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果蔗的营养价值及其研究进展.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997828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论文果蔗的营养价值及其研究进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社会学论文果蔗的营养价值及其研究进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社会学论文果蔗的营养价值及其研究进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社会学论文果蔗的营养价值及其研究进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学论文果蔗的营养价值及其研究进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论文果蔗的营养价值及其研究进展.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果蔗的营养价值及其研究进展 果蔗的营养价值及其研究进展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果蔗的营养价值及其研究进展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果蔗的营养价值及其研究进展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果蔗营养价值丰富,且具有多种药用价值,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对采后甘蔗品质劣变的因素、控制方法及研究意义进行了综述,并对果蔬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关键词 果蔗;营养价值;研究现状;展望

2、中图分类号 S56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0-0089-01我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甘蔗种植国之一,至少有2 000多年的植蔗历史。目前甘蔗主要分布在北纬33到南纬30之间,而尤以南北纬25之间为最多。从温度界线来看,世界蔗区主要分布在年平均气温1718的等温线以上。1992年我国甘蔗种植面积为103.5万公顷,居世界第4位。1998年全世界甘蔗总产量为111 580万吨,我国为7 928万吨,居世界第3位。1果蔗的种类甘蔗为禾本科甘蔗属植物,供鲜食的甘蔗又称果蔗。甘蔗属中的种类很多,与栽培育种关系较大的主要有中国种、热带种、印度种、割手密、大茎野生种、河八王、

3、肉质花穗野生种。其中前3种直接用来制糖或生吃。(1)中国种。最古老的栽培种,发源于中国,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度北部、马来西亚一带。较早熟,分蘖力较强,根群发育好,纤维多,糖分较高,较耐旱,耐渍,宿根性好,但易抽侧芽,易感染黑穗病和棉蚜虫。主要品种有竹蔗、芦蔗、友巴等。(2)热带种。也称高贵种,是栽培种之一。该种产量高,糖分高,纤维少,蔗汁多,蔗皮软,适用于加工制糖。抗病虫害能力弱,分蘖能力弱,根群不够发达。高温能发挥其种性,适于热带、亚热带栽培,对水肥条件要求高。典型的品种有拔地拉(Badila)、黄加利(Yellow Caledonia)和车利本(Cheribon)等。(3)印度种。是栽培种之

4、一,主要分布在恒河流域,中国南方也有分布。早熟,纤维多,糖分较高,耐旱,耐渍,耐粗放栽培,植株矮,分萦多,宿根性好,根系发育好,能抗萎缩病,但易感染黄条病,含淀粉较多。代表品种为冲宜(Chunnee)。2果蔗的营养价值果蔗不仅富含维生素,风味独特,而且有多种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中记载果蔗可以助脾气,利大小肠,具有消炎止渴、解酒毒等功能,主治下气和中。果蔗除含有较高的糖分外,还含有多种氨基酸(1718种),据福建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1995)分析,每升蔗汁中含游离氨基酸464.1mg,其中人体必需的10种氨基酸占总量的49.5%。与其他水果相比,果蔗农药施用量少,且中后期一般不施农药,故近来日益受

5、到消费者的欢迎。优质的果蔗皮薄,茎嫩,松脆易断,组织充实,没有空心和绵心,入口嚼落成块,嚼之汁多酥软,品味清新甜口,风味醇厚,带有冰糖清味,无咸酸味。果蔗的品质主要决定于蔗茎中的水分、糖分和纤维素三者含量的高低,其中尤以纤维素对果蔗品质影响最大。水分多、糖分高而纤维素含量低的果蔗,品质较好。纤维素少而细,嚼之松脆爽口,嚼后蔗渣结团不易散碎。3研究进展3.1采后甘蔗品质劣变的因素及控制方法国内外对采后甘蔗品质劣变情况的研究报道认为,原料蔗劣变程度与贮藏条件有关。国内已有的研究仅停留在田间储藏试验阶段。龚林地对原料蔗的田间储藏做了初步研究,发现薄膜加蔗叶和蔗叶加细土覆盖最宜的储藏时间为23个月,其

6、优点在于保存时间长,甘蔗新鲜度好,干耗率小。同时还发现甘蔗在高糖期砍收储藏过程中有后熟作用,并可提高蔗糖分,延长高糖期。从自然条件高糖期2530d,经储藏后可延长到6070d。陆挪生等对原料蔗进行堆贮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堆贮方法对蔗茎重量的损失和蔗糖分的影响不同,堆后覆盖淋水能减轻损失。辛业全等对高粱蔗贮藏研究表明,高低温交替的地面贮存,20d以后,甘蔗蔗糖分有显著的下降,在温度比较恒定的窖存情况下,蔗糖分无显著变化,该法可以延长贮存期1个月之久或更长。35的低温贮存,在40d内,甘蔗的蔗糖分无显著变化,因而适当降低温度有利于蔗秆贮存。3.2原料采收影响果蔗品质适时收获原料蔗,延长榨期,做好

7、茎秆的贮存工作,防止蔗糖转化,除防止霉坏变质外,还有3个因素:酶解、酸解和本身的呼吸消耗直接影响甘蔗的品质。要完全防止这些因素是不可能的,但可以通过适当的贮存方式减轻其对果蔗品质的影响。呼吸作用是果实采后最重要的一项生理活动。蔗茎采后仍是一个活组织体,进行着旺盛的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为了减少原料蔗在贮运过程中蔗糖转化、品质劣变,国内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尽量做到原料蔗砍、运、榨供应平衡,缩短蔗茎进厂到压榨的时间;同时,许多种植者在贮运过程中注意控制水分,避免日晒以降低蔗糖的转化。这些措施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原料蔗的蔗糖转化,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原料蔗品质劣变,蔗糖

8、转化主要是蔗茎中酸性、中性蔗糖转化酶活性变化所致。在贮藏过程中,保持转化酶低活性有利于保持蔗茎中蔗糖含量,从而保持原料蔗的品质植物组织中蔗糖含量。4 研究展望“皮难削,垃圾多,变质快”是果蔗销售的重要限制因素。果蔗与其他水果相比,皮质坚硬,食用部分只是汁液,食用前必须用专用刨刀斩根、去梢、刨皮,食用后又留下大量残渣,废弃率高达65%左右。果蔗上市会影响市容,增加垃圾,污染环境。目前大部分城市都限制果蔗入城销售,果蔗去皮后上市销售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果蔗斩根、去梢、刨皮后包装上市销售,一方面极大地减少了进城的甘蔗垃圾,另一方面也方便了消费者的购买、携带和食用。但是去皮果蔗保鲜困难,去皮3

9、d后就会出现失水干燥、变色和霉烂,故解决去皮果蔗的保鲜技术问题势在必行。果蔗加工成蔗汁饮料上市销售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但蔗汁的加工工艺仍停留在初步研究阶段,市场上鲜有蔗汁产品销售。因此,围绕目前蔗汁精深加工存在的技术问题,深入开展控制蔗汁褐变措施及色泽稳定性的研究意义深远。5参考文献1 曾献军,陈如凯,张木清,等.原料蔗品质变劣的生理基础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7(4):390.2 罗凯.我国的甘蔗资源及其利用J.甘蔗,1998(2):35-38.3 茅林春,刘卫晓.甘蔗采后生理变化及其保鲜技术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0(5):41-45.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

10、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

1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12、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