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九章宏观经济学的争论.ppt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3753991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9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第九章宏观经济学的争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宏观经济学第九章宏观经济学的争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宏观经济学第九章宏观经济学的争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宏观经济学第九章宏观经济学的争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宏观经济学第九章宏观经济学的争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第九章宏观经济学的争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第九章宏观经济学的争论.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宏观经济学,第九章 宏观经济学的争论,宏观经济学,第一节 货币主义,代表人物为弗里德曼,其他著名的货币主义者有梅尔策、布伦纳、斯普林克尔、乔丹、奥尔森、沃尔斯特等。货币主义成员尽管在理论上并不是对一切问题都有一致的看法,但是在以下问题基本上是一致的。(1)私人经济是可以自身稳定的;(2)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3)存在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4)凯恩斯主义积极干预经济政策是有害的。,宏观经济学,货币主义产生的背景(1)理论纷争:货币重要还是不重要(2)稳定政策有效还是无效(3)通货膨胀成为头号的经济问题(4)菲利普斯曲线的崩溃货币主义的理论假说1.自然率假说(1)自然失业率(2)国民收入的自然率水

2、平2.适应性预期假说经济当事人以过去的预期为基础并更据他们以前的预期误差程度来修正每一期的预期预期:经济决策者对于当前决策有关的经济变量的未来值所作的预测,宏观经济学,一、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现代货币数量论1.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思想渊源1911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的费雪方程,M货币供应量或处于银行体系之外的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即实际参加交换的货币总量;V货币流通速度;P平均物价水平;T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总量。,宏观经济学,1917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的剑桥方程费雪方程与剑桥方程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强调投机动机对货币的需求的影响,M人们为了实现交易原意持有的货币量,即对货币的需

3、求量,与费雪方程中的M在量上是相等的;P一般物价水平;Y实际的国民收入或实际的商品和劳务总量,与费雪方程中的T相同;K人们经常持有的货币量占国民收入的比率,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宏观经济学,2.现代货币数量论 弗里德曼是沿着剑桥方程,并在吸收和修正凯恩斯灵活偏好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他提出的个人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为:,M个人财富持有者手中保持的货币数量;P一般物价水平;y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持久的实际货币量,即一个人在较长期中的年平均收入;w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或来自财产中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rm预期的货币名义收益率,即货币名义利息率;rb预期的定值债券名义收益率;re预期的股票名义

4、收益率;预期的商品价格变动率,即预期的实物资产名义收益率;u 影响货币需求的其它变量。,宏观经济学,弗里德曼强调货币需求取决于多种因素而不仅是传统的货币数量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所涉及的那些因素。货币需求取决于:持久的实际收入大小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大小各种有形财富形式的预期名义收益率影响货币需求的其它因素,宏观经济学,二、名义收入货币理论和通货膨胀理论 以Y代表名义总收入(Y=py),则实际货币需求函数为:,或,移项得,宏观经济学,由此,弗里德曼提出了货币供给量是名义收入的决定性因素的论断:(1)在货币流通速度相当稳定的情况下,M的变动是影响收入(py)的决定性因素,因而货币最重要。(2

5、)在短期内,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产量,也可以使物价上升。(3)在长期内,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只能影响价格二不能影响实际产量和就业量。,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如果货币量增长不快于产量的增长,那就不可能发生通货膨胀。弗里德曼,宏观经济学,三、自然失业率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弗里德曼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只能在短期内存在而且是一种过渡现象。它只是在预期的价格变动低于实际的价格变动时才会存在,一旦这种不一致消失,向下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就不复存在了。在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表现为在自然失业率水平的一条垂直线。,PL,P1,P2,A,B,C,D,自然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的长期形状,宏观经济学,四、主要

6、经济政策主张1.主张经济自由,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旨在稳定经济波动的国家干预政策2.主张实行以控制货币供给量为目标的“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五、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异同不同点:1.在货币需求函数上的区别2.在资本主义经济是否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和是否需要政府实行干预经济政策上的分歧3.在总需求变动的原因方面的分歧4.在总供给线的形状及其带来的经济后果方面的分歧5.在政府的目标和手段上的不同,宏观经济学,6.在货币供给量变动如何影响国民收入方面的分歧相同点:具体有三个方面的表现,凯恩斯主义:M(或)i(或)I(或)GNP(或)货币主义:M(或)V GNP(或),宏观经济学,第二节 供给学派,一、供给学

7、派迅速兴起发展的历史背景二、供给学派 的基本理论观点1.坚持萨伊定律,否定凯恩斯定律2.供给的增加在于投入要素的增加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投入要素的增加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所有者的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对要素所有者的激励3.持续地大幅度降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是刺激供给的基本手段,宏观经济学,4.降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增加政府的税收量5.尊重企业的自主经营,反对政府过多干预,M,A,B,R2,R1,t3,t1,t2,税率,税收,拉弗曲线,宏观经济学,三、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和里根政府的实践政策主张1.持续地大幅度降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2.精简限制企业经济自由的规章制度3.大幅度地削

8、减社会福利支出里根政府的“经济复兴计划”1.降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2.削减社会福利支出3.精简和放宽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宏观经济学,四、供给学派和凯恩斯主义的比较及其他西方经济学家对供给学派的评价1.在宏观理论基础方面的异同2.在国家干预经济问题上的异同在国家干预经济的根据和干预的内容方面的分歧国家干预经济程度方面的分歧在干预经济手段上的分歧在运用税收政策原则和作用方面的分歧 其它西方经济学家对供给学派的理论及里根政府的实践的评价是否定多于肯定,宏观经济学,第三节 理性预期学派,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概览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遵循古典经济学的传统,相信市场力量的有效性;认为如果让市场机制自动地发

9、挥作用,就可以解决失业、衰退等一系列宏观经济问题。,宏观经济学,他们接受以下四个命题:私人经济可以自身稳定的;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货币在短期也是中性的;凯恩斯主义积极干预的经济政策是有害的。2.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1979年萨金特在宏观经济理论中把他们这个学派的理论称作“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代(20世纪70年代)“理性预期学派”。代表人物: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等。他们所做的贡献有:(1)提出理性预期假说,并把这个假说引入经济计量模型。(2)把古典学派的最大化原则和弹性价格、弹性工资假设引入宏观经济学,试图为宏

10、观经济学提供一个微观基础。(3)提出货币的经济周期理论。(4)提出货币政策无效的命题。,宏观经济学,第二代(20世纪80年代)“实际经济周期学派”。代表人物:巴罗、基德兰德、普雷斯科特等。他们所做的贡献有:(1)提出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2)提出政策无效性命题。(3)创立应用宏观经济学。产生的背景(1)经济背景。20世纪70年至80年代前半期美国陷入滞胀,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都无法做出解释。(2)经济学背景。凯恩斯主义存在的缺陷:,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缺少微观基础。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适应性预期假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失败:根据这些模型既做不出准确的趋势预测,提出的政策

11、建议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货币主义让位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原因:理论上的原因:经济学家们方法论偏好的改变。货币主义思想被主流宏观经济学家吸收,导致了一个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的综合。货币主义范式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经济现实方面的原因:(3)技术背景。,宏观经济学,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特色认为古典二分法有效,坚持货币中性论。提出政策无效命题。主张用固定不变的政策规则取代斟酌使用的需求管理政策。大量使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技术。4.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一)两个假设(1)理性预期假设这一假设的政策含义(2)有足够伸缩性的价格和工资假设这一假设的政策含义,宏观经济学,(二)复活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论,并增

12、加了理性预期假说。他们认为:只是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变化才影响实际的GDP,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变化完全是中性的,即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对实际经济变量没有什么影响。(三)卢卡斯批评卢卡斯批评说,凯恩斯主义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要么忽视了预期,要么融入的只是适应性预期,它们与理性预期不相容。这样,经济学家们在估计模型的参数时忽略了经济当事人的最优化过程,而这个最优化过程可能会导致原先参数值的变化,从而改变模型本身,则使根据原来模型做出的预测出现失误。,宏观经济学,卢卡斯对货币主义的单一规则的政策提出了批评。卢卡斯批评的政策含义:如果政策制定者过分依赖过去的规则,经济行为就可能发生变化。二、理性预期学派的基

13、本观点1.理性预期与劳动力市场:关于失业问题的观点 理性预期学派只承认存在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否定非自愿失业,宏观经济学,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实际失业率偏离自然失业率都是由于工人在实际工资发生意料不到的情况下产生的错觉引起的。但由于人们将从犯错误中吸取教训而形成与实际情况相符的理性预期,失业率最终将稳定在自然失业率水平,D1,D2,S,W,N,N1,N3,N2,W1,W2,宏观经济学,2.理性预期与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关于政府政策失效性的观点理性预期学派比货币主义更进一步认定,菲利普斯曲线无论在短期内还是长期内都是一条垂直线,从根本上否定了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替代关系。,宏观经济学,3.理性预

14、期条件下价格和产量的决定理性预期分析价格和产量的决定所使用的工具也是ASAD模型,但其总供给线则是附加了预期变量的总供给线。,劳动量,名义工资,W1,NS2,NS1,N2S(Pe=2.0),N2S(Pe=1.0),N,W,理性预期学派对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线的推导是从附加预期变量的劳动供给线来说明的,附加预期的劳动供给线,由于劳动供给线附加了预期价格,这也必然在总供给线上反映出来,宏观经济学,附加预期的短期总供给线,宏观经济学,ASLR,AS3SR,AS2SR,AS1SR,AD2,AD1,P,Y,产出水平,价格水平,P3,P2,P1,Y1,Y2,C,B,A,在理性预期条件下产量和价格的决定,宏

15、观经济学,三、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1.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从价格和工资具有足够的伸缩性出发,认定所有市场都能迅速实现均衡,保证市场可以迅速出清。从理性预期假设出发,认定如果政府坚持对经济实行干预,其结果不仅是无效反而有害。2.主张实行固定规则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宏观经济学,四、理性预期学与凯恩斯主义的比较和其他西方经济学家对理性预期学派的评价1.理性预期学派与凯恩斯的比较在资本主义市场能否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及其理论根据方面的分歧在政府是否需要实行干预经济的政策和政府干预积极的政策是否有效方面的分歧对产量和就业波动原因方面的分歧对预期的处理和作用方面的分歧在菲利普斯曲线形状方面的分歧,宏观经济学,2.其他西方经济学家对理性预期学派的批评有伸缩性的价格和工资假设是完全不精确的理性预期假设是不能成立的理性预期学派认定错觉是产量和就业波动的根本原因是不符合事实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