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81069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关于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关于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关于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关于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收入差距扩大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引 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引起了利益分配机制的改变。一方面,居民收入渠道日益多元化,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生活不断改善;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差距却出现了扩大化的趋势,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不仅影响了扩大内需政策的效果,而且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收入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收入会对消费情况产生重要的影响,收入差距过大不仅导致社会整体的消费倾向下降,制约消费需求的扩大,而且造成供给不足,制约消费需求的扩大。收入差距是否公平、是否合理,直接

2、关系到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关系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效率,甚至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居民收入状况不单是经济理论界和普通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更是各级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因此,对收入差距问题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明显提高,不同收入群体的分布基本呈现出“中底部大、上头小”的格局,反映了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体现了效率、公平兼顾的分配原则。但是,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日益明显,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拉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1城镇不同所有制职工收入差距扩大

3、1995-2008年,不同所有制职工的平均工资都在增长,但增长的速度不同,国有经济职工的平均工资增长较快,城镇集体经济职工的平均工资增长较慢,而其他非公有经济职工的平均工资增长最快。根据资料的可得性本文将国民经济按所有制性质分为国有、城镇集体和其他经济成分三个部分。由于城镇集体经济职工的平均工资起点低,增长速度又慢于国有经济职工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职工的,因而城镇集体经济职工的平均工资是这三者中最低的。国有经济职工与集体经济职工的收入差距几乎一直不断扩大;其他非公有制经济职工与城镇集体经济职工的收入差距也不断地扩大,但由于其他非公有制经济职工的平均工资起点高于国有经济职工和城镇集体经济职工的,并

4、且增长速度又是最快的,所以它与城镇集体经济职工的收入差距开始大于国有经济职工与集体经济职工的收入差距;国有经济职工与其他非公有制经济职工相比,一开始收入的增长速度要慢于后者,1999年后反而快于后者,所以国有经济职工与其他非公有制经济职工的收入差距一开始有所扩大,2000年后二者的差距不断缩小,趋势非常明显,2005年国有经济职工的工资反超其他非公有制经济职工的工资,而两者与城镇集体经济职工的平均工资的差距却越来越大。在所有制改革的推动下,非国有经济成分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对收入差距的扩大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效应。表现在:一方面,非国有部门内部的分配机制以效率为主,具有很大的

5、灵活性,个人收入除工资外,还包括资本收入、经营风险收入等,因而其收入不均程度自然要高于国有部门;另一方面,由于非国有部门职工的比例在不断地提高,这必然会带动城镇内部总体收入差距的扩大。按城镇单位的注册登记类型看,股份有限公司的平均工资最高,为35324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1倍;其次是外商投资企业,平均工资为3265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2倍;国有单位的平均工资位列第三,为3100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6倍。最低的是集体单位,平均工资为18338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2.7%1。 表1-1 不同所有制职工的平均工资 (单位:元)年 份平均劳动报酬 (元)合 计国有单位城镇集体

6、单位其他单位地 区199553485553393477281996598062074312852119976444667945169092199874467579531492411999831984435758101422000933394416241112382001108341104568511243720021237312701763613486200313969143588627148432004159201644597231651920051820018978111761836220062085621706128662100420072472126100154442427120082

7、9229310051833828387资料来源:1995-2007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008年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08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变化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1.2城镇不同行业收入差距扩大分行业大类看,2008年的数据与2007年相比,各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绝大部分增长都在2000元以上。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是证券业17212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9倍;其他金融活动业8767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0倍;航空运输业75769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平均工资最低的三个行业是木材

8、加工及木竹滕棕草制品业15663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3.6%;纺织业16222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5.5%;农副食品加工业17559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0.1%。最高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比为11:11。按细分行业分组,2000年收入最高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当中的航空运输业,职工平均收入为21342元,收入最低的是采掘业当中的木材及竹材采运业,职工平均收入为4535元,二者相差4.71倍;2006年收入最高的是金融业当中的证券业,职工平均收为50529元,收入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当中的林业,职工平均收入为6718元,二者相差7.52倍;2008年的情况与2006年相同,但收入

9、差距却进一步扩大,收入最高的是金融业当中的证券业,职工平均收为172123元,收入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当中的林业,职工平均收入为15663元,二者相差11倍,2年间行业差距扩大了3.5倍(从1985年至2008年最高收入行业与最低收入行业的收入差距见表1-2)。表1-2按大类统计行业平均工资水平差距 (单位:元)年份收入最高行业平均工资水平收入最低行业平均工资水平最高工资/最低工资1985地质勘探1406农林牧渔7771.811990采掘2718农林牧渔15411.761995电力煤气7843农林牧渔35222.232000金融保险13478农林牧渔51842.62001科学研究16437农林牧

10、渔57412.862002科学研究19113农林牧渔63922.992003信息传输32244农林牧渔69694.632006信息传输34988农林牧渔76114.62007信息传输47700农林牧渔108474.42008金融保险172123农林牧渔1566311资料来源:1985-2007年数据来自于2007中国国力报告,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2008年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08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变化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

11、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2。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垄断性行业职工收入明显高于非垄断性行业。虽然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市场竞争尚有待进一步增强,一些行业垄断现象仍十分突出,而垄断行业正是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了高额垄断利润,从而拉大了与非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差距。二是收入分配已经开始向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行业倾斜,即体力劳动者的平均收入高于脑力劳动者的平均收入。三是服务行业工资普遍高于第一、二产业工资。从1979年到2008年,其职工人均工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89%、15.44%、14.99%、14.92%、14.51%、16.7%、

12、25.2%,快于全国职工工资年均13.34%的增长率。而职工工资增长最慢的三个行业是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和采掘业,均为第一二产业,同期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5%、11.8%和12.3%2。1.3城镇不同阶层收入差距扩大本文提到的阶层是指按收入水平划分的不同组别的家庭户,即高收入阶层、低收入阶层等。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我国不同阶层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速度明显加快,高收入户的收入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低收入户的收入增长。(参照表1-3)1985年,10%的最高收入户与10%的最低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276元和437元,比值为2.92; 从1996-1997的最高与最低收入户收入

13、之比可看出,我国城镇居民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并在进入2000年之后迅速拉大。而到了2005年,其收入分别28773元和3134 元,比值为9.18,是近年来贫富差距最严重的时期;至2006年,该比值稍有下降,但仍高达8.96 ,2007年比值有所下降,这与政府出台的大量福利政策有很大关系,但比值依然很高为8.74。表1-3 1985年-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与最低户收入及比例 (单位:元)年份最高与最低收入户收入之比最低收入户最高收入户19852.92437127619863.02446134719873526158219883.16625197719893.2

14、9693227919903.22761244819953.921924573819963.912156843319974.2224301025119984.4224761096219994.6226181208320005.0226531331120015.3920027.8924091889620038.4325902183720048.8728622537720059.1831342877320068.9638713483420078.74421036785资料来源:1985-2000年数据来自伍再华.转型期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击求的影响研究J.经济周刊,2005,12(5):34-

15、39;2001-2008年数据均根据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编制.我国居民收入结构在向有利于“富人”的方向变化,富人占有的份额越来越多,而“穷人”占有的收入份额越来越少。不少专家提出,中国要谨防“拉美化陷阱”,防止因贫富悬殊过大而出现政局动荡、经济衰退。此外,财富积累的“马太效应”正逐步显现,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状况加大了缩小贫富差距的难度3。2 收入差距过大制约了我国城镇消费需求扩大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投资的增加,而本应是经济增长第一动力的消费需求却长期不足,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难以发挥。对于我国的消费需求不足,国内有很多学者都认为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是一个重要原因,这种说法的理论依据是

16、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和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2.1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消费需求的理论分析2.1.1马克思关于收入差距影响消费需求的理论分析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政治经济学批判等重要论著中,对消费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马克思提出生产和消费之间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两者既直接同一又直接两立。他指出,消费只能按照生产所规定的性质和方式决定生产,对生产发生反作用。其作用可以归纳为: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归宿,它使生产过程得以最终实现。另一方面,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为生产创造动力,“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这意味着需要使得产品实现其使用价值和价值,资金的周转和再生产才能进而得以实现

17、;在需要中,生产的观念对象被不断创造出来,使得生产得以发展4。 同时,马克思认为分配决定消费,消费影响分配。从分配决定消费的角度看:首先,分配决定消费水平。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决定消费水平的高低,尤其是国民收入中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分配,以及积累基金中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的分配比例状况。其次,分配结构决定消费结构。这包括社会产品结构决定商品供应的数量和比例,不同阶层的分配结果决定其消费需求。最后,分配方式决定消费方式。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对于消费资料采取何种分配方式,会决定人们采取何种方式和手段进行消费。从消费影响分配的角度看:第一,消费是分配的最后实现。分配是否合理,

18、分配能否最终实现,都是且只能通过消费加以说明。第二,消费影响分配的方式和结构。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采取怎样的分配方式,分配的比例或结构如何,都是以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作为科学依据的。第三,消费检验分配制度。这体现在一定时期的消费状况直接反映分配制度是否合符实际。2.1.2凯恩斯关于收入差距影响消费需求的理论分析在凯恩斯的理论体系中,“有效需求”不足是全部分析的一个基本前提。凯恩斯的观点是,在一般情况下,总需求或者有效需求总是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因而导致萧条和失业。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消费需求是有效需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之一。消费需求是收入的函数,消费

19、者当前的支出水平取决于当前的绝对收入水平。收入增加或减少,消费支出也随之增加或减少。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每一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少。边际消费倾向是正数,但小于15。因此,当收入增加时,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增加幅度会超过较高收入家庭。所以人们认为,凯恩斯消费函数暗含着一个政府可以影响总支出的简单机制,即通过提高或降低税收影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同时,凯恩斯也指出,由于消费惯性的作用,在收入下降时,低收入家庭不会相应地削减其消费支出,因而消费需求总量的下降幅度总是小于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量的下降。 绝对收入假说可以用函数式表示如下:C = C (Y

20、d) = C0 + cYd (2-1)其中,C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Yd为现期可支配收入,C0 (C00)为自发性消费,c为边际消费倾向。将该函数式两边除以Yd,就得到平均消费倾向APC:APC = C / Yd = C0 / Yd + c (2-2) 由于C0是常数,而c递减,因此APC随现期收入的增长而下降,这说明高收入阶层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低。这意味着,如果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收入集中于少数高收入阶层,因而会使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下降,产生消费需求不足。边际消费倾向指的是增加的消费支出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比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居民的消费预期和消费意愿。它可以通过消费函数C =+Y(其中

21、, C 为消费性支出,为常数项,代表刚性支出,为边际消费倾向, Y 为可支配收入)建立因变量为人均消费性支出、自变量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回归方程进行衡量。比如2006 年全国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为0.59 ,说明2006 年全国范围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平均将有0.59 元用于消费性支出。 从表2-1我们还可以看出以下变化:首先,看看城市居民的分配变动与消费倾向下降:一是,随着市场化的改革,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变化,2005年最高收入组的人均收人是最低收入组的9.18倍,到2006年下降到8.96倍,而到2007年下降到8.74倍,收入不平等化程度有所下降,但随着收入的提高,收入

22、基数的增大,实际上收入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呈扩大趋势。二是,2005年最高收入群体与最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为25639,高收入者的平均消费倾向低于全部人口的平均消费倾向,中偏高以下组的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普遍高于平均值。到2006年最高收入群体与最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为30963,收入差距拉大,中等收入组以下的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明显下降;2007年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最高收入群体与最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为32575,中等偏下收入组以下的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高于平均值。高收入组的低消费倾向直接拉低了社会平均消费倾向。所以,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与收入差距拉大呈负相关,即收入差异越大,居民平

23、均消费倾向越低。从数据还可以看出,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动主要是受最高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中等偏低收入组以下的消费群体的平均消费倾向很高,但缺少消费能力。表2-1 高、中、低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及收入变动情况 (单位:元)年份合计最低10 %收入组中间20 %收入组最高10 %收入组城镇居民平均收入边际消费倾向收入边际消费倾向收入边际消费倾向收入20050.710.9431340.7991900.68287731049320060.590.7238710.55110520.6348341175920070.640.9642100.67120420.47367851378620080.560.

24、970.570.4515781资料来源:2005-2008年数据来自魏贵祥,陈小龙,冯怡琳.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分析J.统计研究,2009,12(5)2.2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消费需求的实证分析2.2.1模型建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一直呈扩大趋势,平均消费倾向也呈下降趋势。城镇居民由于收入差别的拉开,形成高、中、低不同的收入阶层。高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低,低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高。高收入阶层在城镇国民收入占比中占绝对优势,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会直接拉低整个城镇的平均消费倾向,制约消费需求。收入差距扩大在多大程度上造成了以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代表的消费需求的下降呢?本节将进行

25、实证分析,设立函数关系如下6:CAPC = a0 + a1 CGINI (2-3) CAPC = a0 + a1 CGINI(-1) (2-4) 其中,CAPC表示各年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CGINI表示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即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指标;CGINI(-1)表示CGINI滞后一期的变量。2.2.2数据选取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数据是经计算得到,其原始数据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人均消费支出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收入差距的数据,采用的是相关学者经过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原始资料所计算的基尼系数。参见表2-2。表2-2 1981-2005年城镇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消费需求、消费倾向 (单位:

26、元)年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城市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基尼系数城市居民边际消费倾向19814904570.9330.15-19825254710.8970.150.3919835634860.8630.150.7519846505390.860.160.5919857396730.9110.191.4819869007990.8880.190.42198710028840.8220.20.831988118111040.9350.231.231989137612110.880.230.551990151012790.8470.230.511991170114540.

27、8550.240.921992202716720.8250.250.671993257721110.8190.270.81994349628510.8160.30.811995428335380.8260.280.871996483939190.810.280.691997516041860.8110.290.831998542543320.7990.30.551999585446160.7890.30.662000628049980.7960.320.92001686053090.7740.320.542002770360300.7830.320.852003847265110.7690.3

28、30.6252004942271820.7620.370.70720051049379430.7570.370.7120061175986970.740.370.7220071378699970.730.410.72200815781数据来源: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均来自国家统计局中围统计年鉴1981-2008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基尼系数根据赵人伟,孔泾源整理而得。2008年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9.12(2)2.2.3回归结果利用Excel软件对城镇收入分配差距、城镇消费需求进行线性回归,得到具体结果(括号内

29、数据为t检验值)如下:CAPC = 1.2302 - 1.1668 CGINI (2-5)(12.43) (-9.75)R2=0.79 F=95.23CAPC = 1.1936 - 1.1241 CGINI(-l) (2-6)(11.30) (-8.84)R2=0.77 F=78.19(1) R2检验:当R20.7时,我们认为因变量基本上可以用回归方程中的自变量来解释。由两式的估计结果可知两式的R2均大于0.7。因而,该回归方程通过R2检验。(2) F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0.05,临界值F0.05(l,25)=4.24,两式中F均大于临界值。所以,我们认为在0.0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F检验。(3

30、) T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0.05,临界值t0.025(25)=2.060,两式中t的绝对值均大于临界值,在0.0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t检验。从计量结果可以看出,(2-5)和(2-6)两式的自变量和方程总体均能够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各项参数估计值都在合理的范围内。2.2.4模型数据的经济意义解析(1)我国城镇收入分配差距与城镇消费需求之间有比较显著的相关关系。回归方程通过了R2,检验,解释变量CGINI及其滞后变量CGINI(-1),都通过了F检验和T检验,均显著地进入回归模型中。这表明城镇收入分配差距对城镇消费需求有显著影响。(2)城镇收入差距与城镇消费需求之间是负相关关系。结果显示,无论是GI

31、NI还是GINl(-1)的回归系数均为负值。(2-5)式中,城镇基尼系数每增加一单位,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就下降1.1668个单位。(2-6)式中,则下降1.1241个单位。这说明伴随着城镇收入差距的扩大即基尼系数的增加,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消费需求下降。也就是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是导致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不断下降、消费需求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3)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城镇消费需求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滞。GINI(-1)的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大于CGINI的回归系数,说明城镇收入差距对下一年城镇消费需求的影响,要比对当年城镇消费需求的影响更为显著。3 缩小收入差距,增加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32、从以上分析可知, 虽然我国城镇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提高了, 但收入差距较大, 收入差距扩大不仅制约了有效需求总量, 而且影响了消费需求结构。主要表现在: 边际消费倾向基本保持不变, 而且食品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 基本需求结构发生很大改变, 最低收入户没有达到基本需求; 必需品项目增加, 居民相对消费能力下降; 不同收入家庭的消费需求结构差异较大, 与供给结构不协调。基于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是处在低收入水平的基础上的,所以不宜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来强行实现收入均等化,只能适度缩小收入差距。因此,本章提出了必须通过完善税收政策、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同时再辅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镇低收入者的收

33、入水平措施来适当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3.1完善税收政策,缩小收入差距当代发达国家都有能根据具体的经济情况而自动调节的收入分配与再分配制度, 经济体的有效运行就可以保证收入差距不至于扩大到过度不平衡的地步,相比而言,我国制度的自动调节功能则相当有限。首先,我国的税收体制不能够真正体现多收入者多纳税,少收入者少纳税的基本税收原则。这直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我国的税收来源中,以流转税为主,所得税所占的比例不大,尤其是个人所得税所占的比例太小。目前,流转税仍然占我国税收收入总量的65%强,而所得税只占25%左右。二是我国的纳税主体是广大的工薪收入阶层, 而真正的高收入阶层却通过各种合法与不合法的

34、手段逃避税收。健全税收体系,缓解收入差距的“马太效应”。健全税收体系,最基本的是切实建立公平的税负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个人所得税、遗产税、赠予税、社会保障税为核心的多税种、立体式的税收调节体系。首先,完善个人所得税征收体系。个人所得税是按照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征收的,体现了公平税赋的原则,无疑优于人头税、流转税。要加快实施分配的货币化,使个人所得税建立在以实际收入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发挥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把纳税人的数量限制在能够控制的范围内;积极推行存款实名制,逐步创造条件实行金融资产实名制,限制非法收入;强化代扣代缴制度,从源头上对

35、个人所得税加以控制。其次,尽快建立完善的遗产税和赠予税征收体制。遗产税和赠予税具有很强的累进功能,是市场经济国家运用最多、最普遍、最有效的调节财富积累的税种,也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减少由于遗产和赠予所导致的生产条件占有不平等,及由此导致的收入差距过大的最有效的途径。再次,完善社会保障税的征收体制。社会保障税属于累退税,具有双向调节功能,一是对社会整体来说,可以实现收入由高收入群体向低收入群体的横向转移,二是对成员个体来说,能实现其收入由青年或就业时间向老年或失业时间的纵向转移。最后,降低或减免低收入地区和群体的生产经营相关赋税,尤其要免除农村的各种赋税,进而缓解收入差距的“马太效应”7

36、。3.2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缩小收入差距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在短期内实现,也不能通过降低高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来实现。当前缩小收入差距的关键是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扩大国内市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统筹社会与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为此,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大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3.2.1提高普通职工工资,缩小收入差距我国城镇居民在不同所有制的影响下,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要缩小收入差距,提高消费需求必须从根本上提高普通职工工资。因此,要达成这一目标,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推动落实最低工

37、资指导制度。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物价等情况,调整、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切实维护低收入职工的报酬权益。二是进一步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企业工资共决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确保每个职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三是加强政府监管和服务,完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为企业通过集体协商合理确定工资水平及其增长提供参考。四是加强对企业劳动定额和工时等劳动标准的管理工作,建立劳动定额标准管理体制,针对当前问题突出的行业和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强化对企业劳动定额工作的监督,研究完善特殊工时审批办法,探索企业实行特殊工时制度的动态监管。3.2.2提高城镇低保

38、标准,扩大低保对象,缩小收入差距目前我国城镇低保人员2334万人,占城镇人口3.8%。全国平均低保标准每人每月208元,但各城镇低保标准不同,最低的每月只有近百元。为了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建议:克服资金困难和政策障碍,按照“实际收入”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参照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逐年提高标准;各级财政要加大低保投入,宁可减少其他开支,一定要保证低保资金需要,及时落实到位;低保金必须按时足额发放,不得挪作他用,不得拖欠,不得以任何理由克扣;有的地方对低保对象在水、电、取暖、看病、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应创造条件,大力推广。3.2.3关爱特殊低收入人群,缩小收入差距残疾人

39、员、无劳动能力人员、长期病伤人员等,是特殊的低收入人群。应该对这部分人特殊关爱,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使他们的生活状况随经济发展而逐步有所改善。为此,要适时建立特殊救助项目,对特困人员尤其是大病人员特殊照顾。3.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缩小收入差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兼顾公平的重要保证,是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3.3.1完善现有社会保险制度,扩大实施范围社会保险的基础是“大数法则”,参保人数越多,承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社会保险覆盖面广,既能够保证社会保险基金收人的稳步增长,确保社保金的依时足额发放,也能够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对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促进作用。实

40、行适合不同劳动者特点的养老保险参保办法,将城镇各类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以及被征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等全部纳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全面推行失业保险制度,并将失业与促进再就业结合起来,积极促进困难群体就业;加强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注意做好城市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协调合作,资助困难群体参加基本医疗保险。3.3.2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建立社会救助系统改革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综合性的城镇社会救助系统。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能够最明显地起到缩小社会不公平程度的效果。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底线”,需进一步完善

41、。将符合条件的所有城镇居民纳人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确保社会保障安全网没有漏洞,加强规范化管理。随着经济发展、国家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适时适度调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同时,在城镇构建一个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公共房屋、疾病医疗救助及其他相关救助措施在内的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3.3.3拓宽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来源社会保障资金是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条件和必备前提,如何广辟途径扩充社会保障资金,将是今后社会保障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财政要保障最低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各级财政要切实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人,坚决摒弃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将更多的财政资金用在社会保障上,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

42、中的比例。还要广泛动员社会资源、扩大辅助来源,例如组织捐赠、义演等慈善活动,依靠民间力量建立互助基金、扶贫基金等。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管机制,保证资金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殖,确保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有稳定的财力支撑。3.3.4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步伐,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强制力。近些年,国务院陆续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社会保障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对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力度仍不够。要进一步加快立法进程,制定一整套完整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同时,要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司法监督保障机制,努力提高执法意识和水平,真正将社会保障纳人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切实发挥其在缩

43、小城镇居民收人差距中的作用。结 束 语通过前面的分析与研究,本文得到如下结论:我国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比较明显的国家,城镇居民收入占我国居民总收入的比重正逐年上升,并且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已高度货币化。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对于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居民消费需求,乃至最终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转型期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从高度平均分配到收入分布合理再到收入差距较大的变化过程,并且收入差距己呈现出加剧扩大的趋势。收入分配通过影响不同阶层的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导致其不同变化趋势,作用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造成我国边际消费倾向低,最终消费率低的事实,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44、。运用计量经济学工具,文章构建包括基尼系数和平均消费倾向的函数关系,来分析收入分配对我国消费需求的作用机制。实证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是显著的,两者负相关。这说明了: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消费需求增长。为此,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明确的,要解决我国的居民消费不足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在保证城镇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的前提下,完善税收政策;提高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三方面建议,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以扩大消费需求。从整体上有效地遏制现实与未来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以促使消费需求地逐渐提高。需要说明的是,消费需求虽然与收入分配有很大关系,但问题的解决

45、却决不能局限于收入分配领域。因为收入分配不是唯一起作用的因素。消费的需求不足还可能与转轨过程中居民所面临的收支不确定性,金融市场受到的流动性约束等等因素相关。但限于数据来源和文章的篇幅,本文没有作具体的研究,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与研究中,再对这些方面作深入的探讨。参 考 文 献1国家统计局.2008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变化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2连玉明,武建忠.2007中国国力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3伍再华.转型期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击求的影响研究J.经济周刊,2005,12(5):34-394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刘嘉.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