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精简版).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157260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精简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精简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精简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精简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精简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精简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精简版).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一、心理与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1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 行为是指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通过对人的外显行为进行观察、描述、测量以及分析,我们可以揭示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 2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 (1)个体心理 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个体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社会心理 个体社会化等方面的心理现象称社会心理。 3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被定义为对外部和内部刺激的觉知。人的意

2、识活动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知觉;对自身的觉知,即所谓的自我意识;对内部心理活动的觉知。识对事物和活动的指向和集中表现为注意,注意出现在人的各种认知活动和行为中。 无意识现象是人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现象。二、心理学的源流 1心理学的流派1897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一事件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冯特试图通过类似化学研究的元素分析与合成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实质,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冯特的这一思想被称为构造主义。 (1)构造主义 构造主义的奠基人是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冯特的学生铁钦纳。这个学派

3、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其方法就是内省法,研究者经过研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这些元素通过联想和统觉就构成了所有复杂的意识经验。心理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内省而了解不同刺激情境下的各种元素之间的结构。 (2)机能主义 机能主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的。詹姆斯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詹姆斯批评构造主义只静态地研究意识的元素,而忽略了意识像流水一样有其动态的连续性,即他所谓的“意识流”。此外,詹姆斯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不应局限在实验室内,还可用观察、测验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考察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的。机能主义的主

4、张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发展进程。 (3)格式塔心理学 1912年在德国出现了另一个心理学派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或“完形心理学”,主要研究知觉和意识的组织过程。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格式塔心理学明确指出:人的知觉和意识不等于、也不能还原为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格式塔心理学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格式塔心理学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奠定了基础。(4)行为主义 20世纪初,在美国出现了另一个学派行为主义,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心理学的发展进程。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

5、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行为主义主张科学心理学应当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主张心理学应当采用实验法。此外,华生强调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行为主义后期的另一名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由于他发展了行为主义,被称为新行为主义。斯金纳坚持行为主义的基本宗旨,并明确指出,任何机体当前的行为结果改变了未来的行为。这一原理不仅适合动物训练,也适于人类的各种行为包括社会行为的塑造和矫正。 (5)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说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弗洛伊德是从治疗精神病的需要出发,从变态心理的角度研究正常人的心理。弗洛伊

6、德认为,人在童年时期的潜意识经验及其导致的内心冲突是心理障碍的根源。 所谓精神分析是指通过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展病人潜意识中存在的动机,使所受到的压抑得到宣泄,从而治疗疾病。 (6)认知心理学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使得认知心理学明确成为一种学说。所谓认知,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言语、思维等。他们采用口语报告法,口语报告法也称“出声思维”,即经过一定的训练后,让被研究者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研究者对其进行分析。 (7)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

7、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该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强调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支配;人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和自我成长的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还要寻求改善环境以利于人性的充分发展,使其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2心理学的研究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2) 心理学研究的程序 心理学研究的程序主要包括: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界定概念及其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方法、解释结果并作出结论。 (3)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

8、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实验法等。 观察法 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调查法 调查法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一种方式是问卷调查,也称问卷法,另一种方式是访谈调查,也称访谈法。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第二章 脑与心理一、周围神经系统与心理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脊

9、神经、脑神经和植物神经三部分。 1脊神经 脊神经发自脊髓,共31对。脊神经中的神经元有两种,一种为感觉神经元,与感受器相连,其功能是将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冲动通过传人神经,传达至中枢神经系统。另一种为运动神经元,与反应器相连,其功能在于将中枢神经系统的命令向外传导,传送至效应器官。它们在神经活动的反射过程巾起着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作用。 2脑神经脑神经由脑部发出,共12对。 3植物神经系统 植物神经系统由分布于内脏器官、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等器官的运动神经元所构成。下丘脑是植物神经系统的主要管制中枢。 “植物神经系统”一词是19世纪德国学者莱尔最先提出来的,后来英国科学家兰格莱将

10、植物性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两部分。交感神经系统主要是在机体应付紧急情况时产生兴奋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副交感神经系统具有保持安静时的生理平衡的作用。这两种神经系统在功能上存在着颉颃作用。二、脑的结构与功能 1脑的结构 (1)脑细胞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构成大脑的基本单位,它是由细胞体和由胞体发出的树突和轴突两部分组成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些神经元的树突和细胞体接触的区域叫做突触。突触分为轴突和树突,主要功能是传导神经信号。 (2)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脊髓和脑组成。脑在颅腔内,脊髓在脊柱中,两者通常以锥体交叉的最下端和第一脊神经的最上端为界。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

11、部位,又包括白质和灰质。脑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由大脑、小脑、脑干、间脑和边缘系统组成。 (3)大脑结构 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由大脑皮层及其覆盖着的边缘系统和基底神经节组成。脑皮层覆盖于半球表面,褶皱层叠,外形很像完整而饱满的核桃仁的部分。它从前到后面可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区域。 大脑皮层的不同部分与特定的功能相连,揭开这一神秘面纱的是法国医生布洛卡。额叶后下部,被称为布洛卡区,又称运动性言语中枢。温尔尼克区也是言语中枢,又称听觉性言语中枢,它位于颞叶的后下部。但这两个区域的功能不同,前者用来形成句子,损害它会影响表达能力,但不影响理解;后者则是用来理解语言,损害它说话虽流畅但却不

12、理解语言的意义。两者由被称作弓状纤维束的神经束连接起来,当弓状纤维受损时,理解力不会受到损害且言语很流利,但是却不能把所理解到的讲出来。 2脑的功能 (1)大脑的功能 一般认为,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活动由左半球负责;而右半球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活动。但实际上左右半球脑的功能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此外,大脑具有重新调整代偿的功能。 (2)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颅相说 颅相说是关于颅骨外形特征与性格相关的一种学说。19世纪初德国医生、解剖学家加尔首先提出,之后他的弟子施普茨海姆采用了颅相说一词。加尔把颅骨划分27个功能区,并绘制成图。后来

13、施普茨海姆加以修订,增补为35个功能区。颅相说已经被心理测量学所鄙弃。 定位说 该理论认为人的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功能,并排列在不同的等级上。处于最高等级的是大脑皮质,以下依次是基底节、间脑、小脑、脑干、脊髓。定位说也处于不断修改之中。 整体说 代表人物是法国生理学家费卢龙。费卢龙发现了机能的统一性和差别性,强调脑功能的整体性,以反对颅相说和定位说。20世纪初美国人拉什利采用脑毁除技术对白鼠进行了一系列走迷宫的实验。实验发现,大脑损伤的动物的习惯形成会出现很大障碍,这种障碍与脑损伤的部位无关,却与损伤的面积有密切关系。由此他得出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两条重要的原理,认为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

14、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而且大脑是以一个总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脯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正比,而与受损伤的部位无关。 机能系统说 苏联著名神经生理学家鲁利亚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机能系统。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也是动态的和系统的。鲁利亚把脑分为三个紧密相互联系的机能系统:第一机能系统为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称动力系统,由脑干的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收、加工、储存的系统。它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负责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包括颞叶的广大脑区。鲁利亚认为

15、,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彼此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同时每个机能系统又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模块说 1976年美国生理学家加查尼加提出了脑认知功能的模块说,这种学说认为在结构和功能上,人脑是由高度专门化的、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模块之间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模块理论认为人脑所形成的功能模块是一种快速、特异的信息过程。脑是由在神经系统的各个水平上进行活动的子系统以模块形式组织在一起,复杂的心理能力是大脑中许多离散的特异区域功能的产物。 泛脑网络论 泛脑网络论认为机能定位既可以是相对隔离的结构,又可以是动态联系的体现。机能定位还可以是分子结构序列的体现,一

16、种神经递质与其几种受体亚型结合,则可分别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此为不同的分子结构序列所决定。泛脑网络论主张从不同的层次研究人的大脑,在相互联系中看待大脑。三、脑功能开发 1脑潜能开发的途径 (1)保护和利用大脑 锻炼与大脑, 锻炼可以促进我们大脑的发展,保护大脑。 睡眠与大脑,睡眠对大脑有重要的营养作用。 营养与大脑,给大脑提供适宜的营养。 烟酒与大脑,烟酒中的一些有毒物质,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对脑产生破坏作用。 疾病与大脑,各种疾病会使大脑受到不同程度伤害,从而导致各种各样的行为异常。 学习、记忆与大脑,学习也是开发大脑潜能、改善脑结构、提高大脑功能的一条基本途径。 (2)脑潜能的开发 大

17、脑潜能的发挥有无限的空间 挖掘大脑潜力第三章行为动力一、需要 1需要的含义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需要是人动力的源泉。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二、动机 1动机的含义 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个基本功能:激活功能、引导功能、维持和调整

18、功能。 人的动机是复杂的、多样的,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从动机起源的角度可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从动机对象的性质可分为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从动机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可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从动机内容的意识程度可分为无意识动机和有意识动机;从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小可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 2动机冲突与目标确立 动机冲突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不可能同时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动机冲突的种类: (1)双趋式冲突。 (2)双避式冲突。 (3)趋避式冲突。 3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 首先,动机对行为效果或效率的影响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 学

19、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当学习较容易的课题时,行为效果会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面临比较困难的任务时,行为效率会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加而下降;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在中等水平的动机强度下效率最高。这一规律早在1908年就被耶基斯一多德森通过实验证实了,因此被称为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 其次,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还与个体行为的质量有关。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也是很重要的。三、动机理论 1强化动机理论行为主义把动机看做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并特别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引起与作用。 强化可以分为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还可以分为正

20、强化和负强化。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将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三是自我强化。强化理论是联结派的学习理论,它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理论,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而这一学习动机理论有较大的局限性。 2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理论即成就动机理论。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默瑞即提出了成就动机这一概念。后经麦克兰德和阿特金森等人的研究,逐渐形成为一种动机理沦。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它激励着个体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中乐意去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不同的因素或相反倾向组成:一种称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

21、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另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这两种动机或倾向可视为人们的个性特征。阿特森还把追求成功的动机或倾向假定为三个因素的乘积,即追求成功动机的强度、成功的主观性概率即期望、成功的激励值。 3归因理论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奥地利心理学家海德,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样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动的原因,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特根据控制点把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是归凶理论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从三个维度把人的归因分为: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

22、因和不可控制归因。他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四个凶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等。以后他又提出六因素,后来还有人分解为八因素(增加的因素有自控水平、身心状况、方法优劣、他助多少等)。 归因理论是从结果来阐述行为动机的,它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作用主要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归因训练还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习得无助感的概念是美圜学者塞利格曼等人提出的,他通过实验发现,在有了某种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经验后,会产生一种无助感,表现为反应性降低等消极行为,妨碍新的学习。习得无助感产生后会有三种表现:一是动机降低,二是认知出现障碍,三是情绪失调。 4自我效能感理论

23、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个体的成败经验,包括亲身经验和替代经验;另一个是个体的归因方式。四、学习动机及其培养 1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奥苏伯尔认为成就动机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一是认知的内驱力。二是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三是附属的内驱力。这三种内驱力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是不固定的,通常随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以及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因素而变化。学习期待是

24、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能达到的结果的主观判断或估计。 2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1)学习动机的培养 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动机。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来培养学习动机。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多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2)学习动机的激发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第四章认知过程一、认知过程概述 1注意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但总是和心理过程密切联系,作为心理活动的调节机制

25、存在。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注意可以被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有:刺激物的特点,如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新异的刺激物等;人的主观状态,如人的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等。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引起和保意注意的方法有:对活动做深入的理解、培养问接兴趣、合理组织活动等。 ()注意的特征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在时问上

26、的特征,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最早是在1830年由汉密尔顿发现。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另一种活动上去。二、感知觉 1感觉的发生及其规律 (1)感觉与感觉的测量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任何感觉的产生,都需要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刺激物,二是感觉器官,绝对感受性就是感觉出最小刺激的能力,绝对感受阈限是刚刚能引起

27、感觉的最小刺激值。绝对感受性同绝对感觉阈限值在数量上成反比。 差别感受性是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受阈限指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2)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后像 当刺激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效。在各种感觉中,痛觉后效特别明显,视觉的后效也很显著。视觉的后效即是视觉后像。 感觉适应 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会随刺激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适应。 感觉的相互作用 我们的感觉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感觉的相互作用可分为同一感觉之内的相互作用和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

28、作用。 2经验与知觉 知觉是将感觉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对象,是对刺激的解释。知觉可以被看做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知觉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4知觉类型()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特征的反映。空问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2)时问知觉和运动知觉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行性的反映。运动知觉是对物体空问位移的知觉,它依赖于物体的运动的速度、运动物体离观察者的距离以及观察者本身所处的运动和静止状态等。按照人所知觉到的各种运动现象的形成条件,将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似动知

29、觉以及运动幻觉等。(3)错觉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它与幻觉不同。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常见的错觉有图形错觉、大小错觉、方位错觉、形重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等。三、记忆1记忆的概述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记忆可以根据记忆的内容、记忆特点等进行不同的分类。一般按记忆的内容可以把忆分为四种: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2记忆系统(1)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记忆信息的三级加工模型认为外界信息进入记忆系统后,经历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3遗忘规律与增进记忆的方法 (1)遗忘规律 遗忘是

30、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和再认或者是错误地重现和再认的现象。遗忘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影响遗忘的因素主要有:遗忘的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容易遗忘;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有影响,有意义材料、形象材料、熟练的动作机能遗忘的较慢;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都有很大影响;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对识记也有重要的影响,一般系列材料的开始和末尾部分记忆效果较好。 (2)增进记忆的方法 增进记忆的方法主要有:直观形象法;图表法;谐音记忆法;归类比较法;联想法;歌诀法。四、思维 1思维概述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

31、物概括的和问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思维的过程,也成为思维的操作,是指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综合(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比较(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联系)、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其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的过程。 (2) 思维的类型 思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

32、分类。 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形式逻辑思维和非形式逻辑思维 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2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每一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1)概念的形成与掌握 概念的掌握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获得和运用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现成的经验。 (2)概念形成策略 同时性扫描 继时性扫描 保守性聚焦 博弈性聚焦 3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1)问题解决过程 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解决除受

33、策略、知识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到以下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 A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会影响人们对问题的解决。 B不同的动机水平影响问题解决。 C情绪影响问题解决。 第五章情绪一、情绪与认知 1情绪的含义 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它是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对于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对于他人的行为的一种情感体验。仅就情绪体验的性质而言,情绪表现为强度、紧张度、快感度和复杂度等几个维度。 2情绪的分类 情绪的分类依分类标准而定。有些心理学家根据情绪的演化过程或刺激类型将情绪分为六类。第一类是原始的基本情绪,第二类是由感觉刺激引发的情绪;第三类是与自我评价相关的情绪;第四类是

34、与别人有关的情绪;第五类是与欣赏有关的情绪;第六类是最为持久的情绪状态,即是心境。 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从总结我国古代情绪分类的角度,把情绪分为十八类:安静、喜悦、贪欲、忧愁、愤激、恐惧、恭敬、烦闷、惊骇、爱抚、爱怜、悲痛、恨怒、骄慢、嫉妒、惭愧、耻辱、憎恶。 、 我国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从情绪的时间序列性或刺激物属性的角度将情绪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情调,第二类是激情,第三类是心境,第四类是应激,第五类是情操, 3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判断评价刺激物对个体需要的符合程度,它是个体对刺激物产生肯定或否定态度的决定因素。 (1)感觉是诱发情绪的首要条件。 (2)记忆与想象决定着情绪

35、。 (3)注意与思维也决定着情绪的产生与表现。 4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情绪具有动机性功能、信号性功能以及感染性功能三方面。 (1)情绪的动机性功能是指情绪能激发人的认知和行动的动机。 (2)情绪的信号性功能是指表情的信号意义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 (3)情绪的感染性功能是指人们之间情感的沟通需要情绪的感染,而人接受客观事物所带来的刺激而引发的情绪体验也具有渲染性。 心境的积极状态和消极状态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认知的各种过程。二、情绪与行为 1情绪与行为的关系 (1)情绪与行为的先天关联性 (2)情绪与行为的后天社会文化制约性 2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 情绪标志着个性成

36、熟的程度。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是: (1)正确的人生追求 (2)宽广的胸襟 (3)理性地适应生活(4)寻找身边的欢乐三、不良情绪的控制 1暴怒情绪的控制 控制暴怒情绪的基本程序有三步。第一步:自我意识自己的暴怒。第二步:对暴怒情绪进行归因。第三步:寻求制怒的方法。 2过度焦虑情绪的控制 焦虑是由某种不顺心的因素而引起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它主要是对危险、威胁和需要特别努力但对此又无能为力的苦恼的强烈的预期反应。 我们采取以下措施来消除焦虑。首先,积极进入放松状态是消除焦虑的重要方法。 其次,控制焦虑还可以采用一种对他人陈述自己心中的忧虑的方法。 3过度紧张情绪的控制 紧张是在生活情境中,对威胁性的

37、或不愉快的因素的情绪反应或唤起性反应。它是由一定环境对个体所产生的压力而引发的反应。过度紧张情绪的控制方法可以着眼于四个方面:第一是阻断导致紧张情绪的有关环节或途径,第二是改善环境,第三是改善和培养个体的应对能力,第四,言语放松训练,这种方法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舒尔兹提出的。 4抑郁情绪的控制 抑郁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情绪障碍,也是一种极端情绪的表现,它与其他许多不良的情绪相关,并受许多情绪如焦虑等的影响而加重。 塞利格曼提出一个关于解释抑郁理论的专门术语“习得性无助感”。他认为抑郁是由于学习的习得性无助感引起的。习得性无助感指人在被动地接受某种刺激后感到无能力去应付,不能学会去应付的一种状态。(

38、1)大哭一场。 (2)刻意安排较愉快的事件转移注意力 处于抑郁状态时,语言暗示法、请人疏导法、环境调节法、自我表达法都是比较好的疏导方法。 5自卑情绪的控制 自卑是人们由于发展受挫而将自己看得很低,从而产生的一种轻视自己的情绪。克服自卑,应当从正确看待客观现实和克服自身心理弱点两方面下功夫。(1)把自身存在的一些弱点和缺陷看做是正常的事。扬长避短。(2)积极赶超他人。(3)保持充分的自信心。第六章 智力与创造力一、智力及其理论 1智力的理论 (1)二因素论 二因素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于1904年提出。斯皮尔曼认为,人的智力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构成,个体完成任何一种作业都需要这两种因素的参与

39、。每个人的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不同,即使具有同样一种特殊因素,在程度上也有差异。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相互联系,一般因素是智力的关键和基础。 (2)群因素论 群因素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于1938年提出。他认为智力由七个因素构成,这七种因素称为七种基本心理能力,这些心理能力的不同搭配,构成每个人独特的智力结构。这七种基本心理能力是:语词理解、语词流畅、计算、空间知觉、记忆、知觉速度、推理。 (3)三维智力结构理论 三维智力结构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于1977年提出。他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产物和内容三个维度来考虑。操作又可分为五种:认知、记忆、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和评价;内容又可分为五种:视觉、

40、听觉、符号、语义、行为;产物有六种: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蕴含。 (4)多元智力理论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出版了智能结构一书,他认为,智力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存在着七种独立的智力,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符号系统。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的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加德纳提出的七种智力是:语言智力、逻辑一数学智力、视觉一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一动觉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在1999年,加德纳又提出了第八种智力,即认识自然的智力。 (5)三元智力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斯腾伯格所提出的三元智力理论却关

41、注于将各种智力成分组合起来。他认为,一个适当的智力理论应当考虑智力与内在世界、外在世界以及人的经验的关系。由此,斯腾伯格提出人的智力是由三部分控制的理论,即成分智力、背景智力和经验智力。二、智力测验 1常用的智力测验 (1)常用的个体智力测验 斯坦福一比纳量表 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是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的,其最初目的是为了鉴别低能儿,该量表被称为比纳一西蒙量表。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孟发表了经过修订的比纳一西蒙量表,并将其称为斯坦福一比纳量表。该量表在1937年、1960年和1972年进行多次修订,同时也被英、德、日、意等国家翻译成本国文字,并结合本国国情加以修订:我国吴天敏19

42、82年修订的中国比纳测验共51题,适用于218岁的少年儿童。 智力测验结果最初是用智力年龄或心理年龄来表示的,即儿童最高能通过几岁组的项目就表示他的智力年龄是几岁。为了便于不同年龄儿童智力的比较,有学者提出智力商数的概念,这一概念被推孟改称智商(IQ)。斯坦福一比纳智力测验中的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之比,也称比率智商,计算公式为: IQ=MA(智力年龄)CA(实足年龄)1()()(乘100是为了消除小数) IQ作为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值,当其比值为1()()的时候,就表示一个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韦克斯勒量表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分为三种: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评定16岁以上成人的智力;韦氏儿童

43、智力量表,评定616岁儿童的智力;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用以评定46岁半儿童的智力。 韦氏智力量表的重要特点是,它废除了智力年龄的概念,保留了智商的概念。韦氏量表中是离差智商。离差智商是以智力的正态分布曲线为基础,将人们的智商看做是以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正态分布,它表明被试的分数相对于处于同年龄标准化样组的均数之上或之下有多远,即以离差大小表明智商高低,离差大且为正数者智商高,离差小、且为负数者智商低。其计算公式为 离差智商IQ=100+15z(其中z=(xx)SD) 公式中的Z代表标准分,x代表被试测验得分,叉代表团体的平均分数,sD代表团体分数的标准差。 离差智商克服了比率智商的

44、不足,即不会再由于一个人的智力年龄和实足年龄的不同步增长,而出现年龄越大智商越低的现象。 (2)常用的团体智力测验 美国陆军测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耶基斯和桑代克、推孟等许多著名心理学家提出用测验招募和选拔士兵。在推孟的学生奥蒂斯编制的团体智力测验的基础上,产生了陆军甲种测验。后来又针对不识英文的或有阅读障碍的人编写了陆军乙种测验。 陆军甲种测验由八个分测验组成,陆军乙种测验属于非文字测验,它由七个分测验组成, 瑞文推理测验 瑞文推理测验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瑞文编制的一种团体智力测验,它是非文字型的匿形测验,题目由两种形式组成。一种题目形式是从一个完整的图形中挖掉一块,另一种是在一个图形矩阵中缺少一个图形,要求被试从提供的几个备选答案中,选择出一个能够完成图形或符合一定结构排列规律的图案。 瑞文测验的优点是测验对象不受文化、种族与语言等条件的限制,适用的年龄范围很宽,从5岁半一直到老年,而且不排除一些生理缺陷者。测验既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团体实施,使用方便,省时省力,结果以百分等级常模进行解释,直观易懂。瑞文推理测验中国城市版是由我国心理学家张厚粲在1985年主持进行的。 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