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揉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体系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042159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9.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杂揉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体系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杂揉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体系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杂揉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体系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杂揉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体系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杂揉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体系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杂揉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体系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杂揉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体系课件.ppt(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章第節,學術教育,2,一、始皇帝的焚書坑儒,(一)焚書(前213年)(二)坑儒(前212年),李斯認為批評國策有損統治權威,1.禁、毀各國史書及民間私 藏詩、書、百家語2.以吏為師3.私談詩書者死,以古非今者殺全家以新的官學代替私學。不許讀書人到處講學。防止儒生以古非今的現象產生。,秦初曾為郡縣或封建辯論,確立政治權威,控制思想,方士譏諷,激怒秦始皇,秦始皇迷方術,坑殺咸陽諸生、方士400多人,百家爭鳴結束,課本第75頁,(一)黃老之學背景 1.秦代役使民力太過、控制嚴苛 2.秦末漢初戰亂破壞人民生活 漢高祖、文帝、景帝1.薄役少斂,讓百姓休養生息 無為而治2.秦法完備,施以寬鬆精神3.蕭規

2、曹隨(蕭何、曹參)形成文景之治,二、黃老與儒學,託黃帝之言,崇老子之術的學派。將法家治國的思潮扣合入道家哲學而建構的理論思潮,黃老清靜無為,與民休息,課本第76頁,(二)獨尊儒術 漢武帝漢武帝時,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前136年,設五經博士,二、黃老與儒學,黃老之學清靜無為,獨尊儒術:政治、儒學緊密結合,實際上外儒內法利於統治,文帝:詩、書 景帝:春秋 武帝:易、禮,課本第75頁,漢宣帝時,有大臣因諷刺朝政而獲罪被殺,太子對漢宣帝進言說:陛下用刑太重,應該多用儒生。宣帝生氣地說:漢家自有治國的制度,原本就是雜揉霸道、王道之術來統治,為什麼要只使用儒家的道德教化,採用周朝的政術呢?況且那

3、些見識短淺的儒生不明白時勢的變化,喜歡讚頌古代而非議現代,讓人被名實所迷惑,不知道應當堅守的方向,哪裡值得任用!於是歎息說:敗亂我漢家制度的,一定是太子啊!因此就開始疏遠太子。(摘譯自漢書元帝紀),漢武帝時推動儒學發展,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何到了漢宣帝在位時,卻說漢代原有的治國之術是霸、王道雜揉?漢宣帝的話反映了漢代政治的何種特點?,答案請見下一頁,課本第77頁,答案,早從漢武帝開始就以外儒內法為統治基礎,因此在史料中漢宣帝才會對太子說漢家自有治國的制度,也就是利用便於統治的法家精神,搭配講就仁德的儒家外衣。史料中漢宣帝也說明為何不能獨用儒家治國,除了儒家強調的德治、禮治難以有效控制政策外,

4、儒士往往持崇尚古代、貶低現代的復古保守心態,使許多政策難以推行。,(請點選下方畫面,播放影片),漢武帝,中國歷代官方常因政治因素而改變尊崇的學術思想,請問:秦代至漢代官方奉行的學說如何演變?(A)法家黃老無為儒家(B)法家儒家黃老無為(C)儒家法家黃老無為(D)黃老無為儒家法家。,某個朝代建國之初,一方面秉持守而勿失的原則,儘可能地不改變前人留下的施政原則,另一方面則實施重農抑商,恢復生產,與民休息的統治方針。請問:上述情形最可能發生於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時期?(A)秦始皇(B)漢文帝(C)漢武帝(D)漢元帝。,三、陰陽五行盛行,摻雜陰陽五行學說,董仲舒儒家陰陽五行天人感應 讖緯學說流行 社會迷信

5、、王莽代漢影片:什麼是五行?,自然附會人事,課本第77頁,1.史記記載:秦始皇認為周代屬於火德,秦取而代之而為水德,故將衣服旗幟均改為黑色,作為水德之始。請問:秦始皇此一作法是受到哪一門學派的影響?(A)法家(B)儒家(C)陰陽家(D)道家。,2.後漢書記載:劉秀在長安時,有人自長安獻上赤伏符,宣稱只有劉秀才能掃平群雄。因此下屬紛紛建議劉秀稱帝,並說今日並無天子,而天降符瑞,劉秀應該呼應上天的期望。請問:此一記載呈現了何種學術風氣?(A)儒者提倡禪讓學說(B)黃巾之亂使得道教風行(C)流行好談災異的玄學(D)圖讖緯書的盛行。,眭弘觀察到世間發生的異象後,以天人感應的理論,認為漢昭帝應禪位給賢人

6、。根據這則資料,天人感應說是否真能達到約束帝王的目的?,漢昭帝時,泰山有巨石自行豎立,皇家上林苑也出現枯柳復活的情形,學者眭弘認為這是有庶人要興起成為天子的徵兆,便向朝廷上書說:漢為堯的繼承者,有將國家傳給他人的命運。現在漢帝應該派人到民間尋訪賢人,將帝位禪讓給他,自己則退位為封地百里的諸侯,以承順天命。此時漢昭帝年幼,由大臣霍光輔政,他看了眭弘的上書後大怒,將眭弘以妖言惑眾、大逆不道的罪名處死。(摘譯自漢書眭弘傳),課本第78頁,答案請見下一頁,答 案,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說,認為自然界的災禍祥瑞,是上天對帝王行為的反映,希望能以此約束王權。武帝之後昭帝繼位,學者眭弘得知自然界有異像

7、發生(泰山巨石自行豎立、皇家林苑枯柳復活),遂認定並上書說賢人出世,漢帝應當退位,順從天命。此話一出,當時掌有實權的輔政大臣霍光便以妖言惑眾、大逆不道的罪名將眭弘處死。由前述看來,眭弘原希望以天人感應說約束帝王,但過分侵害王權的言論,顯然不被統治集團接受。不過,如果眭弘用較為委婉的說法或作法,不侵害到王權,或許可以起警惕帝王之用,如善加利用天人感應,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如西漢末年的王莽,用讖緯、變法讓賢說,逐步獲得朝廷士人的認同,最終取漢而代之。教師可讓學生比較眭弘與王莽的作法及討論二者最後的結果,並配合課本頁79 之歷史TalkShow,讓學生能理解西漢時期的天人感應、讖緯之學,答 案,【

8、史料原文】:今大石自立,僵柳復起,非人力所為,此當有從匹夫為天子者。枯社木復生,故廢之家公孫氏當復興者也。孟(眭弘)意亦不知其所在,即說曰:先師董仲舒有言,雖有繼體守文之君,不害聖人之受命。漢家堯後,有傳國之運。漢帝宜誰差天下,求索賢人,襢(禪)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後,以承順天命。孟使友人內官長賜上此書。時,昭帝幼,大將軍霍光秉政,惡之,下其書廷尉。奏賜、孟妄設祅言惑眾,大逆不道,皆伏誅。,背 景:秦始皇焚書、坑儒 劉歆掀起今古文經之爭 鄭玄兼採,集大成,四、今、古文之爭,課本第78頁,五、秦漢律令的發展,(一)秦 律 1.制定:李斯整理戰國法律,編成秦律 鞏固中央集權 2.律:有

9、系統的成文法律 令:君主隨時頒布法律 3.特色:嚴苛、規範詳細(秦朝的法律維基)4.睡虎地秦簡,效力相同,反映君主權威,君主有效控制、規範臣民,利於集權統治,課本第79-80頁,四、秦漢律令的發展,(二)漢 律 1.漢律的制定 漢高祖命蕭何修改秦律制漢律,蕭何參考戰國、秦代 法律,秦法完備,只是去掉少數殘酷條文,制成漢律 2.漢律儒家化(德主刑輔)春秋決獄,先德教後刑罰 將大不敬、不孝列為重罪 儒家道德法律化:三綱入罪,代表對皇權的維護,課本第79頁,預言大師,福爾摩斯,歷史 Talk Show,課本第80頁,兩漢是讖緯之學最流行的時代。讖語這種神祕隱晦的政治預言,不但成為朝野民間議論紛紛的熱

10、門話題,也可能是政治人物有心操弄的工具。即使後世不再風行,但這些興衰預言或是吉凶預兆,還是會觸動當權者的敏感神經。下面是秦漢時代流行過的幾則讖語,請試著解讀看看。1.秦始皇時流行一句亡秦者胡,秦始皇聽到這句話後,為了預防秦被胡所亡,遂興建長城。請問胡可能是指誰?2.西漢末年有人在井裡挖到一塊石頭,寫著:告安漢公莽為皇帝,後來王莽真的登基為帝,建立新朝。這是怎麼回事?真的是石頭上的預言成真了嗎?3.西漢末年有劉氏當復起,李氏為輔的說法,之後出現河圖赤伏符:劉秀發兵捕不道,卯金修德為天子讖語,可以如何解釋日後東漢光武帝劉秀的登基?,答案請見下一頁,答 案,1.戰國中期以降,燕、趙、秦的北邊有匈奴為

11、患,時人稱之為胡。由於戰國末年燕、趙疲於爭戰,秦一統後也無暇顧及北疆,匈奴趁機南下,以河南地為據點,迫近秦的政治中心咸陽。故亡秦者胡的讖語一出,秦始皇便以此胡為彼胡,派蒙恬北擊匈奴,一路進軍至河套外,設九原郡並築長城護衛之。2.王莽為漢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平日生活儉樸,且飽讀詩書、廣交賢士,因此頗負盛名。他在漢成帝時曾一度出任大司馬,至哀帝時退位隱居,哀帝駕崩,主持朝政的王太后任命王莽擔任大司馬,並在中山王即位為平帝以後,再進王莽為太傅安漢公,專決國政。王莽在平帝年間廣封前代宗室與功臣後裔、救濟貧民、擴建太學並增用儒生,博得朝野美名,相較於皇帝的羸弱,王莽更受感戴。於是在平帝去世後不久,武功縣

12、長浚井宣稱挖得一白石,上書告安漢公莽為皇帝,王莽便應天意加上皇帝尊號,為其篡位鋪路。3.兩漢時期陰陽五行思想盛行,時人流行假托先秦經典附會災異、創造政治預言,尤其經過西漢末年與王莽新朝的推波助瀾,當政治紛亂的情況下讖緯更是層出不窮。劉秀便借助讖緯的宣傳來強化他取得政權的合理性。王莽(22年,地皇三年)時,南陽饑荒,當時劉秀避居新野,領門客賣穀於宛,結識了當地的富豪之子李通。對方支持南陽劉氏的反新運動,便以擔任宗卿師的父親之讖言劉氏當復起,李氏為輔,鼓動劉秀出兵。而河圖赤伏符則是劉秀求學長安時的同學所獻,在成、哀帝時已流傳甚廣,卯金即為劉,故此讖言可解釋成劉秀當為天子。,本公司已儘力解決著作權,

13、倘有疏漏,請著作權持有者向本公司編輯部洽詢,THE END,EXIT,焚書之外,允許保留:1.秦國官方史書 2.官方收藏百家書籍 藏於博士官 3.民間僅留實用書籍(如醫藥、卜筮、種樹),以示正統,以吏為師,秦崇尚法家理論,以法治國。在秦始皇收編學術思想時,便規定人民如要學習法律,只能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由政府官吏負責教育,學習的內容也是朝廷法令。藉著吏師制度,訓練出一批執行政令的小吏,得以控制全國,更因此達到箝制思想的目的。,方士侯生與盧生為秦始皇求不死藥,沒有成功,盧生批評秦始皇剛愎自用,大權獨攬,不能為他求藥,兩人便逃亡了。秦始皇認為自己未虧待兩人,他們還毀謗自己,下令坑殺被告發毀謗皇帝的

14、諸生、方士。,圖4-1 坑儒谷,蕭規曹隨,相國蕭何輔佐惠帝,蕭何死前推薦曹參接任。曹參之後繼續執行蕭何定下的政策,沒有特別的作為。惠帝忍不住責問曹參,曹參問:陛下覺得您和先帝誰較英明?惠帝答:我怎麼敢和先帝比。曹參問:您覺得我和蕭何誰較賢能?惠帝說:你好像不如他。曹參說:對,先帝和蕭何平定天下,法令明瞭完備,陛下只要垂拱而治,官吏堅守崗位,遵守法令不犯過,不就很適合了嗎?,文景時代的無為而治,漢書刑法志提到:蕭何、曹參擔任相國時,無為而治,從民之欲,而不擾民,因此豐衣足食,少用刑罰。文帝即位後,勸勉百姓從事農桑,減輕賦稅。將相都是當年的功臣,樸實不浮華,憎惡並提防秦之所以滅亡的政策,議論力求寬

15、宏仁厚。官吏、百姓安於職守,積蓄年增,戶口漸長,風俗教化樸實忠厚,法律條文粗略寬大。,第1頁/2,政策上的黃老之術,漢初諸侯王勢力頗強,自主權高,威脅中央統治,文帝時雖有賈誼提出眾建諸侯少其力,但文帝對諸侯王仍長期優待包容,如吳王劉濞長期稱病不上朝,文帝反而賜几杖,同意其不參朝會。在中央政府以靜制動、以守為攻的策略下,景帝時方能在三個月內平定七國之亂,解決漢初一大隱憂。,第2頁/2,竇太后好黃老,景帝時,竇太后尊黃老之術,她曾因博士轅固生說道德經是平常人家讀的書,而大怒說:難道一定要讀司空城旦書(刑法類的書)嗎?指儒家嚴苛,罰轅固生去豬圈殺豬。武帝時,御史太夫趙綰、郎中令王臧建議仿古制,設明堂

16、(朝覲、祭祖、祭天)、改曆易服、巡狩封禪,還建議今後政事可不必事事請命東宮,竇太后大怒,命武帝將之革官。在她去世前,儒生都未獲重用。,董仲舒,漢武帝舉賢良文學之士,董仲舒(精通春秋公洋傳),主張忠君和大一統,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罷黜百家,表章六經。此後儒家成為中國正統學術思想,影響深根二千多年。,董仲舒的賢良對策1.天人感應,君權神授2.推明孔氏,抑黜百家3.春秋大一統,尊王攘夷4.建立太學,改革人才選拔制度,外儒內法,儒 家 人倫秩序 三綱,維護統治 仁治教化 道德法律化 法 家 便於統治、控制 君主集權,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漢宣帝時,太子曾勸多用儒生,

17、宣帝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圖4-2 漢代講學畫像磚,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博士官專門負責傳授經學,確立儒學和儒家經典的權威地位。五經博士在漢宣帝時有12人,至東漢時有14人。,圖4-3 伏生授經圖,漢文帝向全國徵求通尚書者,伏生曾任秦國博士官,當時已經九十多歲,無法應詔入京,因此文帝派太常掌故鼂錯前去拜訪學習。,三體石經,讖 緯(西漢末興盛),讖:占卜未來吉凶的宗教預言 圖讖、讖語緯:以陰陽五行來解釋經書,王莽最高峰,西漢末年盛行,魏晉漸衰,天人感應,第1頁/3,陰陽五行之說始於戰國時代的鄒衍之徒,其由來已久。在秦漢時期這種說法在社會上,極為盛行。其說主旨,以陰陽為宇宙之二氣,而五行可

18、以代表宇宙之萬物。陰陽的循環,和五行的相生相剋,代表宇宙萬物的盛衰興亡。上自天道政事,下自日常生活起居之微(例如:中醫理論),都能依據陰陽五行來說明。這種學說應用在政權朝代的更迭上,便是五行終始說。在西漢時的儒學,內容實已與陰陽家合流。,圖4-4 春秋繁露,第2頁/3,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闡述天人感應之說,以陰陽解釋三綱,以五行比附五常,這種以儒家宗法為中心,雜揉陰陽五行學說的思想體系,影響後世。,春秋繁露宣揚“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認爲天是有意志的,是宇宙萬物的主宰,是至高無上的神。天按照自己的形體制造了人,人是天的副本,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天通過陰陽、五行之氣的變化而體現

19、其意志;社會中的尊卑貴賤制度,都是天神“陽貴而陰賤”的意志的體現。,儒家的三綱:與陰陽對應。君、父、夫爲陽,臣、子、婦爲陰,所以君臣、父子、夫婦的關係就是主從關係。“天子”是代替天在人間實行統治的,君主之權是天所授予的,這就是“君權神授”思想。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好比五行,以仁配木,以義配金,以禮配水,以智配火,以信配土。,繁露還大力宣揚“天人感應”說。認爲“天”不但爲人世安排了正常秩序,還密切注視人間的活動,監督正常秩序的實現。如果人間違背了封建道德即天的意志,君主有了過失而不省悟,天便會降下災異警告,這就是所謂“譴告”說。反之,如果君主治理天下太平,天就會出現符瑞。可見,封建統治者與天

20、是相通、相感應的。如果能按照天的意志行事,維持正常的統治秩序,就可長治久安。,祥瑞與災異,祥瑞和災異特點:1.事前發生。2.寄託特定標誌(如植物鳥獸、天象)。3.非人為,代表天意。在天人感應理論下,發生災異表示上天示警,如地震、久旱、洪水、日蝕,皇帝會下罪己詔,避殿、減膳、求言、赦免罪犯,以補過失。據學者統計,漢朝有15位皇帝曾下罪己詔,其中宣帝8次、元帝13次、成帝12次。,第3頁/3,災:善意提醒 異:嚴重警告,讖 緯,陰陽五行術數迷信經學在天人感應理論下(西漢末最盛,東漢有王充反對)陰陽五行和天象變化表現天的意志 東漢章帝舉行經學討論,由班固輯成白虎通義,將讖緯融入儒家經典,王莽最高峰,

21、西漢末年盛行,魏晉漸衰,政治預言經學神學化,命中註定當皇帝?王莽,當時在輿論和社會氛圍下,祥瑞符命紛出祥瑞:白雉、石牛、雍石符命:白石(上面寫告安漢公莽為皇帝)新井(夢到攝皇帝當為真)金匱神嬗(言王莽為真天子)異兆:火星入月、日蝕、大地震、彗星 最後孺子嬰就在眾望所歸的天命下,禪位給王莽,儒家禪讓學說王朝德衰,天降災異禪國讓賢新聖人受命天降符瑞推德定制封禪成功,第1頁/2,命中註定當皇帝?劉秀,西漢末年,河圖赤伏符有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讖語,國師劉歆還因此改名秀。眾人閒談時,仍是平民的劉秀曾笑說,你們怎麼不說是指我呢?日後劉秀起兵,即以讖語為宣傳,登位後在詔書有云讖記

22、曰:劉秀發兵捕不道,卯金修德為天子。,第2頁/2,睡虎地秦簡,睡虎地11號墓主曾是縣令吏,墓中的竹簡摘錄戰國晚期至秦代的法律和公文書,包括田律、廄苑律、倉律、金布律、關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律、置吏律、效律、軍爵律、傳食律、行書律、內史雜律、尉雜律、屬邦律等,內容詳細。,春秋決獄(一),董仲舒等人編輯春秋決事比,收錄以春秋決案的案例,作為判案參考。董仲舒主張德主刑輔,強調禮樂教化,但也重視刑罰,以儒為體,以法為用。春秋決獄另一特色是,較具主觀性。以當事人的動機和道德倫理定罪量刑,而非結果和法律,有人情考量。斷案者援引經義,也有一定程度的主觀判斷。,第1頁/2,案例:父親與人口角鬥

23、毆,對方用刀刺父親,兒子救父,結果誤傷父親。有官吏認為兒子犯了毆父重罪,按律要處死,但董仲舒認為兒子的動機是救父,應無罪。,春秋決獄(二),第2頁/2,93學測,漢武帝獨尊儒術,可能原因之一是當時儒學的某些觀點,與漢武帝的政治意圖相契合。以下那一種論點最可能符合漢武帝當時的政治意圖?(A)孟子強調民貴君輕,有助於漢武帝強化其統治的合理性(B)春秋公羊傳強調大一統觀念,可作為削弱諸侯王的依據(C)天人感應說強調帝國萬世一系,符合漢帝國的統治利益(D)強調禮制的儒學有助於維護貴族世家之利益,鞏固政權,答案,解析,解析,漢初曾大封功臣及同姓諸侯,雖異姓諸侯先後被滅,但同姓諸侯坐大,成為漢初郡國並行制

24、的危機,甚至演成景帝時的七國之亂,諸侯的勢力正是漢武帝所面對的問題,而(B)春秋公羊傳因戰國時代背景之故,強調大一統觀念,與漢武帝當時欲集權中央、削弱諸侯國的需求相同。,94指考,學者指出:中國歷史上,當國家陷入分裂,或朝廷要鼓吹集權中央、提振皇權時,某部典籍的主張往往成為重要依據。這部典籍最可能是下列何者?(A)春秋公羊傳,該書認為人世只有一個王者可以合法統治天下(B)尚書,該書記載周公東征統一天下的過程,可強化君主權威(C)禮記,該書提倡社會應有等級,所有人都必須奉法遵禮而行(D)易經,該書強調天命起伏,應該隨勢而為,才不會違逆天意,答案,解析,解析,漢朝結束了秦末以來的分裂,漢武帝為了使

25、統治更為穩固,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儒家經典中的春秋公羊傳尤其受到漢初學者的重視。春秋公羊傳中標榜大一統的思想,強調天下一統,只有一個君主可以合法統治天下,這個思想成為日後君主強調皇權及中央集權的依據。,94學測,中國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捧著儒家經典,宣示教化;一手高舉法家利劍,厲行專制。這種帝王的典型是從那一個朝代開始的?(A)秦代(B)漢代(C)唐代(D)宋代,答案,解析,解析,漢朝初年,天下復歸於一統,為了更有效地統治臣民,漢武帝採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統馭臣民僅靠儒家經典的薰陶教化是不夠的,還必須對被統治者加以控制,因此除了儒家之外,漢武帝也採

26、用法家的治國要術,形成外儒內法的統治。一方面以儒家經典進行教化,一方面厲行專制以控制臣民,此後各朝代也依循此一方式,以儒家與法家並行,進行統治。,100指考,兩漢期間山東的鄒、魯兩地流行一句俗諺: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這裡的經指的是哪一類圖書文獻?(A)醫卜曆算(B)讖緯圖籙(C)諸子百家(D)詩書易禮,答案,解析,解析,該俗諺見於漢書韋賢傳,意思是留給子孫滿竹籠的黃金,不如習通一部經典,可憑此飛黃騰達。漢武帝獨尊儒術,兩漢經學發達,儒家重視的詩書禮易春秋等五經成為士人必讀的經典。漢代儒者以傳授經學為業,並以此傳家,有些家族累世為經學家,透過選舉制度任官,成為累世公卿,故答案為選項(D)。,

27、92指考,一部宗教經典指出:人之為善於地上,天上亦應之為善;人之為惡於地上,天上亦應之為惡,乃其氣上通也。根據你的歷史知識,這段話反映的觀念可能出現在那部經典中?(A)這個說法反映出善惡二元論,應為基督教早期經典的觀點(B)這個說法反映出天人感應論,應為東漢末道教經典的觀點(C)這個說法反映出善惡報應的觀念,可能出自印度早期經典(D)這個說法反映出真神造物的觀念,可能出自伊斯蘭教經典,答案,解析,解析,題幹可以解釋為大自然所顯現的一切災異或祥瑞之象,均是上天對於君主(人)作為的感應,此即漢儒的天人感應之說。而後為道教草創時所吸收,成為其中心思想的一部分。,97指考,學者指出:某朝代的士人強調天

28、命,主張敬天法古,要以儒家思想改造現實秩序。最後,竟導致這個朝代的結束,此事為中國歷史上所僅見。這個朝代是指(A)西漢(B)西晉(C)北宋(D)明代,答案,解析,解析,此朝代的士人有推動以儒家思想為中心的改革,並且改革的結果造成該朝代的結束,所以比較適合的是王莽在西漢末年的改革,最後導致新朝的成立。,98指考,資料一:有一位現代知名的史學家說,漢代吏道有兩個不同觀點:(1)主要功能只是奉行律令。(2)強調化民成俗為重要任務。資料二:此學者又提及西漢晚期的一部小學教科書急救篇中說做官為吏必讀典籍的次序是:詩經、孝經、論語、春秋、尚書、律令文。請問:1.兩種吏道的學術淵源各起於何家思想?2.依據資料二可以判斷此知名學者認為急救篇反映出德治在前,刑治在後,你認為此學者所持的理由為何?,(1)法家;(2)儒家。,依照必讀典籍的次序判斷。,答案,解析,解析,奉行律令,即以刑法約束官員與人民,以法治來維持政治秩序,此為法家的思想;而化民成俗則是儒家所強調的以禮樂及人倫來教化人民,形成良善風俗,即是用德治來安定秩序。從急救篇中官吏必讀典籍的次序來看,最先是詩經,一直到尚書都是儒家重要典籍,最後才是法家所重視的律令文,故次序的先後應是此學者認為急救篇反映儒家德治在前,法家刑治在後的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