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数学课堂中学生的“问” 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63290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培养数学课堂中学生的“问”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如何培养数学课堂中学生的“问”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如何培养数学课堂中学生的“问”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谈如何培养数学课堂中学生的“问”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谈如何培养数学课堂中学生的“问”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培养数学课堂中学生的“问” 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培养数学课堂中学生的“问” 毕业论文.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如何培养数学课堂中学生的“问”目录摘要2第一章 引言4第二章 创造合适的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4第三章 营造轻松愉悦,探讨质疑的互动教学模式让学生敢于提问43.1师生间保持平等,解除学生的恐惧心理53.2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53.3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5第四章 积极评价,及时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乐于提问54.1培养学生质疑兴趣64.2正确评价,激励学生大胆提问64.3让每个学生有提问的机会6第五章 教师示范,启发提问,提示思路和方法,让每个学生善于提问75.1示范提问,提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75.2交给方法,共同提高75.3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7

2、第六章 总结8参考文献9致谢10浅谈如何培养数学课堂中学生的“问”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不仅要培养知识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创造性人才,而创造性人才需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不仅仅要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改变学生原来的那种思维定势!关键词:问题意识 数学课堂 敢问 会问 善问Light on how to cultivate in the middle class askedAbstractAs the times pr

3、ogress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social needs more high-quality talented people, with quality education at the core of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not only for knowledge-based and more important is to develop the creative talent and creativity, talent is there a need to ask questions, as

4、 a in mathematics, in particular the situation, not only impart knowledge related to the theory, we should let students activ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Let students dared to ask, will be asked, asks, to change the original the mind-set!Key Words: Question awareness Math class Dare ask Can ask Good a

5、t asking 第一章 引言在日常的教学中,一些学生习惯于听从教师指导,听清知识讲解,然后作业,复习加以巩固,听的越来越多,问的越来越少,而且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或在同学之间的讨论解决问题的学生也越来越少,学生的思维定势逐渐在听教师讲,听教师问的模式中定格,如今“教师问学生答”成为了大多数教师普遍的课堂教学模式,“无问题提问”也成为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在课堂上,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问题,而他们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却消失殆尽,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呢?第二章 创造合适的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

6、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数学来源于生活,丰富有趣的生活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激疑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而且还会把知识当做一种“自我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特点进行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发现数学问题,是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数学学习,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原教材要求“画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为了能突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师选择了一个实际问题:“有一种三角形工件,标准尺寸如图,老师也做了一个,但不知道是否符合标准,如果要求你帮助教师检验,你需要获得哪些数据?由于三角形物体

7、学生比较熟悉,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热情,实现了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问题就在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觉到问题无时无刻不存在,如此便可诱发其问题意识,进而产生思考探索的心里冲动。第三章 营造轻松愉悦,探讨质疑的互动教学模式让学生敢于提问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如果不疑,那只是重复书本的只是,学生不可能有什么新鲜感,读的是“死书”,要让书活起来,就要让学生敢于提问,这就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敢问的激情。3.1 师生间保持平等,解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

8、堂氛围。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如果教师在讲台上高高在上,始终与学生形成了距离感,学生心理就可能会紧张,这又怎么敢提出问题呢?所以作为教师,当第一步踏进教室时就要把微笑带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教师的关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发展的人,要以共同学习的语气探讨问题,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室就在他们中间,也是他们学习的同伴,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教师和学生的零距离接触、才能解除学生紧张的负重心理、才能形成和谐的课堂。3.2 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由于学生自身生理、心理特点,在课堂上不向教师提

9、问的原因很多,诸如:怕提出的问题影响教学;更多的则是怕提出的问题太幼稚,让人笑话;还有的是确实不鞥发现问题,无从谈起;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及时发现了问题,要表达自己的见解也需要很大的勇气。遇到以上情况,教师不能着急,不能埋怨,更不能讥讽,要保护没位学生的自尊心,更应当有针对性点拨、诱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长此以往,学生才能敢于提出问题。3.3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或者提问问题时,有些学生的手仍举着,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出了一点问题,这些学生更是急不可耐,手越发举越高,甚至站起来,向老师请求“我来,我来”,此时发言的

10、学生往往感到压力而失去信心,这不利于创造宽松自如的课堂氛围,教师要让学生懂的尊重别人发言,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养成倾听别人说完再举手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氛围中学习。第四章 积极评价,及时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乐于提问学生从敢问到乐问是一个需要反复训练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学生有了问的机会后,教师才有可能会培养学生的乐问意识并鼓励让学生,问的深,问的妙。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追求的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这样才能让学生享受到提问的成功和快乐,从而乐于提问。4.1 培养学生质疑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

11、问和惊奇。”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使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比如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然后由教师很快的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当师生共同验证教师的判断无误后,学生就会主动地向教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很快的判断出一个多位数能被3整除的?可见学生提出这个问题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4.2 正确评价,激励学生大胆提问 对于学生的提问,首先,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去发现星星点点的智慧之火,以微笑的神态及

12、时给与积极的评价,让学生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来保持提问的热情,其次教师应该正确对待恰当处理学生的疑问,想方设法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尝试提问时,由于知识基础不一样,领悟程度不同,提出的问题也层次不一,有的问题只停留在知识表层,甚至很幼稚,教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给与肯定,然后在引导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有的问题对全班学生有帮助,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启发,以此带动全班学生学习的积极参与,因此,教师把学生的问题作为大家讨论的问题,并给提出问题的学生以鼓励性评价,是对学生最高的奖赏,教师只有恰当地处理好学生的提问,适时地鼓励、评价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在提问中

13、尝到乐趣,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热情才会越来越高。4.3 让每个学生有提问的机会 在积极评价的同时,教师应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预习时,可把问题写在练习薄上,开始上课时,让学生提问,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课后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这样,从课前、课中、课后的时间维度,保证提问时间,从书面和口头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乐于提问,与此同时,要避免为了提问而提问的现象,教育学生实事求是,有疑而问,尤其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尝试解决而不能解决的问题,真正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的精神。第五章 教

14、师示范,启发提问,提示思路和方法,让每个学生善于提问 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标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有了疑问,从敢问、乐问再到善问的递进是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断提高的具体表现。教师必须注意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多交流,多反省,多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质疑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提问,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问到要害处。5.1 示范提问,提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 有关研究表明:学生提问时善于模仿教师的行为方式,如果教师倾向于提问能增强高水平思考能力的问题,学生同样会以教师为榜样。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初始阶段,教师应把

15、着眼点集中于自己的课堂提问,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提问,吸引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并诱发学生产生一种想要自己提问供大家讨论的欲望,教师自己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问,在发现问题的方法方面为学生起示范作用,在每一堂课中,教师的提问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受到启迪,感到有法可循。5.2 交给方法,共同提高 要使学生善于提问,教师应当适时地渗透一些提问的方法和技巧,促进学生提问能力的提高,具体的方法有对比法,逆问法,猜想法,观察法等等。如:学习直减,退位减,退位减后可以让学生对比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而当有人提出新奇的想法时,让学生多问问为什么,教学可能性与

16、测量长度时,让学生充分的猜想估算等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各种提问发法,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学生有所感悟,在提问时,也能抓住问题的本质。5.3 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时,为了增强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记忆,或知识的扩展,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尤其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不懂或难懂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以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尝试提问,一定要让他们大胆的提出来,比如三角形的概念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有的学生就要问:为什么是“围“成,而不是“组”成,为什么是线段而不是射线?有的学生问426-1

17、98的简便运算时426-200+2,为什么是+2而不是-2呢?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就抓住了知识的关键点,也让同样不明白的学生恍然大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六章:总结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没有问题的数学是枯燥的,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波普尔说过:“科学只能从问题正式开始正是问题才

18、激励我们去学习,去发展我们的知识,去实验,去观察.”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有疑敢问,有疑可问,有疑善问,有疑乐问,才能达到一种不惟书,不惟师,只惟理的境界,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会学生提问的艺术,决非通过简单的指导便可完成。但是,问题是创新教育的开端,只有使问题存在于整个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使教育教学时时处处都有问题,使学生敢问、乐问、善问,才能形成“问”与“学”的良性循环,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参考文献1蔡慧琴、饶玲、叶存洪主编,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年2李秀华、高帆著, 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3许高厚主编, 课堂教学技艺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托马斯.戈登著, 教师成功的11堂课M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7年5郭香萍、李文娟主编, 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高效细节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6 袁新良,新课程研究J 2008年08期 7 黄义,数学学习与研究J 2009年09期8 黄慧云,小学数学与学生提问能力的关联度研究J 2010年25期9綦春霞主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10严永金主编,名师最能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