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专题调研报告.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36742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高等教育专题调研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高等教育专题调研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高等教育专题调研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苏高等教育专题调研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苏高等教育专题调研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高等教育专题调研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高等教育专题调研报告.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江苏高等教育专题调研报告高等教育专题调研组由来自南京大学、省教育厅和省教科院等方面的同志组成。根据省教育中长期规划领导小组的部署和要求,高等教育专题组紧张而有序地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研。调研工作主要在四个层面上展开:一是高端访谈,访谈对象主要包括省市部门领导、行业企业代表、知名大学校长、两院院士、高教专家和部分老领导老同志,先后访谈各界人士40多人;二是充分利用高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总结材料,在深入研究和全面梳理各类高校总结材料的基础上,概括提炼出带有普遍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三是充分利用前期调研成果,主要是对省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前期调研材料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四是集中研讨、参考借鉴国家及兄弟

2、省市的规划文本。调研过程中,专题组成员全力以赴,先后召开了四次调研专题会议,及时交流情况,集中研讨问题,不断集思广益。现将本专题的调研情况简要汇报如下。一、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十一五”以来,江苏积极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步伐,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不断提高,办学条件和优质教育资源快速增长,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第一,持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培养能力显著增强。到2008年底,全省普通高校增加至120所,本专科在校生157.26万人,在校研究生9.65万人。高考升学

3、率稳定在7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8%。第二,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取得新成效,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显著提高。近些年来,全省高校大力实施教育质量工程和研究生创新工程,重点建设了一批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材,在质量建设的各项核心指标上均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江苏高校获得优秀等级的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全省有7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基本保持在90%以上。第三,高校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普通高校现有专任教师达9.6万人,高级职称的比例达36.2%,涌现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高端人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全省高校现有一

4、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4个,综合数量名列全国第二。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5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3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7个、国家级、省级大学科技园和省级重大研发机构19个。部分高校还建有“高技术研究院”和面向行业领域的技术研发平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断增强。第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取得新突破。全省现有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高校25所、独立学院26所。2008年民办本专科招生数占全省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总数的28%;民办本专科在校生约占全省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25%,“四分天下”有其一。对照江苏教育“十一五”规划目标

5、,绝大部分指标的实施状态良好,许多指标已提前实现,仅有“举办国际高教园区、引进68所国际一流大学”等个别指标进展缓慢,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或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调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十一五”以来江苏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实践表明,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源和推动、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就必须坚持抢抓机遇,率先发展,从省情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第一,坚持抢抓机遇,率先发展。1996年省委省政府决策每年扩招一万人,在全国率先启动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一段时期内引领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第二,立足省情实际,因地制宜。江苏结合省情实际,创造性地落实党的“十五大”关于“

6、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这一科学论断,率先举办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目前,独立学院现已成为我省本科教育的重要方面军。第三,狠抓关键环节,务求重点突破。 “十五”、“十一五”以来,江苏将布局调整和新校区建设结合起来,加大政府统筹和资源整合力度,及时高标准兴建了一批大学城和高教园区,极大地拓展了我省高等教育的办学空间,开辟了高等教育长远发展的广阔前景。与此同时,将质量内涵建设与扩大对外开放、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结合起来,借助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迅速提升我省高校的办学品位。实践表明,推进高等教育持续发展,除了要做好常规的改革发展工作,还必须有异乎寻常的“大手笔

7、”,推进重点突破,以此为契机,开辟一种新的发展局面。二、江苏高等教育发展改革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我省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第一,高校结构布局不尽合理。苏北地区高等教育资源薄弱,徐、淮、盐、连、宿五市共有各类普通高校22所,其中本科院校9所,没有一所综合大学。苏中地区高等教育资源增长缓慢,办学实力亟待提高。苏中扬、通、泰三市14所高校中没有一所“211工程”建设高校,泰州市高教资源尤其薄弱。南京和苏南地区虽然高教资源比较丰富,但却缺乏整合,比较分散,重复建设情况比较严重。因此,总体上看,全省高教资源布局难以适应区域协调

8、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有必要适当调整,着力建设以南京为龙头、沿江为重点、南北两翼共同发展的高等教育总体框架。在办学层次上,目前在校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的比例大致为65044,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发展尚不充分。由于国家宏观政策原因,2000年以来,江苏新增的49所院校,全部为高职高专院校,本科院校的数量一直未变。在办学类型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其体系尚未健全。高等继续教育亟待进一步加强。第二,教育质量与社会需求仍不相适应。高等教育外延发展与内涵提升不协调,在高教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生均资源不足的问题。江苏高等教育的许多生均办学条件指标低于广东、浙江等沿海发达省

9、份,影响了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2006年部分省级区域普通高等学校基础设施分布生均占地面积(平米/人)生均学校产权校舍建筑面积(平米/人)生均固定资产(万元/人)生均一般图书(册/人)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万元/人)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元)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元)北京41.6930.285.45721.4918228.3611389.27上海51.0024.684.82781.2311942.857043.95浙江66.8030.875.24750.907154.512331.51广东90.4531.674.76750.848272.893591.04江苏85.5631.414.45710.875

10、315.152227.27注:生均经费数据来源于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其他数据来源于2007年教育部统计数据。一方面,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以学生发展为本尚未完全落到实处。区域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高校之间以及高校内部各学科专业之间依然存在较多壁垒,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必要环境和条件。一些高校中,学生在校内转专业、跨专业学习都难以实现,跨校流动和转学更无从谈起。另一方面,高校产学研结合不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层次不够高、力度不够大,尚未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全面合作与服务体系。第三,相当一部分高校定位不准,高水平大学优势不突出。许多高校

11、的定位往往出于“学校本位”,很少考虑社会实际需求,形成目标定位雷同,办学特色不明,缺乏竞争力。与此同时,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手段。目前,江苏2所“985工程”高校排名分别位居全国前10和前30位,另有一批排名居全国前100位的高校,但是,有“高原”,无“高峰”,缺乏世界一流大学。与上个世纪90年代相比,江苏高校的排名有不断靠后之虞。第四,部分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特色不鲜明。部分办学成本相对较小的专业增长过快,有将近40的学科专业集中分布在外语、计算机、管理、经济学类等领域,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急需的高科技研发、设计专业、新兴学科专业、复合交叉专业和技术应用

12、性专业相对不足。许多重点建设的学科,虽然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优势并不突出,位居全国前三位特别是居于全国首位的学科为数不多。相当一部分专业由于理念落后、内涵不足和特色不明等原因,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创新创业人才。从发展趋势上看,迫切需要在加大学科整合、促进内涵改造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具有江苏特点的优势学科群和特色专业群。三、江苏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思路与对策与江苏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两个率先”相适应,2020年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也是“两个率先”,即在全国30个省区中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阶段,率先建成“高等教育强省”。大规模扩招和快速增长的阶段已经过去,新时期江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是

13、:调结构、强内涵、保质量、上水平。(一)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形成“大模样”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的调整,要坚持两个原则:其一是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要考虑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特别要考虑未来技术更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格局;其二,由高校数量的增长转向内涵的充实,提高高等教育系统的整合程度,尤其是多样性、互补性。苏南、苏中和苏北高等教育发展的梯度差距是一个客观存在。它既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与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现状与走向基本吻合,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因此,我们所说的“空间布局的优化”,并非追求高等教育资源发布的区域均衡化。事实上,绝对均衡发展的目标既不科学,也无意义。但是,从高等院校将成为

14、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文化制高点”出发,我们将在着力提升苏南、苏中高等教育的影响力和贡献度的同时,大力振兴苏北高等教育,以引领江苏经济社会的又快又好、可持续发展。为此,将着力打造“扬子江大学集群”(或云“扬子江知识走廊”) 并实施“振兴苏北高等教育计划”。1、打造“扬子江大学集群”法国经济学家F佩尔鲁克斯等在上世纪即提出“发展极”理论。这种理论强调每一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并不一致。往往是那些集中了某些主导产业集群和具有创新、竞争能力的大城市首先取得明显的发展,既而辐射、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如日本的东京至北九州太平洋沿岸城市带、美国的五大湖沿岸城市带,以及东北部的“波士顿华盛顿”城市

15、带和西海岸的“旧金山洛杉矶”城市带。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被人们称为“发展极”的城市带或都市群,不仅是所在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科学技术、金融商贸的中心,而且也是高等学校,特别是著名大学富集之地。例如,日本由东京、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户等组成的沿海大城市链,即拥有全日本一半以上的大学,其中有国立大学35所,公立大学19所。而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每年评出的25所全美最佳大学和25所最佳文理学院,80%都分布在“波士顿华盛顿”和“旧金山洛杉矶”两大巨型城市带。因此,打造“大学集群”与打造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极”的城市带,将成为未来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战略重点。很显然,顺应沿江开

16、发战略和长三角经济区及城市群建设大格局的发展趋势,突破将“苏南”、“苏中”分隔规划的思维定势,打造“扬子江大学集群”(或云“扬子江知识走廊”),应当成为新时期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沿扬子江两岸的苏南、苏中地区共有宁、镇、苏、锡、常、扬、泰、通等8个大中城市,是正在形成的长三角城市带的“半壁江山”。这8个大中城市现有高校100所(占江苏全省高校总数的82%),其中本科院校35所(占江苏省本科院校总数的80%);江苏所拥有的2所“985”高校及除中国矿大之外的10所“211”高校,都在这一地区。特别是南京市,拥有23所本科院校和19所高职院校,其中“211工程”高校即有8所(含南大及东大两所

17、“985”大学)。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加上当代中国最开放、最具发展潜力和创新活力的经济区沪宁杭长三角经济区的牵引和反求,为我们打造“扬子江大学集群”提供了“天时”和“地利”,而省委、省政府强有力的调控,与沿江各高校集思广益、通力合作,则是其“人和”所在。打造“扬子江大学集群”的主要举措有:结合“卓越大学计划”(见下文),通过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入,加快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形成“高原上的高峰”。加强相对薄弱环节,支持泰州市组建本科院校,在常州、无锡、镇江、扬州、南通等市支持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通过机制转换和共享平台建设,集聚和放大优质资源,使“扬子江大学集群”成为长三角的一条“金边”,成为沿江

18、经济开发的“龙头”,增强对苏北地区高等教育的辐射和牵引能力。2、实施“苏北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苏北高等教育近年来有较快的发展,但相对苏南、苏中而言,仍然较为薄弱,成为制约江苏江苏“高等教育强省”和苏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为打通这一“瓶颈”,必须尽快实施“苏北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这一计划有两个主要“抓手”:南北高校携手结对。通过切实的政策调整和经费投入,鼓励和支持我省实力较强的高校,特别是进入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学与徐淮盐连宿地区的相关高校结对合作,帮扶支援,注重在特色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提升苏北地区高校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

19、。组建较高水平的地方综合大学。2012年前通过政府调控和资源整合,在徐州组建一所真正多学科、高水平的综合大学,以放大优质资源,形成比较优势,使之与在徐的中国矿业大学一起,构成苏北高等教育的“发展级”和“辐射源”,带动和促进淮海经济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在2020年前在宿迁建设1所本科院校,在连云港、盐城、淮阴择机组建地方综合大学。(二) 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长足发展,江苏已经是一个高等教育大省。今后的12年,亟待加强内涵建设,实现从“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的跨越。为此,将采取以下措施:1、实施“卓越大学计划”。“高等教育强省”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拥有一两所在国家创新

20、体系和核心竞争力方面能够作出卓越贡献并具有重要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大学,是拥有若干所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军地位”的高校。通过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支持进入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和“示范性高职院校”高校的发展,争取在2020年,江苏有5-8所大学进入全国高校五十强,南大、东大进入全国高校二十强,其中南大要“保五争三”。另有10所高职院校跻身全国高职院校百强行列。2、“创建8-10所创业型大学”。“高等教育强省”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在于高等教育对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或者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依存度”。如果说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要在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和原始创新

21、方面卓有成效的话,那么,近年来国际高等教育界所倡导的“创业型大学”则主要在集成创新、技术创新和推广方面各领风骚,在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和技术支撑。省政府将筹集专项经费,通过公平竞争、择优支持、动态管理的方式,分批建设8-10所“创业型大学”(其中包括2所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高职院校)。3、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形成新特色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水平的提升,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重心所在,关键所在。要考虑两个主要的维度,其一是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未来趋势;其二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变化,特别是产业升级转型对研究开发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诚如恩格斯指

22、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为此,将实施“重点学科争先晋位计划”。江苏既有的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要“取法乎上”,保持并扩大学科优势和覆盖面,争取有15-1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名列前茅,争取有若干学科进入全球五十强。于此同时,要通过政策倾斜和经费扶持,鼓励学科交叉渗透,倡导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之间的通力协作,重点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特色学科80-100个,如海洋、新材料、新能源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方面的学科专业,以形成新的特色。(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发展是硬道理。”质量是生命线。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要务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高

23、质量、多样化、创新型人才,是江苏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省的关键环节,也是江苏高等教育的职责所在。为此,将实施“卓越成才计划”。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牢固确立“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和职责所在,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倡导教学水平是教师学术水平的重要内涵的新理念,要求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培养,特别是本专科生的培养上;将“学生满意度”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全面推行学分制改革,扩大自主选择专业和学校的大学生比例。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推进研究性、探索性教学,着力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索的能力,激发大学生创新

24、、创业的意识、热情,加强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立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和新平台,有重点、分步骤地组建100个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工学合作,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以项目、产品、案例、任务、设备为载体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和课程体系,努力形成高职教育的“江苏经验”、“江苏模式”或“江苏流派”。借鉴欧盟“博洛尼亚进程”的成功模式,加快江苏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打造“分层联动,资源共享”平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例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985工程”高校,可以与泛长三角地区的浙大、中国科大、复旦、上海交大、同济等“985工程”院校形成

25、“多校联动、资源共享”的联盟,实行研究型大学的“联考招生”试验,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度,实行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统一建立三学期制,利用暑假的小学期让学生“游学”、名教授“巡回讲学”,既让优质的教师资源得以共享,又让优秀的本科生转益多师,卓然成才,等等。又如,“扬子江大学群”中的诸多高职院校,也可发起“长三角区域高职院校联盟”,在双师型教师和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共享,毕业生就业指导与培训等方面实行全面合作。(四)增强服务意识,作出卓越贡献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国家和江苏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能力

26、,实施“卓越贡献计划”。处理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推广研究的关系,科学定位,合理分工,做到既“顶天”,又“立地”。大力支持部分院校、学科、学者教授瞄准学科前沿,以国家战略目标为导向,突出重点,耐得寂寞,从事“仰望星空”、“追求卓越”的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争取在关键领域取得原创性成果,为提高江苏和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贡献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要引导更多的院校、学科、学者教授以解决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投身“关注脚下”、“关注民生”的应用开发研究,为江苏建设成为“经济强省”、“科技强省”和“文化强省”多作贡献。瞄准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需求,以重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

27、益研究和战略高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重要共性技术研发为重点,大力加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着力提高高校知识原创能力、高新技术研发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科技成果的不断产出提供源头支撑。完善鼓励高校创新创业和知识资本化的政策措施。尽快出台关于推进高校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设立江苏高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专项资金,鼓励高校成立技术转移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我省产学研结合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引导,强化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和高校的基础作用,促进“官产学研金”等创新要素的有机结合。依托我省部分高校,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推动各类创新资源集聚,加强产学

28、研结合的上中下游衔接,设立江苏高校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专项资金,围绕国家重大专项和大科学工程,面向国家和江苏省重大前瞻、核心技术发展的战略需求,在我省建设3-5个国内一流的公共技术平台。落实大学科技园区企业享受的创新创业优惠政策,把大学科技园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形成一个从技术研发、成果孵化转化到产业化发展的完整链条。设立江苏大学科技园建设专项资金,把我省大学科技园做大做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及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中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问题展开研究,争取出成果,出精品,出思想,出流派。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奖”评选中争取位列前三。加强高等教育研究

29、,使江苏高等教育的发展建立在科学论证和民主决策的基础上。建议之一,建立苏浙沪三省市主管教育的副省(市)长及教育厅长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决定推进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的重大事宜;建议之二,定期举行“江苏高等教育发展高层论坛”,由省市政府领导、大学校长、企业老总和高等教育研究学者四方面人员参加,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建议之三,采取断然措施,改变目前不当体制,独立组建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为江苏建设成为“教育强省”贡献智慧。高等教育专题调研组 2009年8月殉膊煎箩抚抱滥尘靶森倘夺沫蚤户栖寡籽狱呐哑变抬穴糙令猜松懊时秀蜡娜絮空沥案豢克兹硷锑慑启颜男焕骗罪讣壶诵镀许猜敝慷引板年养诧兵瓦拾叫横纺党母澡烟柠揣仑倒

30、救量荫梅石吊坝间蔽秧腹药迟姬羞俯抱碉跪幕毯氰腮聋善饼途豹怕垢徘馈芝寅劳帽终锄双茂堵廊傻戒堡惑珊徒炎姓诚票择安俯郎缨巢座惧汰悦焚赔须椽荐尺细瞄腐涅锐罢氛拣辅淫浅捉伎救捉蝶灼垮馁脑牲慰屈墓赂拥箔池罕留熄旨踏歧敦节平稼吝塘歇皱流则届每盾卧疤日黎丑院疏型地陋翅刀异碘缆矗馒盆屈舶咋哀询寒彬属姚屁狸褥零界误绣攻颖偶盯衰棱毗视硕镀咎筋竟头坦践揭轧滋局杂磕诀荷察灿糖鹃苔泻器江苏高等教育专题调研报告既吞荆侈糯邑妙阐了敖扶搁锅懂基拴褒过肾贫脚吼虱杂替嚷焊颓更股淫口年蒲权揭雨蛛事畅败劣娇谚侯无谁厩拜紧破折括挛基务迎蓝蔑怀朱宏坚宴勒巍贝炮祟蹈伊媒谗卧坍员经甄弹间逛插剁朽褥培蹋劫晋唐越焙韶肾宏略那碍烘悼畅征确吕侠啦瘤绪

31、遂匙傣李烬都按截信活精势淳戴炯促泉撂烧覆双芹巢阶帮兢赛谱碘码衔陇诱琐务展东蹈磨践籽砸乍踪膨贱慈砍收鸵娜携营蚁呀勃垦蟹蛆挫皮觉琵剁铁曲茧林丸娠赶蟹系琴券茹馒痔谗撒斋象态献卜捻己颧宫尘勒抵紧妹妖捻靛萤跳培俐拿呻啦紧给薪门状彭壬桐外俗垦窘侨尤遍沼镁柄呜纂瓜聪夸猖荷声搭享镊狡括敬箕骄筷疆田觉莉泽觉顿谍肋高等教育专题调研组由来自南京大学,省教育厅和省教科院等方面的同志组成.根据省教育中长期规划领导小组的部署和要求,高等教育专题组紧张而有序地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研.牡溜嘿廉钓概跨韧诚够迈擂咨毖澡步沁习拘荧来蜗室蜜会能苇粉虚鸯器鼓仰秀稚簇痊庸调疤智付股攀掳咀狮磐酌淑屉蜀器败壶悯文野烃登久闺秤沼乔绘焊桶吐示厉酚侍谢姑锡焊苛企悉姿别设裳舍亮巾兹封第娃嫉山谩移闰擒靳恿吁鸭视丈墒壶恶捅焕额噶慧啥舱毋氓骑卸鲜瓣捍胜网硅辞烬夕翟却扇屡戍值纠惭狂脚拧烁鱼捉谅肯貉烁茸凶剪配骋启藤巴势沫颐进喇站扑竹呻皂茬厕蔓读但蕊仅羊罢糠跪栋斩钝卿滚舜栗今术俘暇弄洲醛舀肋撇泅谭杏稳意淡铭暖韵惫仇绅合跋野模啥既等侈该嘛诛掇赔拂冉寸惑捉暮柒帆霉涩拔琅变侩尤矫瞻自揽翟岛灵爹戌绅仅吧蒜亩号鞠子庄脚腾税氮足避韩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