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定义与标准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747743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5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翻译的定义与标准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翻译的定义与标准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翻译的定义与标准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翻译的定义与标准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翻译的定义与标准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翻译的定义与标准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翻译的定义与标准课件.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Lecture 2,翻译的定义与标准,To translate is to change into another language,retaining as much of the sense as one can.-Samuel Johnson(1709-1784)(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Catford(1965)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follows: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2、 language(SL)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TL).翻译是用一种语言(目的语)的文本材料对等的再现另一种语言(源出语)的文本材料。,Peter Newmark(1988)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3、 in another language.,巴尔胡达罗夫(语言与翻译 1985 中文版),“翻译就是把依照语言地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地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地过程。”,张培基(1980)英汉翻译教程,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的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沈苏儒,翻译是把具有某一文化背景的发送者用某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尽可能充分地、有效地传达给使用另一种语言(文字)、具有另一种文化背景的接受者。,吕俊(1997),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活动,其本质是传播,是传播学中一个有特殊性质的领域。,刘宓庆(1990),翻译的实质

4、是语际的意义转换。概念意义 conceptive meaning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形式意义formal meaning风格意义stylistic meaning形象意义figurative meaning文化意义cultural meaning,2.翻译的分类,课本 P.6-7,3.翻译的性质,翻译是科学:翻译有规律可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翻译是艺术:翻译是译者对原文进行再创造的过程。翻译是技能:翻译有技巧,这些技巧可以通过讲授和翻译实践获得。,4.翻译的标准,我国历次翻译高潮,课本p.4-6,中国历史上的五次翻译高潮(一)两汉-(-秦符时代-隋代-)-唐宋(佛经翻

5、译)(1-13世纪)佛经翻译的第一阶段 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安清,字世高,安息(即波斯)人,偏于直译.支娄迦谶,月支国人,简名支谶.译笔生硬,多用音译.支亮 支谦,字恭明,本月支人.用意译取代音译.竺法护和“三支”一道被人称作月支派.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 释道安,主张直译.鸠摩罗什,主张意译.是中国翻译史上主张全面意译第一人.真谛,西印度人.佛经翻译的第三个阶段 玄奘,通称“三藏法师”“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华夏三大翻译家,中国历史上的五次翻译高潮(二)明末清初(科技翻译)(17-18世纪)科技翻译代表作:明代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

6、的几何原理、测量法义等书。中国历史上的五次翻译高潮(三)鸦片战争后到“五四”前(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学翻译)林纾,生于1832年。其译作有184种之多.严复(1853-1921)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他从光绪二十四年到宣统三年(公元1898-1911)这三十年间翻译了不少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史密斯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孟德斯鸠的法意(Lesprit des Lois)、甄克思的社

7、会通诠(A History ofPolitics)等。,在严复出版天演论前数年,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于1894年在他写的拟投翻译书院议中已发表了他所认为的“善译”的见解。马建忠的善译标准包括三大要求:第一、译者先要对两种语言素有研究,熟知彼此的异同;第二、弄清原文的意义、精神和语气,把它传达出来;第三、译文和原文毫无出入,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中国历史上的五次翻译高潮(四)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马列主义思想和文学翻译)五四“以后,我国翻译事业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共产党宣言的译文就发表在”五四“时期。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起

8、了很大变化。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东西方各国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和苏联的作品,开始由我国近代翻译史上卓越的先驱者鲁迅、瞿秋白等前辈介绍进来。鲁迅懂德语和日语,对德语能识、听懂,但不会说。日语则应用自如,甚至能使他的日本朋友也为之惊叹不已。鲁迅是翻译工作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他和瞿秋白两人关于翻译问题的通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应遵循的基本翻译原则。他译过许多俄国和苏联的优秀文学作品,如毁灭、死魂灵等。“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着原文的风姿。“瞿秋白论证翻译是可以做到又信又顺的。,茅盾的英文根底很深,在商务印书馆时曾翻译过科普小说和文艺理论文章.傅雷中国历史上的五次

9、翻译高潮(五)建国之初的十几年(毛选翻译)以及改革开放后西方学术著作和文艺作品的翻译,翻译的标准(p.9),翻译的基本标准:忠实,通顺翻译的最高标准:忠实而通顺,充分传达原作的神韵忠实: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保持原作的风格通顺: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合乎规范译者的基本素质,西方翻译理论简介,等值论,原苏联翻译家费道罗夫第一个明确提出等值概念,他指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隔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他认为,译文和原文之间完全可以建立确切对等的关系,而翻译等值“就是表达原文思想内容的完全准确和作用上、修辞上与原文完全一致”。,卡特福德1965年

10、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中提出:“翻译是将语言(原文语言)组织成文的材料替换成等值的另一种语言(译文语言)的成文材料”,正式把等值的概念写进了翻译的定义之中。翻译是用一种语言(目的语)的文本材料对等的再现另一种语言(源出语)的文本材料。他受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影响,把语言分为音位、字形、语法、词汇等不同的层次,并逐章讨论了等值翻译在这些层次上的可能性。翻译实践的中心问题在于寻找等值成分(对应的词句等)。他提出了“行文等值”和“形式对应”的概念,同时还把翻译在层次上分为完全翻译和有限翻译。,奈达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从进而把信息理

11、论引入了翻译理论。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具有相同的表达能力,因此翻译应该能达到等值;1964年他在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又提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和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后来,他又主张,“衡量一部翻译作品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就是检查译文读者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然后将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加以比较”,率先明确提出了等效论。此后等效原则逐渐为许多人所接受。,功能对等理论 Functional Equivalence,与以往的翻译理论相比较,功能对等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将翻译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的同时,还将文化以及西方文论中的读者反映纳入到翻译研究的领

12、域。功能对等理论以意义和风格对等为基础,强调译入语读者对译文的反映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映基本一致。将读者客观反映作为衡量译品好坏的标准。,Did you say“pig”or“fig”?said the Cat.I said“pig”,replied Alice,“and I wish you wouldnt keep appearing and vanishing so suddenly:you made one quite giddy!”那猫问道,“你刚才说猪还是书?”阿丽思答道,“我说的是猪。我真怕你这样来来去去的这么快:你弄得人好头眩。”,目的论(functionalist skopo

13、s theory),功能派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以赖斯(Katharina Reiss)、弗米尔(Hans J.Vemeer)、和诺德(Christiane Nord)为主要代表,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最具影响的翻译学派”。整个翻译过程,包括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是由翻译行为所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大致有三种:译者翻译的主要目的可能是为了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给读者以启迪),使用某种特殊翻译策略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源语语法结构的特殊性,采用直译的方法)翻译的意图与源文本作者的意图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采取的翻译策略因此也会有所不同。动

14、因决定意图,因此,翻译行为的动因(发送者、接受者、发起人、译者)的作用至关重要。,目的论者吸取了布勒的文本的三个功能:指称功能、表情功能和诉求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寒暄功能。不同的交际功能需要不同的翻译策略。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标准不同,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原文原有的功能,就要用目标语的文化标准对功能标识进行改写,例如汉语中一句简单的“吃了吗?”进行英译的时候就需根据原文的寒暄功能进行对等功能的翻译。“目的论”不再把“信”或“忠实”作为首要的翻译标准。由于目的论是以预期目的来判断译文是否成功,预期目的又反映译文读者的要求,而读者的要求又各不相同,因此,“目的论”推崇翻译标准的多元化。

15、,解构主义翻译学,解构主义出现之前,受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翻译研究一直将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对立起来。传统译学理论认为作者的地位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原文是绝对权威,译者是作者的“仆人”,译文要忠实地再现原作。解构主义则宣布“作者死了”,作品一旦完成,作者便不再有发言权,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拓展了语言,促进了语言的成长。因此译者是创造者。这就大大提高了译者的地位,将译者从“仆人”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译者不再附属于作者,而是与作者平起平坐,译者的创造性也得到了肯定。更为重要的是,原文和译文是互补的“共生”关系,二者相互依赖,互为补充。译文是原文的“来世”(afterlife),翻译是为了使原文在目标文化中“继续活下去”(live on),活得更好。这一独特的见解打破了长期以来原文与译文二元对立的模式,译文既不是对原文单纯的“复制”,亦不是对原文的“改写”,二者的重要性并驾齐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