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研究论文我国会计制度变迁与盈余管理.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848534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研究论文我国会计制度变迁与盈余管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会计研究论文我国会计制度变迁与盈余管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会计研究论文我国会计制度变迁与盈余管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会计研究论文我国会计制度变迁与盈余管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会计研究论文我国会计制度变迁与盈余管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会计研究论文我国会计制度变迁与盈余管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研究论文我国会计制度变迁与盈余管理.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会计制度变迁与盈余管理 我国会计制度变迁与盈余管理黄林嫚(广东省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肇庆526000)摘要:会计制度的制定与变迁是各相关利益集团寻租的博弈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范盈余管理,但又无法完全消除盈余管理。会计政策选择、会计准则成了盈余管理的工具。会计制度与盈余管理两者相互交替,循环发展。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经历了四个阶段,盈余管理都有相对应的空间和手段。 因此,如何进行科学制度安排,正确引导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性,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会计制度变迁;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6049(2010)01-

2、0067-05 本论文由毕业论文酷整理排版,转载请注明出处一、会计制度变迁的内涵诺斯(1993)指出,制度是社会博弈规则,是人们所创造的以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的框架。会计制度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其供给主体一般是政府部门,会计制度的需求主体既包括企业经营者、投资者、债权人等非政府主体,也包括税务机关、各企业主管机构、证监会等政府部门。 无论是会计制度的供给主体还是需求主体,各自都有自身的利益函数,都要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伍中信(1997)认为,会计制度可以理解为政府与社会组织“多次博弈”之后形成的一种社会契约,它处于“纳什均衡”状态,是被社会各界普遍愿意接受的“市场规则”。会计制度是各相关利益

3、集团进行充分博弈后所形成的制度均衡。制度和制度变迁是由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及冲突的解决过程和方式决定的,制度变迁就是行为主体为了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而寻求动态的制度均衡的过程。因此,会计制度的制定与变迁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过程,其本质上是经济利益和会计准则制定权的再分配过程,是各相关利益集团寻租的博弈过程。 二、盈余管理内涵加拿大会计学者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使自身效用或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行为,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可见盈余管理是公司的管理层为实现自身的效用或公司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从而调节公司盈余的行

4、为。 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有契约动机、政治成本动机、资本市场动机等。有研究表明,在中国资本市场上,诱发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是应付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政策,比如IPO动机、配股动机、扭亏动机与保牌动机等。 盈余管理手段主要有二,一是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一是构造真实交易提升利润。比如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利用计提各种准备金调节利润、利用资产评估消除潜亏、利用虚拟资产调节利润、利用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利用其他应收应付款调节利润等等。 三、会计制度变迁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会计制度变迁是会计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当目前的会计制度结构处于这样一种状况:人们预期的净收益

5、超过预期的成本,而现存的会计制度安排又无法实现这样的收入时,会计制度就会发生变迁。 制约企业管理当局盈余管理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公司治理结构、外部审计、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和会计准则等。然而,公司治理结构、外部审计、资本市场有效程度等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制约作用是间接的,会计准则是各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它从技术角度对会计实务的处理提出了的要求与约束,它对盈余管理的制约是最直接和有效的。 但是由于未来事件的不可完全预测性以及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会计准则存在漏洞或尚未规范的空白地带,也允许大量的会计估计和会计职业判断的存在。企业管理者作为理性经济人,都有通过成本效益分析进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机会主义动机与行为选

6、择能力。盈余管理通常是以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为依托的,而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又是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一系列会计制度上的缺陷以及人的趋利行为,使得盈余管理有了滋生空间。会计政策选择权是一种剩余规则制定权,由企业管理者所拥有。可见会计准则是一柄双刃剑。会计准则过宽,企业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就会泛滥,相关利益者因虚假会计信息而蒙受经济损失;会计准则过严,企业管理当局职业判断的自由受到限制,从而影响管理效率,相关利益者付出的成本也许更大。3因此,企业管理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来进行盈余管理,就取决于有关政府部门对会计准则则(会计制度)制定的完善程度。 因此,会计制度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范

7、盈余管理,但又无法完全消除盈余管理。吴联生(2005)认为,从表面上看,盈余管理行为是会计规则执行者对会计规则的违背;但实质上,它反映的是会计规则本身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利益相关者的认可。4会计制度的变迁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循环过程来描述:当前会计制度盈余管理行为会计制度变迁盈余管理行为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制度日趋完善,盈余管理的效率性越发提高,各博弈方的利益不断达到均衡,如此反复循环发展。 四、我国会计制度变迁下的盈余管理行为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分界点,我国会计制度变迁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19781992的会计制度变迁。 这一阶段基本处于会计准则的摸索阶段。从1978年开始,我

8、国开始了会计制度的重建与规范,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85年发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先导。 1992年发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这一会计制度是以国际会计惯例为基础制定的,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全面改革的先河。这一阶段,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会计制度基本以苏联的统一经济核算模式为蓝本。当时也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家经济以国有企业为主,企业领导实行的是政府任命制,经营者薪酬为固定工资,也没有资本市场流通。因此,几乎不存在盈余管理的动机与空间,也没有相关资料表明企业存有盈余管理行为。 第二阶段: 19921999的

9、会计制度变迁。 1992年,我国发布了第一号企业会计准则,开启了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序幕。随后又制定了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等13个全国统一的行业会计制度。自1996年起,制定了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现金流量表等16项具体会计准则,初步建立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基本架构。 这一阶段我国会计制度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向市场经济模式并逐步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盈余管理,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根据我国1995年颁布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母公司合并报表的范围是能够为母公司所控制的被投资单位。母公司可通过改变投资比例来改变控制关系,进而改变报表合并范围,进行盈余管理。比如降

10、低亏损子公司的投资比例,将其从合并会计报表中剔除;或者提高盈利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比例,将其纳入合并范围。 1998年发布债务重组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允许债务人将重组债务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或股权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并在利润表中反映。但由于我国当时的资本市场极不发达,相关的公允价值很难真正达到“公允”。这样重组准成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调节利润的“利器”,使靠债务重组增加利润一度成为一些上市公司的“救命稻草”。很多企业通过关联方之间的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谋取租金。比如ST中华1999年就利用这条准则的规定通过债务重组在财务报表上制造了36 639万元的收益。 在

11、1999年颁布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之前,对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并没有明确的规则,于是企业按照各自的利益和理解进行账务处理,5也给与了企业盈余管理的极大空间。3 第三阶段: 19992006的会计制度变迁。 1999年开始,我国加入WTO,企业经济活动的国际化要求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国务院于2000年发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具体规定了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和编制要求,为规范我国会计市场的信息披露做提供了制度安排。 同年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实现了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规则的基本协调。针对市场新经济现象于2001年修订了现金流量表、投资等,同时出台了存货、无形资产等准则。2006前我国已出台了2

12、0多个具体会计准则。这一阶段会计制度变迁的特点是,试图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规则相协调、覆盖各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并存。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改公允价值为账面价值。2001年对五项具体会计准则进行的修订,主要在于改公允价值为账面价值。关于非货币性交易资产的入账价值由原来的公允价值改为账面价值,对非货币性交易一律按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处理,一般不确认收益,目的在于堵塞管理当局利用资产置换调节利润的漏洞,通过市场交易契约化过程损害经济体制改革的利益。关于债务重组,基本取消了公允价值,并规定债务重组收益不计入当期损益,而计入资本公积,

13、可以防止企业利用债务重组收益进行盈余管理行为。 (2)规范关联交易。财政部在2001年年底出台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产生的资产重组超出账面值的转让收益,以及显失公允的关联交易价格部分不得被确认为利润,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企业管理者通过关联交易来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深沪两市上市公司2001年度的年报显示, 1100多家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 1449元,净资产收益率为5. 86%,远低于2000年的0. 2029元和7. 66%。而2001年度的中报显示上市公司中期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 12元,这与年报的数字极不相称,上市公司下半年的业绩如

14、此大幅度下滑与宏观经济走势不相协调,这证实了这一系列会计制度的变迁压缩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 (3)新增四项资产减值准备,同时允许长期资产的减值损失予以转回。长期资产减值转回行为往往成为盈利较差公司粉饰其盈利能力的手段,也是扭亏公司摆脱亏损的主本论文由毕业论文酷整理排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要途径之一。6上市公司在补提2001年年初新增的四项资产的减值准备时,属于会计政策的变更,采用了追溯调整法,并不会影响2001年度的利润,从而使得2001年1月1日开始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某些上市公司出现了“疯狂”计提减值准备的现象。7仅以2004年为例,当年减值损失转回金额最大的20家上市公司,都不同程度地通过转

15、回前期资产减值损失人为地操纵利润,其中2家ST公司成功地摘除了ST; 4家上市公司避免当年出现亏损; 6家上市公司维持和提升了经营业绩。 (4)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会计政策选择。 2002年存货准则规定,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包括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中的一种。不同的计价方法计算出来的销售成本会有所不同,从而影响企业的当期利润。因此,企业可以利用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变更进行盈余管理。8第四阶段: 2006年新准则颁布。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包括了关于股份支付、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套期保值、石油天然气开采、外币折算等方

16、面的内容,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给出了会计处理的法定依据和规范。新准则中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在存货、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准备、债务重组、合并会计报表和金融工具等方面进行了较大的修改或重新制订。一方面,新准则对盈余管理实施了一些限定制规定;另一方面,新准则给了企业管理当局更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会计事项的处理更多地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此,新准则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也推陈出新。 新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制约主要有:(1)长期资产减值。新准则资产减值由与IASB的趋同转向FASB靠拢,规定长期资产减值一旦确认不得在以后转

17、回。这使得资产减值的调节利润的功能大大降低,从而遏制公司滥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有研究表明,新准则禁止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稳健性,并且由于财政部、证监会以及中注协的相关政策实施得当,遏制了上市公司在准则过渡期突击转回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动机,从而未出现上市公司“赶集”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现象,保证了2006年年报收益的合理性。9(2)扩展了关联方定义,减少关联交易非关联化。按照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对于显失公允关联交易的收益应确认为资本公积入账,而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上市公司为摆脱这一规范,将实质性的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处理;

18、或在关联交易前,关联方通过出让相关股权或中止受让相关股权,在名义上解除其关联关系。对此,新准则对关联方的外延进行了一定扩展,受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直接间接地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的其他企业均属于关联方。由此可知,企业企图通过将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想法不可行,从而缩小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3)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新准则企业合并规定,在同一控制下进行企业合并,合并方要以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取得被合并方投资成本。新准则的规定是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和市场经济发育的实际情况出发,谨慎地使用公允价值,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避免了控制关系

19、企业借合并滥用公允价值,从而提高了企业利润的可信度。 (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强调账面价值。新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对非商业性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基础确认换入资产的账面价值,可以防止关联方之间通过任意估算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而进行盈余管理。 新准则给与盈余管理的空间主要有:(1)会计职业判断增多。新准则的一个最大亮点就是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空前扩大,每个会计职业判断都可以作为盈余管理的手段。10比如投资性房地产转换的确认条件,符合确认条件的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不符合确认条件的采用成本模式等,赋予了企业会计职业判断与盈余管理的充分空间。 (2)研究开发的阶段划分。新准则中

20、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划分为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研究阶段支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支出确认为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摊销方法的规定不再仅仅局限于直线法,并且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在实践中,研究和开发费用之间存在模糊地带,很有可能成为公司平滑业绩的工具,同时企业也可能会通过调节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或者摊销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 (3)债务重组。新的债务重组准则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这就意味着一旦债权人让步,债务人公司将获得当期收益,从而使得企业的账面业绩出现很大变化,因此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关联方债务豁免等方式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4)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重构。新企业会计准则按照国际惯例把“公允价值”引入中国会计体系,公允价值的应用、计量形成新准则的一大亮点。具体体现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准则当中。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在财务报表中能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但因其具有不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因此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同时因为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时间价值等都是不确定的,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面临着很大困难,这些都给公允价值计量留下可选择的空间。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一个主要利用工具。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