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三个核心概念.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60239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三个核心概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论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三个核心概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论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三个核心概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三个核心概念.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论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三个核心概念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白璧德  人文主义内在制约二元论 存在的三个等级论文摘要: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思想与“新人文主义”这一提法二者并不完全对应。后者系指上世纪20世纪20年代美国批评界的一种运动,而前者则系此运动赖以开展的思想基础。白璧德一生著述宏富,但各书中的核心概念“内在制约”、“二元论”与“存在的三个等级”则一以贯之,构成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这三个核心概念彼此联系,互相指涉:“内在制约”概念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二元论”概念的产生,而“存在的三个等级”则与“二元论”概念密切相关,厘清这三个核心概念成为进一步讨论相关问题

2、的基础。 一、“人文主义”与“新人文主义” 在展开论述之前,我们需要作一点说明:目前国内研究者多称白璧德学说为“新人文主义”,并多称白氏为“新人文主义批评大师”,但实际上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思想与“新人文主义”这一提法或许并不完全对应。 首先,白璧德在陈述自己思想的时候,般均采用“人文主义”这一术语,而从未自称其学说为“新人文主义”。事实上,他不但极少使用“新人文主义”这一概念,且该词一旦使用,辄呈贬义。须知,白璧德素来喜“旧”而厌“新”(详见本文第三节“二元论”部分的论述),他不可能将自己的学说冠以“新”字;同时,根据哈佛1933年10月3日会议中关于欧文白璧德的生平和贡献(Minute o

3、n theLife and Services of Professor Irving Babbitt)一文的记录,“他白璧德常说自己所要表达的并非新鲜事物,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学说被称作新人文主义。对他而言,并无所谓的新人文主义,而只有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亘古不变的对立”这一记述或可说明一些问题。 此外,在美国当时的思想界,白璧德的这一学说始终被称作“人文主义”,直至上世纪20年代末,随着白璧德、穆尔(Paul ElmerMore,白璧德的终生挚友、“新人文主义”运动的又一领袖)等人的学生纷纷投入白、穆二人之“人文主义”学说的文学阐释实践中来,文学批评界才出现了“新人文主义”这一提法。伴随着“新

4、人文主义”运动的日渐高涨,人们有时不免会将二者混为一谈,如某些西方研究者便顺理成章地将白璧德的“人文主义”称作“文学人文主义”(literary humanism),这一误解正说明有关研究者多少混淆了白璧德的“人文主义”与“新人文主义者”们的文学阐释实践活动。须知,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思想涉及到文学、思想史、学、佛学等各个领域,而不仅限于文学这一个方面;而他(以及穆尔)的学生们(即真正的“新人文主义者”们)多是学院中的文学教授,其研究工作往往是根据“人文主义”思想而展歼的文学阐释实践,这些实践活动在上世纪20年代蔚然成风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史称“新人文主义运动”,与这一运动的思想基础“人文主义

5、”自是有所区别、 此后曾有研究者著文澄清这种普遍的认识上的混淆,如格罗瑟林曾将白璧德的“人文主义”区分为两层含义:一层是作为哲学的“人文主义”(humansim as a philosophy),这以“人文主义”的两大创建者白璧德与穆尔的哲学研究为主;而另外一层则是作为运动的“人文主义”(humansim as a movement),运动的参与者们大多是白穆二人的学生,作为其追随者,他们并不关心这一学说的哲学根基,而是直接将这些论断运用到“文学批评”(literarycriticism)领域中去。也就是说,前者不仅限于“文学”,故不可单纯地称作“文学人文主义”,而后者便是所谓的“新人文主义”

6、运动,作为“文学批评”领域中的一个运动,或可与“文学人文主义”的称谓拉上干系、从而,我们可以说白璧德是“新人文主义”的奠基人,但是如果进而讨论“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这种说法便可能会导致某种混淆 在中国现有的大量相关研究中,白璧德的思想一般均会被指称为“新人文主义”,但需要注意的是,五四时期宣扬自璧德学说的大本营学衡却几乎从未将这一学说称为“新人文主义”,而是始终称之为“人文主义”。直至1931年3月,在第74期学衡张荫麟短篇译文白璧德论班达与法国思想吴宓所作的按语中,才第一次出现了“可见白璧德先生新人文主义之夫旨”这种表述,这也是唯一的一个特例。看来,就白璧德学说的相关阐释史而言,并非是第一

7、个环节出了问题。那么,到底是从哪里开始,白璧德的“人文主义”在中国一变而成为“新人文主义”的呢?这一问题将留待后文加以解决,以下我们且回到本文主题,对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探究竟。 二、白璧德之“人文主义”定义简述 人文学者阿伦布洛克(Alan Bullock)认为,对于人文主义及相关词汇,“没有人能够成功地作出别人也满意的定义”,他本人不拟将人文主义当作一种思想派别或哲学学说,而是当作“一种宽泛的倾向,一个思想和信仰的维度,一场持续不断的辩论”,并统称之为“人文主义传统”。可惜布氏这部1984年完成、1985年出版的著作未能关注到白璧德的学说,虽然白璧德井不一定成功地给出了“别人也

8、满意的定义”,但是,白璧德那种来自其渊博学识、态度鲜明而略带独断论痕迹的对于“人文主义”概念的辨析与厘清,极大地丰富了这个关键词的内涵,他的思想亦足以成为整个人文主义传统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在白璧德看来,厘清“人文主义”一词的涵义,最重要的是辨明“人文主义”与“人道主义”(humanitarianism)的区别。“人文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区别还涉及到“人律”(1awfor man)与“物律”(Law for thing)、“一”(theOne)与“多”(the Many),以及“博放时期”(era of expansion)与“精约时期”(era ofconcentration)等若干组对立的概念。这些概念分为两个阵营,一方为与“人文主义”相联系的“人律”、“一”和“精约”等概念,另一方为与“人道主义”相联系的“物律”、“多”和“博放”诸概念,各阵营内部之概念的内涵彼此重叠,往往一个概念的出现,意味着其他相关概念的同时在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