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江苏)长三角航道网及京杭运河水系统智能航运信息服务应用示范.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930108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96 大小:3.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121(江苏)长三角航道网及京杭运河水系统智能航运信息服务应用示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0121(江苏)长三角航道网及京杭运河水系统智能航运信息服务应用示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0121(江苏)长三角航道网及京杭运河水系统智能航运信息服务应用示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0121(江苏)长三角航道网及京杭运河水系统智能航运信息服务应用示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0121(江苏)长三角航道网及京杭运河水系统智能航运信息服务应用示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121(江苏)长三角航道网及京杭运河水系统智能航运信息服务应用示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21(江苏)长三角航道网及京杭运河水系统智能航运信息服务应用示范.doc(9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长三角航道网及京杭运河水系智能航运信息服务(船联网)应用示范可行性报告(江苏部分)(初稿)江苏省交通运输厅二一一年一月目录1总论11.1项目概况11.1.1项目目标任务11.1.2主要建设内容11.1.3建设范围、地点、期限21.2项目建设单位概况31.2.1职能职责31.2.2机构设置41.3研究结论及建议51.3.1项目建设必要性和意义51.3.2国家和信息化规划的符合性61.3.3项目技术方案的可行性61.3.4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61.3.5运行维护费用估算61.3.6存在问题及建议62项目背景、现状、建设条件及需求分析82.1项目建设背景82.2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92.2.1建设现状9

2、2.2.2存在问题122.3建设基础条件分析122.3.1网络基础122.3.2应用基础132.3.3数据基础152.3.4组织基础162.4项目需求分析162.4.1目标用户分析162.4.2信息服务需求分析172.4.3业务服务需求分析182.4.4应急和决策支持需求分析192.4.5需求综合分析193建设技术方案213.1建设目标与任务213.2指导方针和建设原则213.2.1指导方针213.2.2建设原则223.3建设框架233.4建设内容、范围和规模253.4.1建设内容253.4.2建设范围263.4.3建设规模263.5关键技术263.5.1RFID技术263.5.2北斗和GPS

3、双系统融合应用273.5.3多种网络通信融合应用283.5.4数据交换与同步技术284系统与建设方案294.1总体框架设计294.1.1系统逻辑结构294.1.2网络拓扑结构304.2感知与信息采集方案314.2.1RFID自动身份识别324.2.2智能船载终端安装334.2.3岸基设备研发和布设384.3通信网络系统方案414.3.1船岸通信414.3.2岸基设备与中心通信414.3.3两省一市通信424.4数据库及数据交换方案434.4.1水路信息分类434.4.2数据中心建设方案454.4.3数据交换与共享464.5信息服务平台方案494.5.1服务管理功能494.5.2实时数据服务50

4、4.5.3信息服务功能514.5.4业务服务功能514.5.5辅助决策分析服务534.6安全体系建设534.6.1通信安全保障534.6.2系统隐私保护544.6.3网络安全管理544.6.4系统安全管理554.6.5应用安全管理564.6.6安全策略管理564.6.7安全制度制订574.7标准体系建设574.7.1内河航运智能信息服务及其标准化分析584.7.2内河航运智能信息服务标准化研究设计604.7.3内河航运智能信息服务标准化体系634.7.4标准和规范的内容664.8软硬件配置清单684.8.1数据中心软硬件配置684.8.2数据分中心软硬件配置694.8.3安全产品配置695产业

5、化发展方向715.1北斗定位和通信技术产业化715.1.1卫星定位技术发展现状715.1.2研究基础715.1.3关键技术和结构设计725.2智能船载终端产业化765.2.1智能船载终端发展现状765.2.2研究基础775.2.3关键技术与结构设计775.3岸基采集传输设备产业化795.3.1岸基采集传输设备发展现状795.3.2岸基设备实现路线806项目实施及运行维护826.1建设流程及进度安排826.1.1建设流程826.1.2进度安排836.2项目建设组织结构846.2.1项目组织领导846.2.2项目建设主体856.3运维及管理机构866.4运维及管理规范866.4.1建立信息资源采集

6、维护规范866.4.2建立系统运行及维护规范866.4.3运维模式876.4.4运维工作内容877效益分析887.1经济效益分析887.1.1提高水路运输及水路运输监管的效率887.1.2带动以服务运营为龙头的产业链897.1.3培育江苏地区物联网技术产业规模907.2社会效益分析908项目风险与风险管理918.1风险识别和分析918.1.1初始阶段918.1.2设计阶段918.1.3实施阶段918.1.4收尾阶段918.2风险对策和管理928.2.1风险应对方法928.2.2风险应对管理921 总论1.1 项目概况1.1.1 项目目标任务根据国家物联网产业发展政策,结合畅通、高效、平安、绿色

7、的智能化内河水路交通体系的需求,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实现内河船舶的身份自动识别,立足于“服务优先”的定位,整合与挖掘江苏水路交通信息资源,建立智能化的航运信息服务体系,为内河运输经营者与水运利益相关者提供全方位的水运信息服务,进一步提升内河水运效能;立足于“以服务促管理”的理念,构建水路运输管理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体系,实施人性化化管理、科学化管理,通过管理和服务方式的转变,最大程度地让利于民,切实降低内河运输成本和行政管理成本,促进内河水运的节能减排,推动内河现代物流业的建立和发展,打造和谐水运、平安水运、高效水运与绿色水运。同时通过项目的建设积极引导和扶持我国物联网龙头企业加快

8、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攻关以及相关标准体系的制定,提高我国在物联网关键技术上的自主研发能力与标准话语权,并通过规模化应用,积极推动我国在物联网产品制造、信息服务、系统运维等方面的产业化发展。与此同时,本项目将立足于“顶层设计”原则最终建立以RFID、卫星定位和AIS为基础,覆盖全省7000余公里干线航道以及100000余艘内河船舶的低成本感知网络,并结合行业应用系统,构建江苏内河智能航运服务信息平台。1.1.2 主要建设内容根据项目目标和江苏省交通运输系统的基础条件,本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内河水路交通感知网络建设:建立以RFID、卫星定位和AIS的融合应用,覆盖全省7000

9、余公里干线航道以及100000余艘内河船舶的低成本的感知网络,并与浙江、上海对接,实现内河船舶身份自动识别的长三角区域性联动;2、引导和扶持物联网龙头企业开展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及攻关,制定内河船舶射频识别(RFID)设备系列标准、智能船载终端、内河航运信息安全及用户隐私防护标准等一系列标准;3、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探索和培育物联网技术行业应用和服务产业化发展道路;4、按“一主二分一备”方式建立船联网数据存储与应用架构,满足海量数据的管理与区域化应用,充分保证船联网的运行效率与数据安全。5、基于船舶身份自动识别,建立水运管理部门间的数据“按需共享”机制,构建内河智能航运综

10、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水运管理业务的有效串联与服务手段的创新,并向内河运输经营者及利益相关者提供以下服务功能: 基于航道基础设施数据为船舶航行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智能信息服务 基于航道实时运行状况为船舶航行提供动态的个性化的安全引导信息服务 提供船舶遇险报警与紧急救援服务 基于水路运输市场为水路运输相关人员提供物流信息、船舶交易服务 提供行业政策宣传和运输市场引导信息服务 提供行业管理部门“非扰民式”隐形监管服务 提供船闸、港口作业手续远程办理服务 提供重点物资运输的保障、监控和应急船舶运力的组建、管理功能 提供水路运输经济运行统计分析功能1.1.3 建设范围、地点、期限建设范围:涵盖省市二级交通

11、运输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具有水路行业管理职能的厅直属单位(厅航道局、省地方海事局、厅港口局、厅运管局)。建设地点:全省内河7000余公里省市干线航道、所有交通船闸、危险品码头,江苏省交通运输厅以及航道局、地方海事局、港口局、运管局等四个厅直属单位。建设期限:2011年到2015年。1.2 项目建设单位概况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是主管全省交通行业的省政府组成部门。主要职能职责和机构设置如下:1.2.1 职能职责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交通运输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组织起草交通运输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拟订交通运输行业有关政策并监督实施,指导全省交通运输行业体制改革工作。2、组织编制全省综合运输体系规划,组织拟

12、订并监督实施公路、港口、航道、地方铁路、民用航空和交通物流业等行业规划。指导编制城市客运发展规划,参与城市客运有关设施的规划,指导交通运输枢纽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负责交通运输行业统计和信息发布工作。3、组织实施国家、省重点和大中型交通工程建设。负责全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行业管理。负责全省港口岸线、陆域、水域的统一管理工作。4、承担全省道路、水路运输市场监管责任。指导城市客运管理及出租汽车行业管理工作。指导交通运输枢纽管理工作。拟订有关物流业政策和标准并监督实施。5、指导全省路政、运政、航政、港政等行政执法工作。负责除长江和沿海以外的本省其他通航水域的水上安

13、全监督、内河救助打捞工作。负责船舶检验和船舶防污监督管理工作。6、拟订全省交通运输行业投融资政策和规费政策并监督实施,提出有关财政、土地、价格等政策建议。协调并参与交通运输建设资金筹集,负责提出交通运输专项资金安排意见,负责交通运输预算资金的申请、拨付和监管。指导交通运输行业内部审计工作。7、拟订全省交通运输行业科技与信息化政策、规划和规范并组织实施,组织重大交通运输科技项目攻关。指导协调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项目的建设与管理。指导并监督交通运输行业质量、技术、环保和节能减排工作。8、负责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承担并指导交通运输行业应急处置工作。组织实施重点物资运输和紧急运输。9、负

14、责全省地方铁路管理工作。组织引导全省航空产业发展,依法对民用机场、航空企事业单位实施监督管理。承办省国防动员委员会交通战备办公室工作。10、指导全省交通运输行业队伍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交通运输行业利用外资和国际交流合作工作。11、承办省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1.2.2 机构设置1、内设机构:包括办公室、政策法规处、综合计划处、科技处、航空处、安全监督处(应急办公室)、财务处(审计处)、政治处、直属机关党委、离退休干部处和省国防动员委员会交通战备办公室等处室。 2、直属单位:具有交通水路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单位包括厅航道局、地方海事局、运管局和港口局,具体职能职责如下: (1)省交通运输厅航道局

15、:承担全省航道(不含长江)、省交通运输部门所属通航船闸的建设和维护工作;承担航政管理工作(除上航执法以外);负责航道、省交通运输部门所属船闸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筹集;编制年度养护计划;承担省交通运输部门所属船闸规费的征稽管理工作。 (2)省地方海事局:负责除长江和沿海以外本省通航水域、港口的水上安全监管、水上安全检查和水上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承担救助打捞、防止船舶污染、船舶和船员管理工作;承担船舶和水上设施及船用产品检验工作;承担航政和水上运政的上航执法工作;承担全省重大内河(长江除外)水上人命搜救的组织协调工作。 (3)省交通运输厅运输管理局:承担全省道路、水路运输市场监管工作,指导城市客运管理;

16、负责全省运政稽查工作(除上航执法以外);负责道路运输场站的建设和管理;参与拟订交通物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承担交通物流市场管理工作;承担机动车维修、营运车辆综合性能检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工作;指导公共汽车、城市地铁和轨道交通运营、出租汽车、汽车租赁等行业管理工作。(4)省交通运输厅港口局:承担全省港口岸线、陆域、水域统一管理工作;承担全省港口规划(含港口岸线审批)、计划和统计工作;负责港口建设市场秩序、经营秩序、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负责港口港政管理;承担港口规费征收管理工作。(5)江苏省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在省交通电子政务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负责厅交通电子政务项目具体实施工作。1.3 研究结论

17、及建议1.3.1 项目建设必要性和意义“十一五”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快速发展时期,围绕“在交通运输动态信息的采集和监控、交通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利用、交通运行综合分析辅助决策和交通信息服务等四个方面实现重点突破”的总体目标,加快了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步伐。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内河运输船舶统一身份标识体系,加强对航运状态的动态监测与感知,实现跨部门和跨区域的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处理和综合服务,提升内河航水路交通服务管理水平,提高内河水路交通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促进节能减排,打造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加速形成物流供应整合效应,突破地域限制,形成协作效应,

18、进而优化经济运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发展传感和物联网产业,从2008年7月到2009年8月短短的一年时间内,温家宝总理三次视察无锡,对加快物联网建设给予了超常的关注,提出了把传感网络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并形象地称为“感知中国”中心。无锡市委、市政府以温总理视察为动力,正加快建设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尤其是从战略高度大力发展传感网产业,举全市之力,引全球之智,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推进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建设。江苏省政府也正式把传感网技术作为江苏主要产业之一。本项目的建设将积极引导和扶持我国物联网龙头企业加快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攻关以及相关标准体系的制定,提高我国在物联网关键

19、技术上的自主研发能力与标准话语权,并通过产业化制造、规模化应用和市场化运营,积极推动我国在物联网产品制造、信息服务、系统运维等方面的产业化发展,做大做强我省的物联网产业规模,促进我省物联网产业链的形成,带过我省乃至我国的产业升级转型。1.3.2 国家和信息化规划的符合性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有关物联网产业发展政策,符合交通运输部“十一五”发展规划、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正在编制的“十二五”交通信息化发展规划的要求。1.3.3 项目技术方案的可行性本项目的技术方案是在深入了解江苏省水路运输现状、水运管理部门的业务管理和水运信息服务的实际情况后制定的,充分考虑物联网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存储技术、软件开发

20、技术的发展情况以及江苏省交通运输系统现有资源,选用的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符合要求,采用了成熟、主流、先进的技术,总体方案合理可行。1.3.4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资金来源主要由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资助和省自筹三部分组成,省自筹部分主要来源于省财政、航道建设养护专项资金。1.3.5 运行维护费用估算运维经费分为通信费用、设备更新费用、应用软件升级更新费用、维护服务人员费用等,估算为每年800万元。1.3.6 存在问题及建议本项目建设和实施,在技术和数据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存在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具体如下: 1、数据方面:智能航运信息服务应用需要建设在全面整合的准确的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的基础之

21、上,并且需要构建各业务局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需要充分考虑水路交通数据资源的体系架构的设计,并且理顺数据资源的整合关系。2、技术方面:本项目设计到多种技术的融合应用,是一个从技术研究、设备制造、通信网络构建、信息的采集传输与处理等跨领域的一个集成项目,而且项目建设覆盖全省7000多公里的省市干线航道,因此工程量大、技术难度高。3、重点、难点:本项目建设存在的重点、难点包括:船载终端和岸基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海量数据的实时处理以及信息服务方法的优化选择。针对项目和以上问题,建议如下:1、标准先行,强调和重视标准制定工作:本项目由于时间紧、范围广、任务重、技术领域多,因此需要充分

22、发挥各个地区的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和相关的企业共同协作完成,因此需要充分认识到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特别是不同设备的之间的通信标准、不同应用之间的数据通信协议、跨地区之间的数据交换协议,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各个领域的力量,又快又好的建设好本项目,同时也能够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项目的研究、建设和实施中,壮大物联网产业的成员规模。2、设计研究与试点应用同步开展:考虑到本项目要在3年内建成投入应用,因此完全按照关键技术研究、样机设计制造测试、试点应用、推广应用的顺序进行。在项目建设中,在选择实施单位时要充分考虑已有研究基础和产品基础,将设计研究与试点应用同步开展,缩短产品和应用系统投入实际应用的周期,以

23、加快项目建设进度。2 项目背景、现状、建设条件及需求分析2.1 项目建设背景水运是国家战略性基础产业,是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的一种绿色运输方式。发展水运是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明智和有远见的积极举措。2009年12月,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湖北召开的内河航运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把内河航运发展摆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科学规划,统筹协调,深化改革,加快建设,促进内河航运快速发展,协调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并提出加快发展畅通、高校、

24、平安、绿色内河航运要求。江苏作为全国水运大省,24800多公里内河航道遍布全省,运输船舶众多,随着近年来内河航道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高等级航道里程逐渐增加,干线航道网初具规模,运输船舶的大型化发展和航次时间的缩短使内河水运运量不断加大,航道通航保障压力与日俱增,水上安全监管也面临着更大的责任。因此如何更好地加强水上运输监管设施的建设,确保航道通畅、合理配置航道资源、维持水上交通秩序、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规范江苏内河水运运输市场经营行为、保障水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省水运管理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随着提倡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等国家宏观政策的出台,提高水运效率,改善水运监管环境,提

25、高水运服务质量逐步成为水路交通的发展战略。江苏水运由于体制约束,目前仍维持多部门共监共管的局面,虽然各职能部门在各自的业务管理手段上进行不断创新,信息技术获得了广泛应用,对提高各自管理水平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但水运粗放式管理模式始终未能得到有效改善,而精细化管理需求将随着责任和压力的增大变得更加迫切,同时管理与服务理念需要进一步适应社会要求。如果说“十一五”期间是提高了各业务的独立管理效率的话,“十二五”必然是要实现各业务、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管理和提供综合服务,提升江苏水运的整体服务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发展传感和物联网产业,从2008年7月到2009年8月短短的一年时间

26、内,温家宝总理三次视察无锡,对加快物联网建设给予了超常的关注,提出了把传感网络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并形象地称为“感知中国”中心。无锡市委、市政府以温总理视察为动力,正加快建设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尤其是从战略高度大力发展传感网产业,举全市之力,引全球之智,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推进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建设。江苏省政府也正式把传感网技术作为江苏主要产业之一。2.2 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2.2.1 建设现状2.2.1.1 江苏水运建设现状江苏省濒江临海、地势平坦,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水域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7%;境内共有天然湖泊近300个,大小河道2900多条;拥有全国首屈一指

27、的发展水运的资源条件。1、航道:江苏共有内河航道里程24800公里,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航道总里程的15;航道密度达24.2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之首。长江江苏段369公里、京杭运河江苏段683公里是其中通航条件最好、船舶通过量最大、经济社会效益最为显著的区域,可谓黄金水道中的黄金区段。根据交通运输部编制的长三角地区高等级航道网规划,2020年之前长三角地区将建成“两纵六横”4200公里高等级航道网,其中涉及我省的就有“两纵四横”2900公里,占70%。根据江苏省干线航道规划(图2.1),在2020年前要建成以长江、京杭运河为主轴、以三级及以上航道为主体、以四级航道为补充的两纵四横高等

28、级干线航道网。在全省的两纵四横3500多公里的干线航道网中,苏南干线航道网总里程达到1300多公里,干线航道密度达460公里/万平方公里,同时由于苏南地区较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连接沪、浙等地独特的地域优势,使得苏南干线航道网在江苏省内核航运体系中起着核心和骨干作用,是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图 2.1 江苏省干线航道网规划图2、港口:作为全省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内河港口不仅为本地区物资交流提供运输服务,还为周边部分地区提供中转服务,也是我国“北煤南运”中转枢纽。内河港口的建设与发展积极引导了产业的合理布局,带动了沿河产业带的开发,有效促进

29、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部分内河港口成为全国综合运输的重要枢纽。截止到2009年底,江苏内河港口(不含沿江,下同)共有生产性码头泊位6369个,其中危险品码头188个、300吨级以上泊位2933个、500吨级以上泊位768个、1000吨级以上泊位220个,全社会码头泊位总长度292公里,共形成货物通过能力4.6亿吨,2009年完成货物吞吐量3.82亿吨。全省内河港口吞吐量比重较大的货种主要为矿建材料和煤炭,分别占总吞吐量的57%和24%。江苏内河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2005年,无锡港下甸桥作业区作为江苏省唯一的运河二类开放口岸,开通无锡至上海的集装箱内支线运输;2006年,淮安

30、等地也陆续开通了内河集装箱运输,2009年吞吐量突破5万标箱。京杭运河是江苏省内河干线航道网中最重要的南北水运大通道,京杭运河江苏段自北向南连接了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和苏州等八市,并与长江干线航道相交,该地区为江苏省内河水运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内河港口开发建设最为密集的区域。京杭运河江苏段航道总里程占全省内河航道总里程的2%左右;京杭运河沿线内河港口共有生产性码头泊位1333个,占全省内河泊位总数21%;其中500吨级以上泊位509个,占66%;1000吨级以上泊位174个,占79%。京杭运河沿线内河港口总能力约为1.31亿吨,2009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42亿吨,分别占全省

31、总量的28%和37%。3、船舶和业户:截至2010年,我省境内航运经营人有1435家(含央企),总运力达到4.67万艘、2911万载重吨。全省地方(不含央企)内河沿海运输企业达到1420家,拥有运输船舶4.63万艘、2308万载重吨。拥有5万吨以上船舶业户数达到119家。4、水路运输: 2010年我省水路货运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共完成水路货物运量4.9亿吨、水路货物周转量4095.7亿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5.9%和21.5%。2.2.1.2 江苏水运信息化现状“十一五”以来,我省交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建成了航道、海事、港口和水路运输业务的业务应用系统,开展了水路交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32、,并积累了大量的水路信息资源, 为水路交通发展和决策分析提供了良好基础。1、应用系统建设。省厅加强水路信息资源整合,建成了水路交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厅航道局建成了航道数字化测量船、航道计算机联网收费系统、船闸运行监测监控系统、电子巡航系统、航标遥测及航政管理系统、航道养护管理系统以及船闸建设管理系统、京杭运河苏北段船闸GPS船舶辅助调度系统等并推广应用,建成了京杭运河苏北段运调指挥中心,提高了我省航道管理水平;省地方海事局在全国率先开发并应用了“全省船舶检验业务与管理系统”,部海事局船舶“一卡通”工程已在全省范围内得到了有效应用,在全省全面应用了地方海事现场监督业务管理系统,在京杭运河等重点航

33、段建立了“水上交通电视监控系统”、开发应用了危险品船舶GPS定位管理系统,初步建成了“江苏省水上搜救中心内河分中心”,为我省对重点水域强化安全监督管理提供了有效手段;厅港口局建成了省级港口综合管理系统并投入运行,正在积极推进市级港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部分地区建设了港口危险货物作业申报系统;厅运管局通过实施“运政在线”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运政管理信息网;船型标准化工程计算机管理系统对缩短京杭运河挂桨机船拆解改造周期、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信息资源建设。建成了省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了与各市交通局、厅属单位业务数据和交通基础数据的交换和共享,航道局基本建成了南京、苏南

34、、苏北一主二分三个数据中心;建成了航道、船舶、港口、船员和水路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库;水路业务数据库包括船舶进出港签证数据、船舶过闸收费数据、海事行政处罚、船舶安全管理、海事规费征收、船舶实时状况信息等。2.2.2 存在问题目前内河航运的信息采集主要是基于业务管理应用系统中业务处理过程中的数据采集,缺乏全面及时动态的航道船舶运行状况的数据采集手段,不能及时掌握航道的运行状态,同时针对内河航运的信息服务内容不丰富,信息服务方式不灵活,缺乏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对运输从业人员的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2.3 建设基础条件分析“十一五”以来,我省交通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路信息资源

35、整合和水路业务系统应用方面成效明显,提高了水路行业管理水平和监管效能,为本项目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3.1 网络基础目前我省已经建成了覆盖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航道、海事、运输管理及港口的交通电子政务专网。1、省厅组织完成了高速公路2.5GSDH传输网建设,建成了省市纵向骨干网和省级横向网,实现了与省政府、直属单位和市级交通运输局的宽带互联,并通过租用电信2M线路实现与交通运输部联网。2、航道局组建了覆盖省市县三级航道管理部门的广域网络,并采用联通的CDMA1X VPN,实现了与全省大部分船闸、收费点等偏远办公地点的联网。3、地方海事局通过租用电信SDH 2Mbps光纤线路连接,实现省市县三

36、级计算机联网,覆盖了省、市、县三级海事管理部门和海事所以及大部分签证点、海巡艇等流动办公点,并与交通部海事局互联。4、运管局采用VPN现已建成省市县三级运政网,并与全省71个客运站实现了联网。2.3.2 应用基础1、水路应用系统建设。省厅和航道、海事、运管及港口等管理部门积极推进水路交通信息整合和业务系统建设,有效提高了水路交通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1)航道系统建成了航道数字化测量船、航道计算机联网收费系统、船闸运行监测监控系统、电子巡航系统、航标遥测及航政管理系统、航道养护管理系统以及船闸建设管理系统、京杭运河苏北段船闸GPS船舶辅助调度系统等并获得推广应用,建成了京杭运河苏北段运调指挥中心

37、,着手开展建设苏南干线航道网运行指挥中心,基本上实现了航道管理业务的网络化和信息化。(2)海事系统在全国率先开发并应用了“全省船舶检验业务与管理系统”,实现了船舶检验业务规范化、检验流程控制标准化和管理决策科学化;部海事局船舶“一卡通”工程已在全省范围内得到了有效应用,实现了船舶登记发证工作的网络化;全面应用地方海事现场监督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了全省船舶签证、船舶报港和海事行政处罚的网络化运行,在京杭运河等重点航段建立了“水上交通电视监控系统”、开发应用了危险品船舶GPS定位管理系统,初步建成了“江苏省水上搜救中心内河分中心”,为我省对重点水域强化安全监督管理提供了有效手段。(3)港口系统完成了

38、省级港口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并投入运行,实现了港口规划、港口建设、港口经营、港口安全、港口设施保安、港口应急、港口综合查询、港口统计分析、港口视频监控、港口地理信息等功能。市级港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正在逐步实施过程中。有些港口所在地管理部门根据危险品货物装卸作业监管的需要,建设了港口危险货物作业申报系统,提高了申报效率。(4)运管业务系统建设。厅运管局通过实施“运政在线”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运政管理信息网;船型标准化工程计算机管理系统对缩短京杭运河挂桨机船拆解改造周期、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应用基础平台建设:省厅建成了交通地理信息服务平台、辅助决策分析平台等电子

39、政务基础平台,为开展地理信息应用和信息分析提供了基础。(1)交通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充分运用以数字化地图为主的空间信息技术等信息技术,以1:10000和1:50000基础地理数字线划图(DLG)、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正射影像图(DOM)为基础,整合交通地理信息资源, 构建全省统一的交通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全省共享的交通地理信息数据库,实现交通地理信息管理、地图浏览、查询定位、专题统计分析、三维展现和地图服务等功能,建立规范的交通地理信息服务体系,为交通规划、建设和行业管理、智能交通、运输调度和公众出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决策分析平台。根据交通管理决策需求,整合交通信息资源和业务

40、系统,建立交通主题数据库;应用主流决策分析工具,建立统一的交通综合管理辅助决策分析平台和支撑平台,提供数据整合与获取、主题数据生成、报表自定义、多维展现、集成发布等功能,为交通综合管理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和技术支撑。3、水路应用整合建设:省厅在整合水路信息资源基础上,建成了江苏省水路交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了水路交通信息查询、水路交通统计分析、水路交通地理信息查询、水路交通运行分析等功能。2.3.3 数据基础我厅水路交通管理部门积极推进水路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和利用,建成了交通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平台,开展了水路交通基础数据库、业务数据库建设,为水路交通决策分析提供了数据基础。1、 交通数据中

41、心和数据交换平台。省厅建成了省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了与各市交通局、厅属单位业务数据和交通基础数据的交换和共享,航道局基本建成了南京、苏南、苏北一主二分三个数据中心,为交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2、 02、水路基础数据库建设。以水路业务数据资源为基础,建成了航道、船舶、港口、船员和水路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库。 (1)港口基础数据:包括港口基本信息、港区基本情况、码头泊位基本情况、装卸设施基本情况、库场基本信息、堆场基本信息、仓库基本信息等; (2)航道基础数据:包括航道情况、航段基本信息、枢纽基本信息、船闸信息、通航建筑物信息、航标信息等; (3)船舶基础数据:包括船舶基本信息、船舶登记基本信

42、息、船舶证书信息、船舶检验信息等; (4)船员基础数据:包括船员基本信息等。(5)水路地理信息数据: 以1:10000和1:50000基础地理数字线划图(DLG)、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正射影像图(DOM)为基础,整合交通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交通航道、港口、海事等水路交通空间地理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 3、水路业务数据库建设。包括船舶进出港签证数据、船舶过闸收费数据、海事行政处罚、船舶安全管理、海事规费征收、船舶实时状况信息等。 (1)船舶进出港签证数据:包括船舶进出港签证信息、船舶动态报告等; (2)船舶过闸收费数据:包括船舶过闸记录、船舶过闸费信息等; (3)海事行政处罚:包括海事简易处

43、罚信息、海事一般处罚信息等; (4)船舶安全管理: 包括船舶安全检查信息、船舶交通事故、船舶通航管理、船舶(危险品)防污染管理等; (5)海事规费征收: 包括船舶检验费用信息、港务费信息、港监费信息等; (6)船舶实时状况信息,包括船舶GPS卫星定位、船舶AIS自动识别(目前终端数很少)、航道视频图像等。2.3.4 组织基础随着全省交通信息化的发展,我省电子政务建设的组织机构日趋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上下互动的交通电子政务保障机制,为交通工程建设管理系统这样一个涉及全行业的信息化项目建设奠定了坚强的组织保障。省厅于2004年11月成立了由各级交通行政管理部门主要领导挂帅的江苏省交通电子政务领导小

44、组,领导小组下设交通电子政务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厅科技处负责日常事务管理,具体实施由厅信息中心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各市交通运输局和厅直单位也成立了相应交通电子政务建设领导小组,厅机关、厅直单位和各市交通局均成立了电子政务推进机构信息中心或信息科。2.4 项目需求分析2.4.1 目标用户分析本项目的目标用户包括水路运输利益相关者、社会公众、水路交通行业管理和省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等四大类,具体用户类的分析如下:一、水路运输利益相关者水路运输利益相关者包括港口企业、运输企业、运输人员、物流企业、货主企业、货源企业等类型,这些企业是服务信息的接收者,是管理部门服务水平的受益者,是水路运输市场持续发展的受益

45、者。二、社会公众基于互联网向社会公众提供水路运输的优点、运力运价、水运市场发展状况、水路运输政策等信息服务,引导适合于水路运输的货物转向水路运输。三、水路交通行业管理部门水路交通行业管理部门包括厅航道局、地方海事局、厅港口局、厅运管局等四个单位,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的直接管理者,需要全面的水路交通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以及现场动态数据来提高优化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能力,同时也可以向本系统提供各类服务信息,通过构建船联网,形成物流供应整合效应,突破地域限制,形成协作效应,进而优化经济运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四、省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省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需要获得全面的水路运输的统计分析数据、内

46、河航道的通航状况等数据,为水路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水运经济的分析、水运市场政策制定等提供支撑。2.4.2 信息服务需求分析通过为水路交通的相关企业、人员提供各类信息服务,保障水路交通运输的畅通、安全,促进水路交通运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1、基于航道基础设施数据为船舶航行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智能信息服务:包括对船舶航行造成影响的桥梁、浅滩、急弯、水文条件复杂航段、城区段、锚地等提前预警信息服务;船舶周边水上服务、船舶加油站、垃圾收集站、船舶修造厂、生活补给供应点等服务信息;交叉点的航道指向服务等。2、基于航道实时运行状况为船舶航行提供动态的个性化的安全引导信息服务:包括航道建设和养护工程信息服务、航道实时流量分析与拥堵预警信息服务、恶劣天气预警信息服务、航行通告信息服务、船闸调度信息服务、船舶证书到期年审信息服务等。3、基于水路运输市场为水路运输相关人员提供物流信息服务:包括运力供需信息、港口装卸收费标准、货物供需信息、船员供需信息、船舶买卖需求信息服务,船舶交易机构、评估机构和船舶买卖经纪人的相关信息服务,为货主及运输企业管理者提供船舶与货物定位查询服务、货物代理人信息、船舶买卖需求信息、信息;实时发布航运参考运价、船舶运力预警以及;货物跟踪以及基于集装箱而形成的多式联运信息交换,船舶交易信息,交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