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公允价值应用面临的挑战会计专业论文40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73690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134 大小:3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公允价值应用面临的挑战会计专业论文40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公允价值应用面临的挑战会计专业论文40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公允价值应用面临的挑战会计专业论文40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4页
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公允价值应用面临的挑战会计专业论文40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4页
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公允价值应用面临的挑战会计专业论文40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公允价值应用面临的挑战会计专业论文40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公允价值应用面临的挑战会计专业论文40篇.doc(1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公允价值应用面临的挑战 【摘要】本文阐述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与会计职业判断的关系以及影响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确定公允价值的因素等,并提出了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建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会计环境日益复杂多变,不确定性经济事项也日益增多,而会计标准却日趋简约,尤其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赋予会计人员更多的职业判断空间。 一、会计职业判断公允价值运用的基石 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公允价值是新会计准则引入的一个全新的计量理念。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应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

2、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法律、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会计惯例等会计标准,充分考虑企业的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对日常会计事项的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应采用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即:对企业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会计一般原则的应用进行判断与选择。 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对公允价值的影响表现在: (一)公允价值的应用条件需要会计职业判断 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作了谨慎的改进,在引用上只是趋同而不是照搬

3、,并设定了较为苛刻的限制条件。比如,投资性房地产中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但应当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2.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具体准则中也对公允价值的应用作出了相应限制。这些公允价值应用的前提条件是否具备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二)公允价值的本身特征决定了会计职业判断的重要性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在公允价值计量中的重大影响是由公允

4、价值计量属性本身所决定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等都有其鲜明特点而又相互区别;而公允价值在不同情况下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计量属性,是一种多特征的交叉重合,具有非确定性和变动性两大特征。因市场交易具有可直接确认、可观察或只能估计等多种情况,很难断定公允价值本身究竟是依据现行市价还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因而会随市场交易情况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强弱而变动。 (三)公允价值的计量过程离不开会计职业判断 计量公允价值时,若不能取得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那么一般就只能通过对预期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来估计公允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会计人员对以下因素作出判断和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或在更复

5、杂的情况下,不同时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序列;对那些现金流量的金额或时间上可能变动的期望;反映无风险利率的货币时间价值;包含资产或负债固有的不确定性的价格;包括非流动性和市场不完美在内的、有时难以定义的其他因素等等。显然,此时公允价值的合理计量就有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道德水平。 二、影响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确定公允价值的因素 (一)会计法律、行政法规的不完善使会计职业判断难于执行 会计职业判断必须在准则、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但会计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不完善使会计职业判断难于执行。 1.法律、法规在实际操作中难于判断,使公允价值不“公允” 公允价值应用的前提条件是否具备在一

6、定程度上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例如会计人员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 判断:新会计准则规定: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2)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从这两个条件中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获取应该是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进行的,它要求参加交易的各方必须充分了解市场情况,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应尽可能地缩小,任何商品或要求权的市场价格都可以公开查阅,并据此确定交易的价格。由于我国市场的现实情况,会计人员取得准确的公允价值仍然

7、是一挑战。中消协近日发布的全国城镇消费维权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假冒伪劣产品、虚假广告、房价过高被列为消费领域最突出问题前三位。房价过高问题主要体现在商品房信息不透明、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等等。这份调查报告说明会计人员在现实经济环境中,在取得房地产信息方面存在很多的困难,这些将直接影响会计人员的判断。 2.法律不健全、监督不到位使合理运用职业判断遇到障碍 在公允价值的应用过程中,会计信息是否更为相关、更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都需要会计人员的准确判断,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法律不健全、监督不到位给会计人员利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舞弊留下了操纵的空间。作为对国有企事业进行监督的国家机构,证监会、国

8、家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监督是有限的。他们往往只进行不定期的抽查,而且稽查力量很不充分、惩罚轻,给利用公允价值造假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留下了施展的余地。作为对企业进行监督的社会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着对企业向外公布的会计信息的重新认定工作。但是有一些事务所在利益面前丧失了应有的职业道德,成了所审企业的同谋者,使得公允价值的运用又多了一层障碍。 (二)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使公允价值难于判断 目前,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未流通股和国有股占主要份额,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会造成经理层的权限过大,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法定权限受到限制,甚至受制于经理层,使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公司治

9、理结构缺陷对会计职业判断“公允性”产生影响的主要表现为:审计人员独立性的缺失。目前,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将审计人员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公司审计业务涉及三方:委托人(股东或董事会)、受托人(事务所)和第二人(公司经理)。由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经理权力过大,致使董事会被架空,所以审计业务的委托人实为公司的经理,加上股东会和董事会决定审计费用的权力又被经理控制,于是就出现了经理自己出钱委托审计机关审计自己的矛盾情形。在这种情形下,经理完全可以通过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事务所和控制审计费用的方法制约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活动,使审计活动部分甚至全部失效,达到了庇护不良会计行为的目的。 (三)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使会计人

10、员运用职业判断确定公允价值面临挑战 公允价值对多种计量属性择用的最终结果就是会计信息的披露,而会计人员对信息披露的是否准确、真实,首要问题就是必须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即信息披露应当面向市场所有参与者,而不仅仅只是某些集团或个人。信息的供给者与需求者在会计信息市场上也应处于对称地位,否则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甚至无效,从而影响会计人员准确的判断。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企业管理当局作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同时又是信息的内部使用者,相对于外部使用者而言更具有信息优势。企业管理人员可利用这种优势对会计报表粉饰和美化,有一些内部的财务信息如:公司发生重大的亏损、资不抵债、公司受到财

11、税部门的重大处罚等,这类信息公布之后必将有损公司的形象,甚至使上市公司的股价大跌,所以公司也不愿意提供这一类信息。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使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来判断公允价值面临挑战。 商业银行实施新会计准则的难点与对策 【摘要】本文根据新旧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对商业银行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以期将新会计准则的精髓运用到会计实践当中,完善银行的内部治理,实现质量、效益、规模协调的发展。 新会计准则吸收了国际会计准则的成果,引入了公允价值、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实际利率的概念,改变了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减值准备的计算方式,并对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资产转移和套期保值的确认和计量作了明

12、确的规定,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在国内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其真正的实施工作将任重而道远。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新会计准则实施可能给银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商业银行在实施新会计准则过程中,获取市场数据的能力、会计从业人员的执业能力、特殊业务的处理等因素均为会计实务增加了操作难点,影响了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和实际利率的选择,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为此,商业银行必须从风险管理、流程与系统、员工素质等多方面采取有效的办法应对,才能化解难题,使新准则的实施成为商业银行提高增收创利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新旧会计准则在实务操作中的主要变化 新会计准

13、则体系与银行最相关的准则分别是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和金融工具列报,这四项准则各有侧重、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新准则在资产和负债的分类方式、衍生金融工具核算、金融资产转移和套期保值的确认和计量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对目前银行实务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公允价值、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实际利率的引入和使用以及对银行减值准备与利息收入的影响。 (一)引入了公允价值、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实际利率的概念 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核心,公允价值的应用使资产和交易得到了公允的反映;新准则规定,利息收入按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债券投资的折价、溢价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取消了按

14、平均年限法进行摊销的方式,使资金的时间价值得到体现;对贷款减值准备的核算引入了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和实际利率的概念,并规定: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应当按照该金融资产的原实际利率折现确定,并考虑相关担保物的价值。 (二)减值准备按“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确认 为准确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五级分类法”改为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并减少了计提范围,如交易性短期投资不计提减值准备。准则规定,非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减值准备计提额的影响,商业银行无法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但也为不良贷款余额及新增额发生异动提供了可能。 (三)贷款利息收入按摊余成本与实际

15、利率计算 新会计准则规定,金融资产应按照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用实际利率代替合同利率,彻底遵循了权责发生制原则。对于一笔应计贷款,贷款的摊余成本可能与贷款本金不一致,实际利率与合同利率也可能不一致,而对于一笔非应计贷款, 原准则将不再确认利息收入;但在新准则下,该笔贷款的摊余价值可能不为零,仍需按照实际利率确认利息收入,对于已发生减值的贷款,由原来的合同利率改为按实际利率计算确认利息收入。 二、商业银行在实施新会计准则过程中的难点分析 新准则的实施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计量更加准确、真实,金融信息的可比性更强、透明度更高,但在现有条件下,新会计准则将面临诸多难题,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风险管理

16、水平,需要商业银行从多方面加以改进和总结,以求正确实施新会计准则,防范各种风险。 (一)获取市场数据的能力影响了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和实际利率的选择 公允价值是新准则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大的难题。对于公允价值的确定,新会计准则采取了两个层次的原则。1.如果存在活跃市场,则活跃市场中的公开市场报价是公允价值最好的计量基础;2.如果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企业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引入,对习惯于历史成本核算的银行业会计系统是不小的压力,新会计准则要求商业银行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时,必须有确实的理由、事实或依据,但商业银行提供的理由、事实或依据包含人为的主观分析和判断,

17、影响了这部分收入或损失的真实性或合理性。而且,公允价值的引入,对商业银行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债券投资类产品的“盯市”要求大大提高,商业银行需要实时反映两大类产品公允价值的波动,但目前我国金融产品的交易市场还很不成熟,尤其是衍生金融产品才刚刚起步,金融产品公允价值的取得将存在较大的困难。 因此,如何合理设计公允价值的获取方式,并确保公允价值的准确性是一个难点,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相关人员的专业判断。对于没有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必须通过估值技术实现,而在较短时间确定适当的估值模型难度较大。 信贷资产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和实际利率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信贷资产质量的评价和利息收入的

18、确定,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测算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大多未收取手续费,贷款实际利率与合同利率几乎相同,因而尽管新会计准则与原准则存在差异,但对于商业银行贷款利息收入方面的影响不大,但从长远看,随着商业银行财务顾问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收取的手续费率相应提高,实际利率与合同利率的差距将加大。 (二)会计从业人员的执业能力可能加大操作风险 新准则的规定是原则性的,而且非常复杂、不易理解,大量业务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新准则在实务操作方面尚无明确的指引。如,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实际利率如何取得,未来现金流量如何测算等等,这既给会计人员带来很大的操作弹性,又增加了准确、一致进行业

19、务核算的难度,甚至会出现同一业务而会计处理完全相反的现象。 公允价值大多数情况下不能直接获取,需要采用其他信息和估值技术进行估算和验证,特别是非市场化资产的价值确定完全依赖银行的内部模型,使人为操纵计量结果的可能性大为增加。另外,证券化资产等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的非技术判断、关联方交易以及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由于人为因素的存在,都会加大其操作风险。 (三)特殊业务的处理为会计实务增加了操作难点 新准则涉及大量条款及特殊业务和特殊情况的处理,为实务操作增加了诸多难点,且许多解决方案必须要凭借现代科技手段才能及时、准确地完成。如贷款的后续计量,应按期对借款计提利息,应收利息仍按照贷款本金和合同

20、利率计算,但利息收入按照资金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应收利息和利息收入的差额作为贷款价值变动调整摊余成本。其实务操作的难点是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的确定,首先是摊余成本,可以按照“贷款摊余成本=贷款的初始确认金额-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减值”的公式计算;其次是实际利率法,实际利率就是将贷款未来合同现金流量折现成贷款初始确认金额的利率,如果贷款合同属于定期计息且本息预计可正常收回的,则合同利率可以视同实际利率,但对于到期还本付息的贷款以及存在减值、欠息的贷款,这就需要使用现值公式推算实际利率。银行的贷款笔数很多,如果不由计算机自动处理,工作量大,且准确率难于保证。此外,相关摊余成本、减值等信息也

21、只能由计算机系统进行记录。 三、有效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对策 新会计准则以公允价值为导向,通过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设计合理的业务流程,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库,增强防御风险的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以适应与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国际同业的竞争。浅谈对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认识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4-6 22:03:52浅谈对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认识这篇精彩文章由范文之家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相关责任,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范文之家将坚持免费到底,每日为您更新更多与浅谈对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认识一样优秀的免费精品文章,敬请随时关注范文之家,您的支持

22、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摘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中有关专项资产减值规定的基础上,对规范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做出了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定。 一、专门制定资产减值准则的意义 我国现行的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是由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的会计准则分别规范的,虽然强调了企业应该合理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但对于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计量方法以及披露方式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造成不同企业间对不同资产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方面存在差异,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和相关性,也为企业调节利润、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方便。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统一规范了各项资产减

23、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特别是第十七条“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的规定,减少了企业管理当局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和盈余管理的空间,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 准则第三条列举了不适用该准则的八项减值情形,即:存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的金融资产和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的减值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除这八项外的资产减值,均应按该准则规范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这些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

24、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权益法核算的对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建筑物和土地使用权以及生产性生物资产等。 三、如何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 针对会计实务中资产减值涉及的各种复杂情况,准则单列了资产组和商誉的减值处理,但在本质上,所有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都是通过“三个步骤”进行的,即先判断资产减值迹象,再确定可回收金额,最后确认减值损失。 (一)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 该准则规定,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是否必须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应当首先取决于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并给出了7种作为判断标准的迹象,只要符合其中一项,就应当进行下一步骤估计资产可回收金额。但准则同时强调指出,因企业合并所形

25、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其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二)可回收金额的计量 对资产的可回收金额,准则规定“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这里给出了两个重要的金额,即销售净价(公允价值-处置费用)和使用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也就是说,需要通过同时确定销售净价和使用价值才能确定可回收金额。 1.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销售净价)的确定。准则分列了三种不同的情况,关键在于“公允价值”的认定基础:是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买方出价,还是不存在销售协议和资产活跃市场情况下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

26、交易价格。 2.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准则规定“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实务操作中关键是明确以下三个要素:(1)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资产持续使用过程的现金流入-必要的现金流出+资产寿命结束处置时的净现金流量。(2)使用寿命,除非能证明更长的期间是合理的,预计的未来现金流量最多涵盖5年,并且其预测基础是经企业管理层批准的最近财务预算。(3)折现率,强调的是反映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如果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时已考虑了资产特定风险,则利率不重复考虑,即资产的特定风险不能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

27、中同时考虑。 需要注意的是,准则同时给出了无须同时考虑这两个金额的情况:第七条规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只要有一项超过了资产的账面价值,就表明资产没有发生减值,不需再估计另一项金额”;第八条规定“企业无法可靠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应当以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其可回收金额”。 确定可回收金额后,与资产账面价值相比较,以判断资产是否发生减值。如果资产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再进行第三步骤,确认减值损失。 高新技术企业支出的会计处理比较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4-6 22:03:50高新技

28、术企业支出的会计处理比较这篇精彩文章由范文之家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相关责任,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范文之家将坚持免费到底,每日为您更新更多与高新技术企业支出的会计处理比较一样优秀的免费精品文章,敬请随时关注范文之家,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摘要】本文通过对新会计准则实行前后,R&D支出不同会计处理规定和效果的比较,揭示了改革的必要性和新规定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技术创新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确立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发展的路径,必须依托企业的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简称R&D)投入。 一、问题的提出 R&D(Resear

29、ch and Development)指的是“研究与开发”、“研究与发展”或者“研究与试验性发展”。它是为了增加知识总量,探索新知识的应用而进行的创造性工作。 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先进性和产品创新性特点决定了它与R&D支出有着天然的联系。世界著名的高科技投资专家麦克莫菲认为,研究与开发费用至少应占高科技企业营业收入的7%(见高科技选股策略)。而西方国家SIC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则认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的比例应高出普通制造业的5倍,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的比率应高出一般企业的10-12倍(王少豪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中信出版社,2002.2)

30、。按照国际经济与合作组织(DECD)的规定,R&D投入占销售收入比率达8-10%的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美国商务部则将R&D投入的年增长率作为衡量和比较的基础,规定R&D投入的年增长率达到5.8%的企业即为高新技术企业。我国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条件和办法中则明确规定:企业每年用于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应占本企业当年总销售额的5%以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R&D形成的技术资产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资产。因此,如何在会计上更加科学地核算和报告R&D支出,是予以费用化还是资本化?对企业和投资者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是当前会计界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旧会计准则的处理

31、规定及其缺陷 2001年实施的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中对R&D支出是这样规定的:“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在RD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借款费用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按照这一规定,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对R&D支出的处理全部实行费用化方法,或者为形式上的资本化而实质上的费用化,因为企业的绝大部分研发支出都花费在了研究阶段。应当说,这种规定是针对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企业利润操纵现象严重、中介机构公信力差等情况和诸多技术难题做出的安排,它更加符合谨慎性原则要求,可以让企业及时收回投资

32、,而且核算简单,便于会计人员操作。但对于RD支出较多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R&D支出全额费用化的处理方法却存在许多缺陷,具体分析如下。 (一)全额费用化违背客观性、相关性和一致性等会计原则 R&D支出信息与企业的经营战略和未来发展潜力高度相关。如果采取全部费用化的处理方式,必然使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经过长期努力研发成功的无形资产在财务报表中得不到客观、真实的反映,资产负债表中所披露的仅仅是依法申请取得无形资产时发生的注册费和聘请律师费。特别是对于那些保密性强、能给企业带来巨额利益的无形资产,如自创非专利技术,企业出于保密考虑很少去注册,也就没有作为无形资产核算。因此,企业会计账面上反

33、映的无形资产的价值远远低于其实际价值。这既不符合客观性会计原则,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真实成本和企业的实际财富,又违背了相关性会计原则,不利于外部投资者充分了解和评价企业的发展前景,正确进行投资决策。 此外,对于同样的无形资产,因取得途径不同而使确认、计量的入账价值不同,背离了会计的一致性原则。当企业从外部购入无形资产时,按实际支付的价款确认为成本入账,而当企业自行研发取得同样的无形资产时,只能以注册费和聘请律师费确认为成本入账,大量的研究开发费用则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显然会使同一种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发生较大差异。处理标准和方法的不一致,必然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比。 (二)全额费用化阻碍企业正常的投资

34、活动 当企业以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时,由于其账面价值只包括很少的申请费用,不能客观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由此很可能导致投资企业在双方确认公允价格时吃亏。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投资企业往往会采取“曲线”投资的战术,即先把无形资产卖出,再按照其目标价格买进,使目标价格成为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后再进行投资。这种做法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投资活动,而且增加了交易费用,虚增了企业的营业收入。 (三)全额费用化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只有持续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开发活动,才能保证这些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的优势。对R&D支出实行全额费用化处理,结果必然是高估企业当期的费用成

35、本,降低企业的利润水平,扭曲企业的整体价值,影响企业的公众形象。如果投资者对企业利润高低的原因判断不清,很可能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对企业失去兴趣,使企业的筹资和融资活动受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进而制约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将R&D支出全额费用化与我国大力扶持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政策是背道而驰的。反之,如果将企业的R&D支出予以资本化而不是费用化,计算的企业盈利无疑会更高一些,当前证券市场上被认为过高的市盈率相对会趋于合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将会有所缓解,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就会相应提高。 新旧会计准则下的股东权益差异引起的思考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来

36、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4-6 22:03:49新旧会计准则下的股东权益差异引起的思考这篇精彩文章由范文之家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相关责任,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范文之家将坚持免费到底,每日为您更新更多与新旧会计准则下的股东权益差异引起的思考一样优秀的免费精品文章,敬请随时关注范文之家,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摘要】本文关注2006年度一个上市公司、两张财务报表的特殊现象,从新旧会计准则计量基础不同的角度出发,剖析了出现股东权益差异的内在原因,评价了新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先进性,同时指出了其不足之处。 财务报表是中小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主要途径

37、。通过财务报表的披露,上市公司向投资者展现了其年末财务状况以及一年来的经营成果;投资者则根据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状况决定其投资决策,决定是否继续持有其股票或是否在各个上市公司之间转移资金。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的一整套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随着新准则的发布,沪深交易所同时发布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6年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国上市公司在披露2006年度的财务会计报表时,不仅要按照旧的会计准则披露其财务信息,而且要结合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及自身业务特点,在2006年年报全文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部分,详细分析并披露执行新企业会计准

38、则后公司可能发生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及其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笔者特别是投资者最关心的是“股东权益”这一块。这就出现了一个上市公司,两张财务报表的现象。 随着2006年年报的一一报出,笔者发现,有的公司按照新旧不同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报表反映的股东权益相差并不大,有的公司却有天壤之别,表1就是几个不同的实例。 截然不同的结果使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有了疑惑。因此,弄清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所在,并正确理解之对投资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新旧准则下股东权益差异的根源不同的原则 一般来说,对于同一个上市公司,在2006年12月31日所拥有的资产与负债是确定的,那么,用资产减去负债所得到的股东权益

39、也应当是确定的。现在的情况是,用新旧两个会计准则编制的报表产生了不同,原因无疑在于两个准则在计量公司的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时所遵循的原则不同。 旧会计准则的精髓是历史成本原则。会计历史成本原则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按其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所谓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实际成本核算原则要求对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项目的计量应当基于经济业务的实际交易价格或成本,而不考虑随后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则以公允价值为核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

40、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特定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它的最大特点是熟悉情况的双方在公平交易中形成的。而公平交易是指没有关联的各方在公开市场上所进行的交易。公允价值是一个现时的、面向市场、强调公开、公平的价值形态。 新旧会计准则所遵循的计量基础的不同,正是导致得出不同股东权益的原因所在。 二、新准则公允价值计量之先进性 如果不是由于旧准则存在固有的缺陷,跟不上经济环境的发展步伐,那么,新会计准则也就没有产生的必要性了。可见,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新准则有进步之处。其进步之处,又集中体现在其公允价值计量的亮点之上,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决策有用性 在旧准则下,遵循的是历史成本

41、原则,反映的是资产购置时的价值,并且无法反映未实现利得或损失,对投资者目前的决策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然而,上市公司的投资者最迫切希望了解的是资产目前的真实价值,而非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的引入能够不断反映现实中变化了的资产价值,维护企业的实物生产能力,反映企业的真实收益,在这个投资者更换频繁、物价时刻有变动的时代,公允价值计量在决策上更具有实用性。 (二)更符合配比原则 旧会计准则下的财务报告对于因市场价格或预期价格发生变化导致的资产持有收益不予确认,这种做法虽然符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但导致了现行收益表中的收益构成未涵盖企业在会计期间的全部收益,却确认了可能发生的全部损失,收入与费用没有配比。 采

42、用公允价值计量,这种现象就可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公允价值计量下,收益是现时收入与按公允价值计算的成本费用配比的结果,因而更能体现配比原则。 数学、统计和会计的记录模式探析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4-6 22:03:45数学、统计和会计的记录模式探析这篇精彩文章由范文之家收集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相关责任,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范文之家将坚持免费到底,每日为您更新更多与数学、统计和会计的记录模式探析一样优秀的免费精品文章,敬请随时关注范文之家,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摘要】数学、统计和会计都是定量描述的方法论学科。本文拟就学科的本

43、质、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和记录模式的异同等方面的问题作了初步探讨,以期构造出一个理想的一体化记录模式。 一、数学、统计和会计引论 数学、统计和会计都是定量描述的科学。数学是研究一切可能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方法,主要用以揭示和描述现实世界或数学自身的抽象世界所具有的各种结构;统计则是对从调查或其它来源所取得的数据加以描述或解释的科学,它揭示了客观世界所具有的规律性和特征;而会计则是通过特有的账户机制来反映业务交易中客观存在的两权关系或经管责任。它是现代经济社会中非常重要的通讯工具,揭示了交易事项的经济本质。 二、数学、统计和会计方法的特点 (一)数学方法的显著特点 原理的抽象性、计算的精确性、推理

44、的严密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这些特点在数学自身的发展和应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有人对数学的作用做过这样的评价:“没有数学,全部现代科学技术都是不可能的”。这也许有点夸大,但在现实世界中,数学的应用状况也确实如此。即使是人们认为的与数学关系不大的社会科学如历史学、经济学、心理学等也在越来越多地运用数学工具,并逐渐成为一种研究趋势。在科学史上,许多科学发现就是由纯数学推演的结果。例如,海王星于1846年在数学计算的基础上被发现;英国的麦克斯韦用纯数学的方法概括出由实验建立起来的电磁现象规律为一定的方程形式,然后,从这些方程式中推导出存在着电磁波,而且这种电磁波应该是光速传播的结果,并以此为

45、基础提出了光的电磁理论。其后,该理论得到论证并获得全面发展。 (二)统计方法的显著特点 统计方法一般多适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因为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对社会科学认识的精确性要求不是太高,并且在很多场合,统计方法是惟一能够获得结果的方法。社会科学中的许多问题只能通过统计的方法来解决,而不能通过数学的方法得到结论。 1.统计方法是从事物外在的数量表现上来研究问题的,不涉及事物“本质”的规定性 也就是说,统计方法是从试验或观察的结果来看待问题的结果,而不回答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统计方法的这一特点划清了统计学和其他专门学科的界限。比如,在遗传学、医学等学科中大量使用统计方法,但统计学绝不能代替这些专门的

46、学科,而是有助于这些专门学科的一种辅助性工具。事物的本质究竟如何,必须依靠专门学科的研究才能下定论。由于事物的本质一般都隐藏得很深,它不时地在一些场合下有所表现,通过统计的眼光就有可能透过纷繁的数据而发现某种规律性的东西。这种表面上的数字规律,可以作为专门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科学史上有大量这方面的例子,如遗传规律、经济规律和人口规律等,这充分说明了统计方法在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性方面的积极作用。 2.统计方法是利用部分来推断总体的 统计方法的这一特点把统计方法和数学方法区别开来,把日常的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区别开来。统计方法的使用涉及到许多数学工具,并且其原理要依靠高深的数学来论证,但其核

47、心却体现在利用部分推断总体上。假如要比较圆形板甲和乙面积的大小,量得甲的半径为1.558米、乙的半径为1.556米,如果测量绝对准确,根据圆的面积公式S=r2就能计算出结果。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的,而不是用统计方法解决的,因为人们已掌握了与问题有关的全部信息,不存在用部分推断总体这一情况;假若对一次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产生怀疑,而且两者的面积之差又很小,为了增加可靠度,将甲和乙的半径各量100次,算出甲和乙面积百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以此来决定两者的面积之差,这就是典型的统计方法。测量次数愈多,平均数就愈可靠。要绝对可靠,只有测量无穷次求平均,才能掌握问题的完全信息。无穷次测量的结果构成一个整体,那100次测量就只是整体的一部分。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用部分推断总体的一个最好例证。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就能得到真实的结果,只有通过大量的观察才能获得。又如,某班50名同学统计课的考试成绩表现为50个数字,要逐个搞清,然后算出其平均数。从严格的统计学观点看,这算不上用到了什么统计方法,只是做了一些简单的计算就得到了确实的结果。这类日常的数据工作,虽然在习惯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