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封浜高中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卷沪教版.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08618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嘉定区封浜高中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卷沪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上海市嘉定区封浜高中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卷沪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上海市嘉定区封浜高中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卷沪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上海市嘉定区封浜高中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卷沪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上海市嘉定区封浜高中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卷沪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嘉定区封浜高中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卷沪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嘉定区封浜高中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试卷沪教版.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阅读(55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3分)灶旁读书 年少时,家里没有专门的书房,读书没有固定的地点。饭桌边、床上、卧室的梳妆台前、堂屋里、屋后的竹林里, 有坐的地方,而且坐得比较舒适, 是我的临时书房。如今,印象最深的是,还是暑假里在灶旁读书的情景。那时的灶房,是在正屋的旁边盖成的一间屋,有一层半楼高。那是我在小学教书的父亲带着我们几个孩子利用假期,一块砖一块砖砌上去、一片瓦一片瓦盖成的。灶房里陈设很简单,只有用黄泥打成的大小二灶,没有木板的二楼,堆积着一些干柴。暑假里,正是农忙时节,父母每天都要外出劳作

2、,烧柴火煮猪饲料的事情就落在我头上了。其实烧柴火是一种很轻松的事情,看着火候,往灶里适当的位置放上适当的柴,就可以坐在灶旁看书了。有幸的是,父亲爱好文学,家里有一柜子的文学作品,还有一捆捆他每年订的短篇小说选刊杂志,平时他是不让我们看的,现在偷偷拿来摊于膝上,添一灶柴,便看几行字。四周里很安静,大人们都外出劳作,孩子们到村头树阴里玩耍,偶尔传来他们的嬉戏声。窗前的树叶被烈日晒得发蔫,蝉儿拉长了它单调的声音。束束阳光从瓦缝间射下来,在泥地上投下大大小小的光圈。柴一烧起来,灶里时时发出“哔啵”之声,火焰吞吞吐吐,浓烟在束束光里翻滚上升,屋里弥漫着种种柴香。此时读书,感觉静谧而惬意。那时候,我最不喜

3、欢烧的是晒干的稻梗。它质地松软,放进灶里,只“哄”地一声,火势就软下来了,留下的柴灰又多,来不及看完一行字就得添柴、清空灶里的柴灰,很麻烦。最喜欢烧的是劈成条条的树干树兜,架起一烧,火势很烈,延续十几分钟,可以尽情读书。暑假里烧的最多是我们在河那边砍来的杂柴,杂柴里缠绕着各种荆棘,往灶里一烧,“噼里啪啦”的很是热闹,火焰也灿烂,灶房里散发出好闻的清香。为了不耽误读书时间,我把各种杂柴分成一束束再首尾相连。灶里火势软下来了,只须夹住柴往前送下就可以了。但有时看得入迷了,火焰沿着杂柴烧到了脚边才惊觉。有时灶里漆黑一团了,只得重新点燃柴火。记得有年暑假,父亲从同事那里借来一本厚厚的小说,遮遮掩掩地躲

4、着读,读后藏好。这更引起了我的好奇,在父亲外出劳作后,我在衣柜里折好的第三件衣服里终于找到了这本书,那时它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露出它漂亮的封面,原来是张恨水的啼笑姻缘,我小心捧起它,如获至宝。为了不让父亲发现蛛丝马迹,我记好放书的位置和书的朝向,看完后,按照原来的样子放好。父亲在他看完的地方折起纸张做记号,我不敢做记号,只有记住页码。每天短短的时间里只能看几十页字,看得正入迷时,父母回来了,只得万分不舍地把书放回原地。整个人便恍惚在小说的情节里,盼望着第二天烧柴火的时候快点到来。那时,在我眼里,烧柴火成了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后来,我超过了父亲,并先他看完。而父亲到现在都不知道,我就在灶旁看完了那

5、本他不想让我看的书,而且比他还先看完。那本书给我的印象很深,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书中的故事情节,书中各个人物的名字。如今,我有了自己专门的书房。从桌椅的搭配,到窗帘桌布的颜色,我都精心设计好,并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在书房里读书,舒适而随意。但是,在灶旁读书,已成了一种习惯,并一直延续下来了。在等待饭熟的空隙里,只要听到厨房里高压锅发出“噗噗”的声音,整个人便坐立不安,自觉不自觉间,来到书房里、卧室里找来一本书或杂志,随便翻到哪篇文章,一坐在炉子旁,全身心就投入进去。此时文字极易入目入心,读书效率是最高的。一篇文章看完了,待回过神来,厨房里已飘满了饭香。恍惚间,又回到了儿时,回到了那个散发出清香

6、的灶房里,内心里有着蜜糖一般的温馨。1第自然段的横线上填写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如果就 B只要就C只有才 D不仅就2第自然段的划线句属于 描写,其作用是 。(3分)3结合上下文,分析第自然段“但有时看得入迷,火焰沿着杂柴烧到了脚边才惊觉。”一句中“才”的表达效果。(2分)4文章的结尾句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5阅读灶旁读书与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两篇文章,你认为他们在叙述的侧重点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6-10题(14分)文赤壁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

7、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江山如画,逝者如斯!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

8、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

9、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

10、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淹渍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

11、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6第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2分)7第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人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二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根据文意,“主观情绪”指的是_;“客观环境”指的是_。(2分)8纵观全文,第段划线句中“一连串的阴差阳错”具体指哪些内容?(3分)(1)_;(2)_;(3)_。9以下对本文的分析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12、)(4分)A第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突出了作者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B第段写山壁上的红色涂料,是为了批判当代人的粉饰媚俗。C第段写长江地貌发生变化,呼应了前文的“逝者如斯”,也反衬了后文写苏东坡作品和精神的不朽。D作者借游览“文赤壁”作为全文的切入点,通过叙述苏轼的生平、分析苏轼作品,来走近苏轼的思想情怀。10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联系全文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的的原因。(3分)三、名句默写,任选5句(5分,若都填写则按顺序取前5句。)11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 ,故能成其富。(韩非子大体)子在

13、川上曰:“ !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孟子尽心上)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苏轼赤壁赋) ,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落木千山天远大, 。(黄庭坚登快阁) ,英俊沉下僚。(左思咏史)(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完成12-14题。(6分)北斋雨后文 同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雨后双禽来占竹,深秋一蝶下寻花。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野性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注此诗为文同任兴元府知府时所作;文同,字与可,苏轼的表兄。北斋是其书斋。12此诗在体裁上属于近体诗中的 (1分)13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中国诗往往体现“

14、诗中有画”的特征,细读北斋雨后,可见一斑。 B庭小圃幽清嘉可人,令文同陶醉,于是他常将下属请到北斋处理公务。 C有禽有蝶增添了生气;“双禽”、“一蝶”乃为对仗所造;数词不必实解。 D北斋雨后之景与品茗赏画之乐予人“野性”,更令诗人思慕出仕前的生活。14有人认为,“雨后双禽来占竹”一句中的“占”可改为“站”。你同意吗?为什么?(3分)(五)阅读下文,完成1517题(10分)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美为尽在已。顺流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日:“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

15、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5解释以下加点字。(4分)(1) 秋水时至( ) (2) 不辩牛马( )(3)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 (4)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7以下是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文中有两处用了“于是焉”,都当“这时候”讲,其作用都是指代,起承上启下的作用。B“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中,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踌躇满志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C“不辩牛马”与“不见水端”

16、是用比照手法突出大海的广阔。D文中最能反映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的语句是:前面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六)阅读下文,完成1820题(7分)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得一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幕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

17、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鞴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幕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18、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李将军列传注释:大将军青:即卫青,西汉武帝时的大司马大将军;右将军:主爵赵食其时为右将军;南绝幕:绝,横渡;幕,通“漠”,沙漠。 糒醪:糒(bi),干饭;醪(lo),酒浆。18李将军列传选自史记,这是我国第一部 体的史书。(1分)19下列句子中的“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例句:乃自以精兵走之A其李将军之谓也 B令长史封书与广之幕府C百姓闻之 D及死之日20请结合选文, 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书评, 感受司马迁的“奇”气。字数150字左

19、右。(4分)二、作文(45分)21有位哲人说过:向后看才懂得生活,向前看才能生活。读了这句话,你有何感想?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800字左右的议论文。班级 考试号 姓名_ uuuuuuuuuuuuuuu装uuuuuuuuuuuuuuu订uuuuuuuuuuuuu线uuuuuuuuuuuuuuu2014学年第一学期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 答题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阅读(一)一、阅读(二)一、阅读(三)一、阅读(四)一、阅读(五)一、阅读(六)二、作文总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3分)1(2分)( )2(3分) 描写,其作用是 。3(2分) 。4(2分) 。5(

20、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6-10题(14分)6(2分)_。7(2分)“主观情绪”指的是_;“客观环境”指的是_。8(3分)(1)_;(2)_;(3)_。9、(4分)( )( )10(3分) 三、名句默写,任选5句(5分,若都填写则按顺序取前5句。)11 (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完成12-14题。(6分)12(1分) 13(2分)( )14(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517题(10分)15(4分)(1)时( ) (2)辩( )(3)少( ) (4)穷( )16.(4分)(1) 。(2) 。17(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1820题(7分)18(1分) 19(2分)( )20(

21、4分)二 45分100字200字300字400字500字600字700字800字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参考答案1、(2分)B2、(3分)环境描写(给1分),衬托了“我”读书时环境的宁静(给1分),也表现了“我”灶房读书的用功(给1分)。3、(2分)“才”,即“刚刚”,表现出“我”对火焰沿着杂柴烧到了脚边反映的迟钝(给1分),突出“我”读书时入迷的程度之深(给1分)。4、(2分)这句话又巧妙引人回到儿时读书的情景,这样,柴香、饭香、书香弥散在字里行间,笼盖全篇内容充实,突出了文章的主题(给1分);与标题和开头形成照应,是首尾呼应,结构紧凑(给1分)。5、(4分)灶旁读书主要从童年读

22、书的艰苦、读书的用功角度(给1分)来表达对读书的热爱(给1分);而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中举自己刻苦读书的例子(给1分)是为了以现身说法,表现对妹妹的殷殷期望,希望妹妹多读书(给1分)。6、(2分)强化(或“强调”“突出”等)(给1分)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给1分)(或“强化了苏东坡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7、(2分)主观情绪: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失意与悲愤以及不计较得失的旷达情怀(给1分)。客观环境:“赤壁”一带壮阔的自然景观以及与赤壁相关的那段英雄辈出的历史背景(给1分)。8、(3分)(1)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2)苏轼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3)本来是“赤鼻”苏

23、轼却误以为是赤壁。(4)苏轼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5)无意与文敌周旋却在“文站”中获全胜;(6)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却成了旅游胜地。(答出一点给1分,答对3点即可。)9、(4分)B D10、(3分)取胜的原因: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给1分),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给1分),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给1分)。(意思对即可)11、(5分)江海不择小助 逝者如斯夫 登泰山而小天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气蒸云梦泽 澄江一道月分明 世胄蹑高位12、(1分)律诗、七律均可13、(2分)B14、(3分)不同意(若

24、不表态倒扣1分)。“占”有占有、霸占的意思(给1分)。用拟人手法(给1分),写出鸟雀跳跃竹枝的自由自在、欢喜得意的情态(给1分),如改“占”为“站”,那就写成死鸟,索然无味了。15、(4分)按时节 同“辨”,辨别 以为少,认为见识少尽头16、(4分)(1)听说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给1分),说的就是我啊(给1分)。(2)我会永远被一些博学多才的人(行家)所嘲笑。(“大方之家”、被动句式各1分)17、(2分)A18、(1分)纪传体19、(2分)C20、(4分)例:司马迁对李广的倾心和赞美,是以平实的方法显示出来的(总说某一角度给1分)。比如李广“引刀自刭”以后, “广军士大

25、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在这貌似平淡的叙事里,从士兵和百姓的哭声中,我们分明感到了李广在军中、在民间的巨大威望和影响,分明认识到了李广的无辜和冤枉,分明看到了司马迁对李广的称赞和同情(举例及分析各给1分)。这是平常的叙事语,但它却表现出了不平常的感情,不平常的功过评价。李广在士卒的心中、在百姓的心中,同时也在司马迁的心中、在后代读者的心中的形象,反而因此显得更高大、更完美,也更动人了。司马迁用冷峻的态度、平实的语言,却创造出了丰富的形象和深厚的意蕴,实在让人叹为观止,激赏不已(总括作用给1分,意思对即可)。21、(45分)审题指导:这道作文题,提供了一则哲人名言作为材

26、料,要求考生读材料,谈感想。从命题形式上看,属于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关键,在于对题供材料的正确解读和恰当利用。多数考生都会选择议论文体,那么,审题立意时要注意哪些因素呢?首先,宜将哲人说过的这句话,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理解与思考,不宜肢解成两个独立的句子。也就是说,应该将“向后看”与“向前看”联系起来立意构思,而不应该仅谈其中一面,舍弃另外一面。命题者设计的启导语是:“读了这句话,你有何感想?”明确提示考生,哲人所说的“这句话”是一句话,是一个由两个条件复句组成的并列复句,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感想”应该建立在“这句话”的基础上,而不应该是“这句话”中的某个分句。因此,仅谈一点,视为“基本符合

27、题意”。当然,将“向后看”与“向前看”联系起来立意构思,并不意味着必须双管齐下,平均用力。除了阐说二者辩证关系的“均衡立意法”外,采用否定一方肯定一方的“取舍立意法”(例如“人生应当永向前”)、一方为主一方为宾的“主次立意法”(例如“向后看才能更好向前看”)等等,只要议理时兼顾了两个方面都是可以的。其次,必须正确把握哲人说过的这句话的重心,不可避重就轻,舍本逐末。哲人这句话有四个关键词:“向后看”“懂得生活”“向前看”“生活”。哪是重心所在?要作具体分析。原句的两个分句中,都用了关联词“才(能)”,说明句中两个关键词构成的是条件关系,句意强调的是“向后看”、“向前看”的重要性和效用。审题时必须

28、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立意时必须准确地把握住“向后看”、“向前看”这个重心。如果重心把握失误,大谈“生活”的哲学或“懂得生活”的方法途径,不单将语言理解能力薄弱之弊暴露无遗,而且大有被判为“偏离题意”的危险。第三,应该落实“感想”二字,对“这句话”有个人的感悟与理解,而不应该停留在原句上,仅对“这句话”作简单印证唯唯应和。写作本文,如果仅仅是各举大量实例印证哲人说法,显然是不够的;考生必须根据“这句话”,形成“我”的某个认识或某些认识,这样才能切合“你有何感想”的题意。考生应该不满足于哲人的观点,而应该尽可能地“登高处看”或“往深处掘”,写出自己的感悟或认识:或阐析“向后看”、“向前看”的辩证关系,或说明“向后看”、“向前看”的前提条件,或指出“向后看”、“向前看”都必须立足现实服务生活,或论述“向后看”、“向前看”都应该由我主宰为我所需利我进步总之,不能仅仅作哲人的“应声虫”,而应该有“感想”有主见有拓展。要做到这些,自然有难度;但不这样做,却属不切题。写作本题,做到“符合题意”不太难,要做到“切合题意”,非得落实“感想”二字、写出独到体会不可。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