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学毕业论文23818.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24162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化学毕业论文2381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应用化学毕业论文2381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应用化学毕业论文23818.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应用化学毕业论文23818.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应用化学毕业论文23818.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用化学毕业论文23818.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化学毕业论文23818.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东亚和平和中国外交使命 -浅析中日关系及其走向学院:化学学院 专业:应用化学 姓名:周俊 学号:2011060501412摘要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世纪,其中,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如何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面对2l世纪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如何进一步改善我国的地区安全,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一稳定的区域环境新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化趋势和一体化趋势加快发展,东亚地区和北美、欧洲成为当今世界体系中最重要的三大板块。在这一进程中,中国所处的东亚地区一直是国际关系舞台上一个极为活跃、备受关注的地区,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明

2、显提升。然而与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形成反差的是,本地区的安全状况却一直都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长期存在的热点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且还在不断发展,不断的复杂化,使得地区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对中国而言,日本在东亚地区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与东亚大国日本之间的关系现状,所面临的问题,解决途径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关键词:东亚 中国 日本 关系东亚是一个事故多发地段,已然成为世界的几大热点地区,对中国来说这其中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当然也是在这种条件下才能磨砺与锻炼中国,在东亚在这片土地中,与日本的交流与对立也影响着中国的成败。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也是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中日

3、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进入21世纪后的中日关系呈现出复杂的态势:一方面两国间的各个领域的合作与双边交流取得喜人的进展,进一步夯实了双边关系的基础,并未双边关系新的突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内外环境的急剧变化,制约、阻碍两国关系健康、稳定的消极因素也日渐抬头。中日关系可以说正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及酝酿着重大的突破、也存在着相互猜疑、对立和对抗加剧,导致两国关系停滞、甚至倒退的危险。从战略高度来看。未来20年两国如何相互定位,如何妥善处理存在的问题将是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一 中日关系格局 从近代以来两国关系的三个特征看,即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和相互对立。甲午战争

4、后的中国近代史,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有过学习和借鉴日本自强经验的历史。而邦交正常化以后的中日关系,相互依存是主流,不仅全方位开展合作,而且两国经贸也从相互补充型发展到相互依赖,双边贸易逐年增加,人员往来更加频繁,已逐渐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两国关系中的全面互动模式也日益形成。但是,中日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双方也存在着相互竞争甚至相互对立的关系,这是不争的事实。中日两国尽管是近邻,但却存在着一种感觉彼此相距甚远的现象,而且由于彼此缺乏了解而产生的误解也在不断出现,显著表现是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在日本的相继出现。因此,随着交往的深入和交流领域的扩大,双方的冲突和矛盾日益增多。从另

5、一个角度来看,这是中日关系日益密切成熟的一种表现,是正常现象,但这也由此给人带来了两国之间矛盾不断的感性印象。在战略取向方面,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打破了日本经济在亚洲的“唯我独尊”,使得一部分日本人担心自身在亚洲的地位,于是便有了媒体炒作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导致日本国民对华亲近度的下滑;而日本加快成为“普通”国家的步伐,进而实现政治大国的愿望,在这一过程中右倾化倾向的日益突出,也引起中国民众的戒心。因此,历史认识、台湾问题、战略取向及由此产生的互不信任,是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原因。当然两国之间也存在巨大机遇,即共同发展与繁荣,共同构筑东北亚持久和平,共同推进东北亚区域合作的进程

6、,这些都是符合中日两国的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并能促进世界及地区的和平繁荣。 然而,就东亚的力量格局变化来说,变的还不仅仅是中国,日本也在变。日本原来就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技术强国,现在还想当一个政治大国,而且那里影响不小的少数人还想成为军事大国。用日本人的讲法,就是他们要追求一个普通国家的地位。虽然目前取得一个这样的普通国家的地位的意愿还不能说在日本国民中占有压倒性的影响,但是已经成为日本的主流。也就是说,这个早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技术强国的国家想法变了,要在政治上也取得大国地位,要至少具有其余国家拥有的联合国宪章框架内的军事权利。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日本也在崛起。因此,我们就有了上面说的结

7、构性双重变化,或者说一定意义上中日两国都在崛起。 这样一种关系,在国际政治中天然就充满动能,天然就充满不确定性,天然就充满着变数。特别是加上历史问题,加上日本政府特别是小泉内阁在历史问题上的局部倒退。日本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要追求作为政治大国、包括有“正常”的军事权利的崛起。所有这些加上特别重大的中美之间力量对比变化的趋势,预示东亚正在开始展开的力量格局变更,连同其中包含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而中日“双重变化”正是这种变更趋势和变更图景中的一大要素。二 双方存在的矛盾中日之间的矛盾大多是因为历史因素,中日之间存在的“四大挑战”,即历史问题、台湾问题、海洋边界问题、各自的战略取向。在历史认识问题上

8、双方存在严重的分歧,中国民众反对日本对历史的认识态度、特别是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而日本的部分民众却对中国总提历史问题出现厌烦情绪或无所谓的心态。在台湾问题上,日本曾经统治过台湾的殖民情结,部分右翼人士与“台独”分子相互利用,触及中国的核心利益,造成中日两国33年来时有摩擦。而现行最敏感的为钓鱼岛问题,这是二战留下的隐患,日本不顾历史毅然将钓鱼岛纳入其领土。除了明显针对钓鱼岛问题,日本政府提出的所谓“离岛国有化”其实暗藏玄机,影响深远。一方面,拟订中的25个离岛,将以作为日本宣称拥有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的“重要依据”和基点,对于日本新“海洋版图”的扩张其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冲之鸟”礁问题上,日本的

9、“指礁为岛”将使其非法拥有43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这不仅是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严重歪曲,也将大幅度压缩和限制中国等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与活动空间。“冲之鸟”礁国有化,将为日本政府的后续强力行动提供其国内法依据。 “春晓”开采设施建成后,通过海底管道每年可向浙江省和上海地区输送25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丰富的海底资源对临近的日本来说无异于一块靠近嘴边的肥肉,自然分外眼红,早就试图从中分一杯羹。据日本的考察,这些海域中埋藏着足够日本消耗320年的锰、1300年的钴、100年的镍、100年的天然气以及其他矿物资源和渔业资源,这些资源足以使日本从天然资源贫乏国家摇身一变为“天然资源大国”。另外一方面,按照

10、国际惯例,地下资源横跨好几个国家时,要根据储量的比例分摊利益。但令日本媒体感到窝火的是,为了抢占更多的专属经济区,至今日方在东海的海洋调查只局限于地质构造的基础调查,想跟中国谈“按比例分配”,却连具体数据都拿不出来。经济产业省的资源能源厅甚至连进行详细调查的计划都没有。手中没有掌握要求分摊利益的油气田的数据资料。三 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何改变中日关系,也对我们提出了挑战。“战略互惠关系”是由日方提出、而为中方接受的提法。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日本的“融冰之旅”后,中日两国确认根据2006年10月安倍晋三访华时双方达成的一直,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胡锦涛主席在“暖春之旅”

11、的第二天与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内容上主要包括:强调长期和平友好合作是双方唯一选择;在重申恪守中日关系三文件的同时,将此联合声明定位为“第四份政治文件”;正如它的正式名称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开创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新框架和新局面;重申支持对方的和平发展,并在共同对应全球性课题上进行合作。按照联合声明里不仅会扩大双边合作关系,还会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构筑两国关系的新框架。自此,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正式确立,中日关系也进入新的时期。“战略互惠”关系的主要着眼点在于: 第一,拓宽两国视野。“战略”一词强调整体和全局,构筑战略互惠关系。中日两国必须拓宽视野,依托亚洲、立足世界

12、。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的发展,中日两国亦是如此。我们这个世界还有很多难题需要我们加强合作共同解决。中日两国作为世界上有影响的国家,有责任和能力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深化相互合作。“战略互惠”关系突出强调的是两国在多领域、多层次“深化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在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中,中日双方确定在以下领域开展合作:加强互利合作,在能源和环境领域开展合作,在贸易、投资、信息通讯技术、金融、食品及产品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商务环境、农林水产业、交通运输及旅游、水、医疗等广泛领域开展互利合作,扩大共同利益。本着开放、透明和包容的原则,促进东亚区域合

13、作,共同推动建设和平、繁荣、稳定和开放的亚洲;共同应对全球性课题,双方确认能源安全、环境保护、贫困、传染病等全球性问题是双方面临的共同挑战,双方将从战略高度开展有效合作,共同为推动解决上述问题作出应有贡献。 第三,加强两国交流。在共同发表的联合公报中明确写道中日两国增进政治互信,建立两国领导人定期互访机制,加强政府、议会、政党间的交流和战略对话机制,就双边关系和各自内外政策及国际形势加强沟通,努力提高政策透明度。加强安全保障领域的高层互访,促进多层次对话与交流,进一步加深相互理解和信任。为进一步理解和追求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和普遍价值进行紧密合作,不断加深对在长期交流中共同培育、共同拥有的文化的

14、理解。以更长远的眼光和更具战略性的视角寻求两国共同利益。不可否认,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中日力量对比的变化会产生一些利益冲突,但我们应看到,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并且出现了结构性变化趋势,两国经济地位逐渐趋于平等共同获益,这成为中日维护改善双边关系的国家利益需求底线。日本应理智面对中国的崛起,不应只看到对日本不利的一面,更不应宣扬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日本经营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在其文章中批评希望中国经济发展减速的声音,“最可怕的事情是:中国遇到挫折,其经济出现危机。那些宣扬中国威胁论的人们似乎期待着中国经济在北京奥运会后减速。但如果那样,出乱子的会是日本。究其原因,如今钢铁、造船、运输

15、和工程机械等日本的传统产业有所复苏,这才好不容易维持了日本经济的增长,而其复苏的原因都是由于中国的需求。如果这些产业由于中国需求的结束转而面向国内,就会很快沦入过去的那种衰落中去。承担大国责任,共同致力于实现地区稳定和繁荣。目前,在东亚的主要的合作机制“10+3”、“10+1”、东盟地区论坛中,可以看出一个奇特的现象:在东亚,似乎是小国引导着大国的合作脚步。在东盟主导的合作机制中,中国和日本在与东南亚国家的互动中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然而,中国与日本更多的把这些地区合作机制看作是追求自己更大权力和国家力量的平台。中国是区域政治大国,日本是区域经济大国,两国都没有单独主导区域合作的能力,因此东亚区域

16、合作需以中日合作为基础。中日两国交往的历史告诉我们“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同时处于崛起背景下的中日两个大国间的战略竞争在短期内难以完全避免。但从长远看,中日两国实现战略和解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中日之间近两年的频繁互访也正是这一趋势下的产物。正视历史问题,冷静处理领土争议。历史遗留问题包括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认识问题、台湾问题等。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目的,是要克服双边关系的脆弱性,稳定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集中力量解决互利合作的现实问题,维护和发展战略互惠的长远利益,实现中日两国永久和平友好合作的大目标。从战略层面看,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有利于双方的国家利益。就日本而言,历史认识问题关系到日本和平发

17、展形象。如能够正确认识历史问题,遵守政教分离法规,禁止首相、阁员、议员等政要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制定相应法规禁止美化侵略战争言论、禁止编印歪曲侵略战争历史教科书等,将有利于日本得到国际社会赞许和认同,成为政治大国。四 中日关系之展望两千多年悠久岁月所谱写的中日关系,是一户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也是人类关系中灿烂的一章。中日是崇尚传统的两个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在国际上更加注重复兴和发展东方文化与东方文明的时代,中日两国今后不能割断历史,需要承前启后愈加重视世代友好,这一就是新世纪中日关系发展的积淀和主旋律。在今后的互相交往中,既讲友好,又必须坚持合作,对两国新世纪的关系,两国人民都画着深切的

18、期望与企盼,中国与日本面临着适应新时代与开拓新世纪的像话关系的课题,均面临着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与繁荣的问题,均面临着需要稳定的国际环境也相互关系的课题。相互关系将需要加密而真切的相互合作,而不是互有戒心与防范,相互关系不能至于现状,更不能倒退,而是更加向前发展。从近几年世界形势的发展可以看出,国际政治更加走向多极化,经济更加全球化。其主要特征就是国际社会日系需求国际政治大民主,共同平等参与国际事务;强权政治日益不得人心,也将日益难以左右国际局势。就总体而言,中日双方可以与本地区国家一道,为促进大国关系的调整,为克服全球经融危机的影响,为彻底改变冷战时期的安全格局,做出正面、积极而又富有成效的贡献

19、。中日两国相近的文化,是相互之间有着一种西洋国家觅而不得的自然的亲近感。未来的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还有赖于相互关系务必遵循一定的规则,这就是我们能否严格恪守中日联合申明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原则和精神,加强政府之间的合作,大力推进民间交流与推进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相互合作关系,重视互利、互补与互助性。为两国的经济及各项合作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并通过经济合作推动政治关系的发展,我们需要看到三十多年中日关系的重大发展和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更需要看到中日关系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和广阔而有光明的前景,满怀信心的去开拓走向未来的中日关系。参考文献:1刘胜湘:中日关系的走向及其对东亚安全的影响,当代亚太2007年第10期。2蔡鹏鸿:中日东海争议现状与共同开发前景,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3期。3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rn。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4凤凰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