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民族同化及民族大融合现象的思考.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17242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oc】民族同化及民族大融合现象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doc】民族同化及民族大融合现象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doc】民族同化及民族大融合现象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doc】民族同化及民族大融合现象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doc】民族同化及民族大融合现象的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oc】民族同化及民族大融合现象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oc】民族同化及民族大融合现象的思考.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民族同化及民族大融合现象的思考民族特性,以使本民族免于被征服,被同化.历史上无数被征服民族的英勇反抗就是典型的例证.还有的强迫同化的情况是,落后民族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主动吸收先进民族的文化,利用强权,推行改革,迫使自己的民族向先进民族学习,逐渐自己的民族就被先进民族同化了.例如中国古代历史上,原来十分落后的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王朝后,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下,推行汉化措施,行均田,立三长,建立一整套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还改变鲜卑旧俗,令鲜卑百姓着汉服,说汉语,与汉族通婚等等.为了打击顽固保守势力,孝文帝还从平城迁都洛阳,甚至处死了反对他的太子.孝文帝的改革使鲜卑族的汉化程度日深,也为后来北

2、魏进行北方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在这个例子中,起初是强迫同化,后来就是自然同化了,鲜卑族后来就逐渐与汉族融合了.而自然同化,既不是强加于人,也不是借助于暴力或特权进行的.自然同化是自然潜移默化的力量,往往通过先进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作用,使落后民族经过自愿选择,自然渐进的过程同化于先进民族之中.马克思在谈到印度问题时讲过:相继征服过印度的那些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鞑靼人和莫卧尔人,总是不久就被印度人同化了.依据历史的永恒规律,野蛮的征服者自己总是被那些受他们征服的较高文明所征服的.C3.马克思讲的这种同化就是自然同化.在自然同化的时期中,往往是先进取代落后.落后民族在与先进民族的长期交往中,在

3、先进民族先进文明的强烈影响之下,逐渐同化于先进民族之中,这也是自然同化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历史上匈奴族从后汉至南北朝长期生活在汉人之中,就逐渐被汉化了;魏晋南北朝时,许多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向内地迁居,并纷纷建立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乱华,他们受汉族影响,大都由游牧转向农耕定居,并且逐渐接受了汉文化,在汉族政治,经济,文化,习俗诸方面的影响下开始被同化;契丹,女真在辽,金,元时也被汉化.同样,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满族建立的清朝,虽然盛极一时,但汉族并没有被其同化,反而是他们受到汉族先进经济与文化的重大影响.汉文化因其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文化内涵丰富,以其不可抗拒的力量吸引着周边的少

4、数民族.在世界历史上,除了马克思所讲的征服印度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鞑靼人和莫卧尔人不久反被印度人同化的情况是自然同化的一个典型例子外,还有一个自然同化的典型事例,就是欧洲历史上的蛮族日耳曼诸民族大迁徙,侵入已衰落的西罗马帝国,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一系列蛮族王国反而被罗马的文明所同化的历史事实.当时日耳曼诸族侵入西罗马帝国之际,本身正值原始社会晚期,经济文化水平较低.在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中,日耳曼人的氏族部落组织被打乱了,他们在西罗马故土上定居下来后,便不能用氏族部落组织去统治被征服地区的广大罗马遗民.在罗马先进文明的影响下,日尔曼国王和贵族开始逐渐仿效罗马,建立起国家行政机构实行统治.日耳

5、曼人在形成新的土地所有制时,除了保留自己的马克公社,日耳曼人大土地所有制外,还吸收了遗留下来的罗马大地产,基督教会大地产,发展了西罗马的隶农制,由原始社会末期日渐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日耳曼人还放弃了自己所信仰的原始宗教,改信罗马的基督教;逐渐放弃了他们原先使用的日耳曼语,而改说拉丁语方言;在行政制度上,仍保留罗马的残余,有些城市仍由留下的原罗马市政官员主持;他们还一度仿效罗马税收法收税;蛮族各国颁行的法律,除了自己的习惯法外,有的也有罗马法的内容;各国铸造的货币,也仍沿用罗马年号,印罗马皇帝头像.近代欧洲的许多国家,就是日尔曼人在西罗马文明的影响,同化下,在日尔曼人和原西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各族人

6、民的相互融合下,由一系列日尔曼人建立的国家中发展而来的.例如,近代的德,法,意三国,就是由日尔曼人的法兰克人一支,在高卢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发展到查理帝国,后来通过凡尔登条约分裂而来的.所以,罗马先进的文明对日耳曼人的影响,同化作用是巨大的.那么,是否有例外呢?自然同化是否只是先进同化落后呢?事实上,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也存在先进民族中的一部分基本上被发展上较自己落后的民族所同化的局部历史现象.在中国边陲民族杂居地区,在南方滨海诸省,历史上由于战争,移民,迁徒,以及谋求生计等原因,不少汉人曾消融于当地某一少数民族之中,变成了另一个民族.古代新疆吐鲁番地区的汉族人就曾被同化于说突厥语的民族中;20世

7、纪6O年代初,在中国四川大凉山原属西康省彝族地区,也存在一些被同化了的汉族成员.有的学者指出,中国各个少数民族不管人El多么稀少,多么后进,都曾吸收,容纳过包括大量汉人在内的其他民族成份,并公元843年,查理帝国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在凡尔登签订三分帝国的条约,故名.帝国分为西法兰克王国,中王国,东法兰克王国三部分,互不统属.条约奠定了近代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三国的历史雏形.68且认为从数目上讲,少数民族中的汉人成份未必低于汉人中的少数民族成份.事实上,中国古代许多朝代的统治者都曾移徙过大量汉族人到边关去居住.一般来说,大凡发展较先进民族的成员在某地居于少数时,便可能被当地民族自然同化和消融.例

8、如中国古代夏时的淳维,秦汉时的赵佗,北齐时的高欢的被同化.来自中亚的粟特人的文化曾对突厥,回鹘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侨居漠北的粟特人却被同化,融合进突厥,回鹘之中,也属于这种例外情况.在世界古代历史上,不列颠岛被罗马征服后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罗马在这里建城市,修道路,筑长城,设壁垒,控制着不列颠.5世纪初,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鲁,萨克森和朱特人大批地入侵不列颠.已经开始衰落的西罗马帝国驻不列颠的戍军,因不列颠远离罗马本土,统治较弱,而日耳曼蛮族又人数众多,势力强大,日耳曼因素比罗马因素占优势,日耳曼人在不列颠岛上建立了数个日耳曼王国,采用了自己的社会制度,虽然后来也改信罗马的基督教,但终未被罗马人同

9、化.道理同中国的一样,这也是先进民族居于少数时,落后未被先进同化的一种特殊情况.但是这种个别的特殊情况的存在,并不能否定马克思关于自然同化规律的正确性.历史规律是从人类历史演变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历史规则.任何事物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有绝对性,也有相对性.永恒的历史现象中总难免存在例外现象,这也是历史发展的一种规律吧.况且,在先进民族成份居于少数时,虽然落后看起来同化了先进,事实上,落后民族还是吸收了先进民族的许多有益成份,促进了自己的发展.民族之间发生的自然同化,归根到底是由经济情况所决定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文明程度较低的民族,可以暂时征服文明程度较高的民族,可是在长期的征

10、服中间,文明较低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场合上,也不得不和那个国家被征服以后所保有的较高的经济情况相适应,他们为征服的人民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采用了他们的语言.5这是因为,凡是文明程度较高的民族,其先进的生产方法,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较高的生活水平对于文明程度较低的民族都具有很大的吸弓I力,从而使他们必然产生羡慕,摹仿和占有的心理,推动他们向先进民族学习,有的甚至还采用了先进民族的姓氏.对于文明程度较低民族的统治阶级来说,他们为了巩固在被征服地区的统治,也不得不采用,推行被征服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制度等等.这样经过了上百年,文明程度低的民族就自然被文明程度高的民族同化了.自然同化的过程

11、,实质上也是先进的生产方式与落后的生产方式之间斗争的过程,结果最终必然是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这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一种客观规律,也就是说生产力是最终的推动因素.民族融合,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的解释,是指全世界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指全世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民族特征和民族差别逐渐消失,形成为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的历史过程.6(辞海认为民族融合一般有两方面含义.一个含义与上相同,指各民族在发展中相互接近,吸收,民族差别逐渐消失,世界各民族形成为一个共同的整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结果是民族消亡.第二个含义是指作为一个普遍的历史现象来看,民族融合则是历史上一些民

12、族(或其一部分)自然形成为一体的现象.2(就是各民族经过长期经济文化交流,通过共同的生产生活和通婚结合,最终成为一个民族的历史现象.在这个新民族中,即有可能丧失本民族原有的特征,也有可能保留了一些原来民族的文化特征.所以一些学者认为,并不是要等到共产主义社会到来之后才会出现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在中外历史上,尤其在多民族国家中,是局部的比较常见的历史现象.-7自然同化可以说是民族融合的一种典型表现.自然同化往往能促进民族融合,民族融合也常常发生在自然同化之中.而强迫同化,虽然也能促进民族的融合,但常常引起被征服民族的反抗,往往没有自然同化所产生的民族融合效果强,影响久远.以中国历史为例,在中国古代

13、历史上,曾发生过比印度规模更大的自然同化现象,事实上我们也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华古代华夷显着区分之后,华夏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较为迅速.秦汉以来,汉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成就,受到域内其他各民族的钦慕,因而域内的民族融合,自然地主要体现为四夷各族不断地融入汉民族之中,使汉民族不断补充生机勃勃的新鲜血液.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贯穿于整个历史,规模比较大的是以下三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是诸夏之族,而围绕着诸夏之族居住的,则有所谓西戎,东夷,北狄,南蛮.春秋时,冀州还有山戎,赤狄.豫州有伊洛之戎.晋有瓜州之戎.淮徐一带有淮夷,徐夷.可见当时在中原地区,少数

14、民族是与诸夏之族相互杂居的.此外还69有吴人,越人,楚人.从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在纷纷战乱中是中原周围的各民族吸收诸夏之族文化的时期,发展的结果是,周边的民族与诸夏之族之间的民族差别慢慢消失了,所有这些民族就逐渐变成了中原的华夏民族,华夏民族是中原人的别称.而后来所称的汉是指汉王朝,是中原大邦,此后相继的中原大邦的人都被称为汉人.华夏族应该是汉族的前身.这一民族融合时期到秦始皇统一时为止,前后经历了共约五百多年.第二个时期是从南北朝到唐朝初期.从南北朝的五胡乱华开始,一些强悍的北方游牧民族向南迁移,侵占了黄河流域,与当地的中原华夏人民形成杂居状态.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的统治者

15、,还在中原地区先后建立了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北魏,北齐,北周等十多个国家,相继统治中原地区各族人民达三百年之久.在这期间,这些北方民族大量吸收了汉族的先进文化,诸如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等等,并且逐渐采用了汉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最后,还使用了汉族的姓名.到了唐朝初期,这些民族的民族特点已经渐趋消失,和汉族没有多大区别了,基本已被汉族自然同化了.这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前后大约也经历了五百来年.第三个时期是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汉族人民大量迁居到边疆地区,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开发了边疆经济.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加强了民族融合.辽金时期人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

16、合,元朝统治者就把被它征服的辽,金,西夏境内的人民统一称作汉人,而把南宋统治下的南方汉族和其它各族叫做南人,把维吾尔人,西域人和留居中国的近东各国人,包括贵族,官员,士兵,炮手,工匠,商人,农民等等统称为色目人.而在中国留居下来的外国人,基本上也与汉族融合了.中国历史上回族这个少数民族,就是在元朝时期,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来到中国后与汉,蒙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融合以及为了扩大了伊斯兰教的信仰圈而逐渐形成的一个新的少数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这次民族融合高潮,为元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为元明清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了基础,前后经历了大约五百年.从中国历史上几次民族大融合的情

17、况看,民族的融合是民族间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俗密切联系的结果,是一个互相影响的过程,各民族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在经济,文化,风俗等诸方面都互相渗透.汉民族正因为吸收了太多的民族成分和各民族文化,反而在饮食,服饰,艺术等等方面没有少数民族那么7O有特色,呈现出大杂烩的特点.民族同化,民族融合通常有多种实现形式,如迁徙,杂居,通婚,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以及联合斗争,即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等等,这些都会加强民族间的交往,同化与融合.战争也往往是促使民族融合的一种方式,在中外历史上也比较常见.但是,友好交往,和平相处,是中国民族关系的主

18、流,也是民族融合的基础所在.8汉民族的发展过程,事实上就是中原人与少数民族的融合过程.现在的中华民族,就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中原各民族融合而形成的华夏民族后来的汉族为主体,又同化了许许多多民族的成员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民族,是许许多多民族的融合体.正是由于华夏汉民族在历史上融合了许许多多民族的成员,不断增加人口,更新,壮大,吸收了各民族文化的精华,海纳百川,共同促进,繁荣发展,才成为现在全世界民族中最大的民族中华民族.根据中国社会学家的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又是有主体的,以后的发展主体虽然越来越大,但仍然保持着多元,最后发展成为现在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近年考古发掘

19、所揭示的西北,东北等地区的人群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一样,就是中华民族的起源的例证,也有力地说明了民族的形成与民族同化,民族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费孝通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就是对中国历史上民族状况的最好总结.这个理论认为,中华民族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中华民族既是中国民族的总称,又概括了中国民族的整体认同.中华民族与中国民族当中的数十种兄弟民族,是不同层次的民族共同体辨证统一的民族结构.中华民族的自在实体,是在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各民族既各自自在发展,又逐步地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只是在古代,这种客观实际基本上未能形成为自觉的民族意识.中

20、华民族的自觉实体,是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斗争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整体性逐渐被认识,从而由自发联合到自觉联合,最终形成自觉的民族实体o93现在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依然存在民族歧视,宗教和文化的冲突也时有发生,甚至在不断地升级.但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因此,民族同化,民族融合将会随着时代的主流向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参考文献:13列宁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3辞海:下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33马克思恩格斯文选:第一卷M.莫斯科:中共中央编译局,1995.43贾敬颜.历史上少数民族中的汉人成份J.思想战线,1989(3).53恩格斯

21、.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3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73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83范文澜.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斗争与融合J.历史研究,1980(1).93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责任编辑商浦棠OnAssimiationofANation&FusionofNationsSHIHanyue(CollegeofHumanities,YananUniversity,Shaanxi,716000)Abstract:Assimilationofanati

22、onisindicatedthatanationloseitsfeaturesandischangedintoapartofanotheronebyeconomicandculturalinteractions.AfusionofnationswillbethewaybyorthroughwhichworldwidenationsdisappearinthecomingCommunistSociety,whileinhistory,thatsomenationsnaturallycameintoabodywasapopularphenomenon.Forexample,thenationsof

23、ChinacameintobeingHuaXia-Hannationasamainbodycontinuouslyfusingminorities,whichisthepointofNationsofChinaasamu1tinationa1union.Keywords:assimilationofanation,fusionofnations,thenationsofChina(上接第23页)5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责任编辑刘目荣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AF

24、ewMistakesTowardtheKnowingofMaoZedongSPopulationThoughtZHANGChengjie,MOHongwei(1.SocialsciencesDepartment,ZhanjiangNormalSchool,ZhanJjiang524048;2.HistoryDepartment,NanjingNniversity,Nanjing210093)Abstract:KnowingaboutthepopulationthoughtofMaoZedongexiststhethreemistakes:Firstly,themorepersons;thewe

25、llresult;Secondly,themistakeofcriticizingonepersonleadstotheincreasingofthreehundredmillionpersons;Thirdly,thepopulationthoughtofMaoZedongisthereasonthatresultinthegreatincreasingofChinesepopulationtoday.Infact,populationthoughtofMaoZedongistheproductinthepartcularagesandpartcularbackground.Criticiz

26、ingMaYingchuhasnoinfluenceonthepopulationpolicyatthetime.MistakeofcriticizingmayingchucantonlyblameonMaoZedong.MoreovertherearemanysubjectiveandobjectivefactsthatleadtothefastincreasingofpopulationintheinitialstageoffoundationofP.R.CandtherigorouspopulationprobleminChinatoday.MaoZedongSpopulationtheoryhasnosubstanceinfluenceonthem.PracticingbirthcontrolisthemainandkeysectionofMaoZedongSpopulationthought.Keywords:MaoZedong,populationthought,knowing,mistakes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