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统论文:怎样正确认识农村信用社改革.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31103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系统论文:怎样正确认识农村信用社改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银行系统论文:怎样正确认识农村信用社改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银行系统论文:怎样正确认识农村信用社改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银行系统论文:怎样正确认识农村信用社改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银行系统论文:怎样正确认识农村信用社改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银行系统论文:怎样正确认识农村信用社改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系统论文:怎样正确认识农村信用社改革.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银行系统论文:怎样正确认识农村信用社改革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已取得明显进展把握改革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十分必要在服务三农中寻找支农和效益的最佳结合点省级政府怎样 既管理好农村信用社,又不干预农信社的业务,尚须探索和完善特邀嘉宾 中国银监会合作金融机构监管部主任 张功平 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备受关注。带著社会各界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所关心的系列问题,日前,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国银监会合作金融机构监管部主任张功平。记者:始于去年8月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是近两年来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您认为应当如何评

2、价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张功平: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才一年多的时间,尽管时间不长,但在一些重要领域已经取得明显进展,社会各界基本上是认可的,大部分评价也是积极的。在评价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上,必须立足于农村社会经济环境和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和现状,充分理解政策设计的初衷,综观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全局,客观、辨证地来进行。具体说来,必须把握三条标准。第一,是否有利于三农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社作为最贴近三农的金融机构,通过对其改革,进一步促进三农的发展,既是改革政策设计的出发点,又是深化改革试点工作的根本目的。从8省(市)改革试点工作的情况看,通过改革,增加了扶持三农的资金,加大了扶持三

3、农的力度。因此,从促进三农的角度来说,改革试点工作是成功的。第二,是否有利于农村、农业和农村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中有关产权制度、组织形式等设计,都是依据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充分考虑到了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及其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差异。从试点地区的实践来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不仅为试点农村信用社提供了自由选择产权形式和组织模式的空间,而且强化了农村信用社依据本地经济发展和金融需求状况进行改革的价值取向,避免了改革和发展的盲从,对各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金融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三,是否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国务院

4、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在制度和政策设计上,都充分体现了通过扶持农村信用社增强其自身抗风险能力取向。从8省(市)改革试点的实际效果来看,改革激发了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的积极性,使得资本充足率发生了质的变化,由2002年末的-4.15%提高到今年9月末的7.6%。同时,通过中央和地方的扶持政策,降低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成本,增强了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另外,通过启动产权改革,逐步增强了农村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意识,内部管理得到重视,内控制度得到加强,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打下了基础。评价农村信用社改革,还要充分考虑到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复杂性、阶段性和渐进性,不能苛求农村信用社一年半载就转变为全新的现

5、代金融企业。不能因为改革试点过程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怀疑改革政策和制度的设计,否认改革取得的成果。记者:在评价8省(市)改革试点工作的成效时,我们经常听到的是8省(市)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请问为什么强调其阶段性? 张功平:农村信用社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其改革内容来看,无论是改革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三位一体的管理职能,还是改革产权制度,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完善不同产权制度下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化解历史包袱,都不仅受制于自身改革发展的历史、现状和特点,而且受制于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这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目标的实现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到位的过程,对此,我们

6、要有充分的认识,併对实现农村信用社改革目标持有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既要充分肯定改革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改革充满信心,又要正视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特别是对改革的预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改革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做好长期艰苦工作的心理准备。从8个试点改革的经验来看,正确把握改革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对于搞好整体改革工作,十分必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长远目标,是通过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现代金融企业,成为治理完善、内控严密、财务良好、服务高效、资本充足、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市场主体。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丝毫不能松懈。但是

7、,实现这个长远目标,必须分阶段逐步推进,在不同阶段把握住阶段性目标。只有明确併逐步实现了各个阶段性目标,才能保证长远目标的实现。只有保证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阶段的改革工作,才能为改革向纵深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8省(市)改革试点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将主要著力于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和改进支农服务等方面。对于21个省(区、市)来说,阶段性目标有3个:一是今年年底,省级管理信用社机构争取全部建立;二是明年3月份,争取能部分置换央行票据;三是明年6月末,新的管理体制框架基本建立,产权制度改革开始起步,改革的有关扶持政策基本落实,央行专项票据能够发行80%至90%。明

8、年7月,争取进行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阶段性总结,按国务院文件要求的框架,对产权制度、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使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记者:此次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将农村信用社交给省级政府管理,无疑是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有一些舆论对此表示疑虑和担忧,您认为,省级政府管理农村信用社应该如何把握一个度?张功平: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政企分开是中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最终目的,金融企业的改革也必须走向政企分开。但是,在中国目前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不可能完全离开政府的调控和参与,尤其是对农村金融这一事关社会稳定的重要领域更是如此。应该看到,随著市场经济环境的

9、逐步成熟,政府参与经济和金融的层面和度较以往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盲目性逐渐减小。另外,正是基于这些现实以及农村信用社是地方性金融机构的特殊性,客观上赋予了省级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职责,併明确规定省级管理机构不得具体办理存贷款业务。为了防止和避免基层政府对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的干预,国务院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了省级政府不得向基层下放管理权,並且对省级政府的管理职责作出了明确规定。当然,由省级政府对农村信用社实施管理,是一个新课题。省级政府究竟如何做好既管理好农村信用社,又不干预农村信用社的具体业务经营,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从目前来看,省级政府在管理农村信用社问题上,首先应该准确界定对农村信

10、用社的管理职责;其次,明确省级管理机构的管理定位、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不要把省联社当作省级政府的一个行政部门,更不要把省联社办成行政机关;第三,省联社的管理主要是依法加强风险管控和其他方面的行业管理,而且这些管理应该建立在法人单位充分自主经营和自我约束的基础之上;第四,省联社在对农村信用社进行管理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加强对其四自能力的培养。总之,由省级政府管理农村信用社是目前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强化对农村信用社管理的一项过渡措施,其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农村信用社实现四自。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管理应随著农村信用社四自能力的增强,逐步弱化併最终淡出。从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情况来看,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责任交给省

11、级政府,让地方政府参与到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中来,对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地方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农村信用社化解历史包袱,如清收不良资产、落实扶持政策、发动增资扩股以及培育信用环境等。8个省(市)改革的经验表明,地方政府对试点工作真正高度重视,是保证农村信用社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记者: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政策扶持方面,花钱买机制也是一个议论较多的问题,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张功平:所谓花钱买机制,实际上涉及到两个问题,即国家政策扶持解决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和农村信用社转换经营机制的问题。从农村信用社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来看,首先,花钱是必要的。通过国家资金扶持解决金融机构的历史包袱,是各国

12、金融改革的共同做法。这次农村信用社改革国家准备拿出1650亿元左右,而全国农村信用社总资产2.8万亿元,与总资产相比,仅占5%左右。这一笔钱,对于解决农村信用社的历史经营包袱,帮助农村信用社轻装上阵,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农村信用社转换经营机制问题也必须在改革中解决。但是,经营机制的转换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项长远的改革目标,需要在改革实践中逐步地实现。通过政策扶持促进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的转换,需要历经先外部输血治病,后逐渐培育自身造血功能的康复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要视农村信用社病情治癒程度和肌体功能强弱来决定。不可能像商品交易那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应该以高瞻远

13、瞩之态势,花钱去购买一只成长型、高收益的期货。也就是说,花钱是必要条件,买机制客观上必然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强调和重视机制转换,但对此要有一个合理的预期,不能急于求成。记者: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坚持这一改革方向会不会削弱农村信用社支农作用的发挥?张功平: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原则,不仅在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的改革中,应该有充分的体现,而且也体现在农村信用社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按照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从事业务经营活动。由此,一些人便认为,农村信用社市场化经营效益追求与支农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从而得出农村信用社为追求效益,必然会

14、放弃支农或支农必然会影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益的结论。不可否认,对农村信用社来说,支农的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与效益原则是有矛盾。然而,这一矛盾在实践中並非得不到解决。从农村信用社的历史、现状及其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竞争优势来看,三农这个市场,无疑是其权衡、博弈之后的首选,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盲目地抛弃农村,挺进城市,结果只能是绝路一条。因此,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应该是明确的,不容质疑的。重要的是农村信用社能否在服务三农中找到支农和效益的最佳结合点。从各地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来看,不乏有许多在服务三农上做得有声有色、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典型。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回收快、效益高,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反之,我们对那些经营效益差、风险大的亏损农村信用社进行一一的研究,也可以发现,其经营状况並非是因为支农所造成。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只要工作做到位、做得好,可以实现支农与提高经济效益的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