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公教育申论最后预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公教育申论最后预测.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针对2011年12月5日国家公务员考试第一部分 最新信息 根据最新信息及中公教育最新研究成果,今年国考阅卷环节具备一些重要特点,这些特点对我们的答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亲爱的中公学员们,我们必须知晓这些特点并指导我们的答题。这些特点表现为: 第一,掌握国考申论阅卷的评分公式:结构分(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有结构分,下文会分析)+采分点得分字数扣分错别字扣分其他扣分(有的无其他扣分)=实得分。其中,3个错别字扣1分,最多扣2分,每超50个字扣1分,最多扣3分。 第二,如果题目要求中有“准确、简明”表述,一般要求直接概括要点即采分点,即要多提不同的新的关键词,不要谈多余内容,否则会浪费得分机会。同时在
2、“准确、简明”要求下,一般直接罗列要求即可,不用考虑结构或者逻辑思路。 第三,国考题目的采分要点有增多的趋势,以一个15分的概括为例,以前一般为5个采分点,现在可能会增加至7个,所以中公学员一定要多总结要点,不能掉以轻心。 第四,如果题目要求中有“条理清晰”或“有条理”,这是比较可怕的,这道题目一般至少含有515分的结构分。这种结构最常用的就是“总分”、“总分总”、“先宏观再微观”、“现状、原因、效果”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具体的结构一定要结合要求的具体形式具体分析,不要僵化,比如“调查报告”、“建议”、“发展规划”都有各自较确定的结构。 第五,申论的所说的“申而论之”,千万不要“申而
3、论它”,不要盲目拔高论点,要扣准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即便要超越进行引申,也不能超出材料主旨所规定的范围。这告诫我们不能动不动就“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瞎联系,一定要紧扣材料主旨,在这个基础上提炼主题。 第六,文风切忌“假、大、空”。 如何避免假、大、空呢?就必须贯彻的三贴近、三结合原则,贴近具体问题实际、贴近社会实际、贴近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使作答思维在符合题意要求的前提下,同自己的切身认识紧密结合,同材料中的具体事例和观点论述紧密结合,同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理论和政策紧密结合。要站在一名拟任职干部、一名机关工作人员的立场上,代入角色,切实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作为公务员应该
4、怎么想、怎么做,并援引材料和背景知识中的理论、事实论据来支持,才能使文章的内容真切、丰满、充实,与假大空相对立。 第七,文章最重要的是题目的拟定,这基本决定了分数的一半。拟题一定要结合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进行申发论述,不能就事论事,也不能瞎联系。一般必须体现鲜明的观点。 以下是一些题目示例: 1. 行稳致远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 发展之变谈科学发展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 忘了立身之本 3Q将争无可争 4. 管好“县官”让执政治国更给力 5. 应对流动性是抑通胀根本所在 6. “直通中南海”实现畅达民意新突破 7. 新“上山下乡”还要按规律办事 8. 没有公开透明就没有政府的公信力 9
5、. 在新的舆论格局下媒体当更有作为 10.光靠红头文件管不住择校费 11.利益诉求复杂化让群众工作更显重要 12.医疗改革不是买卖医院 13.科学战略规划凸显中国发展之特色 14.逆势加息源于自信更源于决心 15.化解矛盾不能总靠“青天大老爷” 16.电价调整岂能轻言“人人受益” 17.社会福利要向税负水平看齐 18.改革创新是中国发展的不竭动力 19.改革开放再次出发 20.质疑需要理性和善意 21.“饭碗”独立才能更好为工人维权 22.文化遗产商业开发之风该刹车了 23.根绝号贩子还要靠分配好医疗资源 24.对“世界第二”多些清醒少些菲薄 25.应对气候变化需化为全民意识和行动 一定要学习
6、这种拟题的思想,千万不要死记硬背。第二部分 重要考点预测一、发展现代工业 1、背景链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和支柱地位在较长时期内不会改变。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主体,为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信息化为我国在高起点上推进工业化提供了动力。 2、标准表述 在新的发展环境条件下,要实现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目标,就必须
7、居安思危,保持清醒,以战略的眼光认真审视未来中国工业发展中面临的以下突出矛盾和问题。 3、存在问题 一是,区域产业同构引发的资源低效率配置。 二是,重化工业中落后产能引发的高能耗及高污染现象严重。 三是,信息化成本过高、“两化融合”的关键技术障碍有待突破。 四是,“中国制造”依然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 五是,产业组织结构体系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六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没有形成协同发展机制。 七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八是,现有人力资本结构无法满足产业升级需要。 九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4、原因分析 第一,地方政府间竞争和重复建设的影响。中国能够在
8、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条件下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竞争。产业同构是要以牺牲资源配置效率为代价的。由于各地区都发展类似或者相同的产业,必然在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方面形成激烈的竞争,而大量的重复建设必然带来资源的低效率配置。 第二,重工业化的粗放和外延发展特点。中国重化工业化的推进方式具有明显的粗放型和外延式特点,由此造成的后果是,重化工业资源消耗高、环境破坏严重的负面影响被迅速放大。 第三,国际分工限制和自主创新滞后的影响。中国加入国际分工、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在于较低的要素成本,这其中包括了较低价格的劳动力、较低的资源环境成本等。然而,在劳动力和资源环境成本低等传统比较优势逐
9、步减弱的情况下,新的以技术为主导的竞争优势还没有形成,“中国制造”依然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中国战略性产业依然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其核心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突破。 5、对策措施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改造提升制造业。制造业发展重点是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 第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
10、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强做大。 第三,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第四,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推动能源
11、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加快新能源开发,推进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加强电网建设,发展智能电网,完善油气管网,扩大油气战略储备。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 第五,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发展和提升软件产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地理、人口、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
12、和管理能力。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二、发展现代农业1、背景链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发展现代农业,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繁荣农村经济的首要任务。近一个时期以来,各地区从自身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工作,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2、问题概括 农业经营比较分散、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业效益低,总体农业基础仍然脆弱。 3、面临困难 一是农业比较效益低,难以吸引资金投向农业;社会上的资金多数投入二、三产业,
13、这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是有的地方往往是以牺牲粮食生产为代价发展现代农业,显然这与确保粮食安全是相矛盾的。 三是我国农户土地规模小,农民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这是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素质较低。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不断增多,从事农业生产的绝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和未成年人,这远不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4、有利条件 一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巩固和不断完善,极大地保护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是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三是中央强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
14、,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日益完善。 四是大量农民转移进城,为推动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也扩大了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空间。 5、总体思路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此,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在城乡统筹中不断夯实农业基础。 二是坚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 三是坚持把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作为提高质量和效益的根本途径。积极推进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确保总量
15、平衡和品种结构平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四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建设,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加大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促进资源高效永续利用。 五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撑。依靠高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用先进技术装备农业,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培育优质、高产、安全的农作物新品种和健康、专用的动物新品种,依靠科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质量效益。 六是坚持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在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中提
16、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保障国内供给和产业安全,提升我国农业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6、对策措施 我们要从我国国情和农业发展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强化政策措施,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 首先,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要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重点,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施最严格保护;建立和完善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机制,调动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其次,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幅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强
17、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强化技术集成配套,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 再次,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要大力推进人才强农战略,强化农民职业培训,着力培育一大批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同时,多渠道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发展种养业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最后,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大力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加快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带;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种养,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大投入力度,研发、推广先进适用设施农业技术,支持企业和农户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发展无公
18、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培育一批国内外公认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7、参考范文 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业兴、人心稳、天下安 胡锦涛同志在河北考察农村工作时指出,农业始终是我们国家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发展现代农业,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繁荣农村经济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已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连续几个中央一号文件的落实,更是为农业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但农业经营比较分散、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农业基础仍然脆弱。落实胡锦涛同志的要求,推动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进一步构筑农业兴、人心稳、天下安的基础,是“十二五”时期一项战略课题。 管子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
19、民。”要想国家安定兴盛,必须让人民生活富裕;而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城市居民收入水平高于农村居民,农民从改革发展中受益较少。而农村居民仍然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对整个国家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要让农民更加富裕、对生活幸福程度更加满意,从而使占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民成为我国社会稳定的支撑力量,就要针对问题症结,解决好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效益的矛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此,须把握好以下
20、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在城乡统筹中不断夯实农业基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不断加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力度,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借助工业化、城镇化的力量推进农业现代化,逐步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二是坚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农田小型水利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尤其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坚持把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作为提高质量和效益的根本途径。积极推进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确保总量平
21、衡和品种结构平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四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建设,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加大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促进资源高效永续利用。 五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撑。依靠高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用先进技术装备农业,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培育优质、高产、安全的农作物新品种和健康、专用的动物新品种,依靠科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质量效益。 发展现代农业,还要突出重点,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有五大主要特
22、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商品化、产业化。优势特色产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产业支撑。通过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现阶段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加快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促进农业效益提升、农民增收和富裕,一定会带来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在繁荣稳定中开创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三、加薪潮与产业升级 1、背景链接 今年以来,受“富士康事件”的影响,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陆,一场劳工加薪潮正席卷华夏大地。各地普遍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各类企业也纷纷大幅提高员工工资。劳动力成本增加。 2、原因 企业给员工大幅度加薪,从国家层面来讲
23、,目标是把中国从一个欠发达国家提升为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要达到现在发达国家的水平。 当前,开始出现民工荒,劳动力出现短缺现象,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经济在升级,靠低工资、拼资源的生产方式越来越没有竞争力,另一方面是中国的人口结构由于计划生育而发生相当突然的变化。 面对这一事实。应对的办法只能依靠专业升级,减少劳动力的使用,靠技术和创新提升企业的附加值比例。这是中国走向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 3、存在困难 工资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当前看要过“三关”: 一是民营企业关。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资本属私人所有,有可能拒绝实施工资增长。 二是垄断企业关。通过资源垄断等非劳动因素获得巨额利润的垄断企
24、业,其员工的平均工资早已大大超过其他行业的平均工资,如果继续上调工资将扩大收入差距。最终很可能导致更大的分配不公。 三是物价关。伴随收入增长,有可能产生物价“倍增”,事实上将抵消甚至恶化低收入者的生存状况。因此即使大部分人实现了工资倍增,如果衣食住行的基本物价得不到有效控制,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4、对策措施 按照包容性增长的要求,以提高劳动者收入为杠杆,健全和落实保障体面劳动的制度措施,实现劳动者生活更有尊严的目标,不仅会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而且必将为产业升级助力,为我国产业结构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开出一片新天。 首先,要以工资水平上升作为推动产业结构由低端向高端转型的动力。 其次,要把用人成
25、本抬升作为促进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的能量源泉。 最后,要使加薪潮成为吹响消费社会到来的号角。 5、可引用的警句和权威论述: 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胡锦涛 我们应该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坚持发展经济,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加社会财富,不断为全体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创造物质基础。 胡锦涛 我们应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
26、”。 胡锦涛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社会充分就业是让更多人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 胡锦涛 要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施相应的财政、金融、产业等方面政策,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面向所有困难民众的就业援助长效制度,完善就业与社会保障的联动机制,促进体面劳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胡锦涛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温家宝 不仅要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的“蛋糕”做大,也要透过合理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 温家宝 凡治国之道,莫先富民。 管子治国 安民之本,在于足用。 淮南子诠
27、言训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贞观政要君道 【原文】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出处】战国荀况荀子君道 【释义】国家的执政者若不能爱护民众,不能施利于民众,却要求民众亲近、爱戴自己,是办不到的。 【原文】古之善政者,贵于足食;欲求富国者,必先利人。 【出处】五代张昭远等旧唐书韦坚传 【释义】古代善于管理国家的人,重要的是使百姓免除饥饿;要想使国家富足的人,首先必须要让民众得到实惠。 6、参考范文 让加薪潮为产业升级助力 今年以来,受“富士康事件”的影响,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陆,一场劳工加薪潮正席卷华夏大地。各地普遍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28、各类企业也纷纷大幅提高员工工资。劳动力成本升高对于中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理应让加薪潮为产业助力,使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进入一个新天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由于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构成的低成本竞争力,在外贸出口中功不可没。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进口萎缩导致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需衰退,且人民币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单纯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已经不再。同时,广东富士康、本田等企业的劳工涨薪风潮表明,提高劳动力价格、提高工人收入,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以往我国劳动力成本虽低,但也导致了企业惰性,自主创新缺乏内在动力,“中国制造”的技术水平和附
29、加值含量始终低位徘徊,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始终处于低端;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劳动者收入不高、增长过缓,极大制约了占人口主体的工薪阶层购买能力和消费意愿,使得消费长期不旺,内需始终无法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十二连跳”的血泪事实表明,长期建立在血汗GDP和劳动者高产出、低收入基础上的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面对以高新技术应用为特征的激烈竞争,低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利润率的竞争方式,也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突破,中国劳动力价值低廉的局面必须改变。一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提出让人民生活更有尊严、体面劳动、包容性增长等理念和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顺
30、应了时代需要和人民呼声,也为劳动者收入增长和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契机。 按照包容性增长的要求,以提高劳动者收入为杠杆,健全和落实保障体面劳动的制度措施,实现劳动者生活更有尊严的目标,不仅会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而且必将为产业升级助力,为我国产业结构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开出一片新天。 首先,要以工资水平上升作为推动产业结构由低端向高端转型的动力。根据日本的经验,在“刘易斯拐点”出现之后,适时调升工资水平,将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普遍提高,如上世纪70年代日本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速达到了10%。要以此为动力,产业结构和制造业内部结构转型,使制造业由低端向高端发展,劳动密集型
31、产业向技术密集型递进,低等级服务产业向高层次服务业跃升。 其次,要把用人成本抬升作为促进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的能量。要通过工资增长、成本抬升,倒逼企业强化生存危机意识,探索新的发展方式,加大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提高“中国制造”的科技含量、激发创新意识、改善管理方式,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环境。 最后,要使加薪潮成为吹响消费社会到来的号角。加薪意味着工人收入水平的上涨,意味着社会财富公平分配的推进,直接收入的增加必然导致占中国社会主体的工薪阶层消费能力的提升,为市场中流动的数量庞大的产品和有着过剩之虞的生产能力找到出路,使大量生产能力消化在国内。不仅将推动内需转化为我国
32、经济发展的主动力,而且将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反过来促进出口的理性增长,实现内需外需的平衡,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构筑坚实的基础。 面对加薪潮的冲击,我们不能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加薪、收入增长,吹响了中国消费社会到来的号角,必将为经济转型助力;劳动报酬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不仅将使劳动者生活得更加富足、更有尊严,也必将成为中国进入包容性增长时代的先声,使我们迎来一个包容性更强的和谐社会。 四、节能调控 1、背景链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2010年2月22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关于实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
33、放行动目标问题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气候变化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只能在发展中正确应对和不断推进。大力做好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工作,大力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2、存在问题 一是政府部门在节能减排工作上缺乏规划和计划,突击节能“临时抱佛脚”,缺乏预先规划和计划。 二是节能调控顾此失彼指标“一刀切”,不符合各地经济发展实际,影响了地方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 三是目前我国在节能减排调控工作中重指标、轻措施,重企业、轻社会,重简单调控、 3、原因分析 当前,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依然十分严峻。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部分企业片面追求规模
34、扩张,大量实施兼并重组,被兼并企业能耗远高于本企业水平; 二是部分企业历史欠帐较多,仍存在一批技术落后、能耗高、污染大、资源利用效率低的工艺、设备和装置,落后产能仍占有一定比例; 三是少数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节能减排责任制没有很好落实,基础工作薄弱,监管不力; 四是少数企业节能减排意识淡薄,思想认识不到位,对节能减排缺乏整体规划和有力指导,工作系统性和前瞻性不强。 4、对策思路 今后在节能调控中应完善下列措施和手段: 首先,建立企业“能评”指标,把住“能评”关。目前虽然有对高耗能企业的立项控制,但缺乏细化的条款措施。今后新上马的企业和项目要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能评”标准,将其列入与“环评”同等
35、重要位置,从源头上控制高耗能企业的上马。 其次,建立科学的节能指标评价体系。目前,国家对地方发展考核中,将耗电量作为衡量GDP是否真实的参考数据,这种考核指标的挂钩使得地方拼命在做大GDP的同时,也要做大用电量,必然导致能耗的上升。因此,对这一考核方式应进行修正。 在节能指标制订上应分地区分行业,根据各产业和各地的发展实际,建立与之相应的评价和指标考核,对中西部载能产业多的地区给予相应宽松的能耗指标,为他们的发展留有余地,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再次,节能调控应未雨绸缪,规划合理。节能任务完成不能搞大跃进。必须预先规划,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分步完成,不能将“五年的任务用三个月来完成”。 当前
36、急需各地在制订“十二五”规划中,进一步准确制定今后五年的节能目标,并明确每年的具体指标任务和完成措施、考核办法,通过一套节能考核体系,确保节能任务一年压一年,最终顺利完成。 5、参考范文 以发展方式转变为本 落实节能减排政策 今年以来,为了完成“十一五”规划中节能减排这一约束性指标,不少地方出现了强制性拉闸限电现象,特别是居民正常生活用电乃至医院用电的合理需求也纳入限电的对象。这严重干扰和影响了当地企业的生产和老百姓的正常生活。 从根本上说,节能减排是社会各界对绿色环保的迫切呼唤,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战略举措。事实上,我国实施节能减排以来,已经取得积极成效。过去四年,中国单位
37、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15.6%,节能4.9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1.3亿吨;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项减排目标已经提前完成。 然而,面对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铁腕”政策,不少地方政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最后的一百来天,拉闸限电显然成为完成目标任务最快捷的方式。钢铁、水泥、炼铝等耗能大企业,原本是地方政府重要的经济支柱和利税大户,也被限制正常生产、停止火电机组发电。 诚然,出现拉闸限电的局面是部分地方面对节能减排任务的不得已之举,这与其在过去四年里,没有对此给予应有的重视,出现了“前松后紧”的局面有关,但和“繁重”的节能减排任务相比,更让地方政府感到紧张的是严格的考核机制。毫无疑问,采
38、取限制企业正常生产特别是居民生活用电合理需求的做法不仅违背了节能减排的初衷,不利于节能减排的持续深入开展,也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危及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在正常情况下实行强制性的拉闸限电,既是政府对行政权力的误用,也是电力企业对垄断权力的滥用。因此对未完成任务的地区、企业集团和行政不作为的部门,追究主要领导责任势在必行。 从根本上实现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各级政府要妥善处理节能减排与合理发用电的关系,坚决纠正限制企业正常生产特别是居民生活等涉及公众利益用电、强制性停止火电机组发电情况的做法。对于环保监查部门,更应当积极承担起监管的责任,鼓励环保节能产业的发展与推广不断提高
39、能源利用效率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制定节能减排的任务和目标,并不是简单的几项指标的达标与否,更深层次的意义还在于督促各地发展增长方式的转变。如果只是为了应付检查任务的完成而强制性地拉闸限电,而未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那么这种环境保护的规划就会失去其本来的意义。 第三部分 其它常识性热点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10年2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讲话中强调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他一连50次使用“加快”的字眼来强调问题的迫切性。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八个重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展文化产
40、业、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 调整需求结构:增强投资对消费的带动能力;增加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以城市化带动消费增长;建立有利于促进消费的制度。 优化供给结构: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优化产业成长结构,积极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开放中加快结构调整。 以创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动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经济发展开辟新的更为广阔的空间。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以促进城乡产业融合为重点,
41、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整合城乡产业资源、协调城乡产业分工,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完善城乡产业体系,促进城乡产业有序发展。在此过程中,注重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用城市化理念发展农村,用市场化的理念富裕农民。 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促进内需与外需互动发展。 建立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健全市场机制,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健全现代资源产权制度和环境产权制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在考核操作上,从注重“过程规范”向注重“结果运用”转变。在考核指标上,从注重“经济增长”指标向注重“综合性”指标转变。在考核方式上,从以“内部考核”为主向以“第三方考核”为主转变。在考核制度上,从注重“政府
42、保障”向注重“法律保障”转变。 二、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是政府的良知 社会财富的这块“蛋糕”要做大,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而且在当前,特别要注重转变发展方式,使我们经济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上来。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分好,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现在在国民收入分配当中,居民收入的比重比较低。我们要注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个人工资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二次分配当中,应该更加注重公平,通过财政和税收,要更加照顾困难群体。如果说把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看作是政府的责任,那么,把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那就是政府的良知。 三
43、、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 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无论是什么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 第二,国家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 第三,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因此,我们要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他们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 这就是我讲的尊严的含义。 四、包容性增长 2010年9月1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时,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深度分析】 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和“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等思想,从根本上说是一脉相通的,都代表着世界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 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解决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对策措施】 实现“包容性增长”,应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政府、社会和公民个人三方面一齐努力。 在政府方面,要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