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教材分析.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48212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物理教材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一物理教材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一物理教材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一物理教材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一物理教材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物理教材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物理教材分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一物理教材分析第一章 力大纲要求内 容 和 要 求演 示力的矢量性(A)重力(A)重心(A)形变和弹力(A)滑动摩擦力(A)静摩擦力(A)用悬挂法测重心。微小物体形变。静摩擦现象力的合成和分解(A)平行四边形定则(B)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力的分解共点力的平衡(A)*力矩和力矩的平衡(A)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力矩的作用和力矩的平衡说明:1关于滑动摩擦力,可以介绍动摩擦因数。2关于力的合成和分解,可以适当介绍锐角的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知识。概述:本章主要讲述有关力的基本知识,有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是为牛顿运动定律打好基础的一章。对于对物体的受力分析的

2、要求,本教材没有单分一节,应贯穿在整个力学教学中。要注意本章的内容与初中学过的力学知识的密切衔接,本章中经常用到二力平衡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必要的复习。并做出扩展和深化,体会学习高中物理的思维方法。(例:合力与分力等效法)单元划分:本章可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第一节至第四节:讲述力的基本概念和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第二单元:第五节至第六节:主要讲述力的合成和分解。属于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一)力教学要求:1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要通过教材和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有施力物体就一定有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为以后物体的受力分析打好

3、基础。要求学生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P5(如练习一(2)题)。研究物体的受力分析时,为了方便,只分析被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而不必指明施力物体。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1)知道测量力的方法,力的单位和符号。(2)知道力是矢量(也可在第五节力的合成中出现)。要强调在力的大小相同的情况下,力的方向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3)会画力的图示。首先教师作图要规范。学生在作业时经常忘:标度、画刻度、箭头。注意箭尾的画法:(a)力的作用点;(b)画在表示力的作用点(质点)。注意:若考虑被研究对象的转动时(如产生力矩)就应遵从(a),要按实际情况画。区别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也要合理、规范。例1:

4、下列物理量中,哪个是矢 (05-05-1)0. 848 ( D )A质量 B温度 C路程 D位移3力的种类: 从力的分类上来看,一类力是根据力的性质命名,另一类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对于效果不同的力,性质可以相同。例如: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例如:弹力可以使物体加速运动,摩擦力也可以使物体加速运动,这两个力都可以称为动力。教师要举好例子,使学生能分清性质力和效果力。但学生也未必能理解透,建议在后续课中,每讲一个力,由它的产生和名称,判定其力的性质,使学生的知识不断巩固和完善。(二)重力1重力: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引力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引力

5、而产生的,这不是重力的定义。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是使物体绕地轴转动的向心力。在此处不宜向学生深讲,提醒教师注意。2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物体上),重力的施力物体(地球)及测量方法。测量大小上按教材的讲法“大小等于”,不要求从理论上把这一断论说清楚,可以作为事实让学生接受,学生可以理解,等讲完牛顿第三定律,学生就清楚了。会应用G=mg进行有关计算(应注意g的取值与位置有关:随着高度的增加,g值减小,地理位置:由赤道向两极,g值增大,不过在地面附近,g值随高度和地理位置的变化而改变量很小,可忽略不计,认为是恒定的)。“大小等于”不可省略“大小”。理解g的含义

6、: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与初中的教法一样。例2:关于重力的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B )A物体静止时受到的重力最大,沿水平面运动时的变小B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C重力没有施力物体D重力的大小只决定于物体质量例3:关于重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 (05-06-1 0. 931)A重力的方向总是与支持面垂直 B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C当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增大D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3知道重心的概念。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要求知道:有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重心。 注意:非均匀物体的重心随物体和质量的分布有关系。它的

7、重心不一定在其几何重心,也不一定在物体上(健身圈、乒乓球等)。会用悬挂法及二力平衡的知识,确定不规则形状物体的重心。要做P5页图1-5的演示实验。(三)弹力1知道什么是形变(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转形变)(教学中可改变讲授的顺序)2知道什么是弹力及产生弹力的条件:(1)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要注意:接触不一定产生弹力,有弹力两物体一定相接触。例: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两个小球接触处于静止状态,则它们间的弹力为零。3知道弹力的方向:垂直接触面。主要让学生知道压力、支持力和绳的拉力的方向。教材是以例题的方式,分析压力、支持力、绳子上的弹力方向的。支持力:画形象、夸张的板图:将重物放在海绵上压力:画形

8、象、夸张的板图:将较重的海绵放在重物上。支持力、压力虽然都垂直接触面,但不一定在竖直方向上。例:置于斜面上的物体所受的支持力。绳的拉力:可以将绳替换成橡皮条,以观察形变和判断弹力的方向。4知道弹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f=kx k:弹簧的劲度系数。含义是:弹簧每伸长或压缩单位长度时产生的弹力,x:弹簧的形变量。学生易混淆的是:原长、最后长度和变化的长度。适用范围:弹性限度内。要求会应用f=kx解决简单问题:直接计、比例关系或公式变形。知道任意两个物理量,会求第三个物理量。例4:天花板上悬挂着一个劲度系数为k的弹簧,弹簧的下端拴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

9、,小球处于静止状态时,弹簧的形变量等于(g为重力加速度,不计弹簧质量) ( B )A零 Bmg/k Ckmg Dm/k5演示实验:显示微小形变 做好教材中P7图110的演示实验:(1)两平面镜的距离尽可能大一些;(2)桌面上可加两端垫起的硬木板。“做一做”:圆玻璃瓶(或扁玻璃瓶)要大一些,细管要细一些,应知道为什么?液体用红色墨汁,背景加一张白纸屏,使效果更清晰。在上述的两个实验中,要向学生渗透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即如何将一些微小的变化,用较为宏观的现象表示出来,从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练习二P8,通过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物体受力的分析方法。(四)摩擦力1滑动摩擦力: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10、滑动摩擦力的产生,会判断其方向,会计算滑动摩擦力大小。(1)滑动摩擦力:滑动的物体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2)产生的条件:(a)两物体相互接触、形变; (b)具有相对运动(3)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要清楚研究对象,谁相对于谁,举例时,先举受滑动摩擦力的物体,相对另一静止的物体。待学生能掌握以后,可再例举两物体,都相对于地面运动的情况。循序渐进,逐步加深。但不要讲很难的题。(4)大小:FFN,会用该公式解决简单问题。这是本节的重点。:动摩擦因数,与相对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而与接触面积无关,无单位。若两材料一定,则一定,不要从公式FFN中导出:F/FN

11、,认为F,/ FN,得出错误的结论。FN:正压力。不能理解为就是重力,它是一个与重力无关的量。注意:只有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时,才有FFN。物理教学中常说“物体表面光滑”,是指无摩擦或0的表面,即F0。这是教学上的一种约定。例题教学中,注意对“匀速运动”的理解,说明是受平衡力,在习题中,也涉及到匀速运动的问题。2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方向,知道最大静摩擦力。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1)产生:(a)两物体相互接触、形变;(b)有相对运动趋势。 相互接触不一定有摩擦力。 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可以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物体将发生相对运动的方向,即为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F(2)方向:与物

12、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3)大小:要做好定性或定量的演示实验:当F趋于Fmax时,用力要小,或加小砝码。由二力平衡的知识得出,静摩擦力随外力的增大而增大,即它的取值范围0FFmax。静摩擦力现在限定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求解。例5:一辆车停在水平地面上,一个人用力水平推车,但车仍然静止,表明 ( B )A推力越大,静摩擦力越小B推力越大,静摩擦力越大,推力与静摩擦力平衡C推力大小变化时,静摩擦力大小不变D推力小于静摩擦力例6:用手握住瓶口向上的瓶子,使瓶子静止在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05-06-1 0. 616)A手对瓶子的压力恰好等于瓶子所受的重力 B手对瓶子的摩擦力恰好等于瓶子所

13、受的重力C手握得越紧,手对瓶子的摩擦力越大 D手对瓶子的摩擦力必须大于瓶子所受的重力例7:如图所示,C是水平地面,AB是两长方形的物块,F是作用在物块B上沿水平方向的力,物块A和B以相同的速度匀速运动.由此可知,A、B间摩擦力f和B、C间摩擦力f的值为( A C )Af=0 BfF CfF Df,f(4)介绍静摩擦力现象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或让学生举一些现象。3介绍滚动摩擦P10。 让学生看阅读材料P10 “流体的阻力”以扩大学生的视野。练习三(2)也说明,最大静摩擦力大于相应的滑动摩擦力。(五)力的合成1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共点力的概念。 通过实例,能从力的作用效果(形变,产生加速度等)相

14、同的角度,提出力的合成的概念。从中渗透物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等效法(电学中:用等效代替法测电阻等)。 对共点力的理解: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当不考虑物体的形状时,力可以平移。2平行四边形定则: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应明确它是矢量合成的普遍规律(可以告知学生:位移、速度、加速度、电场、磁感应强度等矢量的合成都遵从该定则)。(1)提出问题,做好实验:学生知道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的求法。若两力互成角度应如何呢?教学方法:可采用探究的方法或猜想的方法,研究分力与合力的关系。然后实验。该演示实验P12图126至少要做两次,可使学生信服。教师课前要(a)选取合适的两个分力及夹角

15、,使合力恰好为一个砝码的整数倍。(b)减小摩擦的误差(如砝码与竖直板间、轮轴等)。(c)画图要准确。在力的方向上取较远的两点,然后再连线。(2)会用做图法求两个力的合力要强调做图的规范性:标度,实线、虚线要分清(分力、合力为实线),标箭头、合力的方向(与某一分力的夹角)。注意例题中,用作图法求合力的书写方法。(3)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合力。(例如本节例题)P13 有必要复习初中的三角函数的知识作为铺垫,角的对边、邻边和斜边,对应是力的大小,要缓慢过渡,减小由初中到高中的知识台阶。使学生明确用做图法求合力,形象直观,但不准确,用计算的方法比较精确,但较麻烦。3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16、 处理好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其合力的大小随两分力间夹角的增大而减小。合力可以大于、小于或等于某一个分力。例8:有两个大小分别为3N和4N的作用力,它们合力的大小可能是 ( C D )A0 B10N C5N D1N例9:在力的合成中,下列关于两个分力与它们的合力的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合力一定大于每一个分力B合力一定小于每一个分力C合力的方向一定与分力的方向相同D两个分力的夹角在0180变化时,夹角越大合力越小4区分矢量和标量。矢量遵从矢量和合成法则,标量只是代数和。例10:下列物理量中,哪个是矢量 (D)(05-06-1 0. 891)A质量 B温度 C路程 D位

17、移例11:下列物理量中,哪个是矢量 (D)(04-05-1 0.877)A质量 B温度 C路程 D静摩擦力(六)力的分解1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2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分解一般是:(1)根据力的作用效果;(2)按题意的要求。3会用做图法求分力:(1)知合力和某一分力的大小、方向。(2)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方向。(3)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大小(较难,注意引用数学的知识)。即P15练习五(1)题。4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或依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力的分解或求合力。GABO例: 5建议讲授力的正交分解法。讲清原理:矢量分解

18、标量代数和求合力。但要控制难度。(七)学生实验:1见教材(P136)“为什么要做学生实验”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可以对物理现象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是人们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可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怎样做好学生实验”是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的要求。误差和有效数字是必须要讲的,让学生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并会运用。2长度的测量主要讲的是游标卡尺,要求学生理解游标卡尺的构造原理,会测量长度,由教材的十分度原理类推到二十分度、五十分度游标卡尺上。可适当的利用课件让学生练习读数(不要求估读,注意单位和有效数字的要求)。并

19、一定要学生熟练掌握读数的规则。(注意题目中所要求的长度单位)5678cm图10例12:有一种游标卡尺,它的主尺最小分度是1 mm,游标尺上有50个等分刻度,此游标尺的总长度是_ _mm,用这种游标尺测长度时可以准确到_ _mm,用此尺测铁球直径时,游标尺零刻线在2.2 cm到2.3 cm两刻线之间,游标尺的第19条刻线与主尺上某条刻线对齐,则此球的直径为_cm.。用准确度为0.05 mm的游标卡尺测圆柱体外径时,在某次测量中主尺和游标尺的示数如图10所示,则圆柱体的外径为_ _ mm.。 (49;0.02; 2.238; 50.15)3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引导学生应注意的几点:(1)弹簧秤

20、校零。(2)用弹簧秤测拉力时,应使拉力沿弹簧秤的轴线方向aob橡皮条、弹簧秤和细绳套应位于与纸面平行的同一平面内。(3)减小摩擦:弹簧秤的弹簧指针,拉杆与刻度板间,或拉杆与限位孔间(3)描点确定方向:铅笔要尖,两点距离要大。(4)选取合适的标度。(5)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后的结点位置O必须保持不变。例13:如图所示,在“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的实验中,使b弹簧按图示位置开始顺时针缓慢转动,在此过程中若保持O点位置及a弹簧拉伸方向不变,则在整个过程中a弹簧示数 ,b弹簧示数 (填变化情况) (一直变大,先变小后变大)4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本实验要是学生体会到,通过对实验数据的采集,运用图像

21、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这种科学方法。本实验应注意:1 弹簧的形变应在弹性限度内。2 测量数据不能少于6组。3 引导学生正确的画出曲线。L/cm010F/N10图3154 以弹簧的伸长量为自变量,也可以以弹簧的总长为自变量见本实验P149的“思考”。例14:某同学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时,认真进行实验操作,取得了实验数据,并画出了弹簧的长度L随弹力F的变化图线,如图3所示。请根据图线回答下列问题:(1)弹簧的自由长度为 cm (2)弹簧的劲度系数k N/m (10;200)(04-05-1 0.499)例1F/N1023456图3x/10-2m m252030354540155:

22、某同学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他先测出不挂砝码时弹簧下端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然后在弹簧下端挂上砝码,并逐个增加砝码,测出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将所测得的数据已在坐标纸上标,出如图3所示。 (1)根据所描的点,在坐标纸上作出弹簧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与砝码重量的关系曲线(3)弹簧的原长是 m。(2)根据曲线求出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N/m。(略;0.15;25-26)(05-06-1 0. 487)密云县教研中心 中学教研室 物理学科金政国20069大纲要求内 容 和 要 求演 示参考系(A) 质点(A)位移和路程(A)平均速度(A)瞬时速度(A)速率(A)加速度(B)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B)

23、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和vt图象(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A)自由落体运动(A)重力加速度(B)空气阻力很小时,不同物体同时下落第二章 直线运动 概述:本章从最基本、最简单的直线运动入手,引导学生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方法,以及物理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章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认识描述运动的基本物理量位移、路程、速度、加速度,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而且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和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些方法,如运用理想模型(质点)和数学方法(图象和公式,以便学生对比掌握,相对强调了

24、图象的作用和要求),以及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教学重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教学难点: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速度时间图象。单元划分:分为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 第一节,介绍机械运动及质点的概念,介绍如何描述位置的变动。 第二单元 第二节至第五节,讲述描述机械运动状态的物理量速度、加速度,以及如何用图象和公式描述运动。 第三单元 第六节至第八节,讲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一个实例自由落体运动。(一)几个基本概念1参考系: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知道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初中学过)

25、,可让学生讨论。教材中的飞机投物体,学生可能没有见过,可选取在匀速运动的火车或汽车车厢向外投物体的实例(不计空气阻力的影响)。要突出:选择不同的参照系来观察同一个运动,观察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例1:甲乙两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向东行驶,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这时( BC )A以甲车为参考系,乙车在向东行驶B以甲车为参考系,乙车在向西行驶C以乙车为参考系,甲车在向东行驶D以乙车为参考系,甲车在向西行驶学生可能会想,甲乙两车那个在前哪个在后呢?这是正常的想法,那就先假设甲车在前,在设甲车在后,看看情况怎样。2质点: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个不考虑物体的形状、大小,而用一个有质量

26、的点来代表整个的物体。知道这种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这也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要通过多个实例的分析讨论,让学生逐渐领会这种科学思维的方法,学会独立分析。知道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一是物体做平动;二是虽有转动但物体的形状、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无影响)。例2:研究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是 (D)(05-06-1 0.812)A研究绕地轴自转的地球B测量金属密度的一小块金属C研究经过铁路道口所用时间的火车D研究绕地球飞行周期的“神舟六号”飞船3时刻与时间间隔:知道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含义和它们的区别,知道在实验室测量时间的方法(停秒表、打点计时器)。教材中采用了时间

27、轴,通过数学的知识应强调:时刻对应数轴上的一点;而时间间隔对应数轴上的一段线段。多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例如对:第5s内、第二个3s内等的理解)。4位移和路程:知道位移的概念,知道它是表示质点的位置变动的物理量,知道它是矢量: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用有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大小。知道位移和路程(质点实际运动的轨迹,是标量)的区别;位移是了解速度、加速度、功等概念的基础,这里要求学生对位移矢量有初步认识,要从实际出发让学生认识位移和路程的区别。例3:关于路程和位移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D) (05-06-1 0.754 )A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时,通过的路程就是位移B物体沿曲线运动,通过的路程等

28、于位移C物体从A运动到B点,两次通过的路程不等,位移不可能相等D物体通过一段路程,位移可能为零(二)位移和时间的关系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教材中的事例,要充分利用,引导学生对表内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分析出在每个5s内的位移都是100m,在每个10s内的位移都是200m(弄清位移从哪到哪),最后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匀速直线运动也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应当理解成“任何相等时间内的位移都相等”的运动,对程度较好的可以作这一讨论。2知道什么是位移时间图象,以及如何用图象来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教法建议:让学生建立坐标,研究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教给学生描点的方法,让更多的

29、点落在直线上或对称的分布在直线的两侧。描点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图象(见P23图27注释)要提醒学生,图线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待学过速度后,要求学生能由St图象求速度、任一时间内的位移、发生某一位移所用的时间。 3理解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由匀速运动过渡到变速运动,学生易于理解,免得死记硬背。4让学生体会图象和公式两种数学工具的用途。公式法更精确;图像法可以比较方便的处理实验(或观测)结果,找出事物变化的规律。用图像法研究问题,也是本教材的特点之一。通过练习,要加深学生对位移时间图像的理解。(P23方框)。(三)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 t 0 SAB t11速度:理解速度的概念和物理意

30、义,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了解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与物体的位移的方向不一定相同,如曲线运动。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在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中,要让学生体会用哪种方法更好,开阔学生的思路,为统一标准能更好的比较,从而得出速度的定义。向学生介绍,用比值定义物理量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让学生练习由图象P24图27、28、29中求物体的速度。例4:右图是A和B两质点的st图象,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B )A当t0时,A、B两质点的速度均为零B在运动过程中,A质点运动得比B快C在运动过程中,A质点运动得

31、比B慢D当tt1时,两质点的速度大小相等2平均速度: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知道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强调位移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因为在不同的时间(或位移)内,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平均速度可能不同。可以举例求解加以说明。例5: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是指 (C) (05-06-1 0.497)A运动物体的最大速度与最小速度的平均值 B运动物体的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C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D运动物体的位移与任意一段时间的比值3瞬时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教材中的“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不是瞬时速度的定义。有必要让学生阅读P25书中“阅读材料”,从

32、极限的角度了解瞬时速度的真正涵义。 4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速率。不考虑方向,是标量。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别。本节后P26的“做一做”模拟打点计时器,就是“打点计时器”的基本原理。(四)速度和时间的关系1知道什么是速度时间图象,以及如何用图象来表示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教法建议:速度时间图象的教学,在前面的基础上,可以采取类比的方法,也可以采用讨论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t 图象的物理意义: (1)给出速度值,根据所选正方向能画出t 图象 (2)由t图象能读出的大小或比较两个速度的大小或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向 (3)由t图象求出时间t内物体发生的位移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33、,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t 图象的物理意义: (1)指导学生对P27物体做变速运动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并完成P28的某运动物体的t 图象,针对图象和数据寻找规律: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相等。 (2)引导学生分析P28图217、218的t 图象,综合这两个图像,归纳出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进而知道什么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3)对图象分析得出:匀变速运动的速度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 (4)把竖直上抛运动看作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4知道什么是非匀变速直线运动(五)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 加速度 本章的重点、难点。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注意分析教材上的两个事例,引导

34、学生分析怎样才能比较它们的速度改变的快慢,从而引出加速度的概念和物理意义。2知道加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符号(两种书写的方法:m/s2;ms-1)、读法及个物理量的含义。例6: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加速度为2 m/s2,那么在任意1s内 (B)(05-06-1 0.391)A物体的末速度一定等于初的速度的2倍 B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 m/sC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比末速度大2 m/sD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前1s内的初速度大2 m/s3知道加速度是矢量,这是一个难点。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教法上可以由a=(t0)/t讨论。知道某一物理量变化率、速度、速度的改变

35、量、加速度之间的区别(见P30方框内的内容。这点的讲解,可以扩展但不要求太深,逐步深入循序渐进)。例7:关于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05-06-1 0.665)A速度发生变化时,就会有加速度B速度变化得越快,物体的加速度越大C速度越大,物体的加速度越大D加速度的方向就是速度的方向例8: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A速度大时,加速度一定大;速度小时,加速度一定小B速度的方向就是加速度的方向C在时间t内,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速度一定不断增大D加速度为零时,速度一定为零4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加速的不变的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t图象上理解加速度

36、的意义;并能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并说明是加速还是减速。t/s0AB2v/(ms-1)图1例9:在如图1所示的vt图像中,描述了质点A和质点B的运动情况,由图像可以看出(D)(04-05-1 0.871) A质点A做匀加速运动 B质点B做匀速运动 C质点A和质点B在2秒末相遇 D质点A和质点B在2秒末速度大小相同甲乙ovtt1例10:如图所示为甲、乙两质点的速度时间图象,由图象上可知(D )A两质点都沿斜坡向上运动Bt1时刻前,甲在乙的前面运动,t1时刻后甲在乙的后面运动C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D甲的初速度大于乙的初速度(六)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会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并

37、掌握该公式,知道它的t 图象的物理意义,会用速度公式解决有关问题。引导学生从数学的一次函数公式:ybkx与速度公式vtv0at 相比较,并与速度图像相结合。进一步明确速度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高一的学生还没学过斜率的概念)2位移和时间的关系会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并掌握该公式,会用该公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的推导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讲法(一种是按教材的方法,另一种是本节P32的“阅读材料”位移公式的另一种推导)。 3本节知识的教学只限于对两个公式本身的理解和简单的应用,暂不涉及两公式的联立,在讲解例题时要强调:(1)解题思路的分析,让学生积极思考

38、参与教学;尤其是对加速度何时为正、何时为负的判断,也为学生解答习题扫除障碍。(2)先进行文字运算(可以看出未知量与已知量的关系),再进行数学运算(养成习惯)。注意平均速度的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七)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1对于例题1,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用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推导出速度与位移间的关系式,注意,此式不是独立的公式,而是一个推论。2教材P34中的“思考与讨论”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即可以顺畅的得出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也可为例题2作铺垫。要着重分析其物理过程,分析解题的思路,找出已知和未知,然后在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应的物理规律

39、或公式。 题目不可过繁,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循序渐进。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方法时,然后再加深。例如:两个物体的追击问题:匀减速追击匀速;匀加速追击匀速等、相遇问题等。追击及相遇问题 特点: 追击问题是两个物体运动的问题。两个物体的速度相等往往是解题的关键,此时两物体间的距离可能最大,也可能最小。 求解追击、相遇问题的常用方法1两物体相遇时处于同一位置,所以他们的位移与开始时两物体之间的距离便有了确定的关系,如相向运动的两物体位移大小之和等于两物体开始时的距离。如同向运动的两物体位移大小之差等于两物体开始时的距离之差(同一直线的不往复运动)。 2通过运动过程的分析,找到隐含条件,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

40、移方程(并画出相应的运动草图)及速度方程进行求解,例如:(1)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物体追赶同向匀速运动的物体时,追上前两者具有最大距离的条件:追赶者的速度等于被追赶者的速度。例11: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等候绿灯,当绿灯亮时汽车以3m/s2的加速度开始行驶,恰在这时一辆自行车以6m/s的速度匀速驶来,从后边超过汽车。试求:汽车从路口开动后,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此时距离是多少?汽车什么时候追上自行车。(2s,6m;4s) (2)匀减速物体追赶同向匀速物体时,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的临界条件:即将靠近时,追赶者速度等于被追赶者速度(即当追赶者速度大于被追赶者速度时,能追上;当追赶者速度小

41、于或等于被追赶者速度时,追不上)例:A、B两车在一条水平直线上同向匀速行驶,B车在前,车速v210m/s,A车在后,车速v272km/h,当A、B相距100m时,A车用恒定的加速度a减速。求a为何值时,A车与B车相遇时不相撞。对A: s1v1tat2/2 v2v1at 对B: s2v2t 且 s1s2100m由、得 10020tat2/210t10tat2/2 由、得 t20s a0.5m/s2例12:一辆轿车的最大速度vm30m/s,要想从静止开始用t180s的时间正好追上前方S900m处的一辆货车。已知货车以v20m/s的速度匀速同向行使,轿车至少要以多大的加速度起动(设轿车在加速阶段做匀

42、加速运动)。 (0.5m/s2 04-05-1 0.19 )本节后方框内的内容,是解题的规范性的要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示范。要求学生用代数的方法求解未知量,将所要求的物理量都用已知量来表示,然后再代入数据求解。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P35 P36练习七(4)题,也是一种常用的推论,还可以扩展设问:1s、2s、3s内的位移之比,1s、2s、3s末的速度大小之比等。 (八)自由落体运动1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1)引导学生做好小实验,将学生的错误的日常经验改正过来,再经过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得出实际情况下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阻力的影响有关(为以后讨论重力加速度做

43、好准备),最后通过牛顿管实验得出正确结论(2)做好演示实验是关键。实验时,抽气管的硬度要大;倒置时的动作要快,尽量确保竖直,物体在最高点的初速度为零。对实验现象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要结合教材P37中的图225或教学课件,可进行定量分析,求出重力加速度的数值。从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 2自由落体加速度: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知道其方向,知道在不同的地方其值的大小不同);通过对实际现象的分析得出在同一地点,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推导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解答有关问题。竖直上抛的问题:一种是可以分两个阶段处理:即向上的匀减速运动和向下的自由落体运动;另一种就按竖直向上做匀减速运动处理。例13:一个小球从高处自由下落,在它落地前0.2s时,所在位置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4m,则小球自由下落时的高度是多少?自由下落的时间是多少?(g10m/s2)解:设小球下落时的高度为H,下落的总时间为t则 Hgt2/2 (H1.4)g(t0.2)2/2 解得:t0.8s H3.2m例14:一跳水运动员从离水面10m高的平台上向上跃起,举双臂直体离开台面,此时其重心位于从手到脚全长的中点。跃起后重心升高0.45m达到最高点,落水时身体竖直,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