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课件资料.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965985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9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韵学课件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音韵学课件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音韵学课件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音韵学课件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音韵学课件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音韵学课件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韵学课件资料.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音 韵 学 基 础一、音韵学常识 掌握国际音标的基本知识,如与拼音字母写法的区别、读音、语音特征等。二、音韵学基本概念掌握、理解重要的概念。三、中古音概说(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中古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演变规律。四、诗律(重点、难点)掌握律诗平仄的有关内容五、上古音概说(重点)重点掌握上古汉语的韵部系统和声母研究成果参考书目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1980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中华书局1982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2丁声树 李 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华书局1981殷焕先反切释要山东人民出版社 1

2、979殷焕先、董绍克实用音韵学齐鲁书社 1990一、音韵学常识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传统音韵学一般分为四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北音学和等韵学。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北音学是研究近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学问。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汉语语音发展史分期: 分期 时间 代表音系上古音

3、先秦两汉 诗经音系中古音 六朝到唐宋 切韵音系近古音 元明清 中原音韵音系现代音 “五四”以后 普通话音系 国际音标:见附表。注意掌握:1、国际音标与拼音字母写法上的区别。2、读音3、语音特征舌面元音舌位图:子夜歌子夜久难明,喜报东方亮。此日笙歌颂太平,众口齐欢唱。 二、音韵学的基本概念(一)声方面的术语1、声纽:即声母。又称音纽或纽。大概古人以为声母是一个字音的枢纽,所以将它称作声纽。2、字母:声母的代表字。相传是唐末一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当时汉语声母的实际创制的,共有三十个,每个字母代表的声母就是它自身的声母。到了宋初,有人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对这三十个字母的次序及取字进行了整理,增补了六个

4、字母,即成了三十六个字母。这三十六字母大致体现了唐末宋初汉语的声母系统。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清浊牙音见溪群疑舌音舌头端透定泥舌上知徹澄娘唇音重唇帮滂並明轻唇非敷奉微齿音齿头精清从心邪正齿照穿床审禅喉音影喻晓匣半舌音来半齿音日 从前,有一个人,名叫知彻澄娘,读了几年书,中了精清从心邪,深感肺腑风味(非敷奉微),做了端透定尼(泥),整天参些照穿床审禅,也弄不清帮滂并明,师父对她晓匣影喻,她却依然见溪群疑,师父无奈,叹道:不学点音韵学,来日怎能参透佛学呀。(二)韵方面的术语韵母:对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音素的总称。韵:指把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的单位。韵部:韵的归类单位,一般不区别声调。韵摄:韵摄是传

5、统音韵学关于韵的最大单位,只要韵尾相同、韵腹相近就可归为一摄。韵类:本来指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不仅区别韵头,而且区别声调,是关于韵的最小的概念。韵目:韵书里韵的标目,即韵的代表字。 简单表示韵类: 韵头+韵腹+韵尾+声调韵母: 韵头+韵腹+韵尾韵(韵目): 韵腹+韵尾+声调韵部: 韵腹+韵尾韵摄: 韵腹相近+韵尾有关韵母术语的特征关系表:等与呼呼:古代音韵学家据韵头的不同,把韵母分为开口呼和合口呼两大类:凡韵头是u或主要元音是u的是合口呼,反之是开口呼。注意:古汉语中的韵头只有【i】和【u】,但它们可以同时做韵头,所以只要韵母中有【u】的都是合口呼,没有【u】的都是开口呼。后来语音演变,清代

6、等韵学分开、合、齐、撮四呼。(清 潘耒类音)中古汉语 现汉普通话 开口呼 洪音 开口呼 细音 齐齿呼 合口呼 洪音合口呼 细音 撮口呼等:音韵学家同时从韵头、韵腹两个角度对韵母进行分析,提出“等”的概念。清江永: “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据今人研究,“等”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韵头【i】的有无和韵腹元音的音值上。举例: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开口 干 kn 奸 kan 犍 kin 坚kien合口 观 kun 关kuan 勬kiun 涓kiuen等有无介音【i】 主 要 元 音开口度舌位一等无最大(洪)较后二等无次大较前三等有较小(细)在前四等有最小最前从韵尾的角度对韵母的分析阴声

7、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结尾的韵母,如普通话中的a 、ai、ia等。阳声韵:指以鼻音结尾的韵母,如普通话中的an、a及广州话中的【am】等。三sam53。入声韵:指以塞音结尾的韵母,如广州话中的【ep】【et】【ok】等。十sep2、一jet5、六lok2阴声韵无-i -u阳声韵-m-n- 入声韵-p-t-k三、 中古音概说1、广韵的产生及其体例。2、中古声母研究3、中古韵母研究4、中古声调研究1、广韵的产生及其体例传说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魏时李登的声类,西晋吕静韵集, 都已失传。 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韵书是隋朝陆法言所撰的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其编写体例、审韵原则由当时著名的音韵学家

8、颜之推、萧该等八人所定,由陆法言执笔。到了唐代,切韵被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可惜失传了,今天所能看到的是清末以后才陆续从敦煌石室、新疆吐鲁番及故宫等地发现的,大多数都是一些残卷。到了北宋初年,陈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诏令对切韵进行了修订。于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完成,改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这是第一部官修性质的韵书。广韵虽距切韵成书时间已有四百多年,但其语音系统与切韵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收字大为增加,计有26194字,比切韵的字数(11000余字)多出一倍以上,注释也较详细。 广韵的体例1)广韵分二六韵。按平上去入四声分置于五卷之中。其中平声57韵,(由于所属字多分成上平声和下

9、平声。)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2)每卷之中所列各韵用一个代表字作为名称,叫做“韵目”。韵的排列顺序用序数加上韵目表示,如一东、二冬、三钟等。3)一韵之中所含各字按声母的不同分别排列。同声母的字唐人称之为“小韵”, 小韵也称作“纽”,小韵所含各字均属同音字。小韵与小韵之间用“”相隔。4)小韵中的第一字之下先注释字义,然后是反切注音,最后用数字标明该小韵所含字数。2、中古声母系统研究:1)中古(广韵)声母系统: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清浊唇音帮滂并明舌音舌头音舌上音端 知 透澈定澄泥(娘)齿音齿头音正齿音精庄章清初昌从崇船心生书邪禪牙音见溪群疑喉音影晓匣余半舌音来半齿音日 从前,庄初崇生了一

10、个女儿,叫知彻澄娘,读了些章昌船书,中了精清从心邪,做了端透定尼(泥),也弄不清帮滂并明,师父对她晓匣影喻,她却依然见溪群疑,师父无奈,叹道:不学点音韵学,来日怎能参透佛学呀。2)中古声母到普通话声母的演变A 全浊声母清音化。规律:全浊塞音、塞擦音:平送仄不送。 p 庞 皮 盘(平声)并b p 棒(上) 傍(去)薄(入) t堂 田徒(平)定d t宕电杜(仄)澄:t t从: 崇: 船: 群g:k k全浊擦音:相同部位的清音。 x 河和孩回匣 x 谐奚玄学 徐寻习邪z s s 词 囚 t植禅 t 成 诗B 精、见两组分化出新的舌面音。规律:开合呼韵母前保持或k,齐撮呼韵母前变成。 这是 “语音同化

11、作用”的结果。“见”组比“精”组分化早一些,有些方言到现在“精”组仍未分化。以上两个变化可用下面的图表表示:C 从重唇音中分化出轻唇音。分化条件:在合口三等韵前变轻唇,其余读重唇。 p兵 p普帮p 滂p f分 f芳 p 傍 m 美 并b p 庞 明m f 肥 v尾D 知、庄、章三组合流为tt。E 零声母的增加隋唐时零声母只有一个“影”母,到了现代北京话中,中古的微、疑、影、余都成了零声母。现汉普通话声母的来源P:帮并 p:滂并 m:明 f:帮滂并t:端定 t:透定 n:泥疑 l:来k:见群 k:溪群 x:晓 匣 (今开合呼) 精从 清从 心邪 溪群 见群 邪 晓匣(今齐撮呼) 知澄 彻澄 崇生

12、t 庄崇 t 初崇 章禅 昌船 船书禅 禅 日 疑 余 精从 清从 心邪 邪 s 庄崇 初崇 生 明 (否定词、与黑暗有关概念) 日 (柔弱、软弱的概念) 疑 影(黑暗、忧郁的概念) 余3、中古韵母研究1)广韵韵母系统2)平水韵3)中古到现代韵母系统的演变1)广韵韵母系统:206个韵目,142个韵母。2)平水韵平水韵泛指各种将广韵206韵的“同用”韵归并为107或106韵的韵,也称“诗韵”。1039年,宋祁、郑戬、贾昌朝等奉诏刊修广韵,定名集韵,合并窄韵13。1227年,王文郁新刊韵略,分106韵。1252年,江北平水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107韵。 中唐之后,“平水韵”是古代文人作诗用韵的

13、标准,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影响较大。许多工具书如佩文韵府、经籍纂诂等都是按平水韵106韵的顺序排列的。 “平水韵”的收字可参看教材P1078-1079诗韵常用字表。 3)中古到现代韵母系统的演变无论从韵头、韵腹还是韵尾来看,总的趋势是合流归并,从复杂到简单。具体来说:A 入声韵尾(-p t k)的消失B 闭口韵尾(-m)的消失 观察并思考: 广州话的辅音韵尾与普通话韵尾的对应规律是什么?4、中古声调研究1)中古声调系统2)中古到现代声调系统的演变3)从普通话推断古入声字的方法1)中古声调系统平、上、去、入齐梁时代始有“平上去入”之名,又分“平、仄”两类。2)中古到现代声调系统的演变A 平分阴阳

14、规律:清声母字变阴平,浊声母字变阳平。B 浊上变去,即上声的浊声母字变去声。C 入派四声规律:次浊声母变去声,全浊声母变阳平,清声母字无规律地分化到四声中。“清” 多 “阴”, “浊” 多 “阳”, “上”中 “清”与 “次浊” 仍为“上”, “全浊” “去”声藏。“去” 不变,“入” 全变,“入” 中 “次浊” 为“去” “全浊” “阳”, “清”母四声藏。用图表表示:根据上面的知识,总结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的来源阴平:平声的清声母字(全部)入声的清声母字(部分)阳平:平声的浊声母字(全部)入声的全浊声母字(全部)入声的清声母字(部分)上声:上声的清声母字(全部)上声的次浊声母字(全部)入声的

15、清声母字(部分)去声:去声(全部)上声的全浊声母字(全部)入声的次浊声母字(全部)入声的清声母字(部分)3)从普通话推断古入声字的方法常用的古入声字有500多个,其中将近一半读去声,将近三分之一读阳平,百分之十五左右读阴平,还有百分之六左右读上声。常用的推断方法:正面推断法反面排除法正面推断:A 声母是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而读阳平的字,绝大多数来自古入声。阳平的来源:a 古平声的浊声母,其中塞音、塞擦音的浊声母清化后读送气清音。b 古入声的全浊声母和清声母。也就是说,阳平的塞音和塞擦音声母从古平声来的都读送气,那不送气的只能来自于入声。例外:鼻(浊、上)该读去声。B ye韵母的字,大都来自古入

16、声。如“虐 略 决 学 月 雀 血”等。常用字中只有“瘸、靴”等例外。C uo 韵母和卷舌声母相拼的字,来自古入声。如“浊 桌 酌 啄 濯 戳 绰 说 硕 弱 若”等D 韵母和古端组、精组声母相拼的字,来自古入声。如:“得 德 特 忒 讷 勒 乐 则 泽 侧 策 色 瑟”等。E ie韵母和古帮组、端组声母相拼的字,来自古入声。如“别 憋 灭 蔑 跌 迭 帖 铁 捏 聂 列 劣”等。“嗟 鞋 ”例外。F 声母f、ts、ts、s和a韵母相拼的字,来自古入声。如:“发 法 伐 罚 扎 擦 仨 撒 飒”等。G 一些开韵尾(包括元音韵尾和无韵尾)的有文白两读而又无意义区别的字,往往是入声字。如:“色 泽

17、 德 药 刻 麦 白 割 渴 剥 没 角 薄 册 落 六 ”等。H 入声声符的谐声字大多也是入声字。如以“八 犮 白 各 月 力 穀 曷 合 出”为声符的谐声字。合盒 答 鸽出屈 拙 茁 掘 崛排除法:A 阳声韵的字一定不是入声字。B 念 ts、ts、s的字,不是入声字。C uai、uei韵的字,基本上不是入声字。例外:“率”。D 韵字不是。四、诗律一、关于古诗、近体诗与古体诗二、近体诗的特点1、句数2、押韵3、平仄4、对仗参考文献王力诗词格律中华书局 ,1977诗词格律概要(大家小书)北京出版社,2002诗词格律十讲(大家阅读版)商务印书馆,2002一、关于古诗、近体诗与古体诗1、古诗:汉魏

18、六朝诗乐府:官署名配乐的歌词后人模仿的无配乐的诗。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齐梁时代,“永明体”,讲究声律。唐代,格律诗,讲究平仄和对仗。3、古体诗(古风):唐以后,按照古诗的做法写的诗,不讲究平仄和对仗。三平调(即诗句结尾连用三个平声字)是其专用形式,以区别于律诗。这些特点是区别古风和律诗的依据所在。二、近体诗的特点1、句数固定律诗:八句绝句:四句长律:超过八句2、押韵严格除有的首句入韵外,都是隔句押韵。这一点与古体诗同。“严格”是指:1)一般只用平声韵2)不能“出韵”,即韵脚字必须是“平水韵”中同一韵里的字。“平水韵”是南宋时才出现,但它反映了唐朝人作诗用韵的部类。3、讲究平仄(律诗最本

19、质的特点)一般以“平平”、“仄仄”作为一个节奏单位。1)近体诗平仄的规则(以五言为例):A 同一句中,平平与仄仄相间,即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但近体诗是五言或七言,那么就在平起的格式前、后各加一个平,在仄起的格式前、后各加一个仄。这样五言的四种基本句式: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七言诗是在五言的格式前加两个与开头平仄相反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B 同一联中,对句与出句平仄相对。即“对”。C 相邻两联中,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同。即“粘”。以这三条规则为前提,再加上:D 只押平声韵,即韵脚字(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一定

20、是平声字。E 首联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就可以确定近体诗的平仄格式。练习1、写出七言诗的四种基本平仄句式。2、分别以五言诗、七言诗的四种基本句式为首句,写出一首律诗的平仄格式。2)分析近体诗平仄格式的步骤:第一步:确定诗中每个字的平仄。第二步: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将首句转换成基本句式,看它属于四种基本平仄格式中的那一种。既然奇数字可平可仄,而偶数字的平仄相对固定,那就可以根据偶数字的平仄去确定奇数字的标准平仄。如五言诗首句开头两个字为“平仄”的,则转为“仄仄”;为“仄平”的,则转为“平平”。第三步:确定了首句格式后,按照前面讲过的平仄的规则,就可以推出整首诗的平仄格式。第四步

21、:拿诗中实际用字的平仄与推出的基本句式比较,分析是否有“一三五不论”和“拗救”情况。练习:写出诗的平仄谱:杜甫春望登高3)关于“拗救”近体诗中有些地方平仄不能随意变更,如果违反了平仄格律,就叫“拗”,但拗了可以“救”,即在规定的地方变更一下平仄来补救。那么,何处可平可仄,“拗救”又有哪些情况?通常“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奇数字可平可仄,偶数字平仄不能违反。但又不完全正确。具体如下:A “一三五”不能不论第一:“平平仄仄仄平平 ”中,第五个字必须是仄,如果改为平,全句成了“平平仄仄平平平 ”,叫“三平调”,是古风中特有的句式,近体诗中绝不允许出现。 第二:“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必须是

22、平,如改为仄,全句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叫“犯孤平”。但此拗可以救,救法:第五字由仄变平。这样全句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B “二四六”可以不分明第一: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第五字应该用平而用了仄(拗),那么第六字要由仄变平(救)。 全句变为:仄仄平平仄平仄注意:a 此时第三字必须是平。b 此格式比正格还常见,尤多用于尾联出句。第二:“平平仄仄平平仄”中,第六字可不用平而用仄(拗),条件是对句的第五字不用仄而用平(救)。全联原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拗救后成了: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另外:平平仄仄平平仄 中第五字拗,也可以用对句的第五字救。原来:平平

23、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拗救后: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样,仄仄平平平仄平 中的第五字可以同时救三处拗:一是本句第三字,即“犯孤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二是出句的第五字: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三是出句的第六字: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总结:常见的可以出现拗救的只有三种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犯孤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救,即上一格式的第五字)练习:写出诗的平仄谱,如有拗救,请指出:李白送友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苏轼新城道中陆游夜泊水村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

24、萋满别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要求对仗1)何处对仗律诗:一般中间两联对仗。排律:除首尾两联外,一律用对仗。绝句情况较复杂:绝句:A 多数截律诗的首尾两联而成,不用对仗。B截律诗的后两联而成,则第一联对仗。C截律诗的前两联而成,则第二联对仗。D截律诗的中间两联而成,则全诗用对仗。后两种情况比较少见。2)对仗情况:A 正格:同骈体文,即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C 还有一种情况,即只要求字面相对(即词类相同),不求句法结构相同。如: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杜甫)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

25、舟。(李商隐)C 一般总是平仄相对避免同字相对忌“合掌”,即一联内对句和出句完全同义。D 近体诗特有的两种对仗:a、流水对:一联中的两句,字面相对,意思相承,即两句从意义上说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b、借对:一个词有两个以上意义,诗人在句中用的是甲义,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与另一词相对。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 曲江)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杜甫 九日)有时不是借义,而是借音。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 锦瑟)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白居易 西湖留别)练习:下面两首诗哪一首是古体诗,哪一首是律诗?分析律诗的用

26、韵、对仗、平仄,如有拗救,请指出。前 出 塞杜甫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人 定白居易人定月胧明,香消枕簟清。翠屏遮烛影,红袖下帘声。坐久饮方罢,眠初梦未成。谁家教鹦鹉,故故语相惊。五、上古音概说1、上古韵母系统研究2、上古声母研究3、上古声调研究1、上古韵母系统研究1)研究上古韵母系统的材料和方法。2)古韵分部情况3)上古韵母系统及拟音1)研究上古韵母的材料和方法我国传统音韵学的上古音研究从上古韵部开始,这主要缘于“叶(xi)音”。古人临时改读某些字,以求押韵, 此为“叶音”(或“协音”)。 宋代的朱熹是“叶音说”的代表人

27、物。以其诗集传为例:诗小雅棠棣:“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朱熹注:“家,叶古胡反(音姑)”。 其实,诗中韵脚字“家帑图乎”均属上古鱼部,韵腹都是【a】,上古读来押韵。明代人陈第第一次明确指出了“叶韵”说的错误,并提出了正确的历史音变观念。其毛诗古音考序:“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先秦两汉时代,既无反切又无韵书,所以要想知道上古韵部有多少,无反切、韵书可利用。前人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上古的韵部。一个是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为研究对象,通过谐声系统去印证诗经的分部并扩大每一

28、部的归字。诗韵系联诗歌在古代是歌唱的,每一篇都要押韵以求其和谐上口,所以只要对诗经的韵脚字进行系联归纳,就可以大致弄清上古韵部的状况。具体步骤是先用系联法将诗经韵脚字归纳为若干组,有多少组就说明上古有多少韵部,然后对楚辞、易经等其它先秦韵文进行系联以验证诗经分部的正确性并扩大各部的归字。 例如:周南关雎三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邶风匏有苦叶四章: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谐声类推通过诗经等先秦韵文归纳出来的古韵部是可信的,但是由于没有将韵脚字以外的字归纳进去,而韵脚字本身又很有限,所以这样的韵部含字太少,实用性不足。怎样才能扩大每一部的归字范围呢?形声字的谐

29、声系统能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谐声系统对诗经归部的正确性还起着印证的重要作用。 从原理上讲,凡是声符相同的字,在造字时代其读音必然是相同或相近的,否则不会采用同样的声符。有些形声字的读音与其声符或同声符形声字的读音在中古时期有了差异,那是语音在造字时代以后发生了变化的结果。如:寺诗,待,時埘,榯“待”与其声符和其他字读音不同,就是语音变化的结果。当谐声偏旁和诗经用韵发生矛盾时,古韵归字应以诗经用韵为根据。清人段玉裁在古韵十七部谐声表中提出了“同谐声者必同部”的著名论断,意思是说声符相同的字必然属于同一韵部。这一论断与事实基本上是相符的, 诗豳风东山就是极好的证明: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 洒扫穹窒,

30、我征聿至。 2)古韵分部情况“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章炳麟国故论衡)阴阳二分法:顾炎武:10部 音学五书 江永:13部 古韵标准段玉裁:17部 六书音韵表 孔广森:18部 诗声分例 诗声类王念孙:21部 古韵谱 江有诰:21部 音学十书章炳麟:23部 文始国故论衡阴阳入三分法: 戴震:9类25部 声类表声韵考 黄侃:28部 音略声韵通例王力:诗经时代29部,楚辞时代30部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各家的分部越来越细?第一,对诗经韵例有不同了解。某字押韵,某处不入韵,某处换韵,大有可研究的余地。第二,对合韵有不同看法。合韵即临近的韵互相通押,是大家公认的事实,但还存在掌握分寸的问题。如“母”字在诗经中

31、押韵共17次,其中16次入之部,但也有一次入鱼部,显然应认为是之部字,不能因一次相通就泯灭之鱼界限。为何有阴阳两分法和阴阳入三分法根本分歧在于前者纯粹依照先秦韵文做客观归纳,后者则在前者基础上,再按照语音系统进行判断。应分清韵部和韵母系统。韵部以能互相押韵为标准,所以只依照先秦韵文作客观归纳就够了;韵母系统必须有它的系统性,不能专凭材料。(任何语言都有它的系统性)3)上古韵母系统及拟音韵母系统见教材P540,拟音见下页。先秦的常用字归属于哪个韵部,见教材附录三P677。郭锡良古代汉语P1058有“古韵三十部常见谐声表”。需要注意的是:A 上古韵部名称取自广韵,但上古和中古所包含的字不一定是相同

32、的。B 古韵部阴阳入的对应关系反映的是客观语言现实。 谐声系列字的语音关系:上古声母研究1)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和方法2)研究上古声母的几项重要结论3)上古声母系统及拟音1)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和方法研究上古声母主要依据的是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异文、声训、注音、重文、通假字、联绵字等材料。其方法一般是通过这些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某些声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声母。A 异文“异文”是指上古文献中同一词的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伏羲”与“庖羲”。B 声训声训是指古注释家对被释词用同音词或近音词所作的训释。如释名释宫室:“房,傍也。室之两旁也。

33、”C 重文重文是指古籍中重出的古今异体字。说文解字中除正文收了9353个小篆字外,同时又将一些异体的籀文及古文(战国时期秦国以外的六国文字)收列于小篆之下。如:“份,文质僣(“備”之误)也。从人分声。论语曰:文质份份。彬,古文份。”D 注音注音是指古代注释家用同音字或反切为某些字所注的音。如说文糸部:“絇,纑绳絇也。从糸句声,读若鸠。”又如左传成公二年:“请曲县繁缨以朝。”经典释文:“繁,步干反。”E 谐声字谐声字即形声字。2)研究上古声母的几项重要结论A 古无轻唇音(钱大昕)B 古无舌上音(钱大昕)C 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章太炎)D 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曾运乾)E 照二归精说(黄侃)F

34、照三归端说(黄侃)A 古无轻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並明”。轻唇音是在唐末宋初时从“帮滂並明”中分化出来的。是清人钱大昕得出的。B 古无舌上音这是钱大昕所得出的又一重要结论。所谓古无舌上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彻澄娘”这组音在上古尚未产生,大约是到了六世纪时才从“端透定泥”中分化而出。现将这两项结论的证据简述如下:a 谐声字:非辈 排登澄 橙B 异文:匍匐扶服 扶伏 蒲伏 蒲服诗“凡民有丧,匍(並)匐救之。”礼记檀弓引诗作“扶(奉)服”。孔子家语引作“扶伏”。 鹦鹉鹦 母鸟C 注音:郑玄尚书大传注:“播,读为藩。”说文:“娓,顺也,读若媚

35、。”d 声训:毛诗笺:“靡,无也。”“陟,登也。”礼记檀弓:“洿其宫而猪焉。”注:“猪,都也。南方谓都为猪。”古反切:悲府眉切长丁丈切广韵:贮丁吕切知吕切卑府移切必移切以上材料说明三十六字母中轻唇音和重唇音在上古只有一类,舌头和舌上音只有一类。之所以会得出无轻唇音,无舌上音的结论,还需要对音材料和方音。钱大昕古无轻唇音:“南无字读如曩谟,梵书入中国译多在东晋时,音犹近古,沙门守其旧音不改。”“今江南湖南方音读无如冒,即毛之去声。”但他用的不多,现代的学者又从这两方面做了许多补充:方音:象厦门、潮州、福州等闽方言中就只有重唇音而没有轻唇音,这显然是古音的遗留。吴、粤方言中,非、敷、奉母字已经分化出念轻唇,但微母字还念重唇,与明母不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