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毕业论文新形势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研究.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29921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2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硕士学位毕业论文新形势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硕士学位毕业论文新形势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硕士学位毕业论文新形势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硕士学位毕业论文新形势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硕士学位毕业论文新形势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硕士学位毕业论文新形势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新形势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研究.doc(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河南农业大学 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题 目 新形势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研究 学位申请人姓名 导 师 姓 名 专业学位 类 别 农业推广硕士 领 域 农村与区域发展 研 究 方 向 农村金融 中国 郑州2009年 3月 分类号 密级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 新形势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研究 英文题目:The study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system building in the new situation 学位申请人: 导 师: 专 业: 农业经济管理 研究方向: 农村财政与金融 论文提交 学位授予日 期: 日 期: 致 谢凝聚着研究生学习心血的毕

2、业论文终于可以封笔付稿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也行将结束。这份毕业论文可以看作是我研究生阶段的一个学习总结。整个写作过程充满着艰辛,从论文的开题、构思到最终定稿,整整花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翻阅了大量的中外文文献,进行了艰苦的数据整理和资料收集工作,终日游弋于理论与现实之间捕捉瞬时的灵光,寄望于能够在短暂而珍贵的求学生涯中留下些许的印痕。然而,在浩如烟海的知识宝库面前,我数年来苦心积累的那一点点东西竟让我感到深深无助。由于资料有限,再加上才疏学浅让我在写作过程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此时的我只能深深的自责这几年来自己未能努力自勉、刻苦求知。好在农大浓厚的育人氛围、领导和师长的关心指导、同学的友爱互助

3、和朋友们的支持鼓励给予我刻苦钻研的勇气和动力,论文最终如期完成,虽然不免有浅薄、错漏之处,但总算是尽力而为,心中多少感到一丝慰藉。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有幸得到了我的导师-河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鲁怀坤教授的悉心指导。鲁教授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将会影响我的一生,让我终身受益。从论文选题到大纲提出,再到论文的写作、修改和定稿,鲁教授均进行了深入的指导,不少地方鲁老师还亲自修改。在这里我要深深感谢导师的培养和教诲,从他那里的所学、所识、所悟,将是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研究生学习期间,有幸结识了河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许多老师,感谢他们一直以来孜孜不

4、倦地为我传道授业解惑,是他们广博深厚的知识结构和循循善诱的教导让我深深感受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的魅力,并使我获得终身受益的人文熏陶。在这里,我还要衷心的感谢我的同事和同学们,是他们用朋友般的热情帮助我克服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用师长般的耐心指导我解决在学习上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是他们的帮助使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够顺利完成研究生期间的学习。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感谢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理解和支持,给我正确的指引与鼓励,在精神上给我无尽的动力,在生活中提供最无私的帮助目 录中文摘要1 1.绪论3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31.2文献综述41.2.1国内的相关研究41.2.2国外的相关研究61.3论文的研究思路

5、及框架结构 71.3.1研究思路71.3.2框架结构71.4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91.4.1研究方法91.4.2创新点92.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历史演进及其评析102.1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历史演进102.1.1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农村金融机构逐步形成阶段102.1.2第二阶段(1979年1993年):农村金融体系恢复发展阶段102.1.3第三阶段(1994年1996年):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初步成型112.1.4第四阶段(1997年2002年):对农村金融的调整122.1.5第五阶段(2003年至今):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发展新阶段122.2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演进的评析132.2.1我国

6、农村金融体系变迁的利益论分析132.2.2自上而下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变革与自下而上的经济体制变革路径相悖132.2.3农村金融体系构建忽略了对金融现实需求的考虑143.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特点及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现状153.1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特点153.1.1农村整体发展需求153.1.2农村企业的信贷需求163.1.3农户的信贷需求173.2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现状183.2.1商业性金融的现状193.2.2政策性金融的现状203.2.3合作金融的现状213.2.4邮政金融的现状213.2.5民间金融的现状224.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234.1存在的问题234.1.1金融组织功能弱化

7、,支农能力下降234.1.2农村金融产品匮乏、功能不全264.1.3金融机构难贷款,农民贷款难274.1.4农村监管体系不健全284.2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28 4.2.1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严重不足、竞争有限284.2.2农村金融机构安排忽视外界环境特征294.2.3高风险农业及弱势乡镇企业304.2.4 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304.2.5 信用制度的缺失315.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325.1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原则325.1.1统筹兼顾原则325.1.2政府扶持原则325.1.3农民直接参与原则325.1.4适应新农村建设特点原则335.2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政策措施335.2

8、.1深化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335.2.2构建政府主导下的竞争性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345.2.3建立农业政策性担保机构365.2.4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37结论39参考文献40Abstract43中文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作为一个国家社会资本形成与有效配置的一种制度安排,其是否合理并具有效率,是关系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农村金融是以信用手段动员、配置、管理涉农金融资源运行的活动,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问题,是现阶段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所在,而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不断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金融的需求又是我国新一轮金融改革的关键。改

9、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我国的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经过几次大的改革,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农村金融体系也有了较大发展,农村存贷款绝对数额增长很多,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率很高,对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由于农业产业的内在“弱质性”,我国“三农”发展面临严峻的资金短缺困境。尽管市场机制可以发挥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但“三农”特有的经济运行过程,导致其市场机制作用受阻,信贷资金投入规模小,资金配置效率低,且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同时还存在着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等问题,这些凸显出农村金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10、因此,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和创新机制,构建真正符合农业和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是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顺利实现农村的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文首先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演进过程进行梳理,从而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有一个清晰地认识,然后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实情况出发,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兼顾、政府扶持、农民直接参与、适合新农村建设特点的原则,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进行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历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1949年1978年)农村金融机构逐步形成阶段;2.(1979年1993年)农村金融体系

11、恢复发展阶段;3.(1994年1996年)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初步成型阶段;4.(1997年2002年)清理整顿阶段;5.(2003年至今)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发展新阶段。通过利益论、经济体制变革路径、农村金融体系对农村金融现实需求满足三个角度对改革历程进行评析,可以看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只有了解、掌握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总结,才能切实地找出科学合理的改革道路。本文在第三章从农村整体发展、农村企业、农户等三个方面多个层次对金融需求的相关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又从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民间金融等方面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现状。尽管我国农村金融

12、体系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但是仍然存在诸如:金融组织功能弱化,支农能力下降;农村金融产品匮乏、功能不全;农民贷款难;风险机制、农村监管体系不健全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严重不足、竞争有限;在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安排上忽视了农村金融的需求特征,大多数地方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与农村的金融需求不能很好的相匹配;农业和乡镇企业自身的高风险性也使得金融机构不愿意发放贷款给他们;同时,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信用制度的缺失也是相关的原因。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还不够完善,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

13、稳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加快发展是基础,而解决“三农”问题,建立健全支持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的农村金融体系尤为重要。因此,文章在最后一章本着统筹兼顾、政府扶持、农民直接参与、适合新农村建设特点的原则,采取深化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构建政府主导下的竞争性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农业政策性担保机构、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等相应措施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 政策性金融 合作金融 民间金融1.绪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持续推动力,它决定和服务于实物经济的发展。但是构成实物经济的各经济主体往往存在资金配置的失衡,金融体系的

14、基本功能就在于融通不同部门的资金余缺。资源配置的效率高低主要取决于金融体系的发展状况,金融体系越发达,与经济发展的水平越相适应,其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创造的经济剩余就越多;相反,金融体系越不发达,越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水平,其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低,创造的经济剩余就越少,可动员的资金就越少,经济发展就越迟缓。如果金融体系不健全,甚至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表述:一方面,经济决定金融,另一方面,金融的发展又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金融发展的水平,反过来,当金融适应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要求时,金融就会促进经济的发

15、展,当金融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要求时,就会制约经济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总人口中半数以上是农村人口,相关资料显示,2005 年该比值高达57.01%,而部分发达国家还不到20%。因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自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以农业为主体的我国农村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增长。资料显示,19781999年这二十年间,农业总产值以不变价计算增长2.68倍。近几年来,农村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农民收入下降,农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表现出非正常的下降,“三农”问题再度成为上上下下更加关心的焦点问题,农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

16、并没有改变,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民收入仍然偏低。农村 GDP 占总 GDP 的比重持续降低,由 1998 年的 52.2%降至 2006 年的 45.9%,2007 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4140 元,实际增长率为 9.5%,比去年提高了 2.1 个百分点,但是城乡居民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由 2005 年的 3.22:1 上升到 2007 年的 3.3:1。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

17、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另外,从2004年到2009年连续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可见,“三农”问题已成为我们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国要想尽快解决“三农”问题,顺利实现农村小康社会,农村金融的核心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农村金融体系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方面,它的健全和完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就我国目前农村金融体系的情况来看,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对金融体系进行了几次大的改革,改革后的农村金融体系为当时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农村的快速发展和结构的转型,现行体系在支持农业技术进步和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它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8、正规性农村金融组织严重不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未能承担其扶持农村经济和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任,一部分国有商业银行撤离农村,服务网点减少,农村合作金融名不副实,农村金融产品匮乏且功能不全,农民贷款难的现象依然严重,于是在银行借贷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大多转向了私人借贷,由于私人借贷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风险较大,不利于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加快发展是基础,而解决“三农”问题,建立健全支持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的农村金融体系尤为重要。因此,新形势下,如何深化改革和创新机制,构建真正符合农业和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不

19、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对提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顺利实现农村的小康社会具有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1.2文献综述1.2.1国内的相关研究1.2.1.1农村金融体系存在问题的研究王晓(2005)【1】认为,商业银行的“无为”直接减少了农村金融供给,这是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的主要原因。徐滇庆(2004)【2】认为目前农村金融体系出现的主要问题在于政企不分、产权归属和缺乏竞争环境和金融人才、以及缺少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张海峰(2006)【3】认为,邮政一直是农村资金“失血”问题的重要渠道,邮政储蓄分流了部分农村资金,现行邮储资金管理体制仍然无助于农村资金的回流。王家传(200

20、5)【4】认为,农村金融资源非农化趋势加剧使得农村信贷资金进一步短缺。而非农化趋势加剧,农村资金不仅得不到反哺,反而日益流出农村。1.2.1.2农村金融体系存在问题原因的研究张元红(1999)、何广文(2001)【5】认为,农村金融供给的缺乏是由于农村实行了金融抑制或者金融约束政策,限制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育和发展。温铁军(2001)认为,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原因在于农村经济和城市相比,资金在农村和农业的使用效率低于在城市和非农产业中的使用效率,因此也造成农村资金的外流。樊纲(2000)、彭川西(2001)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农村金融市场上国有金融机构的垄断,这种垄断不仅造成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还使

21、信贷结构上不能适应各地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需求结构的变化。张杰(2003)【6】认为,农村金融供给的缺乏是由于金融体制改革落后造成的,即体制内金融机构所提供的借贷远不能适应体制外产生的金融需求。黄燕君 (2000)【7】、何广文、冯兴元(2004)【8】等从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入手来探讨农村金融问题,认为现行农村金融制度的缺陷导致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发育不健全,农村金融市场机制不完善。1.2.1.3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必要性的研究易诚(2003)【9】认为,目前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较多,缺乏金融支持、资金不足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要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进一步创新农村金融体系

22、。李静(2000)【10】,王立谦(2003) 【11】指出,我国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农村金融体系,未来农村金融体系向什么方向发展依然不明朗,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我国应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建设。林毅夫(2000)【12】在一项研究中指出,在一些农村地区观察到的信贷短缺可能是由于区域的不平衡、缺乏资金的横向流动、对机构农业信贷的总体限制以及非正式信贷市场发育不足等造成的,从而暗示了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必要性。白钦先(2004)【13】提出,单一性的、部门性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思路是不恰当的和有害的,因此,强烈呼唤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战略性创新,以实现“新农村

23、发展对金融服务的总需求与农村金融服务总供给相协调、相匹配”。 翟书斌(2004)认为目前我国农村的金融抑制比较明显,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农村经济发展缺乏稳定的“组织基础”,制度建设滞后,金融市场运行不规范,金融体系运行效率低下;农村金融融资规模小、力度小,滞后的农村金融与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矛盾,因此应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谢家智 (2000)【14】、昊晓灵(2003)【15】、袁上起(2004)【16】等认为目前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较多,缺乏金融支持、资金不足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要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1.2.1.4农村金融体系创新手段的

24、研究何广文(2003)【17】对农村政策金融创新的研究认为,农村政策金融属于准公共金融产品,可以由公共部门提供,也可以由私人部门提供,他提出应以满足非盈利性公共部门领域的金融需求和非市场性的有效金融需求为宗旨,对中国农村政策金融进行体制重组与机制转型,走商业化道路,构建中国新型农村政策金融体系。易诚(2003)、黄燕君(2002)等建议农发行应该强化政策金融支农作用,创新业务领域,如扶贫贷款、农村基本建设贷款和技术改造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真正在农村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杜晓山(2001)【18】,认为,农村信用社的功能和性质不够明晰严重的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重点要建立农村

25、资金不流失的机制,农村信用社存贷款利率可以先行放开。谢平(2001)【19】从八个方面入手,论述了创新的基本思路,他认为由于农村经济在发展程度、经营模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各地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组织模式。王自力(2002)【20】认为,要因地制宜的创新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由于我国地区差异严重,金融需求多样,因此,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既应有为个体私营经济、民营经济服务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又要有为广大农民服务的农村信用社,以及为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和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银行。他建议针对不同的地区或把农信社重组为农村商业银行,或把农信社改造为股份合作制信用社,或把农信社转变

26、为政策性银行。蔡则翔(2004)【21】等建议打破对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限制,充分发挥农村民间金融的积极作用,赋予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合法地位,允许其先在较小的范围内从事金融业务,依靠市场机制,有步骤的开放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与其一定的发展空间。李新生、谢元态(2003) 【22】从分析美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借鉴成功运作的基本经验入手来探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陶耿、畅会钮(2002) 【23】则从分析法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在法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探讨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制度变迁,从而提出大力发展农村金融组织的建议。1.2.2国外的相关研究1.2.2.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对金融发展与

27、经济增长关系的关注最早追溯Bagehot(1873)和Schumpeter(1912),Bagehor和Hicks(1969)认为金融系统在工业革命中起到关键作用。Schumpeter主张功能完善的银行能够通过发现和支持具有较大成功概率创新项目而刺激创新,进而推动经济的增长。Gurley和Shaw(1955)认为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他们通过分析金融中介的作用探讨了不同结构金融系统,即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Patrick(1966)最早提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他把关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观点分成两类:主张金融发展能促进经济增长的叫做供给主导(supply-leadi

28、ng);主张金融发展只是经济增长对金融服务需求的被动反映的称为需求遵从(demand-following)Patrick本人即持需求遵从的观点,认为金融发展附属于经济增长。在实证研究方面,Goldsmith(1969)首开应用跨国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的先河。在金融系统规模与金融服务供给和服务质量正相关的假定下,用金融中介资产与GNP的比值表示金融发展水平,应用35个国家103年(1860-1963)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表明:经济增长迅速的时期总是伴随着金融的快速(超过平均速度)发展。20世纪70年代,Mckinnon(1973)和Show(1973)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的主要结论是政府

29、对银行的宏观控制将有碍于金融发展,并最终影响经济增长。最有影响的当数King和Levine(1993)的研究结论,在对80个国家1960-1989年间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后,证实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正相关关系。实证研究的另一个热点是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因果关系的分析,研究发现和证实金融发展自身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即存在单一向因果关系。Gupta(1984)是第一个尝试进行因果关系识别的人。他采用Granger(1988)提出的因果分析方法,利用不同指标表示金融发展、用工业生产指数表示实际经济增长分析了14个发展中国家的季度时间序列数据。表明14个发展中国家中有8个国家存在

30、供给引导现象。另外4个国家供给引导和需求遵从现象都存在,2个国家存在双向(bi-directional)因果关系。1.2.2.2有关农村金融问题的研究罗纳德和爱德华分别在其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从不同角度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恶性循环状态,即金融抑制。E.S.肖和麦金龙(1998)【24】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了竞争与效率的研究。他们认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存在着“金融抑制”,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特征是“金融的二元性”,国有金融组织垄断经营,利率扭曲,资金总量矛盾突出,金融工具

31、不足,信用形式单一,补贴性信贷利率和信贷配给使农村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他们在考察了农民与正规金融组织之间交易行为后得出的结论,也论证了这些经典结论。农业是弱质产业,收益率低且风险大,因此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政府适当保护农业和农户是必要的。Hugh TPatrick C(1996)对农村金融组织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提出了金融发展的两种模式,一种是“需求追随”模式,随着经济的增长,强调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导致农村金融组织及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先于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另一种是“供给领先”模式,强调农村金融组织及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先于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Hugh TPatric

32、k 同时指出这两种模式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两种模式之间存在一个最优顺序。苏布拉塔加塔克、肯英格森特(1984)【25】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营业活动的正规性、乡村银行数量的不足以及营运成本数额等使其一般不会把农民视为有信誉的顾客等,致使其没有取得较大的进步。Korotoumou Ouattara ,Douglas H.Grajam(1998)研究了贫困国家农村金融互助组织在金融服务、存贷款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他肯定了乡村银行集体借贷的优点和客户信息收集的优点,但也具有产权不明、规模过小的缺点。在对农村非正式金融组织的研究方面,Hans D.Seibil(2001)指

33、出,非正式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规模、延伸和持续性上都受到了限制,提出了使非正式金融正规化的观点。Shahidur R.Khandker和Rashid R.Farupee(2002)通过对巴基斯坦的农业信贷调查分析指出,正规贷款和非正规贷款两者在农业发展中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但正规贷款机构提供的用于生产的贷款远高于非正规贷款。KelleesTsai(2004)通过对中国和印度两国农村金融组织的研究表明,将非正规金融组织存在的原因归纳为正规贷款的有限供给、国家执行贷款政策能力有限、地方政治经济分割趋势严重以及许多微观金融组织存在制度缺陷。1.3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框架结构1.3.1研究思路本文以

34、农村金融体系为分析对象,立足于“三农”问题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遵循一般到特殊的逻辑原则,由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现状入手,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变迁进行考察,然后结合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从正规和非正规两方面对农村金融体系进行深刻地剖析,并据此设计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框架,提出采取的政策措施。1.3.2框架结构本文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图1:绪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历史演变及其评析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特点及发展现状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结论根据研究思路及框架,本文研究分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回顾国内

35、外关于农村金融体系的相关研究,阐述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框架结构、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第二章: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历史演进及其评析。本部分分五个阶段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历程进行阐述:1(1949年1978年)农村金融机构逐步形成阶段;2(1979年1993年)农村金融体系恢复发展阶段;3(1994年1996年)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初步成型阶段;4(1997年2002年)清理整顿阶段;5(2003至今)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发展新阶段。然后本章又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过程进行相关的评析。第三章: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特点及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现状。本章首先从农村整体发展、农村企业、农户等三个方面多个层次对金融需求

36、的相关特点进行分析。然后又从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民间金融等方面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现状。第四章: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着金融组织功能弱化,支农能力下降;农村金融产品匮乏、功能不全;农民贷款难;风险机制、农村监管体系不健全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严重不足、竞争有限;在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安排上忽视了农村金融的需求特征,大多数地方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与农村的金融需求不能很好的相匹配;农业和乡镇企业自身的高风险性也使得金融机构不愿意发放贷款给他们;同时,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信用制度的缺失也

37、是相关的原因。第五章: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还不够完善,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三农”问题的更好解决。因此,应该按照统筹兼顾、政府扶持、农民直接参与、适合新农村建设特点的原则,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进行构建。1.4主要方法及创新点1.4.1研究方法本文综合运用金融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现代经济学科中科学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对农村金融体系进行研究。具体来讲,运用了以下研究方法(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说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历史变迁,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然

38、后,再进行规范分析,回答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应该是什么,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和对策措施。(2)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农村金融发展也不会停滞不前,它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因此,在研究此问题时,不能只进行静态分析,更重要的是进行动态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探索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路径。(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理论只有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具有说服力,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时,列举了具体数据,在分析我国农村金融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时,也同样与实际相结合,从而使论证充分透彻。(4)系统分析的方法。对一个复杂的经济范畴及其进行过程,必须

39、从总体上全面把握,这就离不开系统分析,本文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和分析方法把农村金融支持体系所涉及到的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民间金融等各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大系统,广泛地进行理论研究。1.4.2创新点(1)研究方法的创新:融合经济学原理、现代金融学和制度经济学的理论精华,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进行研究。(2)农村金融体系框架设计的创新: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体系设计中纳入农民自组织性质的金融机构,认为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应激发内生性金融的成长。(3)对构建农村金融体系应采取的政策措施的创新:提出今后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一方面是整合现有的农村金融资源,引导现有的农村金融组织进行重新的市场定位;

40、另一方面是创新制度和机制,包括生成农村合作基金组织、创设农村私人银行、以及建立和完善农村风险保障机制等。2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历史演进及其评析2.1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历史演进2.1.1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农村金融机构逐步形成阶段2.1.1.1改革开放前农村信用社的演进1951 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准则(草案)和农村信用互助小组公约(草案),文件明确规定信用社的性质是农民自己的资金互助组织,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贷款应先贷给社员、组员。可见,当时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目标、管理、分配原则基本上符合合作制原则。1962年11月公布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信用合作

41、社是农村人民的资金互助组织,是国家银行的助手”。1977 年,国务院在关于整顿和加强银行工作的几项规定中提出,“信用社是集体金融组织,又是国家银行在农村的金融机构”。因此,在这一时期农村信用社逐步从最初的合作金融组织演变成了国家的基层银行机构,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职能也相应变成为国家实现工业化而转移稀缺的农村金融资源。2.1.1.2中国农业银行的“三起三落”中国农业银行在改革开放前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变动。1951 年 8 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了农业合作银行,但农业合作银行成立后,对所赋予的任务基本没有开展,在 1952 年“三反”运动后,由于精简机构,撤消了农业合作银行。1954 年 8 月中

42、国人民银行向中共中央报送了关于建立中国农业银行的请示报告, 1955 年 3 月中国农业银行成立,归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对农村信用社是指导关系。1957 年 4 月,中国农业银行又与中国人民银行合并。1963 年 11 月 9 日,经全国人大批准,再次建立中国农业银行,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并领导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从中央到省、地、县,一直设到基层营业所。1965 年 11 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农业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合并。由于在改革以前我国一直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金融管理体制,并受到整个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制约,所以中国农业银行尽管多次成立,但因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又多次被撤并。2.1.2第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