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的生活化》.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54423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的生活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的生活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的生活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的生活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的生活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的生活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的生活化》.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语文作为学校教学的一门重要学科,“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语文教学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承担着教给学生使用语言文字这一基本生存技能的任务;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讲,对人类文明素质的提高和人类全面发展担当使命。这样的教学目的、要求的确定,体现了语文对一个人的内在生活的巨大作用,既要丰富人的内在生活,又要提升人的精神。所以,我们不能静态孤立地看待语文,而要给语文一个广阔而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背景,使语文教学不再是无本之木,无

2、源之水。而我们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以知识为本,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忽视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课堂教学多是老师讲,学生听,从课堂到课本,从课本到练习。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语文与生活同在,把语文学习挤到狭小的课堂里,挤到无穷无尽的练习中,学生几乎不读书不看报,与自然接触少,与社会接触少,学语文的源头活水被堵塞、积淀储存少得可怜,又怎能学得好呢?”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陶行知老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简短的三句话,却道出了教育的本

3、原。多年的教育教学积累,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并领悟出: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教育的内涵是将生活纳入教育,因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语文课堂教学,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度,力求真正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如何在 “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开展生活化语文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实践心得。一、立足课堂,立足教材,面向课外,面向生活。语文与生活是同在的,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必

4、然伴有语文,因此人类要依托语文来参与生活;同样语文也离不开生活,语文能力必须通过生活才能得到发展。语文如果脱离了生活,必然成为毫无生命力的一堆文字。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我们更要求我们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学生熟悉的生活之中,学习语文,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提升生活的品味。例如,选入现行语文教材的课文,绝大多数是名家名篇,由于时间距离,有的写作年代和反映的内容缺少我们现实生活的气息。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把握课文内容,学习运用作者驾驭语言的技巧,教师就要补充介绍大量的相关资料,或者指导学生进图书馆、上网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背景,走近作者;也可以启发学生展开联想,捕捉自己熟悉的生活场

5、景,突破时空限制,打通历史隔阂。这样做还不够,应该在认真教好课文、充分使用好“语文读本”的基础上,再提供一些诗歌、小说、散文(随笔、小品文)等时文精品,辅导学生独立阅读、品味和赏析。 再比如,我们还可以布置一些语文实践性作业:如回家运用已学的泡茶方法,给父亲沏一杯茶;再出一份有关茶内容的手抄报。这样生活化的作业,学生既能高质量地完成,又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二、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进行社会实践,体验感受生活。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实践性,决定了要把语文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语文教学要突破课堂时空,给学生学

6、习时空上的自由,让他们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进行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辩论会、专题研究,参观访问、假期调查、演讲、演课本剧、游艺等形式,组织各种文学、艺术社团,开展校园艺术节、读书节、文化节、假日郊游、暑期夏令营和研究性学习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走上街头,进入社区,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让他们投身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寻觅食粮,在生活的大舞台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培养语文实际应用能力,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求知与做人结合起来。朱熹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事实上,人间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只要注意留心观察和思考身边的人和事、眼前

7、的景和物,这就是语文学习。例如,学生随家长逛超市或集贸市场,会看到琳琅满目的各色商品,各人不同的买卖技巧,这就是一种生活,即经济生活。学生只要稍加思考,就能体验到市场经济的繁荣和人们生活的美好,感受到祖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观看一场足球比赛,看到的是充满汗水和激情的狂热的体育生活,受到的教育是顽强拼搏、勇于竞争和向生命的极限挑战。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或广告,唱卡拉OK,上网浏览,中秋赏月等,通过这些文化娱乐生活活动,学生可以获得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学生最平常不过的日常家庭生活中,爷爷奶奶对他们的无比关爱,爸爸妈妈对他们的期望和鼓励,这无不体现

8、着家庭生活的温馨可爱,如果能诱导学生稍微在意一点,他们肯定是感受颇多。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时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心倾听大自然花开的声音,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审美力就会得到提高,学生的感情也会随之变得细腻丰富起来,就会觉得生活中富有诗意,充满了爱,从而迸发出生活的激情,亲身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生活的乐趣,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创造人生的价值。三、学科整合,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陶行知先生说:“我们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把教和学联络起来。”“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

9、。”他在育才十字诀中又说:“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解放小孩的自由,让他们做有意义的活动,开展他们的天才。”这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语文并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他是人类生活的浓缩。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我们绝不能把学生局限于课文、课堂之中,将语文学科孤立起来,尽可能地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真正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课堂上,一幅幅展现学生个性的画,一个个学生自编的动作,无不体现学生独特的创意,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从而形成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新境界。语文并不是孤立的知识系统,语文教学的任务不应该

10、只是双基本教育。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在“大语文”的角度,融合各门学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语文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综上所述,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语文教学改革实践,实行开放型的“大语文”教育,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既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习质量,陶冶了情操,启迪了智慧,又提高了分析、领悟、创造能力。真正达到了“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成为学生个性展示和语文素养提高的舞台。生活之树长青,生活就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生活,这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语文教学生活化”,既符合语文教学发生发展的规律,又切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这是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夯实基础。这样,语文教学的明天将会更灿烂,语文教学的成就将会更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