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资本市场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85325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我国资本市场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议我国资本市场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议我国资本市场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议我国资本市场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议我国资本市场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议我国资本市场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我国资本市场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议我国资本市场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摘要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盈余管理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同时,我国上市公司过度的盈余管理却弱化了资本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有必要规范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关键词盈余管理;资本市场; 信息不对称 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主要反映在市场对资本的配置,即通过交易来完成资本的配置或资本的流动,因此形成资本市场。资本应该配置在最具生产性的地方,而生产性资本投资(包括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需要有及时、可靠和有意义的信息可以运用。资本市场的成功依赖于包含相关信息的、可靠的企业报告,这就是所谓的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和资本市场的“透明度”。

2、因此,资本市场是以信息披露制度为基础的,而会计信息披露在资本市场信息披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会计信息失真是当前我国会计实务界和理论界面临的严重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完善,而会计信息失真可以归为两个方面:一是会计造假;二是盈余管理。会计造假所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一种违法行为,在实务中容易判断、辨别;而盈余管理所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则是 一种合法行为,在实务中难以识别。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产生的原因及利弊分析 国内外学者大都是从动机的角度来定义盈余管理的,普遍存在着“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种不同的看法。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

3、的一种具体体现,因为会计灵活性是应计制会计所固有的特性。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利用会计选择权(包括会计政策选择权和会计估计权)扩大自己的效用或公司价值的行为。另一位美国会计学家雪珀(KatherineSchipper)立足于会计数字是一种有用的经济信息这一基础,指出盈余管理实际上就是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disclosure management)。 盈余管理的产生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从内在原因看,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及由此造成的会计信息不对称和权责发生制的固有缺陷,是盈余管理得以存在的重要原因。从外在原因看,对会计信息的监管不力也是盈

4、余管理得以泛滥的外部客观条件。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一定的盈余管理可能是无法避免的,从某种程度上说,盈余管理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对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尊重。从有效契约观以及信息观的角度来看,盈余管理能使企业规避合约刚性带来的风险,并传递了一定的内部信息,它对于信息的引导、提供和效率有其好的一面。然而,如果走得太远,公司进行过度的盈余管理,则会使会计沦为一种“数字游戏”,其危害不亚于会计作假,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过度盈余管理的倾向,这加剧了上市公司的会计风险,损害了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更侵犯了小股东的利益,长此以往必然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5、二、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一)权益性资本市场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会计盈余信息在权益性资本市场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企业市场价值的高低。由于我国股票市场投机成风,股价受到人为的操作,对于名义盈余指标反应十分敏感,非理性的市场无法辨析名义盈余指标的质量,照常买账,对于两道“门槛”的反映十分强烈,对于越过门槛的公司股票价值给予积极的评估,而实际上支撑被高估股票的不是与之相匹配的价值,而是盈余管理造出的良好的账面业绩。2001年证监会规定了新的配股条件,财务指标上要求公司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可以预见,新政策出台后,上市公司每

6、年保6%的情况会消失,但是3年合计保18%的情况将会出现。当然,跨过“门槛”的公司拥有了进行配股的权利,这个权利的经济意义相当于期权,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市场的评价与公司的实际业绩并不匹配,这些公司价值的增加意味着市场未能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 然而,对于企业经理人来说,一旦企业市场价值与其个人利益发生联系,精明的经理人就会产生强烈的通过操纵盈余信息进而影响企业价值的动机,而企业价值与经理人的联系则是毋庸置疑的。首先,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二者具有不同的目标函数,经营者在信息与权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具有道德风险,产生了诸如代理问题和“搭便车”等问题,于是有必要对经理人行

7、为进行监督。但考虑到任何监督行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而且成本高昂,故而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赋予经理人一定比例的剩余索取权,如经理人股票期权(ESO)等。这样,企业价值就与经理人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经理人必然会有动力去操纵盈余数字朝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一般研究表明,经理们可以在一定程度内不被察觉地提高报告盈余,从而促使公司股票的价格上涨,而且由此产生的货币收益被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公司分享。其次,资本市场对经理人的约束主要来自代理权竞争机制。一方面,如果企业经营状况不佳,股票市场价格低靡,股东为维护自身权益就会对经理人施压或干脆更换经理层。另一方面,股票市价低靡,相当一部分中小投资

8、者则会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抛售公司股票,这就给新的投资者创造了低价收购公司股票进而接管公司的机会,随之而来的也必然是原有经理层的全面调整。这种潜在的威胁客观上促使了经理人会通过盈余管理来平滑收益从而稳定股票市价。 (二)债务性资本市场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盈余信息在债务性资本市场中也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这是因为,在债务契约的签订过程中,债权人大多会对诸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股利发放率等指标做出一系列限制性规定,为获得贷款,经理人往往不得不对这些指标进行一定程度的粉饰。获得贷款后,为避免违约,经理人也会在必要时通过盈余管理将这些指标控制在限制性范围之内。虽然债务性资本市场和经理人个人

9、利益并不直接相关,但出于对企业长远发展及扩大在职控制权这些间接利益的考虑,经理人也具有一定的盈余管理动机。 总之,通过盈余管理美化账面业绩,引导市场对公司价值的高估,使公司价值与其业绩不相匹配,这一现象意味着市场的失效。市场参与者总是热衷于对ROE等会计指标的价值评价,而忽视影响价值的许多其他因素(如发展前景、管理水平、科技实力、现金流量等其他价值相关因素),这又只能使市场停留在不规范的层面上,相应地,市场的不规范也极大地干扰了会计信息的解读与评估。 三、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十分复杂,以往的文献普遍将盈余管理视为机会主义行为。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

10、可以进一步分为:以误导资本市场为目的的机会主义、建立在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的契约上的机会主义和逃避政府监督的机会主义。而近期的研究发现了盈余管理的其他一些动机,如降低交易成本的动机、获得比较业绩优势的动机以及对市场预期做出理性反应的动机。然而,在我国资本市场上,诱发盈余管理的动机却主要是逃避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政策的机会主义,比如,上市发行政策、配股政策以及终止交易政策。 无论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动机,还是上市公司的其他非机会主义的动机,其存在的前提之一是信息不对称。因此要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就必须加强信息披露,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提高公司的外部利益关系集团对有关公司管理当局盈余管理动机的了解,这

11、样,可以更加有效地发挥资本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具体而言,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推进监管政策的市场化改革,减少产生盈余管理的动机。首先,要改革股票发行制度,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当前股票发行制度为核准制,核准制下存在导致公司进行财务报告粉饰的诱因,例如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一些硬性规定中包括近3年连续盈利等。将准市场化的核准制逐步转为完全市场化的注册制,即发行证券之前,按法规向主管机构申请注册,同时,按公开原则把有关资料如实向公众公布,使投资者在投资前能够据此判断该证券有无投资价值。注册制是上市公司股票发行制度改革的必经之

12、路,也是从源头上制止盈余管理行为的基础。其次,要改革配股和终止上市的条件。就配股政策而言,尽管已经进行了数次改革,但仍是以单指标净资产收益率作为配股政策的主要依据,这就难以根除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上市公司仍会利用会计信息不对称和契约的不完备性来对利润进行操纵以获得配股权。对此,应变单指标为多指标体系,例如增加主营业务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等指标综合考察企业的效益。对于终止交易政策,一方面要严格执行退出机制,不宜人为地迁就“垃圾”,出台类似ST和PT这样的挽救政策,以免干扰市场的有效运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扩大供给,使所谓的“壳”资源失去市场,为市场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创造条件。 第二

13、,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抑制盈余管理的内部约束机制。首先,要进行国有股减持,优化产权结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大多是由国有股权占据优势或控制地位所引发的。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极不合理,未流通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大部分,国有股处于控股地位且股权过于集中,国有股股东实际缺位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因此,要进一步进行国有股减持,并解决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问题,进一步进行股权分散化。其次,要健全董事会,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重,并在董事会下建立主要由外部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对公司的经济运行和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再次,要完善公司外部治理结构,重要的是优化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

14、。优化资本市场主要表现在出台有关法规,培育公司间购并市场,促使股东的“用脚投票”机制得以发挥功能。优化经理人市场在于要形成经理人竞争机制,使得股东能够及时在经理人市场 挑选合适的人选取代不称职的经理人员。 第三,建立和完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减少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盈余管理往往都是利用会计准则中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可变更性而发生的。现有会计准则允许过多的会计选择,有关规定不够具体明晰,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在制定中应注意以下原则:兼顾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突出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处理好灵活性和统一性的关系,尽量减少可供公司会计选择的余地,以缩小会计政策的空间范围,完善

15、会计准则的内容,尽量减少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未涉及的领域。 第四,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改革注册会计师聘任制度。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聘任制度存在重大的缺陷,严重危及到社会审计的独立性。从长远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董事会制度,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由审计委员会决定注册会计师的聘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而在近期无法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局面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由证券监管部门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上市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魏明海等.盈利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孙爱军,陈小悦.关于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的研究 兼论中国股市的利润驱动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16、002,(1). 3林钟高,徐正刚.公司治理结构下的盈余管理J. 财经科学,2002,(4). 4陆宇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介绍J.开放导报,2002,(4). 5陈岗岭.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研究J.中州审计,2002,(7).其他参考文献:1.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2.付林,李冬叶.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3.江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4.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5.石勉.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经济师,2010(10).6.林大静.构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机制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