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论文:基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53518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论文:基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数学论文:基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数学论文:基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数学论文:基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论文:基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论文:基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设计有一位教师在七年级平行线一节公开课教学中,教师出示:已知一条直线和直线外一点,要求学生经过这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结果有几个学生拿着一把尺用手向上推,画出一条直线,只有少数几位同学作出了平行线,而且个别学生还是通过看书获得的结论。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的这种现象,我想这不能怪学生,因为现在的很多学生毕竟缺乏生活实践经验,也很少与社会相沟通,从社会上获取知识的机会也少,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也就变得很正常。同时我认为,这跟平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够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关。数学新课程标准(初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懒模仿

2、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画出图形或制作出模型,并经过自主探索,从而主动、形象的获取知识,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这种动手能力的培养。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浅谈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应注意的几个方面。一、教学活动应让学生动手参与心理学研究认为:“多感观的协同作用能使认知活动更有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是一向被教师所重视的,我们也重视让学生动手,但更多的是让学生动手“做题”。

3、“动手实践”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多动手,亲身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也能开发学生智力。通过积极的动手、动脑,大胆的思索、探讨、创新,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表象抽象思维”的思维发展,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更清晰,更容易保持和提取,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识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例如,在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一节的教学中,不应只是教师拿着一个立方体纸盒用剪刀自己来展开,或者只是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了事,应该让学生每人都准备好纸盒、剪刀,每人都参与操作,(大家会发现:部分同学因为没考虑更多

4、,结果把某个面单独剪下来了,得到了一个不完整的展开图。)我们会发觉同学们的兴趣很浓,而且得到了很多种不同的展开方式,这样学生既获得了经验、又学会了知识,同时教师也解决了立方体的多种展开形式的教学要求。可见学生完成数学实验,获得了数学学习的体验。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折纸等方法做几何模型,完成几何实验,或直观的得到几何结论,或为空间想象提供直觉依据;可以用掷骰子、摸红球、抛硬币等方式直接面对概率问题;可以玩纸牌、卡片、火柴棒等游戏,体验规律,获取对数学算法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上首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在自身上就要有让学生通过动手来获取知识的意识,这无疑一举而多得的好方法。

5、二、教学活动应切合学生的认知起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行为中,就要时刻关注动手方面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有手可动,而且要注意学生的实际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让学生动得了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不是无目的的无原则的盲目训练,而应该精心设计多种动手方案,既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又注意不同学生的生活背景,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实际活动之中,要做到巧动手、多思考,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使学生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进步。首先应该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设计是否太难,学生能不能解决,超出能力范围的应该避免,这时教师可以自己动手来完成,而让学

6、生通过观察获取经验、知识。如果教师的设计太容易,学生非常熟悉或经常在做的,学生就没有兴趣来动手探索,这样就失去动手探究的意义。其次,教师的设计既要让学生体会到比较有新意,又要让学生产生动手的愿望,这样就会让学生产生自己去操作、猜想、推导、验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尝试解决新问题,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当然教师要力求做到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本人决不干预或包办,也应该允许学生出错,但对操作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这也是新课程新理念赋予教师的新要求。例如:我在例题教学中:有N个同学,每两个同学握手一次(不重复),问总共握手几次?首先设计了几个小问题:(

7、1)有三个同学,这样共握手几次?(2)四个呢?(3)五个呢?并让同学之间进行握手操作,获得结论(这样做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烘托一下气氛)。接着就问:如果是100个同学呢?同学们顿时傻眼了:教室里没这么多同学可用阿?向其他班级借吗?这时教师顺势引导,让同学们思索握手的情况来推导(并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结果学生获得了两种方法:学生(1)说:有三个同学中,第一个同学握手两次,第二个同学握手一次,第三个同学就不用了,由此可得2+1=3次。四个同学中,第一个同学握手3次,第二个同学握手2次 ,第三个同学握手1次,第四个同学就不用了,由此可得3+2+1=6次。依次类比,100个同学

8、应该是:99+98+97+ +3+2+1=4950的结果。学生(2)说:可以理解为:第一个同学要握手99次,第二个同学也向每个同学握手也是99次,其中与一个同学握手是重复的,100个同学都这样做,可知,每人都握了99次,共100次,其中重复了一遍,因此可得100*992=4950的结果。接着问:同学们能解决N个时的问题吗?多数学生都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验证了:1+2+3+4+N=(N+1)*N2的求和公式 ,这样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不仅能学知识,而且能学方法,从而培养了获取知识、动手操作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既深化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

9、教学活动应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设计的眼光不应只局限于课堂,可以向课堂外发展,走出课堂,着眼于社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许多抽象的知识往往难于直接感知,缺乏对事物的认识,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让事物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在教室内缺少的就是事物,因此走出课堂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从而化解教学中的难点,在几何教学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对于事例中的问题:已知一条直线和直线外一点,要求学生经过这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很多同学会感到很茫然,无从下手。教师应该提早布置给学生任务:如让学生观察建筑工人在浇注柱体的时候,是如何使它们获得平行的?让学生观察木匠师傅在制作门窗时是如何使对边平行的,在切割

10、板面的时候又是如何操作使对边平行的等等,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就会获得一定的经验,对于解决上面这个问题就会变得容易。又如在学了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后,我就设计一个问题:要学生走出教室,用多种方法测量教学楼的高度,同时激励学生看谁用的方法多、测量的又准确。结果看到:(1)有很多同学单独来完成,可以说这些同学有独立精神、个人动手能力强。也有很多同学是共同协作完成的,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同学之间的一种协作精神。也有个别同学束手无策,通过教师的引导,也获得了一定的方法测出了物体的高度。(2)得到了很多的测量方法:有运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的,有运用同一时刻物高与影长成正比、用相似形的知识来解决的,也

11、有用皮带尺先测量一层楼的高度,然后进行推算来得到的,也有用目测法的等等,然后让学生自己对各种方法进行了对比,总结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案,也获得了学生的认同。这种通过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活动,学生既获得了经验,又知其所以然,优化了知识结构,同时学生在情感上获得了体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这样的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是即增长知识,又发展能力。当然,教学过程中的动手操作活动,有些学生能力有限,离不开教师耐心的启发和引导。四、教学活动应促进学生的展示教师往往对于学生的实践操作的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了事,时间久了,学生的兴趣也就丧失了。我们知道青少年爱表现,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

12、在教学设计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要及时、合理、有效的进行评价,既要给予必要的表扬、鼓励,更应该增加展示的内容,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因为这是学生辛勤耕耘的结果,这样做更能触及学生的内心和精神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中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通过作品展览、成果展示,这既是对于实践操作成功的学生的一种肯定,又是对于操作能力差的或有失误的学生的一种鼓励和安慰,教师对每位学生都会起到一定的鞭策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地保持强烈的动手欲望和兴趣,养成大胆动手的习惯。总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多思索些好办法、活动形式多样,让学生在学习中多动手、动好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我们谨记: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动手操作更是数学教学的好帮手。参考文献:新课程标准(初中数学)省素提工程:新课程教学设计(初中数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