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答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答案辨析题(判断下列问题的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意识能直接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答案:(1)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另一方面是指意识的反作用。(2)意识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形:一是正确的意识推动客观事物向前发展,一是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可见为意识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观点是片面的。(3)意识并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它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用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才能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因此,认为意识能够直接推动事物向前发展是错误的。 2. 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时,着眼于未来,就是坚持了发展观。答案
2、:(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物质世界是一个变化发展的世界,所以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分析问题时不能割裂历史,既要考察它的过去,又要分析它的现状,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地位,还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只有坚持了以上三点,才是全面地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的观点。(3)观察分析问题着眼于未来是正确的,但认为着眼于将来就是坚持发展的观点,是片面的。 3.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答案:事物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即内因和事物外部矛盾即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
3、变化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正是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才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因此,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准确的。但是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因此,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4. 没量变就没质变,有量变就有质变,有质变就有发展。答案: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所以“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是正确的。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因此,“有了量变就有质变”不完全准确
4、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因此,发展要通过质变来实现。但有质变不一定有发展,因为质变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也有落后的、下降的,而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质变才属于发展。 三、简答题1. 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答:(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一,从方式上看,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
5、从内容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要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三,从性质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最终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进步的,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反动的。(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 2. 辩证
6、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有何区别?答: 形而上学否定观与辩证否定观是根本对立的。(1)它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及其变化,认为否定不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外力强加给事物的,是主观任意的否定;(2)形而上学否定观把否定看作是发展和联系的中断,是绝对的否定,是对原有事物的彻底抛弃,简单的消灭;(3)否定观否认客观事物自身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因而孤立地、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 3. 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答:(1)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2)唯物辩证法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
7、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3)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焦点和根本分歧。(4)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辨析题(判断下列问题的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答案:(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2)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就要尊重客观实际,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如果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必须的物质条件,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这一观点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是正确的。 2.“善有善报,恶有恶
8、报”是一种因果关系答案:(1)因果联系是指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从字面上看,“善”与“恶”是原因,“善报” 与“恶报”是结果,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宗教教义中的观点,它教育教徒行善弃恶或改恶从善,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善恶论是建立在唯心主义的思想基础上的,虽然,我国古代和现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者大有人在,但事实上这种善恶论既不存在普遍性,也没有客观必然性。因此,这种观点只是一种主观愿望。 (2)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点,要认识到它是唯心主义的宗教因果报应,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因果联系有本质区别。所以,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一种因果关系的观点是错误的。 3.
9、 今天的理想就是明天的现实。答案:(1)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可以转化为现实。因而题中说法有一定道理。(2)理想转化为现实需多方面的条件。从性质上看,只有科学的理想才能转化为现实;其次,途径上看,理想转化为现实还需积极实践,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题中说法将理想等同于现实是错误的。 4. 观念就是财富,作风就是商机。答案:(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观念是意识的范畴,财富则是物质的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讲,“观念就是财富”的观点是错误的。(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支配人们的实践活动,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以正确的观念为指导,能够带来更多
10、的物质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讲“观念就是财富”。(3)良好的作风和职业道德能够提高自己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信誉,从而给自己带来商机。 三、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
11、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答:(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性质。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这是指
12、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即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第二,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对立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对绝对、相互区别的关系。即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答: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与
13、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辨析题(判断下列问题的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意识能直接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答案:(1)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另一方面是指意识
14、的反作用。(2)意识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形:一是正确的意识推动客观事物向前发展,一是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可见为意识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观点是片面的。(3)意识并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它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用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才能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因此,认为意识能够直接推动事物向前发展是错误的。 2. 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时,着眼于未来,就是坚持了发展观。答案:(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物质世界是一个变化发展的世界,所以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分析问
15、题时不能割裂历史,既要考察它的过去,又要分析它的现状,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地位,还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只有坚持了以上三点,才是全面地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的观点。(3)观察分析问题着眼于未来是正确的,但认为着眼于将来就是坚持发展的观点,是片面的。 3. 没量变就没质变,有量变就有质变,有质变就有发展。答案: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所以“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是正确的。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因此,“有了量变就有质变”不完全准确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因此,发展要通过质变来实
16、现。但有质变不一定有发展,因为质变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也有落后的、下降的,而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质变才属于发展。 4.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普遍性也包含特殊性。答案:(1)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这是对的。(3)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但不能认为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因各种特殊性、个性千差万别的,具体生动的;普遍性、共性是抛弃事物的各自特点,只是概括了、抽象出它们的共同本质。(4)当然,二者互相联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三、简答题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1)真理的
17、本性就是主观同客观的相符合。真理这一本性要求必须把主观意识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才能判明主观是否同客观相符合。(2)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它才能满足真理本性的要求。第一,实践具有普遍性优点;第二,实践具有直接现实的优点。 2. 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答: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运动是绝对的,永恒运动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 简述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内容。答案: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包括: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领导方法,它的主要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