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鉴赏第六课先向诗歌求讽刺-社会写真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000173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7.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宋诗词鉴赏第六课先向诗歌求讽刺-社会写真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唐宋诗词鉴赏第六课先向诗歌求讽刺-社会写真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唐宋诗词鉴赏第六课先向诗歌求讽刺-社会写真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唐宋诗词鉴赏第六课先向诗歌求讽刺-社会写真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唐宋诗词鉴赏第六课先向诗歌求讽刺-社会写真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宋诗词鉴赏第六课先向诗歌求讽刺-社会写真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宋诗词鉴赏第六课先向诗歌求讽刺-社会写真课件.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社会写真,中国诗歌从来就有关注社会的优良传统。,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唐宋以来,进步诗人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着力倡导并实践了诗歌,讽喻现实,的功能。,讽喻诗,讽:,用,含蓄,的话,劝告或讥刺,,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谏。,讽喻:,一种,修辞手法,,在说话或写文章时,,有的道理不便于直说或明说,或者不容易,说得明白、动听,就用说故事的方法来说,明道理,达到启示,诱导或讽刺谴责的目,的。这种修辞方法就叫讽喻。,1,、讽喻诗的代表作:,新乐府秦中吟,2,、诗歌的内容:,A.,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兴传统

2、,儒家的“比兴”观要求诗歌有所寄托,能,够“为民请命”。如卖炭翁。,B.,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如江上渔者蚕妇。,3.,讽喻诗的艺术特点,一、绵里藏针,柔中有刚,赠花卿,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二、写景状物,忠言逆耳,过华清宫(其一),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三、托物寄寓,言此意彼,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四、一语双关,立竿见影,题临安邸,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

3、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表作品:前出塞,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代表作,“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

4、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照应开头,写出事件结局与诗人,感受。,分三层:(前六句)写老妇,诉说儿子情况,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

5、的三个人。,(手段狠毒,黑夜突袭),(横蛮气势、悲凉境地,),(悲惨遭遇,),(暗示老妇已被差役抓走),黄昏时分,我投宿石壕村,夜里听到有官吏来捉人。,老翁赶快跳墙逃,老妇出去看大门。,小吏喊声多愤怒,老妇哭声多悲苦。,听我老妇进一言:三儿都是邺城卒。,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新战死。,活人暂且偷残生,死者从此长别离。,家里再也没有人,只有吃奶的小孙儿。,孙子的母亲还没走,可是出门却没有遮身的裙。,老太婆虽然力气衰,还请连夜跟您走,,赶到河阳服兵役,还能勉强给部队做早餐。,夜久不再闻人语,似乎只有抽泣声。,天明后,我告辞上路去,独与老翁相道别。,1,、从内容上看,你认为它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

6、为什么?,2,、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战争的残酷?,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问题探究,杜甫诗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

7、,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白,居易从岁开始,定居洛阳。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请阅读烧炭这一段,分析卖炭翁苦,在哪里?,?,年龄,?,职业,?,劳动地点,?,外貌,?,心理,?,天寒,一尺雪,?,地冻,碾冰辙,?,人苦,人困牛饥、泥中歇,?,路遥,晓驾炭车、日已高,?,烧炭,运炭,炭被抢,?,外表,黄衣、白衫、翩翩

8、,(横冲直撞),?,行为,手把文书口称赦,回车叱牛牵向北,(盛气凌人,蛮不讲理),炭直,半匹红绡一丈绫,一车炭,千余斤,对比,心理,宫使驱将惜不得,地位悬殊,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会想些什么?他以后的日子又该,怎样过呢?,(,1,)典型材料的选择与创作;,(,2,)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3,)鲜明的对比表现人物的不幸遭遇,,宫使掠夺的残酷。,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

9、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陆游,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著,书了。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

10、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9300,多首。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孝宗淳熙三年(,1766,),,陆游以,“燕饮颓放”,的罪名,,又一次免官,从此闲居成都。,次年,他在成都曾用乐府旧题,写了三首诗,一曰关山月,,二曰出塞曲,三曰战城,南,,三首古诗自成一组,集,中表现了作者谴责和议,要求,恢复中原的爱国精神。,此首,

11、关山月写的尤其沉痛悲怆,,是陆游乐府诗中的名作。,写,作,背,景,一、关山月是一首古体诗,而所谓古体诗是指在唐,代出现近体诗之前的诗,其特点是字数、押韵、平,仄、对仗都没有特殊的规定。,二、字词解释:,1,、和戎:对金人屈服。,2,、空:白白地。,3,、临:到。,4,、边:边疆,边界。,5,、朱门:达官贵人家。,6,、沉沉:深远的样子。,7,、按:打拍子。,8,、厩:马棚。,9,、戍楼:边防的岗楼。戍,戍守,防守。,10,、刁斗:古代军中使用的一种铜器。,11,、知:知道。,12,、沙头:沙场。,13,、照:照射。,14,、征:出征。,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将军不作战白白地来到边疆

12、。,达官贵族在深宅大院里按着节拍演歌,舞,马棚里的马快肥死了,兵器也朽,烂了,。,这写出了和戎的恶果!,边防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月落,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白了发,。,从笛声里谁人知道壮士的心思,月亮,白白地照射着出征将士的骨头。,这写出了壮士的愤怨!,15,、干戈:原指武器,这里指战争。,16,、闻:听说。,17,、岂:难道,怎么。,18,、遗民:指留在金统治区的人民。,19,、忍;忍受。,20,、望:希望。,21,、垂:垂落,垂下。,中原一带的战争古代也听说有,但哪有异,族统治者能在中原传子传孙?,沦陷的人民忍受着死亡的痛苦盼望复国,,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众在流泪!,这是写遗民的悲愤!,1

13、,、文中有哪些对比,产生了怎么样的表达效,果?,对比如:,“笛里谁知壮士心”和“将军不战空临边,”;,“沙头空照征人骨”和“朱门沉沉按歌舞”;,“遗民忍死望恢复”和“将军不战空临边”;,“几处今宵垂泪痕”和“朱门沉沉按歌舞”等。,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复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的社会矛盾。,2,、关山月这样一首,夹叙夹议,的,七言古,诗,,表现了陆游,坚持抗战,反对议和,的一贯,政治主张,体现其,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此,诗分三层,层层深入,,围绕“关山月”这,一意象展开描述,,从“刁斗催落月”到,“空照征人骨”及至“今宵

14、垂泪痕”,处处,扣紧“月”的题意。并且将,和戎的恶果,壮,士的愤怨,遗民的悲愤,这三个场景融成一个,整体,构成一幅关山月夜的全景图。可以说,,这是当时南宋社会的一个缩影。此外,诗人,还选取了一些典型事物,如朱门、厩马、断,弓、白发、征人骨、遗民泪等,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

15、,分),【,创作背景,】,六十八岁的放翁,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这里选了其中一首。,【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