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浅析南北朝骈文对中国古代散文定型的影响.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927478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论文浅析南北朝骈文对中国古代散文定型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古代文学论文浅析南北朝骈文对中国古代散文定型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古代文学论文浅析南北朝骈文对中国古代散文定型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论文浅析南北朝骈文对中国古代散文定型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论文浅析南北朝骈文对中国古代散文定型的影响.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析南北朝骈文对中国古代散文定型的影响 浅析南北朝骈文对中国古代散文定型的影响金迪(哈尔滨师范大学文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301) 摘要:当下,骈文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从形成理论到美学特征,从句法特点到历史沿革等内容均有学者论及,在此仅从南北朝骈文的发展特征来阐述骈文对古代散文定型的影响,从而彰显南北朝骈文在骈文发展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骈文;特征;散文;影响 骈文是盛开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里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文学对传统文化的超拔。在历史的长河中,她曾经被忽视奚落,甚至有人将其定性为粉饰统治阶级腐朽生活的文字工具。然而,通过研究骈文的发展史及其特征,我们不难发现骈文在中国古代文学

2、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她对散文的最终灵活与成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这里,有必要先就骈文的几个问题加以说明。 一是关于骈文的起源,学术界观点向来不一。谭家健先生认为骈文萌芽于秦代,而形成于西晋,这一观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学界普遍认同。直到于景祥先生在1996年文学评论中大胆地提出了“骈文形成于先秦,鼎盛于六朝”的观点,关于骈文的起源问题才又一次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先秦时期的文学,伴随着政治制度的摸索发展,也处在一个不自觉的发展过程中。但也正是由于这种松散的政治体制,才出现了文化领域中“百家争鸣”这一空前的文化繁荣现象。我国最早的散文便出现于这一时期,尚书中的最后一篇秦誓,语言凝炼传神

3、,感情真挚沉痛,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成熟的散文,在文章风格和思想内容上,均可与左传、国语相媲美。而骈文的发端也恰好出现在这一时期。先秦时期的古代谣谚、六经丽辞、诸子百家之言,尤其是楚辞之俪偶句多是“自然成对”,这恰恰是骄体文的源头所在。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骄文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这种创作思维和习惯的形成,不是作者的有意追求,而是一种文学的“自觉”行为,这种文学自觉行为从先秦两汉,到明清时期贯穿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始终。故骈文的起源应在先秦时期,而非秦朝之后。 二是关于骈文和散文的关系,学界意见也不统一。20世纪80年代文学遗产召开关于古代散文的研讨会,学界观点的分歧就在于赋和骈文到底算不算散文。

4、关于这个问题,刘师培早在中国中古文学史中就提出过“无论骈散都是古文”的观点,他认为骈文和散文在本质上并无区别。王运熙先生也认为骈文是我国一种独特文体,求对仗,辞藻,音律,和古文同属于广义的散文范畴。郭预衡先生认为除传统意义上的诗歌、小说、戏剧之外的所有文体,不论是有韵的赋,还是无韵的文,不论是骈体,还是散体,都应归于散文的范畴。按照传统的文体划分标准,除了诗歌、小说、戏曲之外的文章都属于散文。 虽然,国内仍有部分学者对以上观点持怀疑态度,但大量的理论和现实依据说明了骈文与散文本属同宗,如在研究中将二者割裂开来,必然会造成理论研究上的纰漏和缺憾。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研究骈文和散文

5、发展的总体趋势和脉络。 南北朝骈文必然要打上魏晋时代的烙印,从大量遗留下来的骈文作品中可以得到说明。有人认为骈文晦涩难懂,实际不是这样,鲍照,庾信等人的骈文精妙有理,涵义深远。南北朝流传下来的骈文佳作毋庸置疑的表明了骈文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发展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这里当然包括对散文定型的影响。其影响有三:第一,骈文句式整炼、对偶纷呈。骈文,又称“四六文”,它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句式整练。主要体现在对偶句使用方面。中国文学向来有使用对偶句的传统,早在诗经时期,便多有对偶句出现。例如雎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寤思服。悠哉悠哉,辗转

6、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文中句式便以四言为主。但在诗经中,还没有形成这样固定的创作模式,就文章而言,不全是这样整齐的语句。但到了魏晋时期,这样整齐的句式才真正成为文坛的主导,刘师培先生在其论文杂记单对这点有过表述:“两汉之时,虽属韵文,而对偶之法未严。东汉之文,渐尚对偶,若魏代之体,则又以声色相矜,以藻绘相饰。”魏晋以后,则逐渐形成以四六言为主的句式。通过四六言这两种句式的不断交换使用,使文章既不显露呆板之气,又反成错落之美,文气长短急徐而具有跌宕之势,这便形成了魏晋时期骈文的独特之风。这种错落有致的对偶句式对后世散文产生了深远

7、的影响,散文中虽只间或运用对偶或四六文穿插,但却极大的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仅以千古传颂的滕王阁序为例: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

8、川之笔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第二,骈文音韵谐调,声律自然。骈文又一特征是音韵之谐调。 南北朝骈文更是把这种自然发挥到了极致。江淹的别赋、鲍照的芜城赋、庾信的哀江南赋,这些优美的骈文均体现了这一特点。 长久以来,音律是否和谐一直是衡量文章是否出众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文人创作时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南北朝骈文在讲求句法规范的同时,又赋予了文章音韵之美,这大大增强了骈文的表现力。这一特征对后世散文的创作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第三,骈文用典使事,

9、雕饰辞藻。刘师培先生曾说过:用典使事本是为了借古环今,以彼喻此,并非骈文所独具,而雕饰辞藻,也是在骈体出现之前就有,然而骈文是将其二者结合得最好的文体,这与南朝人崇尚形式美的审美风尚有关。骈文是一种着重表现形式美的文体,是公认的美文,而用典又是形成骈文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它往往会影响对偶、辞藻的使用,因此文士们非常注重骈文中典故的运用。 王运熙先生指出:“当时(南朝)大多数文人认为,大量用典是增加骈文文采的一个重要手段。”用典在当时被认为比对仗、声韵更可见作者才学,因此成为竞相运用的方式。当时的学界普遍认为只有积累丰厚的人,用典时才能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南朝骄文的这种用典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

10、远的影响。古代散文也从它身上汲取营养,创造性地运用典故更增添了古代散文的文学魅力和艺术魅力。 古代散文从先秦散文的气势磅礴,妙喻横生,思想深沉,投笔从容,到后来清代桐城派散文的“神”“气”相依、“义”“法”相成,走过了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在不断地自觉和自省,才汇聚成一片精彩纷呈的文学海洋。骈文便是这文学海洋中一朵澎湃的浪花,她激荡的瞬间让文学潮涨潮落。虽然,骈文的发展期间经历了中唐“古文运动”的冲击,但骈文自身的魅力不减,南北朝骈文的兴盛实现了当时“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并对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等待后世学者更大的挖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