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双及物构式中动词的角色分类初探.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40796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语双及物构式中动词的角色分类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英语双及物构式中动词的角色分类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英语双及物构式中动词的角色分类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英语双及物构式中动词的角色分类初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英语双及物构式中动词的角色分类初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英语双及物构式中动词的角色分类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语双及物构式中动词的角色分类初探.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语言学导论期末论文英语双及物构式中动词的角色分类初探课程名称:_语言学导论_作者姓名: 学 号: 专 业: 英语 摘要:美国语言学家Adele E. Goldberg提出英语的双及物构式本身含有独立于任何词语的意义,即“X致使Y获得Z”。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基本句子结构具有这样的意义?这样的意义能不能涵盖所有同一构式的语句?如果存在独立于词语意义的构式意义,那么由构式出发,反观动词在句中扮演的角色又会得出什么结论?本文试图在构式语法与认知语法的基础上,对英语双及物结构式中的动词做一个尽可能完整的归纳与分类。关键词:英语双及物构式 构式中心意义 原型 动词作用力 状态变化 转移0. 绪论美国语言学

2、家Adele E. Goldberg在她的专著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中对英语双及物构式(即双宾语构式)、英语致使-移动构式、英语动结构式、英语way构式的存在、语义及其使用限制进行了详尽的阐述。Goldberg认为,“英语中的基本句子是构式(独立于具体动词而存在的形式和意义的对应体的实例)”。也就是说,诸如英语双及物构式、致使-移动构式、英语动结构式、英语way构式这样的构式本身具有意义,该意义独立于句子中的词语而存在。其分析方法是基于Fillmore、Lakoff等人对构式语法的研究成果。从近年来的研究方向可以看出,人们已开始重新关注具体句型的独特特征。Goldberg提出英语致使-移

3、动构式的结构意义(主动形式)如下所示(V是一个非静态动词,OBL是一个方向性短语):SUBJ V OBJ OBL她认为该构式的基本意义是“致使者论元直接致使主题论元沿着方向性短语指定的路径移动”,即“X致使Y移动到Z”,并讨论了该基本意义的各种扩展。她指出:很多动词在其他句型里单独使用的时候并不是使役动词,例如kick,但是,存在这样的句子:【1】He kicked the ball off the playground.在【1】中,动词kick有了使役动词的属性。她认为这是句子构型本身含有“致使”的意思,而动词本身的意思并没有发生改变。然而,笔者认为这一现象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也未尝不可,即从句

4、中其他词语的语义来分析该句型的基本意义,而不把这种意义仅仅归结为是构式赋予的。分析过程如下:除去该句型中的动词,剩下的是两个物体和一个表征方向性移动的动词短语。根据Langacker提出的“典型事件模型”,动词就是使一个物体A(主语)和另一个物体B(宾语)间得以发生能量转换,从而使B的性质或状态发生变化。(认知语法概论)而在这个句型中,宾语在动词作用后的效果已经被给出,即产生空间或时间上的位移。那么,既然宾语的变化方向已经确定,即是说明该动词施力的结果已经确定,而这一结果的原因只有由空缺的动词提供,也就是所谓的动词具有“致使”之意。所以,通过分析该句型中各部分的语义,可以推导出这种句型中的动词

5、只需要承担“方式”或“原因”的意义就可以了。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解释英语动结构的基本意义。需要说明的是,后一种解释是通过增加词库的负担,赋予了词项义元格式的特征,也就是把“句法负担”向“词库负担”转移,即遵循“负担守恒”定律(principle of burden conservation)(语言学新解),并不能动摇Goldberg的理论。但笔者却无法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双及物构式,因为在这样的句子中,根据除却动词的其他成分(三个并列的名词X、Y、Z)并不能推导出动词要承担的意义,或者说并不能解释这个句型为什么必定已经隐含了“X致使Y获得Z”的意义。因此,笔者对这一构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期望能

6、够对该句型中动词扮演的角色的界定得出初步的结论。1. 语法构造的原型在认知语言学中,语法的构造意义必须运用原型范畴、认知模型、隐喻机制等认知方式来加以解释。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法构造的中心成员是原型”(认知语法概论);即与对词项意义的认识一样,对一个句子结构的意义的认识也是有原型存在的。Goldberg为了确定双及物构式的最基本意义,曾做过一个非正式的实验:她请了10位受试(非语言学家)说出无意义词语topamased在以下句子中可能的意义是什么:【2】She topamased him sth.6个受试认为这个动词的意义是give(给)。同时,她认为这一事实不能简单归结为词语在语言中出现的频

7、率,因为可以出现在该构式中的其他几个词在语言中的出现频率高于give。根据Caroll, Dovies&Richman(1971)词汇频率手册统计,在5,000,000词的语料库中,give出现了3,336次,tell出现了3715次,take4,089次,get5,700次,make8,333次(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如同Rosch(1975)对鸟的原型进行的鉴定实验一样,该实验证明了英语中双及物构式是具有原型意义的。根据Goldberg的论述,英语双及物构式SVO1O2中各个成分的原型意义被限定为:1) S是意愿性施事者2) O1是有生命体,且为意愿性受益者3) O2为具体事物4

8、) O1应领属O2但该构式通过隐喻生成了许多其他非中心用法例如:【3】He owes you much money.(违背1)【4】Happiness gave me a lot of inspiration.(违背1)【5】His girlfriend gave Tom a pinch.(违背2)【6】The patient gave her a headache.(违背3)【7】The sauce gave the dish some flavour.(违背2)【8】Tom gave his girlfriend an insult (违背4)(认知语法概论)由此原型,我们的确可以推出整个

9、双及物构式的意义。但鉴于其由隐喻生成的反例的普遍性,仅仅靠这一认知原型来推导是不充分的。所以英语的双及物构式本身必须具有独立的原型意义,即Goldberg实验所得的结果,该结构隐含“X致使Y获得Z”的中心意义。但这个原型是否也有非中心用法呢?笔者将在下一个章节进行讨论。2. 英语双及物构式中动词的类别的讨论2.1前提与假设如果要探究原型形成的原因,要从语言使用群体的文化背景、认知环境以及认知心理等角度去探究,就好比讨论为什么robin在西方人眼中是鸟的原型一样,需要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认知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在此实现的可能性较小。所以,在此我们只能“曲线救国”地来分析英语双及物构式中动词承担的意

10、义。首先,除去动词该基本句子中还剩下三个名词:X在主语位置,Y是其中一个宾语,Z是另一个宾语。在此我们不得不引入一个前提,即X通过动词对Y和Z的力的作用是不均衡的,Y和Z之中一定有一个比较被侧重,否则这个句型就会变成X_Y and Z.那我们假设Z收到的作用力最大(最多或最直接),即X可以通过该动词改变Z的根本属性;而Y相对的受到的力较小(较少或较间接)。接下来,我们要就要以此开始讨论在动词作用前与作用后这三个物体(为了防止过于狭隘地推导,不明确这三个物体有无生命)的状态变化。(该部分讨论的动词均为及物动词。)2.2对Z在动词作用前后的状态变化的讨论先分析Z,因为它是有可能产生质的变化的对象。

11、所以对Z的分类从最基本的存在性入手。1) Z在动作发生之前不存在,之后存在。即该动词含有“创造”义。例如:create, build, bake, make等。而我们发现这些动词分别都可以接双宾语(例句来源: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3】He was created a baronet in 1715.【4】David built us a shed in the back yard.【5】Im baking Alex a cake.【6】She made us all coffee.2) Z在动作发生之前已经存

12、在,之后依然存在。这一分类的讨论比较复杂,将在稍后对Y、X的状态分析中进行详细讨论。3) Z在动作发生之前不存在,之后依然不存在。也就是说,Z实际上从未存在过,那也就不能作为一个施力对象来讨论了,故排除。4) Z在动作发生之前已经存在,之后反而不存在。即该动词含有“消灭”义。例如:delete, consume, eliminate, sacrifice等。然而在语料库中,这些词并没有双宾语的结构。2.3对Y在动词作用前后的状态变化的讨论其次,分析Y的变化。(以Z在动作发生之前已存在为讨论前提。)因为Y受到的力比Z弱,所以即使Z发生了质的变化,Y也不可能有相同的变化(因为只有一个动词,所以如果

13、同时发生同种性质的变化,Y与Z就要用and连接),所以,Y发生的变化在这种句型背景下只能是和X、Z两者的关系。1) Y仅与X发生关系变化。这种关系的变化只要施力成功就会随即发生,即X对Y施力,所以并不是关键的变量。2) Y与Z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二者之间在动作发生之前没关系,在动作发生之后有关系。在此有必要引入X与Z的关系,为了讨论方便,以所属关系(允许通过隐喻而形成的所属关系)为标准界定两者关系的变化:X与Z的关系变化典型动词之前Z属于X,之后无所属关系Give之前Z属于X,之后Z属于XShare之前无所属关系,之后Z属于X?之前之后均无所属关系Grab二者之间在动作发生之前有关系,在动作发

14、生之后没关系。X与Z的关系变化典型动词之前Z属于X,之后无所属关系?之前Z属于X,之后Z属于X?之前无所属关系,之后Z属于XRob之前之后均无所属关系Delete 是典型的双宾语动词 根据语料库,该动词不存在双宾语结构。 可做双宾语动词,例句:”Let me grab you some food.” Tom said. 不可做双宾语动词,只适用于句型:rob/relieve sb of sth. 且介词of不可省。 根据语料库,该动词不存在双宾语结构。至此,基于对三个物体在动词作用下状态变化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英语的双及物构式中所允许的动词的分类:1)“创造”类:如create, bake,

15、make, build, cook, sew, knit等2)“转移”类:这一类别的动词繁多,因为其最符合Goldberg给出的这一构式的中心意义。有“转移”具体物体的:kick, hand, pass, poke, fling, toss, throw等;还有“转移”抽象对象的:permit, allow, promise, guarantee, owe等;更多的是在不同语境中通过隐喻能“转移”不同性质事物的:give, lend, leave, reserve, feed, allocate, bequeath等。3)“中介”类:这种动词的主语只是一个传递的中介,如:win, get, g

16、rab, earn等。特别要提到的两类跟以上三种很相像的动词,但因为一些细微的差别而不能被使用在双及物构式之中:1) sacrifice类:在以上讨论的分类中属于“Z在动作发生之前已经存在,之后反而不存在”,换个角度,也就是说在动作发生之后Y和Z不可能发生关系。这一结论也在一次证明了英语双及物构式的中心意义:“Y一定要成功获得Z”。2) share类:该类动词暗示了动作发生后,Z被Y和X共同拥有。可见英语双及物构式中还隐含着“主语不能继续明确持有直接宾语”的意思。3.中英文对比在中文里,我们可以发现类似英语中“创造”类和“中介”类的动词并不能像“我借你一支笔”中的“借”一样,应用于双宾语结构。

17、比如:【7】我造你一幢房子。【7】我给你造一幢房子。【8】我做你一个蛋糕。【8】我给你做个蛋糕。/我做个蛋糕给你。【9】我赢你一个第一。【9】我为/给你赢个第一。/我赢个第一给你。显然,【7】【8】【9】在汉语中都是不可接受的,而一定要加上介词“给”或“为”指明动作的方向,实际上是把英语中的间接宾语通过介词转换成了状语。这也说明在汉语中,这种SVO1O2的句式没有独立的意义,一个不含有“转移”意义的动词放到该句型里不会自动添加“转移”的意义。4.说明1、 由于时间限制,虽然笔者对构式语法和认知语法学很感兴趣,还是没能完成一定数量专著的阅读,所以本文的理论基础较为欠缺。 这为笔者的思考与研究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便,分析方法与研究结果也很不完备,在此十分抱歉。2、 对于本文主体部分的研究结果,只能说排除了几种不能接双宾语的动词,并简单分析了一下原因。至于对适用动词的分类只是一种尝试,未必准确或穷尽,因为无法解释provide, donate, supply等同样含有“转移”意义的动词不能接双宾语的事实。参考书目:1、语言学新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熊学亮编著 2007年2月2、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Adele E. Goldberg著 吴海波译 冯奇审订 2007年3月3、认知语法概论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寅编著 2006年2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