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第一章、第二章).ppt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135043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PPT 页数:146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师资格证(第一章、第二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6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第一章、第二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6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第一章、第二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6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第一章、第二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6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第一章、第二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教师资格证(第一章、第二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师资格证(第一章、第二章).ppt(1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家统一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笔试科目,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目录,第二章 中学课程,第三章 中学教学,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目录,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第六章 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第七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第八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七节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五节 教育制度,第六节 教育目的,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育一词的由来,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

2、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教育的概念,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广义的教育概念: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2.狭义的教育概念: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教育的概念,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

3、展,1.一般而言,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A.学校教育B.家庭教育C.社会教育D.社区教育2【2013年上全国教资真题】【辨析题】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3.【辨析题】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三要素,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3.教育影响: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者说中介。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学校教育的三要素,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是()。A.教师和学生 B.教师和教科书C.学生和教科书 D.教学内容和手段2.教育内容是教育

4、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A.主体B.客体C.教的主体D.学的主体,教育的本质,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第三,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的本质,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中外教育史上对教育的解说各不相同,但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点。这个基本点是()A.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B.教育是增长人的知识的活动C.教育是培养人的能力的活动D.

5、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活动2.【辨析题】动物界也存在教育。,教育的社会属性,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历史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二是: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三是: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的社会属性,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表明教育具有()。A.依赖性B.继承性C.相对独立性D.历史性,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起源,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

6、有()(2014年上半年)。A.延续性B.模仿性C.社会性D.永恒性,教育的起源,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无阶级性、公平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4)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和生活。,教育的发展历程,根据社会生产方式的构成特点来划分,可把教育划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2.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考点1:中国学校产生的时间夏商时期考点2:中国奴隶社会的主要教育内容六艺考点3: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教育内容四书五经考点4:西方奴隶社会两个主要国家的教育特点:A

7、:古希腊的教育特点崇文(“文艺青年”)B:古斯巴达的教育特点尚武(古斯巴达三百勇士)考点5:西方中世纪两大类学校教会学校与骑士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考点7:中国私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考点8:中国汉代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9:中国隋唐时期:六学二馆 考点10:西方封建社会的主要教育内容是“七艺”考点11:古印度的教育特征是实行宗教教育考点12:古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2)古代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生产实践;(3)道统性:侧重培养统治国家的人才;(4)专

8、制性:教学过程上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灌输;(5)刻板性:教学方法上死记硬背、机械模仿;(6)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标志。,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严格的等级性是()教育的显著特征。A.原始社会B.古代社会C.近代社会D.现代社会2.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A.文化知识教育B.艺术教育C.读写算教育D.军事体操教育,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3.近现代教育(1)近代教育的特征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16世 纪的德国);教育的世俗

9、化;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补充:资产阶级最早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口号。,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的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的现代化。(3)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的发展历程,1.以下不属于近代教育特征的

10、是()。A.教育世俗化B.公立教育兴起C.封闭式的教育D.义务教育普遍实施2.“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A.大众性B.公平性 C.终身性D.未来性,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考题再现】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A.教育规律B.教育价值C.教育现象D.教育问题,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 1.萌芽阶段的特点(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3)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

11、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2)萌芽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重点】A.学记的地位及其中重要的教育思想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提出以下教育原则和方法:教学相长 尊师重道 藏息相辅 豫时孙摩 启发诱导 长善救失,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B.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弟子的言论专著论语中。即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耻下问、身体力行、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等,都有重要体现。,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 教育学

12、的产生和发展,1.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2.论语是我国的经典教育名著,下列教育格言不出自论语的是()。A.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B.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西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他认为:教育是思想上的接生,强调教育应该是由内而外的,是将儿童心灵中的智慧不断引出、发展的过程。讽刺下定义助产术(2)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的提倡者”(3)亚里士多德:和谐全面发展、教育遵循自然(4)昆体良:雄辩

13、术原理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苏格拉底法又称为()。A.问答法B.发现法 C.讲授D.雄辩术2.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家是()。A.柏拉图B.昆体良C.皮亚杰D.亚里士多德,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学科的建立与变革【高频考点】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1)代表作:大教学论(1632年)标志着教育学称为一门独立学科。(2)主要观点: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提出了“泛智教育”主张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记忆方法:“级智夸大独立”考点预测:以单选题形式考察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和主要观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4、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或称:教育学的形成时期),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2.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1)代表作: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着教育学的进一步规范。(2)主要观点: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传统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四阶段教学理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教育性教学原则,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3.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1)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2)主要观点: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四个“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学校即社会;五步

15、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记忆方法:民主威新,分三、四、五步走,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4.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 地位: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提出来总结:教育学科学的建立:培根首提出,纽斯来实现,巴特进一步规范。,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5.康德:最早在大学讲授教育学的人6.卢梭: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7.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8.裴斯泰洛奇: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9.斯宾塞:

16、教育预备说;科学知识最有价值。10.拉伊和梅伊曼:创立了实验教育学,认为教育学是记录并说明教育事实的科学,主张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教育活动中儿童的身心状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认为“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提出“教师中心”观点的教育家是()。A.赫尔巴特B.杜威C.夸美纽斯 D.斯宾塞2.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著作是()。A.学记B.论语C.论演说家的培养 D.理想国,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及著作:(1)克鲁普斯卡娅著有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一书,她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2

17、)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这本书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马卡连柯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其核心教育思想是集体主义教育。(4)加里宁著有论共产主义教育。(5)中国的杨贤江(化名李浩吾)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四)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1)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2)布鲁纳:学科结构,发现学习(3)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4)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思想(5)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 1.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曾经担任校长的帕夫睿什中学创立了几十个兴趣小组作为选择,这反映

18、了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哪一个特点()(2014年上半年)。A.顺序性 B.稳定性 C.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功能,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2.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负向功能,显性功能,隐性功能,教育与生产力,1.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单选题高频考点】第一次科技革命:初等教育 第二次科技革命:初级中等 第三次科技革命:高级中等 信息革命:高等教育大众化(3)生产

19、力的水平制约着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4)生产力的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5)教育相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具体体现在:A.教育培养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劳动力转化现实的劳动力。B.教育提升人的劳动能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 教育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直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成果。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生产力,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生产力,1.决定着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主要因素是()(2014年上半年)。A.社会生产

20、力和科技发展水平B.社会人口数量和结构C.社会文化传统D.社会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了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决定教育性质的主要因素是()A.生产力发展水平B.政治经济制度

21、C.社会意识形态D.民族文化传统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的关系。A.教育与政治 B.教育与文化C.教育与科技 D.教育与经济,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融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文化,(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文化,(二)学校文化,1.学校文化

22、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的核心是思想观念。学校文化的实质是一种德育隐性课程。学校文化的呈现形态: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 显性文化:包含了校园物质环境,如校舍建筑等。隐性文化:一个无形的环境,如校风等,也同样体现出学校文化积淀。其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校园人际环境。,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文化,(二)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特性(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2.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按照

23、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等。,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文化,(二)学校文化,校园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环境文化,设施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制度文化(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文化,1.校园文化的核心是()。A.学校的物质文化B.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D.学校的非正规文化2.()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A.学校物质文化B.学校精神文化C.学校观念文化D.校园文化,个体身心发展概述,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

24、念【了解】(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重点】考察方式:考察每个规律的内涵;考察每个规律的教育启示学习方式建议:记例子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内涵(做题依据):个体与个体之间进行比较教育启示:因材施教例子:有些人聪明早慧,有些人大器晚成,2.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内涵(做题依据):A.机体之间的互补郭靖的大师傅柯镇恶 B.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的互补身残志坚,如张海迪、史铁生、霍金等教育启示:扬长避短,长善救失,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个体身心发展概述,考点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3.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内涵(做题依据):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

25、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提示:从纵向来看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任何一个阶段不可省略,不可逾越。例子:拔苗助长教育启示:循序渐进,个体身心发展概述,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考点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4.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内涵(做题依据):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提示:从完整的发展过程中抽取一个阶段考察。教育启示:量力而行,不搞“一刀切”,个体身心发展概述,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5.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内涵(做题依据):A.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B.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提示:阶段与阶段进

26、行了比较。教育启示:抓关键期,个体身心发展概述,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面了人的发展具有()。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均衡性 D.差异性2.由于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要()。A.坚持教师中心B.坚持教材为中心 C.实施因材施教D.实施标准化考试,个体身心发展概述,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三)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连续性与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在某些年龄阶段会因为持续发展的积累而出现某种心理特质的突发性变化或出现新的心理特征,从而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发展是连续的,各阶段并非彼此孤立。2.定向性与顺序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是指在正常条件下,心

27、理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模式,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发展顺序不可逆,每一发展阶段不可逾越。,个体身心发展概述,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3.不平衡性 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表现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 任何一个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不尽相同,表现出个体的差异性。【2014年下全国教资真题】【简答题】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个体身心发展

28、概述,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1.内发论主要观点: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霍尔、高尔登 2.外铄论 基本观点: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洛克、荀子、华生 3.实践主体论 认为人的实践是推动人的发展的主要原因,发展即是内在需要与潜能的表现,又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刺激下,发生并作用于外部环境的过程。,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个体身心发展概述,(四)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个体身心发展概述,(四)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性恶论”最早是由()提出的。A.孟子

29、B.孔子 C.董仲舒 D.荀子 2.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经这样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不管他们的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类型的人。”这种观点属于()。A.内发论B.外铄论 C.共同决定论D.遗传决定论,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重点】1.遗传可能性、物质基础注意:过分夸大遗传作用遗传决定论2.环境现实性注意:过分夸大环境作用环境决定论3.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注意:过分夸大学校教育教育万能论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1.遗传素质可能性(1)遗传素质

30、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2.环境现实性(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2)环境把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3.学校教育主导作用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第四,学校教

31、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学校起主导作用的表现:第一,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可以加速个体发展。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可以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人的身心发展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1.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因素

32、中,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A.决定作用B.动力作用C.主导作用D.基础作用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因素是()。A.遗传素质B.成熟C.环境D.学校教育,教育制度概述,第五节 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1.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 2.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其中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考题再现】【辨析题】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其中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

33、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二)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1.前制度化教育:出现了教育实体,教育形态趋于定型2.制度化教育:学制的建立3.非制度化教育:即,非学校化。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模式。,教育制度概述,第五节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概述,第五节 教育制度,1.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A.学校的产生B.学制的建立 C.教育实体的出现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的出现2.“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主要体现的是()。A.前制度化教育B.制度化教育C.非制度化教育D.正规教育,教育制度概述,第五节 教育制度,(三)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1.社会政治制度2.

34、社会经济体制3.人口发展状况4.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其中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1.双轨制:19世纪欧洲把学校分为两个互不相同的轨道: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从小学到中等职业学校,是为培养劳动者服务的。2.单轨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其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3.分支制:是20世纪上半叶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这是一种在初等教育阶段

35、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欧美学制的建立,第五节 教育制度,我国学制的形成和发展,第五节 教育制度,1.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学制【重点】(2)癸卯学制:中国首次实施的学制【重点】(3)壬子癸丑学制:第一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4)壬戌学制: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重点】记忆方法:人(壬)颁布,鬼(癸)施行,长期嘘(戌)美国。,我国学制的形成和发展,第五节 教育制度,2.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这是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教

36、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工作方针:教育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强大动力促进公平国家基本的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核心任务,我国学制的形成和发展,第五节 教育制度,1.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2.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教育制度的发展的主要趋势,教育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第五节 教育制度,(一)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三)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37、(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1.概念: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2.特点: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3.产生时间: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第五节 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1.在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变革中,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2014年上半年)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2.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A.发展性 B.针对性 C.普及性 D.全面性3.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A.6年B.8年 C.9年

38、D.12年,第五节 教育制度,教育目的内涵和层次机构,第六节 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A.教育目的的地位: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育目的内涵和层次结构,第六节 教育目的,B.广义的教育目的与狭义的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教育目的内涵和层次结构,第六节 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 学校的培养

39、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备考】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1)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人的成长发展奠定德智体各方面的基础;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或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教育目的内涵和层次结构,第六节 教育目的,教学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居于第三个层次。(1)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2)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具体化的培养目标

40、,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教育目的作用,第六节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2.激励作用 目的是一种结果指向。人类的活动既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那么也就应该是有着明确的方向和目标。3.评价作用(评三个主体:学校、教师、学生),(四)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1.宗教本位论2.社会本位论主要观点:教育为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培养公民。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等。3.个人本位论主要观点:教育为个体

41、发展需要服务;培养自然人。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4.教育无目的论主要观点:教育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代表人物:杜威,教育目的理论,第六节 教育目的,5.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了解】【考题再现】考点预测:以单选题形式考察重要的教育目的理论(或考察其主要观点,或考察其代表人物)。,1.德国教育家凯兴斯坦纳曾提出过:“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育目的,这种教育目的论属于()(2014年上半年)。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集体本位论D.知识本位论,第六节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理论,2.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是()。A.培养人的智力B.为其上一级学校输送拔尖人才C.培养各种

42、专门人才D.为人的发展奠定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基础3.教育目的评价作用不包括()。A.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B.指明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 C.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D.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第六节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理论,第六节 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一)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考点5: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二)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社会

43、层面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受教育者3.人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者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理论基础,我国的教育目的,第六节 教育目的,考点5: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1)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是指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社会条件决定了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上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到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4、的唯一方法。,第六节 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三)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1.德育(灵魂与统帅)2.智育(前提和支持)3.体育(物质基础)4.美育(动力作用)5.劳动技术教育(综合),考点5: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第六节 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考点5: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第六节 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1.在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中,争论最多、影响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问题,是()。A.人的发展与社会需要 B.教育者的要求与受教育者的要求C.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D.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2.有关教育目的的论述,错误的选项是()。A.教育目的是社

45、会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综合B.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C.教育目的就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D.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思想,考点5: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育,第六节 教育目的,考点5: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二)素质教育的意义,素质教育,第六节 教育目的,素质教育的内在意义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1.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3.它是使学生生

46、动活泼地发展的教育其外在意义有两方面:首先是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是深化教育改革。,考点5: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素质教育,第六节 教育目的,1.素质教育是以()为重点的教育。A.面向全体学生B.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A.面向全体学生 B.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D.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考点5: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三)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素质教育,第六节 教育目的,1.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2.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3.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4.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5.素质教育的开放性,

47、第七节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重点】,(一)观察法1.观察法的含义【重点】:,观察法是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观察法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七节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2.观察法的分类,观察环境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优点:客观真实材料缺点:观察对象的外部行为表现,实验室中的观察优点:严密计划,探讨因果关系,第七节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2.观察法的分

48、类,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设备,参与性观察(参与到所观察的群体),非参与性观察(以旁观者身份观察),是否对观察活动进行严格控制,结构式观察(目的明确、严格控制观察步骤),非结构式观察(内容、步骤富有弹性,灵活),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七节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调查法【重点】1.调查法的含义调查法是指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等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研究对象的客观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之后,从中概括出规律性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2.调查法的分类,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1.普遍调查(所有被研究对象)2.抽样调查(抽取一部分样本)3.个案调查(某个教育现象或象对),

49、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七节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2.调查法的分类,调查内容,1.现状调查(对研究对象的现状进行调查)2.相关调查(考察教育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3.发展调查(侧重教育现象前后的变化与差异)4.预测调查(推断其发展趋势与动向),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七节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2.调查法的分类,调查方法和手段,1.问卷调查 2.访谈调查 3.测量调查 4.调查表法,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七节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三)历史法【2012上半年单选已考】历史法是以历史研究法来研究教育科学。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

50、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四)实验法 1.实验法的含义 实验法是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探讨教育因果关系,揭示教育工作规律的一种研究。,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七节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2.实验法的分类,实验进行的场所,实验室实验(人工高度控制的实验),自然实验(实际教育情境),实验目的,1.确认性实验(确认研究假说)2.探索性实验(尝试创建理论,具有较强创新性)3.验证性实验(具有明显的重复性),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七节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2.实验法的分类,同一实验中自变量因素,单因素实验(只操纵一个自变量),多因素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