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人类干扰及生态恢复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094225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人类干扰及生态恢复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第七章人类干扰及生态恢复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七章人类干扰及生态恢复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七章人类干扰及生态恢复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七章人类干扰及生态恢复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人类干扰及生态恢复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人类干扰及生态恢复课件.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p253,第一节 干扰与干扰生态学第二节 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成因第三节 恢复生态学及其基本理论,第一节 干扰与干扰生态学,1、干扰的定义干扰是自然界一个重要而又广泛存在的现象。指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2、干扰的类型,按干扰动因分为: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按干扰产生的来源分为: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按干扰性质分为:破坏性和增益性干扰,自然干扰的作用总是使生态系统返回到演替的早期阶段。人为干扰可以使演替加速、减

2、缓、改变方向以致向相反的方向进行。人为干扰的特点:从伤害强度、作用范围、持续时间、发生频率、潜在危害、诱发性等方面,常高于自然干扰。,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1.对森林和对草原植被的砍伐与开垦2.污染3.采集4.采樵5.狩猎和捕捞新的形式旅游、探险等,内源干扰是指由内源因子对系统发生的作用。如森林生态系统中,树木的倾倒、种间竞争等。外源干扰的动因源于系统外部。,干扰具有破坏性和增益性两重性。关键取决于干扰的强度和时间。(1)干扰并不总是对生态系统的一种破坏。如合理的人为采伐、修枝等能促进森林的发育和繁殖,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效率。(2)从生物意义上讲,有些干扰是积极的甚至是必要的。如根据中等干

3、扰理论,适度干扰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从而提高系统稳定性。(结论),因此,许多干扰都具有破坏作用和增益作用两重性,关键取决于干扰的强度。,3、干扰生态学及学科任务是研究各类干扰对生命系统作用规律的科学。任务一:通过对干扰类型、方式、强度、频率、时间等特性的研究,揭示不同干扰对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方式、机制及其退化的影响原因。任务二:对干扰的性质及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为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4、干扰生态学的基本研究内容(1)研究特定生态系统的干扰因子类型、干扰状况和干扰体系,即干扰因子及其存在规律和发生行为;(2)研究生物个体对干扰的适应行为及其机制;

4、(3)研究生态系统各组分对干扰的反应;(4)研究干扰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进化;(5)研究干扰的生态学意义在生态管理中的应用。,第二节 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成因,1、定义:相对于健康生态系统而言,它是一类“病态”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生态系统受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二者的共同干扰下,使生态系统的某些要素或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要求的量变和质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其原有的平衡状态或进化方向相反的位移。又称为“受损或受害”生态系统。原因:多方面,自然和人为干扰是两大触发因子,2、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1.裸地(barren):分为原生和次生两种2.森林采伐迹地(logging sl

5、ash)3.弃耕地(abandoned till,sidcard cultivated)4.沙漠及荒漠化(desert)5.采矿废弃地(mine derelict)1)由剥离表土、开采的废石及低品位矿石堆积所形成的废石堆废弃地 2)随着矿物的开采而形成的大量采空区域,即开采坑形式的废弃地 3)由各种分选方法选出精矿后的剩余物的排放而形成的尾矿渣废弃地 4)开采石料而形成的采石矿废弃地6.垃圾堆放场(wastes stack bank)7.污染的水域,4、中国的脆弱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系统是指自身稳定性差、对外界干扰抵抗能力低的生态系统。内涵:1.这类系统的正常功能一旦被打乱,系统常发生不可逆变化

6、而失去恢复的能力 2.系统发生的变化不仅能影响当前或近期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甚至能长期改变一个地区的生产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3.系统退化后的恢复是比较困难的。脆弱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极易成为退化的生态系统。但二者不是一个概念。,脆弱生态系统的形成原因自然因素如地质脆弱因子、地貌脆弱因子、生物群体结构、气候脆弱因子人为因素如过度垦殖土地、过度放牧、长期不合理灌溉、工农业污染等,第三节 恢复生态学及其基本理论,1、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 ecology)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理的科学。学科

7、任务是:致力于研究自然灾变和人类活动压力条件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景观的恢复和重建问题。,2、理论研究内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生态系统内在的生态学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抗逆力、生产力、恢复力与可持续性研究先锋群落与顶极群落的发生、发展机理与演替规律研究不同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制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诊断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动态监测、模拟、预警及预测研究,3、应用技术研究内容,1.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体系研究2.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配置及其调控技术研究3.物种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维持技术4.生态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5.环

8、境规划与景观生态规划技术6.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优化模式试验示范与推广研究,4、制约学科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生态系统恢复的不可确定性生态系统恢复要求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因素,但对时间、空间上存在异质性的生态系统而言,很难恢复到理想状态,在有持续干扰情况下尤其如此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对生态系统退化程度和干扰因子很难概括出一些易测定、又能反映实质的具体指标(续),生态系统恢复和群落的自然演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研究实践中,对两者的区分常常很困难生态系统恢复的时间到底要持续多长,这需要进行可重复和长期的试验及观测,短时间尺度的研究不能准确回答这个问题生态系统恢复的机理还不清楚,尤其是重新引

9、进当地消失的物种在恢复中的作用与角色还难以正确判断,5、恢复生态学的基本理论,自我与人为设计理论生态学理论生态恢复理论,自我与人为设计理论,是恢复生态学自身产生的理论自我设计理论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退化生态系统将根据环境条件合理地实现自我组织并会最终改变其组分。人为设计理论认为,通过工程方法和植物重建,可直接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但恢复的类型可能是多样的。,生态学理论,恢复生态学应用的最主要的理论是生态学理论。主要有:限制性因子理论(寻找恢复的关键因子)种群密度制约及分布格局原理(确定物种空间配置)生态适应性理论(采用土著种进行恢复)生态位理论(合理配置物种及其位置)演替理论(缩短恢复时间)植

10、物入侵理论(物种配置越合理,不可入侵性越强)生物多样性理论(物种配置的多样性,提高稳定性),生态恢复理论,(1)生态恢复原则自然法则 社会经济技术原则 美学原则,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主要原则,地域性原则 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不同,物种的引进、生物群落的设计都要因地制宜。生态学与系统学原则 恢复和重建过程中要遵循生态学原理,分阶段分步骤循序渐进;要从生态系统层次构建群落。使系统持续发展。最小风险原则与效益最大原则。,(2)生态恢复机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顺序:首先是建立和完善生产者亚系统(主要指植被),这是恢复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同时或稍后,设计和建立消费者亚系统、分解者亚系统,再考虑生境的多

11、样性。,恢复和重建的不确定性:Hobbs and Mooney指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可能发展方向一般要包括:退化前状态、持续退化、保持原状、恢复到一定状态后退化、恢复到介于退化与人们可接受状态间的替代的状态或恢复到理想状态等几个阶段和过程。,Hobbst and Norton 的临界阈值理论,该理论假设生态系统有4种可选择的稳定状态,状态1是未退化的,状态2和3是部分退化的,状态4是高度退化的。,6、生态恢复成功与否的标准:1)可持续性(可自然更新)2)不可入侵性(稳定的标志)3)生产力(等同自然群落、健康标志)4)营养保持力(结构功能的自维持能力)5)具有生物间的相互作用(竞争、依存),思考题,比较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的作用及特点。认识干扰的双重性。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主要应用了哪些生态学原理?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的主要原则是什么?理解生态恢复的临界阈值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