深沉、软弱无力。弱脉主气血不足,阳虚气弱之病。病后正虚,见脉弱为顺;新病邪实,见脉弱为逆。,22.濡脉,脉象特征:浮而形细,势软,搏动力弱,不任重按,按之则无。临床意义:主诸虚,又主湿。脉理:因阴虚不能敛阳则脉浮软,精血不充则细弱。湿气阻压脉道,阻遏脉道,也见濡脉。,23.伏脉,脉象特征: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临床意义:主邪闭,厥证,也主痛极。脉理:常见于邪闭,厥证,痛极,因邪气内伏,脉气不得宣通所致。伏而无力

18、为气血虚损,阳气欲绝,不能鼓脉于体表所致。若两手脉潜伏,同时太溪与趺阳脉都不见的,属险证。,24.动脉,脉象特征: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关部尤为明显,且动摇不定。临床意义:主痛,惊恐。脉理:动脉主弱主惊,痛则阴阳不和,气为血所阻滞;惊则气血紊乱,脉行躁动不安,阴阳相搏,升降失和,使其气血冲动,故脉道随气血冲动而呈滑数有力,但脉体较短。,25.促脉,脉象特征: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临床意义:主阳盛实热,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亦主脏气虚弱,阴血衰少。脉理:阳盛实热,阴不和阳,故脉来急数有力而时见歇止。促脉亦主真元衰惫,若促而细小无力,则为脏气虚弱,阴血衰少,致脉气不相接续,多是虚脱之象。,

19、26.结脉,脉象特征: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临床意义: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癥瘕积聚。亦主气血虚衰。脉理:阴盛而阳不和,故脉缓慢而时一止,凡寒痰瘀血,气郁不疏,脉气阻滞,故见结脉。久病虚损,气血虚弱,脉气不继,多见结而无力。,27.代脉,脉象特征: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临床意义:主脏气衰微。亦主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打损伤。脉理:脏气衰微,气血亏损,元气不足,以致脉气不能衔接而止有定数。至于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打损伤诸病而见代脉,是因病而致脉气不能衔接,脉亦见歇止。体质异常或妇女妊娠,也可见到代脉,这些都与脏气衰微,或一脏无气之代脉有所不同,不可概作病脉论。,28.疾脉,

20、脉象特征: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每分钟140次以上)。其脉率比数脉更快。临床意义:主阳极阴竭、元气将脱。亦主热盛阳极。脉理:伤寒、温病在热极时往往有疾脉,疾而按之益坚是阳亢无制,真阴垂危之候;若疾而虚弱无力是元阳将脱之征。临床上高热,脉疾有力,为热盛阳极之证。劳瘵病亦可见疾脉,多属危候。生理性疾脉可见于剧烈运动后,婴儿脉来一息七至也是平脉,不作疾脉论。,六纲脉,六纲脉,六纲脉,六纲脉,六纲脉,六纲脉,(二)相兼脉与主病,单一脉:是单一特征脉,如浮、沉、迟、数。复合脉,即由几种单一特征脉合成的,如弱脉由虚、沉、细三脉合成,濡脉由虚、浮、细三脉合成,牢脉由沉、实、大、弦、长五脉合成,等等。相兼脉:

21、是指上述两种情况除外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脉象相兼出现的脉。这些相兼脉象的主病,往往等于各个脉所主病的总和。如浮为表,数为热,合之即为表热;浮为表,迟为寒,合之即为表寒。又如浮数而无力为表虚热;沉迟而有力为里实寒。,七绝脉(1),1釜沸脉:脉在皮肤,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浮泛无根。为三阳热极,阴液枯竭之候,主脉绝,多是临死前的脉象。2鱼翔脉: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如鱼在水中游动。此为三阴寒极,阳亡于外之候。3虾游脉:脉在皮肤,如虾游水,时而跃然而去,须臾又来,其急促躁动之象仍如前。为孤阳无依,躁动不安之候,主大肠气绝。,七绝脉(2),4屋漏脉:脉在筋肉之间,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

22、即脉搏极迟慢,溅起无力。此为胃气营卫将绝之候。5雀啄脉:脉在筋肉间,连连数急,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之状,此为脾无谷气已绝于内。,七绝脉(3),6解索脉:脉在筋肉之间,乍疏乍密,如解乱绳状。这是一种时快时慢,散乱无序的脉象。为肾与命门之气皆亡。7弹石脉:脉在筋肉之下,如指弹石,辟辟凑指,毫无柔和软缓之象,此为肾气竭绝之象。,六、诊妇人脉与小儿脉(一)诊妇人脉,1.诊月经脉:妇女经期气血调和,则脉现滑数。妇人左关尺脉,忽洪大于右手,口不苦,身不热,腹不胀,是月经将至。寸关脉调和,而尺脉绝不至的,月经多不利。闭经:妇人闭经有虚实之分。尺脉虚细涩,是血少的虚闭证;尺脉弦涩,是实闭证。,2.诊妊

23、娠脉,妇人婚后月经停止,脉来滑数冲和,兼有饮食异于平常,嗜酸或呕吐等现象者,才是妊娠真候。若午睡初起,脉必滑疾有力,不可诊断为胎孕脉象。素问平人气象论又说:“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是说月经初停时,诊左寸脉滑动,这是血欲聚以养胎的现象。素问阴阳别论说:“阴搏阳别,谓之有子”。是说尺脉属阴,为肾所主,因胞系于肾,胎气鼓动,故两尺脉象滑数搏指,异于寸部阳脉的,便是有孕之征。以上经文均指出辨孕脉之要点。但孕脉和病脉必须鉴别。闭经,脉多虚细涩或弦涩;积聚脉多弦紧沉结或沉伏,而孕脉必滑。胎孕有数脉,劳损亦有数脉,但劳损脉之数,多兼涩;胎孕脉之数,必兼滑。,(二)诊小儿脉,1.一指三部诊法:用左手握小儿

24、手,对三岁以下的小儿,用右手大拇指按在高骨脉上,分三部以定息数;对四岁以上的小儿,则以高骨中线为关,以一指向两侧滚转寻三部;七八岁可以挪动拇指诊三部;九至十岁以上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十五岁可以按成人三部诊法进行。对三岁以下的小儿,除了脉诊之外,应注意形色,声音和诊小儿食指络脉,按胸腹头额等诊法。,2.小儿脉象主病,三岁以下的,一息七八至为平脉。五六岁的,六至为平脉,七至以上为数脉,四五至为迟脉。只诊浮沉、迟数、强弱、缓急,以辨别阴阳寒热表里,邪正盛衰,不详求二十八脉。浮数为阳,沉迟为阴,强弱可测虚实,缓急可测邪正。数为热,迟为寒。沉滑为痰食,浮滑为风痰。紧主寒,缓主湿,大小不齐为滞。

25、小儿肾气末充,脉气止于中候。不论脉体素浮素沉,重按多不见。如重按乃见,便与成人的牢实脉同论。,七、脉诊的临床意义及脉症从舍,(一)脉诊的临床意义 1.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 2.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3.推测病因,阐述病机,指导治疗,(二)脉症顺逆与从舍,脉症顺逆,是指从脉症的相应、不相应来判断疾病的顺逆。从判断疾病逆顺来说,脉症相应者为顺,不相应者为逆。舍脉从症: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应舍脉从症。舍症从脉: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应舍症从脉。,第二节 按 诊,按诊是医生用手触、摸、推、按病人的肌肤、胸腹、手足及其它病变部位,配合望、闻、问诊,并从局部冷热、硬软、疼痛、痞块或其它异常变化,从而

26、测知病变的所在和性质的一种诊病方法。,(一)按诊的方法,按诊首先要选择好体位,然后充分暴露按诊部位。一般病人应取坐位或仰卧位。病人取坐位时,医生要面对病人,用左手稍扶病体,右手触摸按压某一局部,多用于皮肤、手足、腧穴的按诊。胸腹按诊,病人须采取仰卧位,医生站在病人右侧,用右手或双手对病人胸腹某些部位进行按诊。,按诊的手法,1触法 触法是以手指或手掌轻轻接触病人局部皮肤,如额部及四肢皮肤等,以了解凉热、润燥等情况的一种方法。2摸法 摸法是以手抚摸局部,如肿胀部位等,以探明局部的感觉情况及肿物的形态、大小、有无疼痛等,以辨病位及虚实的一种方法。,4叩法 叩法是医生用手叩击病人身体某部,使之震动产生

27、叩击声、波动感或震动感,以此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的一种方法。3按法 按法是以重手按压或推寻局部,如胸腹和肿物部位,以了解深部有无压痛或肿块,肿块的形态、质地、大小、活动情况、肿胀程度、性质等以辨脏脏腑虚实和邪气的痼结情况的一种方法。,按诊的内容,(一)按胸胁,1.按心下,心下胃脘痞满,按之较硬而疼痛者属实证,多为实邪聚结胃脘所致;按之濡软无痛者属虚证,多因胃腑虚弱所致;脘部按之有形而胀痛,推之漉漉有声,为胃中有水饮。,2.按大腹,一般腹满多指大腹部的胀满。凡按腹部有充实感觉和有弹性,有压痛,腹壁肥厚而有便秘的为实满;腹部虽然膨满,但按之觉软弱无压痛弹性不足或仅气体充盛的,都属虚满此外宿食滞于

28、胃中阻塞肠中气机,则大腹作胀,拒按,按之则痛胀尤甚或嗳腐。全腹胀大按之不能即起的,是水臌;按之举手即起的,是气臌。,水肿、腹胀、鼓胀的腹征鉴别,水肿:“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腹乃大,其水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具候也。”腹胀:“腹胀者,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肤色不变,此其候也。”鼓胀:“腹胀身皆大,大与腹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3.按小腹和少腹,脐下为小腹、小腹两旁为少腹。肠痈:右少腹剧痛,按之痛更甚,牵引外阴部,如淋状,但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脉迟紧者为脓未成;如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或

29、洪数的为脓已成。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者,多为肠中宿粪。,腹部肿块按诊时要注意大小、形态、硬度、压痛和能否移动等情况。凡肿块推之不移,痛有定处者,为癥、积,病属血分。肿块推之可移,或痛无定处,聚散不定者,为瘕、聚,病属气分。肿块大者为病深;形状不规则,表面不光滑者为病重;坚硬如石者为恶候。若腹中结块,按之形如筋结,久按会转移,或按之手下如蚯蚓蠕动,或腹壁凹凸不平,按之起伏聚散,往来不定者,多为虫积。,(三)按肌肤,按肌肤表面的目的,主要是从寒热、荣枯、润燥以及肿硬等,以分析疾病的寒热虚实及气血阴阳盛衰的诊断方法。,1.诊寒热,凡身热按之皮肤热重,按之久而不热者,是热在表,在肺,或为劳倦内伤

30、虚热之象。初按不觉热,重按见热的,是热在中焦,在心脾、邪已入里,为阴虚骨蒸或湿热内蕴。外感病汗出热退身凉,为表邪已解,皮肤无汗而灼热者,为热甚。身灼热而肢厥为阳热壅盛,格阴于外,为真热假寒证若汗出如油,四肢肌肤尚温而脉躁疾无力者,为亡阴之征;冷汗淋漓,肌肤不温,体温偏低者为阳气虚少,亡阳之征。,2.诊润燥滑涩,用手轻摸肌表可以从皮肤的润燥,辨别肌体的有汗无汗和气血津液的盈亏。皮肤润滑、光泽,为津液充荣于体表;反之,皮肤干燥,枯涩粗糙,为津液不能充荣于体表,或内有瘀血。肌肤甲错者,为血虚失荣或瘀血所致。,6.按尺肤,按尺肤即从掌后横纹至内侧肘部为尺肤,按触尺肤的缓急、滑涩、寒热可辨别疾病的性质。

31、灵枢论疾诊尺说:“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若尺肤热甚,脉象洪滑数盛为温热证;尺肤凉,而脉象细小者,多为泄泻、少气;按尺肤窅而不起者,为风水肤胀;尺肤粗糙如枯鱼之鳞者,为精血不足,或脾阳不足、水饮不化之痰饮病。,(四)按手足,凡四肢手足俱冷者,为阳虚寒盛,属寒证;四肢手足俱热者,为阳盛热炽,属热证。凡内伤及劳役饥饱不节者,病多手心热甚;外感风寒者,病多手背热甚。热证见手足热者,属顺候;热证反见手足逆冷者,属逆候,提示病情严重。若额头上热甚于手心热者为表证;手心热甚于额上热者为里证。小儿手掌足胫按诊,足胫热主热,足胫寒主寒。手指尖冷主惊厥;中指独热,主外感风寒;中指指尖独冷,为麻疹将发之兆。,(五)按腧穴,按腧穴,参合脉症对病位的判断具有一定的意义。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转输之处,是内脏病反映于体表的反应点。腧穴的变化主要是出现结节或条索状物,其异常反应主要有压痛或敏感反应。如肺病可在肺俞穴摸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肝病在肝俞和期门穴有压痛。胃病在胃俞和足三里有压痛。肠痈在上巨虚(阑尾穴)有压痛。另外,按压腧穴作试验性治疗从而协助鉴别诊断。如胆道蛔虫腹痛,指压双侧胆俞则疼痛缓解。,谢谢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