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择偶过程:转型期的嬗变.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10115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择偶过程:转型期的嬗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青择偶过程:转型期的嬗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青择偶过程:转型期的嬗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青择偶过程:转型期的嬗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青择偶过程:转型期的嬗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择偶过程:转型期的嬗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择偶过程:转型期的嬗变.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青年择偶过程:转型期的嬗变摘要:本研究以上海和成都800个20-30岁未婚青年的样本资料,分结识途径、择偶的社会网络、父母的作用和恋爱方式四方面,详细描述和分析转型期青年择偶过程的新变化及其社会动因。尽管父母安排式和自己选择式不同文化社会中最为典型的两种结构方式,但众多研究都显示,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子女自由择偶在不同文化的社会都有趋增态势,家长的影响日渐弱化(Fox, 1975; 马丁怀特,1990;沈崇麟等,1995;徐安琪,1997)注释: Fox, G. (1975). Love Match and Arranged Marriage in a Modernizing Nation: M

2、ate Selection in Ankara, Turke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7, 180-193. 马丁怀特:约会、择偶和结婚,转引自袁亚愚:中美城市现代的婚姻和家庭,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美国虽是少数推崇自主恋爱、年轻人的自由选择权更多的国家之一,他们在学校、晚会、俱乐部、健身房、教堂、酒吧或其他浪漫场所相识相恋的更普遍,然而,最新研究报告,夫妻结识的最常见方式仍依赖社会网络即由中介人搭桥的占到66%(罗伯特迈克尔等,1994)沈崇麟等主编: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徐安琪主编: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

3、情和婚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下同。 罗伯特迈克尔等著、潘绥铭等翻译:美国人的性生活,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下同。而在文化相近地域相邻的日本,1949年前男女自由恋爱结婚的只占22%,相亲结婚的达65%,而1991年相亲结婚的比重已下降到12.7%(望月嵩,2002) 望月嵩著、牛黎涛译:结婚与家庭,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版。而中国的多项研究都显示,夫妻的结识途径以中介人牵线为主要方式。“五城市家庭调查”对4878位已婚男女的统计表明,近六成夫妇由亲戚、朋友介绍认识,自己认识和父母包办的分别占23%和18%(潘允康等,1987) 潘允康主编:中国城市婚姻与家庭,山东人民

4、出版社1987年版。“七城市家庭研究” 对5476位已婚妇女的调查统计也显示,介绍结识的夫妇占56%,自己认识和父母包办(含媒婆介绍)的分别占32%和12%(沈崇麟等,1995)。而在农村,尤其在一些欠发达农村地区,父母包办或由媒人牵线的比重依然非常高(雷洁琼,1994;徐安琪,1997;冯世平,1998) 雷洁琼主编: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的新变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冯世平:“择偶:一个渗透着父母意志的过程简析甘肃农村父母对子女择偶行为的影响”,甘肃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但上述多项调查均表明,随着年代的推移,包办婚在农村不断减少,在城市则日趋消失,自己认识的比重则有所上升,

5、而在介绍婚中,朋友作中介人的递增,父母、亲戚牵线的逐渐减少。而青年样本中自己认识的比重明显较高,如对北京、上海、天津、长春、石家庄等18个城市720位35岁以下已婚青年的调查统计报告,自己认识的占48.2%,经人介绍的为50.0%,其中南方七城市自己认识的比重明显较高(62.3%),北方十一个城市仅为42.5%(杨善华,1988) 杨善华:“城市青年的婚姻观念”,青年研究1988年第4期。尽管大多数研究都表明,自己认识的夫妻至今未占主流,但未婚青年男女希望在相互交往中结识“白雪公主”或“白马王子”的分别高达85.3%和71.9%(纪秋发,1995) 纪秋发:“北京青年的婚姻观一项实证调查分析”

6、,青年研究1995年第7期。由于以往的定量研究大多限于已婚者的择偶方式且年代跨度大(包括三、四十年代结婚夫妻的回溯),不仅缺乏对未婚男女择偶方式变迁的研究,而且缺乏对其择偶过程的全面考察。而随着社会流动的频繁、代际资源格局的变化,以及广告征婚、电视速配和网络聊天的普及,年轻人的择偶和恋爱方式是否发生了新变化以及哪些变化较显著、哪些仅呈现些微嬗变,其变化的主要成因是什么?网恋是否成为异性交往的主要媒介以及情书已销声匿迹、爱情已成“快餐”或已为性所代替等流行判断是否符合现实生活?这些都缺乏最新的经验研究的支持。本文将以市场化转型中的青年择偶课题对上海和成都共800位20-30岁未婚青年的抽样调查资

7、料 该课题为美国福特基金资助的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中国社会发展研究基金项目,调查方法和样本特征见徐安琪:“未婚青年性态度和性行为的最新报告”,青年研究2003年第8期。,分结识途径、择偶的社会网络、父母的作用和恋爱方式四方面,详细描述和分析转型期青年择偶过程的新变化及其社会、心理动因。一、结识途径:偏好与事实我们首先描述本研究被访青年对结识途径的个人喜好和期待。调查结果显示,77.3%的研究对象认同最好的结识途径是自己认识,不赞同的仅占4.8%,相信缘分的高达79.1%,而期待浪漫的“一见钟情”的也有40.8%。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年轻人更强调择偶的独立自主性,更相信冥冥之中的缘分,也更期待自然而

8、然地从接触到、交流到日久生情,不少人对以往“相亲”式的介绍结识很不以为然:作为我们这一代,从择偶这么一个过程来说,绝大多数还是靠自己,就是说,我自己去结识我的另一半,这个应该占很大的一个比例。我们不太可能象以前父母那一代,就是说通过家长、亲戚朋友,然后约好:这样一个异性出现时,拿着一张报纸或拿着一本什么杂志,在公园啊在电影院啊,这种情况我觉得很少很少。而且我觉得现在往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说大家差不多性格啊,社会背景啊,你的学历啊你的资历,或一些社会经验差不多的人,他们会比较容易聚在一起,而这些聚在一起的机会,就是说很多时候大家在一个圈子里,朋友们经常在一起玩,聊天,接触,交流,逐渐逐渐才

9、真的会产生一种感情,然后才会建立这么一种恋爱关系。在一个圈子里,有时候很正常的,大家都在一起玩,然后突然某一天说某某某跟某某某在一起了,然后大家觉得这是一种很正常的过程。我觉得择偶也好,找朋友也好,都是自己的事情,一方面,从独立性来讲,我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然后,(如果)一种是我特地为找一个朋友而去找朋友,还有一种就是缘分到了,这个人我顺眼了,合眼了,中意了,那我可能会接受后者,不太会去带有目的性地去找。如果说是在别人介绍的情况下,我坐下来见个面,或者谈谈怎么样,目的性很明确,这样我觉得很不自然。其实缘分应该说是一种惊喜,是生活中的一种惊喜。朋友介绍我觉得不管怎么样,有种主题先行的感觉,今

10、天大家坐在一起就是要认识一下,潜台词就是你们相互了解一下,看看能不能做朋友,这我觉得很怪的,而且我觉得这个不自然,一点也不自然,太牵强附会。尽管有时候可能双方是很适合,但是用这种方式碰在一起,有时候就挺难过的。在这个社会,我们的交往程度应该说很大,交往机会也很多,而且普遍的结婚年龄都在往后推啊!我们的相关统计也表明,年龄、地区差异和教育程度对结识途径偏好的影响无统计显著性,但女性首肯一见钟情的较少些(P=0.008),相信缘分、“跟着感觉走”的概率则更高些(P=0.012,见表1),这可能是因为女青年在选择异性伴侣时往往更担心上当受骗,故而也更谨慎、理智。表1 结识途径偏好的性别差异(%)最好

11、的结识途径是自己认识一见钟情最浪漫随缘就好男女男女男女很同意29.134.914.47.527.137.4较同意50.040.529.929.647.046.7不一定15.720.435.833.418.210.3不大同意2.72.816.222.46.24.0很不同意2.51.53.77.01.51.5合计100.0100.0100.0100.0100.0100.0N(人)402398402398402398对目前有恋爱对象的427位青年男女的询问表明,82%情侣是自己认识的,其中年龄较小、教育程度较高者自己结识的更多些,如23岁及以下的占85%,24岁及以上的为77%;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

12、达88%,高中及以下为73%。但不同地区的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无统计显著性(见表2)。表2 不同研究对象与现恋人的结识途径(%)地区年龄教育程度上海成都-23岁24岁+高中以下大专以上别人介绍20.915.214.823.227.212.2自己认识79.184.885.276.872.887.8合计100.0100.0100.0100.0100.0100.0N(人)230197165126173254X2检验2.264.86*15.43* P.05;* P.01;* P.001,下同。那么,结识途径是否影响被访者对情侣的评价呢?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他人介绍和自己认识的青年男女对心上人的满意度的平均

13、打分都是3.97分(最低为1分,最高为5分),无显著差异。二、择偶的社会网络尽管年轻人更多地幻想或期盼罗曼蒂克的在“一见”中迸发激情的艳遇奇缘,但这种机遇的概率并不高。据中国婚姻质量研究课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即使在上海,“一见钟情”式的恋爱故事的发生率也仅为15%(徐安琪,1997)。美国学者的研究结果也报告,即使在以这个性开放、性自由著称的国度,大多数婚姻伴侣是通过各种社会网络认识的,只有10%是在度假或通过求偶广告或在酒吧偶识,而非同居(即临时的或“一夜情”)的性伴侣则有20%是通过上述方式结识的(罗伯特等,1996)。我们所访问的800名青年中有过恋爱经历的683人,占总数的85.4%,而

14、且大多数男女有过多次恋爱体验,人均3.3人次。他们中八成有过自己结识的异性伴侣,四成经由他人搭过桥。其中自己认识的被访者无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的显著差异,但年龄较大、教育程度低的被访青年有更大的概率依靠社会网络与异性相识相恋。统计表明,有恋爱经历者中,曾被亲朋引荐恋爱对象最多的达10人,中间人为朋友、同事、同学的为最多,平均介绍0.4人次;父母等亲戚为媒介的有0.3人次,邻居等地缘关系搭桥的不到0.1人次(见表3)。表3 不同中间人介绍的频率(多选,%)频率(次)中 介 人父母兄姐其他亲戚同事/同行同学/老师朋友邻居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088.991.988.490.182.593.318.

15、87.19.58.713.65.521.90.71.50.92.50.630.10.31.00.140.30.10.30.10.350.10.10.10.16+0.1平均值(次)0.150.100.150.120.230.09最大值(次)1045455通过上述途径结识的异性朋友并非都成为恋人,其中大多数已成为过去。被访者目前有恋爱对象的共为427人,自己认识的高达82%,其中双方是同事/同行或同学的为最多,分别为31%和30%,双方是邻居的仅占1%,而在亲朋好友的聚会、派对或婚礼等场合认识的占到20%,在公共场合邂逅相遇的也有18%(见图1)。同事/同行(6%)同学/老师(10%)朋友(66%

16、)亲戚(9%)邻居(4%)其他(4%) 1.亲朋聚会/派对/婚礼(20%) 自识82% 2.同学(30%) . 酒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11%)出差(5%)志愿工作(5%)俱乐部/健身房(6%)公园/旅游点(13%)茶室/咖啡馆(16%)网上(37%)其他(8%) 3.工作交往(31%) . 4. 公共场合偶尔相遇(18%) 结识途径 5. 邻居(1%) . 父母/其他长辈(17%)兄弟姐妹/同龄亲戚(3%)其他亲戚(9%)同事/同行(22%)同学(18%)朋友(28%)邻居(3%)婚姻介绍/征婚传媒(1%) 介绍 18% 图1 被访者与恋爱对象的结识方式介绍认识的仅为18%,其中由朋友介绍的

17、为最多,占28%,同事/同行其次,为22%,同学为媒的也占到18%,居第三。同事/同行、同学也是以朋友身份充当“红娘“的,所以,实际上中介人为朋友的近七成。对于朋友介绍介绍明显较多而亲属较少的现实,被访者所陈述的缘由往往也证实了“近邻性”和“相似性”原则:家长给你选择的呢,他的观点不是我的观点,但朋友的观点会跟我比较相近。家长的观点是,找一个小姑娘呢有可能要找一个老老实实的,或者找一个男孩子(是)老老实实的,接下来他给你算好,对方的学历怎样,比较死板。而朋友呢,这个气氛就两样了。朋友之所以能够成为我的朋友,我觉得肯定是趣味相投,或者说他跟我兴趣爱好啊,或者他跟我很多地方都相近的,我觉得这人可以

18、作为朋友,我们有共同语言可以谈的,那他会知道我需要什么。可能他喜欢的,我也蛮喜欢的,他觉得这人跟你好像会谈得来的噢!果然我跟她在一起会真的蛮谈得来,朋友能够了解的。为了使择偶的社会网络更清晰,我们将427位目前正在恋爱者的结识网络分为如下8类,那么,在学校和工作中相互交往或通过业缘网络而发展为恋人的高达六成,亲缘网络在青年择偶中的作用已明显弱化,而在朋友的聚会、派对或婚礼上,在酒吧、茶室、咖啡馆或健身房,在卡拉OK、歌舞厅、俱乐部等娱乐场所,在出差、旅游途中、志愿者工作中或在网上邂逅相遇、浪漫相恋的约占15(见表4)。表4 不同研究对象择偶的社会网络(%) 结识途径合计 介绍认识自己认识1.父

19、母/亲戚28.21.76.62.同学/老师17.932.429.73.同事/同行21.832.430.44.朋友28.213.816.45.邻居2.62.02.16.公共场合偶尔相遇 11.59.47.网上 6.35.28.征婚广告/婚姻介绍所1.3 0.2合计100.0100.0100.0值得注意的是,新兴的现代传媒在择偶网络中在作用已开始显现,但总体而言,其作用并非如一些传媒所渲染的那么显著,如通过婚姻介绍所或征婚广告结识的只有1人,由互联网为媒介结识的有22人,只占有恋爱对象的427位被访者的5.2%,但由虚拟世界到现实恋人已成为偶尔结识的最主要方式,而且从发展趋势看似有递增可能。相关分

20、析还表明,年轻的、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青年男女更多地在学校或通过同学/同窗聚会等媒介相识相恋,年长的、高中及以下文化者为同事/同行或为媒介结为知己的比重更高些(见表5)。 表5 不同研究对象择偶的社会网络(%)年龄教育程度-22岁224岁25岁+高中及以下大专及以上父母/亲戚3.67.98.88.75.1同学/老师39.426.221.317.937.8同事/同行24.231.037.538.724.8朋友18.213.516.917.915.4邻居1.82.42.23.51.2公共场合6.113.59.69.29.4网上6.74.83.73.56.3征婚广告0.80.6合计100.0100.

21、0100.0100.0100.0相关分析还表明,教育程度高的青年男女更多地在网上、俱乐部/健身房以及出差途中与不期而遇的异性相识相恋,教育程度低者在娱乐、旅游等公共场合萍水相逢结为知己的概率更高些。 人际交往的“邻近性”原则指的是相互接纳的双方在居住或工作上具有空间的近距离,因为地理上相近的往往有较多的机会熟悉、结识,交往的成本比较低。上述的青年人在工作、学习、娱乐、居住等环境与自己熟识的同事/同行、同学、朋友和邻居等自识,或者由近亲、朋友等介绍认识等方式,都是邻近性原则在社会网络中的体现。那么,被访者与恋人的居住地实际相距究竟有多远?首先,调查结果显示,从伴侣间的出生地看,85%的相恋男女都

22、出生于本市市区;其次,从约会双方的居住地看,步行半小时以内的占到43%,其中成都更多些,为55%,上海仅33%(见表6)。这可能与上海城区的地域范围较广有关。表6 与恋人居住地相距多远(%) 地区全体上海成都100米之内4.310.27.0走15分钟之内10.921.415.7走16-30分钟之内17.423.520.2更远67.444.957.0合计 100.0100.0100.0随着都市化、现代化的推进以及社会交往的扩大,男女青年相互结识和接纳的邻近性会更多地体现在共同的工作、学习、社交等业缘空间上,而在那些场合相识、相聚、相恋的人们,也往往具有个人社会、经济背景或价值、兴趣等相似性和同质

23、性的特征。而城市住宅条件的改善,尤其是独门独户、互不干扰的封闭式公寓楼房的普遍化,使众多邻里即使近在咫尺往往各不相识,因此,地缘上的邻近性对于青年男女熟识、交往的作用将愈益减少。三、父母的作用在理论上择偶被划分为“自由恋爱”和“包办婚姻”两大模式,但那只是一个理想型的划分。在现代社会,完全符合这两大模式的社会是不存在的。现实总是这两大模式的混合,实际的择偶过程或多或少包含了父母和本人的意见。这两大模式构成一个连续体,不同文化和传统,在这个连续体中的位置不同。而恋爱关系是否能得到自己社会关系网(包括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对关系的维持和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比如Lewis(1973) Lewis, R

24、. A. (1973). Social reac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dyads: An interactionist approach to mate selection. Sociometry. 36, 409-418.报告得到父母支持的恋爱关系更可能维持关系且进展更顺利。Parks等(1983) Parks, M. R. Stan, C. M. and Eggert, L. L. (1983). Romantic involvement and the social network involvement.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

25、ly. 46, 116-131.下同。得出相似的结论,父母和朋友的支持程度与恋爱关系的进展成正相关。对于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四个理论,一是基于心理学平衡理论的转移性原则。如果当事人与父母关系亲密,而如果父母也喜欢子女的择偶对象,那么三个人的关系是平衡的,当事人与对象的关系会更稳定、更易于发展。反之,如果父母不喜欢对方,那么三人的关系是不平衡的,当事人面临要么得罪父母,要么得罪对方的难堪选择(Parks, Stan & Eggert,1983)。二是降低不确定性理论,指出如果择偶一方得到对方社会网的认可和支持,那么将降低双方关系的不确定性(Berger, 1987) Berger, C. R. (1

26、987). Communicating under uncertainty. In Roloff, M. E. and Miller, G. R. (Eds.) Interpersonal processes: New Direction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pp39-62. Beverly Hills, CA: Sage.。三是社会互动理论(Lewis 1973),认为双方对恋爱关系的相互认可是基于“关键他人”的态度。别人越是认为他们是“天生一对”,他们就越可能将对方视为命中注定的“那个人”。四是社会压力说,家人和朋友对择偶对象的认可,有助于维系其恋爱关系

27、或防止其关系破裂(Levinger, 1976) Levinger, G. (1976). A social psychology perspective on marital dissolutio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2, 21-47.。这可以是一种心理上的压力,社会网也可能在关系危机时起到缓冲和调节的作用。对于父母对恋爱关系的负面作用是由Driscoll(1972) Driscoll, R., Davis, K. E. and Lipstz, M. E. (1972). Parental interference and romantic love:

28、the Romeo and Juliet eff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y. 24, 1-10.等提出的“罗蜜欧朱丽叶效用”,他们认为如果父母对子女恋爱关系进行干涉的话,反而会增进他们爱情关系的发展。但大多数研究并不支持这个理论(Sprecher & Felmlee, 1992) Sprecher, S. and Felmlee, D. (1992). The influence of parents and friends on the quality andstability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

29、 three-wave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4, 888-900.。(一)子女对父母作用的认同本研究的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大多数异性朋友的结识交往靠自己,但在决定恋爱对象时,除了三分之一青年完全由自己拿主意、不征求他人意见外,大多数还是期望请亲朋好友作参谋,其中与较亲密的朋友商议权衡的为最多,高达52.3%,父母和兄弟姐妹其次,合计占49.5%。男性自作主张的明显多于女性,女性听取家人意见的概率更高些。从地区差异看,上海青年的自主意识更强些,成都男女依赖于兄弟姐妹的明显较多(见表7)。表

30、7 择偶时最希望与谁商量或请谁作参谋(多选,%)性别地区全体 男女上海成都自己决定,无须商量38.322.135.022.330.3父母31.844.239.236.038.0兄弟姐妹11.211.87.418.311.5其他亲戚2.72.52.43.02.6同事/同行10.710.56.817.010.6同学/老师9.413.17.417.611.2朋友45.059.553.450.352.3其他0.20.50.01.00.4那么,如果父母对自己所觅的心上人持反对意见的话,子女又会持何种态度?相关统计表明,近五成被访者认同“我所爱的人即使父母都反对,我也不会在乎”,其中男性似乎更我行我素(见

31、表8),但年龄与教育程度与之无显著相关。表8 是否同意“我所爱的人即使父母都反对,我也不会在乎”(%)性别教育程度男女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及以上很同意16.58.114.610.712.8较同意43.930.045.135.836.2不一定/难说25.237.526.832.531.5不大同意12.219.99.818.515.7很不同意2.24.53.72.63.8合计100.0100.0100.0100.0100.0(二)父母对子女异性约会的态度对有过与异性约会经历者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父母充分尊重子女的自由选择(占62.3%),不少父母对子女与异性约会或对其恋爱对象不满意时,采取劝说或暗示方

32、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只有个别家长粗暴干涉子女与异性亲密关系(占1.8%)。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父母更多地反对年龄较小尤其还在学校就读子女与异性的频繁约会,其中对在校生子女的恋爱行为“明确反对、极力劝说”和“不满意并劝说/暗示”的占到47.5%,显著高于已毕业工作或待业者(见表9和表10)。表9 父母对不同在职状况子女与异性约会的干涉(%)在职状况全体有稳定工作临时工全职在校学生待业坚决反对、粗暴干涉1.05.42.01.8明确反对、极力劝说10.312.521.811.112.5不满意并劝说/暗示20.126.825.729.622.8从不干涉,充分尊重我的选择68.655.450.559.3

33、62.9合计100.0100.0100.0100.0100.0N(人)40711210154674表10 父母有无反对或干涉子女与异性的约会(%)性别地区年龄男女上海成都-22岁23岁+坚决反对、粗暴干涉1.42.20.73.31.22.1明确反对、极力劝说8.516.76.221.917.29.7不满意并劝说/暗示19.126.923.521.527.620.0从不干涉,充分尊重我的选择70.954.269.653.354.068.2合计100.0100.0100.0100.0100.0100.0N(人)351323405269250424另外,上海的父母从不干涉子女恋爱的比重更高些(约七成

34、),而女性的择偶和恋爱更多地受家长管束,或许与社会对女孩的异性交往有更多的限制或负面评价,继而使父母也更担心女儿上当受骗或“行为出轨”继而价值被贬不无相关。从父母对子女恋爱干预的原因看,他们更多地担心子女过早陷入恋爱或影响学习(占49.5%),尤其是对还在就读的子女,持此主要理由的家长高达80%,其中女方父母往往更担心“早恋”的负面影响;其次,他们也对子女与恋爱对象能否合得来表示疑虑(占32.8%),作为过来人的父母,对缺乏经验的子女有此担忧也有情可原,尽管其中不乏因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代沟差异而形成的“杞人忧天”的判断;再次则是出于对未来媳婿无固定经济来源或稳定职业的不满(占18.8%),特别

35、是子女有稳定工作的家长持此观点的更多些,达25.0%(见表11)。表11 父母对子女恋爱对象不满的理由(多选,%)性别在职、在读状况男女工作稳定临时工在校学生待业经济条件差/无固定职业16.720.325.020.06.09.1无住房9.812.213.310.08.09.1不懂人情世故13.78.815.66.06.04.5人品差14.710.114.112.08.09.1外貌长相欠佳11.813.514.112.012.09.1家庭背景差(父母人品/层次)12.812.112.516.08.013.6双方不合适35.331.138.328.026.027.3年龄小或/影响学习等41.255

36、.436.748.080.059.1(三)父母对子女恋爱对象的满意度除了16.0%被访者尚未在家里公开自己的恋情外,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未婚夫/妻持满意或中立态度,只有7.9%表达了不满意的看法,其中上海父母更多地采取中立或尊重子女个人选择的态度,成都双亲对准媳妇、女婿非常满意的比重明显较高(见表12)。表12 父母对恋爱对象满意度(%)上海成都男女小计男女小计非常不满意1.12.82.12.31.31.9不太满意4.67.46.23.48.05.6中立/不管36.852.845.631.028.029.6较满意49.432.440.043.741.342.6非常满意8.04.66.219.52

37、1.320.4合计100.0100.0100.0100.0100.0100.0N(人)871081958775162家里还不知道(人)191534142034四、恋爱方式(一)初恋经历和特征1、初恋年龄在我们的研究对象中,初恋年龄最小的仅12岁,平均为18.7岁。17岁及以下就体验初恋感受的男女青年占三成,其中成都更多些,比重高达46.7%,初恋的平均年龄仅17.8岁(上海为19.5岁),同时,越年轻的被访男女品尝初恋滋味的年龄平均值越低(见表13)。表13 不同研究对象的初恋年龄差异(岁) 地区性别年龄全体上海成都男女-22岁224岁25岁+平均值19.517.818.818.618.118

38、.719.518.7标准差2.432.092.692.151.952.232.862.43最小值1212121412141212最大值2725272525242727N(人)230193206217162125136423F检验56.99*0.4913.89*2、初恋对象由于初恋往往是在青春年少、懵懵懂懂或情不自禁的境况下的怦然心动,大多并非有备而来的刻意追求,因此,双方介绍认识的仅占7%,而当初是同窗的比重高达53%,其次为朋友,占14%,同事/同行和邂逅相遇的分别为12%和9%,是邻居和亲戚的分别只占2%和%。从年龄差异看,23岁以下的介绍认识和不期而遇的更少些,分别只占5%和7%,双方是

39、同学和朋友的更多些,分别为55%和17%。从教育水准差异分析,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被访青年介绍认识或由同事/同行朝夕相处发展成恋人的概率更高,分别为10%和19%,而大专及以上者的初恋对象是同学/老师的明显较高,达60%(见图2)。 图2 不同教育程度青年的初恋对象(%)3、初恋的程度初恋的热烈程度究竟重怎样?据有热恋经历的被访者述说,52%的热恋对象为初恋者,可见初恋对年轻人恋爱体验所留下的深刻印象。其中男性和成都被访者更多地坦陈初恋对象给自己留下的炽热情愫的美好回忆(见表14)。表14 热恋经历与初恋对象的关系(%)热恋对象性别地区全体男女上海成都初恋者48.440.737.353.344

40、.7现在的恋人30.244.541.132.437.1初恋者即现恋人8.36.48.46.27.4其他13.18.513.38.010.9合计100.0100.0100.0100.0100.0N(人)2522362632254884、初恋成功率由于初恋往往是在缺乏异性交往经验和结婚准备的境遇下发生,所以成功率一般很低。据对目前有情侣的427位被访者的统计表明,只有16%青年男女的恋爱对象为初恋的心上人,其中上海被访者的初恋成功率更高些,达21%,成都仅为15%;22岁及以下者成功率更高,占21%,23岁及以上者为15%,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低年龄组的初恋成功率会有所下降。地区和年龄差异也都具有统计显著性。5、单恋经历爱情是两个人心与心的撞击和交融,但尘世间的事往往未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