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论文白三叶对禾草草坪的侵占性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工论文白三叶对禾草草坪的侵占性研究.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白三叶对禾草草坪的侵占性研究 白三叶对禾草草坪的侵占性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白三叶对禾草草坪的侵占性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白三叶对禾草草坪的侵占性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在兰州市滨河南路的公路草坪条件下研究了白三叶对禾本科草坪的侵占性。发现白三叶对于不同的禾本科草坪的侵占能力差异很大,对紫羊茅草坪的侵占能力最强,试验进行40个月后,白三叶草
2、的侵占面积可达71.25%,侵占深度达382.6cm;对高羊茅次之;对草地早熟禾草坪的侵占能力最弱,侵占面积仅为16.56%,侵占深度132.5cm;多年生黑麦草由于自身的退化较快,在后期的抗侵占能力大幅减弱,最终被白三叶完全取代。与白三叶草的共存能力紫羊茅最差,高羊茅稍强,草地早熟禾最强。关键词 白三叶;侵占性;共容性;侵占区;草坪中图分类号 S68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2-0093-02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属多年生豆科匍匐型草本植物,由于根上有根瘤,对土壤氮肥要求不高,耐酸性土壤,耐荫、耐热、耐寒性强,耐粗放管理,近年来大量用于北
3、方地区的观赏性绿化草坪1。由于其种子成熟后会自行脱落而实现自播,单个植株生活力强,能够不断长出新的匍匐茎向四周蔓延,常常会侵占到附近的禾本科草坪上。此外,由于它的种子细小,千粒重仅为0.50.7g1,所以很容易随风和水流迁到其他禾草草坪上,形成白三叶草斑。一旦白三叶在禾草草坪上出现,就会迅速同其他草坪草争水肥和光照,建立其小群落,逐渐扩展并取代禾本科草坪草2。在高质量草坪上,如高尔夫球场的果岭,它的存在特别是匍匐茎的延伸会严重影响草坪的功能,给管理禾草草坪造成很大的困难。因此,研究白三叶对不同冷季型禾草草坪的侵占能力和它们共生状态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探索白三叶对草地早熟禾、高羊茅、紫
4、羊茅和多年生黑麦草4种北方常用的禾本科草坪的侵占性能和机制,为受侵占草坪的管理和修复提供参考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设在兰州市区南滨河路西段道路草坪上。兰州市年均气温8.9,1月平均为-6.7,7月平均为22.63。年平均降水量324mm,年蒸发量1468mm。年均日照时数2 770h4。试验地地势平坦,土壤类型为黄绵土,经测定pH值为7.5,土壤含盐量0.25%、有机质18.5g/kg、全氮1.39g/kg、全磷0.68g/kg、有效钾182.8mg/kg。1.2试验材料供试的5个草坪草种均由百绿集团草坪公司提供(见表1)。种子纯净度98%,发芽率大于85%。经引种适应性测验
5、,供试品种性状稳定,表现良好,适宜于兰州地区生长3。1.3试验设计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10m2(2m5m),3次重复,每次重复为1个小区组合。为便于侵占性的研究,白三叶草坪与4种禾本科草坪之间划分边界并作出标记,但中间不设间隔,相邻种植。小区组合间设150cm的间隔。播种量参考百绿公司的推荐播种量(见表1)。1.4建坪及管理建坪前先捡去石块、残留根茎等杂物,平整土地,施底肥羊粪2kg/m2和坪床改良剂2kg/m2(云南生态技术有限公司生产)。2004年6月8日播种,人工撒播。播种前6d浇透水。均匀播种后覆0.5cm的中细砂,稍加镇压,覆盖无纺布。每日浇水1次直至苗高2.55.0cm,
6、成坪后根据气候每36d浇水l次。自2005年至2008年初测量并记录数据。1.5观测记载及评价方法从白三叶出现明显侵占开始,在小区内随机选取测量点,对白三叶草(侵占种)和禾本科草坪草(被侵占种)在原生区及侵占区的密度、盖度、芜枝层、杂草密度、叶色、叶宽、侵入深度等指标进行观察、测量和计算(测量指标和方法见表2),并评价白三叶草对禾本科草坪草的侵占能力和共生状态。在草地早熟禾、高羊茅、黑麦草小区内,白三叶侵入区侵入种及原生种的指标测定,均在径向侵占样区的中间随机选点测量;由于紫羊茅在白三叶侵占区内无法存活,故对仅该区白三叶的多项指标及芜枝层的厚度进行测量。侵入面积比率为白三叶侵入的草坪面积占该种
7、草坪试验区总面积的百分率;侵入深度为白三叶草坪与其他草坪的边界到白三叶对该草坪侵占最深处的距离。2结果与分析2.1白三叶对不同草种的侵占能力白三叶草对4种禾本科草坪的侵占能力差异很大(见图1),对紫羊茅的侵占能力最强(侵入面积71.25,侵占深度达382.6cm),速度最快(110.43cm/年);对早熟禾的侵占能力最弱(侵入面积16.56,侵占深度132.5cm),速度最慢(37.86 cm/年);对多年生黑麦草在最初的2年内侵占能力仅略强于早熟禾(初期51.17cm/年),弱于高羊茅(76.57 cm/年),但由于黑麦草本身退化较快,所以在第3年退化率为74(返青时测定)时,白三叶趁机大量
8、侵入,并在1个旺盛生长季(4个月)内造成多年生黑麦草基本消失。2.2白三叶与4种禾本科草坪草的共存性在侵占区内,白三叶与原生禾草的形态和生长状况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适应性好的禾本科草坪草(如早熟禾)能与白三叶共存,在侵占样区中间仍然可以存活,甚至比其原生区表现的更为健壮。有的草坪草种如紫羊茅因根系弱,再生能力差5,故在白三叶侵占区内无法存活,在这样的侵占区内,白三叶的生长状况比其原生地的表现要好,密度、单叶宽和叶柄直径都显著优于其原生地的植株。2.2.1白三叶在侵占区的表现。在对草地早熟禾的侵占区内,白三叶的密度仅有其原生地密度的1/2,其单叶直径和叶柄直径也显著小于其原生地,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9、(p0.01)。白三叶侵入高羊茅草坪后,植株密度下降至其原生地的73.6%,两区域密度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说明禾科草的存在对白三叶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见表3)。白三叶在对紫羊茅的侵占区内生长得最好。由于白三叶草的侵占到达边缘,紫羊茅植株迅速黄化死亡并分解,使得根系层土壤养分增加,保水能力增强,三叶草生长变得十分旺盛,密度增加3340、叶柄直径增大37%,叶色变深,秋末枯黄率仅为原生地的1/51/3;而对于建坪已3年,基本退化的多年生黑麦草草坪,白三叶在侵占地上的植株密度显著增加(p0.05),而其植株的高度基本与其原生地没有显著差异。2.2.2禾本科草坪草在侵占区的表现。在白三叶
10、侵占区内,草地早熟禾的生长表现和与白三叶草共存的能力明显优于其他禾本科草。这是因为其植株较高,可以突破白三叶的遮盖获得部分光照,加之白三叶草根系根瘤固氮作用的存在,使得早熟禾植株更为健壮,叶片颜色变深,叶片变厚,秋末枯黄率降低32.5,但其植株密度仅相当于未被侵占区域植株密度的47.78,分蘖数也明显降低(见表4)。由于白三叶在侵占区内争光争水争肥,黑麦草和高羊茅在侵占区内植株密度锐减到未被侵占地的1/41/3。同时其分蘖减少,叶色变淡并伴有轻度黄化,叶片变宽变薄,表现出典型的光照不足症状,秋末叶片的枯黄率减小为原生地的1/41/3。由于原生禾科草的不断黄化和死亡,侵占地芜枝层较原生地厚度增加
11、1/51/4。紫羊茅与白三叶的共容性最差,在白三叶侵占的边缘迅速黄化死亡。在侵占区中点位置已不存在紫羊茅植株。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12、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
13、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
14、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