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中考语文第3篇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754798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4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版中考语文第3篇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浙江专版中考语文第3篇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浙江专版中考语文第3篇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浙江专版中考语文第3篇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浙江专版中考语文第3篇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专版中考语文第3篇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版中考语文第3篇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ppt课件.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一)词语解释、文言断句、翻译句子,考 向 探 究,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考向探究,应考策略,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考向探究,应考策略,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考向探究,应考策略,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考向探究,应考策略,考向1词语解释,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通“返”,归还,返回,才,慢慢地,答应(同意),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考向探究,应考策略,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能力。要调动平时的学习积累,准确解释。(1)题中的“反”是通假字,先明确通哪个字,再理解词语意思;(2)题中的“乃

2、”与“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中的“乃”意思一样,“才”的意思;(3)题中的“徐”古今意义相同,都是“慢慢地”的意思;(4)题中的“许”与“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中的“许”意思一样,“答应”的意思。,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考向探究,应考策略,考向2文言断句,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虏 中 群 臣 咸 不 平 议 羁 留 使 人 而 虏 主 不 可。,/,/,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考向探究,应考策略,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断句能力。划分句子的节奏,首先要疏通句意,然后根据句意再进行分析判断。“虏中群臣咸不平”的意思是“金国群臣

3、都感到愤懑不平”,应该划开;“议羁留使人”的意思是“商议扣留范成大”,应断开;“而虏主不可”的意思是“金主认为不可以”。这样答案就很明显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考向探究,应考策略,考向3翻译句子,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1)至能遂自为一书,述圣语。,范成大于是自己写了一封信,把皇上的话写在上面。,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考向探究,应考策略,(2)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范成大)回来以后,皇上对他不辱使命大加赞赏。,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考向探究,应考策略,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解答此题,(1)题要抓住关键词“遂”(于是,就)

4、、“书”(书信)等词语正确理解;(2)题主要抓住“甚”(很)、“嘉”(赞赏)等词语准确理解,“既还”省略了主语“范成大”,翻译时要补上,再逐词逐句理解翻译,最后把句子梳理通顺。,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考向探究,应考策略,4同样是出使,范成大使北,始终“伏地不起”;唐雎使秦,最终“挺剑而起”。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行为?请简要分析。(3分),示例:两人都具有勇敢、镇定和自信的性格,都是忠肝义胆(具有爱国情怀),都是英雄,都能不辱使命。只是因为时势不同,任务各异,面对的对象不同,所以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考向探究,应考策略,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

5、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时,在细读本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确范成大是冒着欺罔之罪替皇帝传口谕,而唐雎是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出使秦国的,他们出使时的时局不同,任务和目的也不相同,所以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但都展示了两个人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勇敢、镇定和自信的性格。,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考向探究,应考策略,【参考译文】淳熙年间,范成大出使北方,孝宗令(他)口头上奏金主,说黄河以南是宋朝皇陵安葬的地方,希望能返还被侵占的地方。范成大奏请说:“这件事情至关重要,必须要和宰相商量,我把皇上的意思告诉他,商议之后才行。”皇上答应了,不久宰相坚持认为(这件事)不行,但是皇上坚决不收回(这个决定)。范成大于是

6、自己写了一封信,把皇上的话写在上面。(范成大)到达金国,把信收藏在衣袖中。下跪之后递交国书,跪在地上不起。当时的金主是葛王,性情宽容仁慈,传言问使者为何长跪不起。范成大慢慢地从衣袖中抽出书信,说:“我来时,大宋皇帝另外有旨意,难以记载在国书上,让我口述。我用书信记录下来,希望您看一看。”书信呈上之后,大殿上看信的人都变了脸色。,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考向探究,应考策略,范成大仍然跪在地上。(金主)再次传言:“书信已经看了,你可以去使馆了。”范成大拜了两拜退出来。金国群臣都感到愤懑不平,商议扣留范成大,金主认为不可以。范成大将要返回宋朝时,又上奏说:“皇上令我口头上奏的事情,请在国书

7、中明确地告知,像之前那样讲明,希望不要治我欺罔之罪。”金主答应了他。回信说:“口头上奏的事情,令人非常吃惊,这件事需要仔细思考再处理,我们是讲求信用的国家。”(范成大)回来以后,皇上对他不辱使命大加赞赏。因此多次提升他,后来被重用。,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一、词语解释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文中的文言现象,包括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所考查词语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联想我们学习过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即为正确答案。1文言实词(1)通假字。在初中学过的文言文中,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注释中已标明,复习时

8、可以根据梳理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应 考 策 略,考向探究,应考策略,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考向探究,应考策略,(2)一词多义。古汉语中,一个词往往有几个意思,要重点掌握典型的、常见的多义词。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根据具体的语境去推求某个词的具体含义。复习时,一是注意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二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3)古今异义。文言文古今异义常见有四种情况: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一词,古义是指“妻子与儿女”,今义则专指“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

9、妻子”,属词义的缩小。古今异义在每篇文言文中已经进行了全面梳理,复习时根据梳理内容识记即可。(4)词类活用。在古汉语里,词类一般是比较固定的,但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另外一类词的作用。复习时要根据每篇文言文梳理的词类活用进行理解记忆。,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考向探究,应考策略,2文言虚词文言虚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其作用和意义。在解释时,应准确地运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字词来替代,借助归类进行比较,掌握各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一共有20多处用到“而”这个虚词,我们可将其用法归纳为五种,就比较好记了:(1)表示并列关系,如“溪深而鱼肥”;(2)表示

10、承接关系,如“日出而林霏开”;(3)表示修饰关系,如“杂然而前陈者”;(4)表示递进关系,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5)表示转折关系,如“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考向探究,应考策略,二、文言断句1考点解读这种类型题涉及文字、词义、语法以及古代文化常识,它综合考查了学生的文言语感,是中考文言文命题的一种常见形式。考查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选择题,要求选择朗读停顿的正确或错误项;一种是直接在原句上划分朗读节奏。,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考向探究,应考策略,2应对策略(1)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如“故人具鸡黍”一句,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以

11、划分为:故人/具/鸡黍;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具鸡黍。(2)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须停顿。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中,“于是”是两个单音节词,不能连读,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一句中,“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考向探究,应考策略,(4)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正确划分节奏。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一句中,“虞山”是地名,“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朗读时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12、(5)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一句中,“先帝”是主语,“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不”作“以”的状语,故这句话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先帝/不/以/臣卑鄙。,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考向探究,应考策略,(6)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就是四字骈句,应该两字一顿,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7)根据文意确定停顿。如“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前一个“乐”用作动词,以为乐;后一个“乐”用作名词,乐趣、快乐。据此,这句话可以这样划分朗读节奏: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考向探究,应考策略,三、翻译句子1文言文翻译句子的原则信准确,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达通畅,语意流畅,没有语病。雅有文采,符合现代汉语习惯,文笔优美,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考向探究,应考策略,2文言文翻译句子的方法及示例,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考向探究,应考策略,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考向探究,应考策略,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考向探究,应考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