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范例2.ppt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247708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9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题报告范例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开题报告范例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开题报告范例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开题报告范例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开题报告范例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开题报告范例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题报告范例2.ppt(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打造“新农村”:对四川省某新农村试点区的行动者研究,一、项目研究背景,1.1 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性1.2新农村建设1.3 新农村建设:四川省某新农村试点区的个案,二、研究问题的提出,如何理解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与中国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中的矛盾与冲突;,二、研究问题的提出,2.1 中央政府是怎样制定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取向愿景为谁谋利,谋怎样的利?还有其他途径吗?2.2 在宏观政策下地方政府如何行动的。如何解读和诠释的?如何将政策变为行动,采用何种方法推动的?2.3 农民是如何应对新农村建设的。得到了什么,又付出了什么?如何看待新农村建设?在政策的执

2、行过程中如何回应和行动?,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实践,3.1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文献研究对新农村建设背景和意义的研究;关于新农村建设内涵的研究;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探讨的研究;3.2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探讨,3.1.1 对新农村建设背景和意义的研究,一般是从我国农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入手,从工业“反哺”农业、城乡二元差距、启动国内市场、国家财政支农、提高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来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和意义进行分析,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法的形成和推出,表明了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路。(郑新立,2006;温铁军,2006;林毅夫,2006;李国祥,2006;贺雪峰,20

3、06等)新农村建设的“冷”思考:未触及深层次的问题而成为重复历史的又一次运动。(胡景北,2006),3.1.2 关于“新”农村建设内涵的研究,何为“新”农村?新时代背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建设目标:综合建设,而非单纯强调经济发展 新的制度背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新的机制: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李利群,2006;张新华,2006;王文娟,2006;陆学艺,2006;温铁军,2006;贺雪峰,2006等),3.1.3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探讨的研究:,新农村与城市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应与城市化同时进行,农村发展的出路在于减少农民。城市化 VS 城镇化(茅于轼,2006;林毅夫,200

4、6;温铁军,2006;谢扬,2006 等;)无论是城市化还是城镇化,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应该缩小城乡差距,转移农村劳动力。,新农村建设优先次序学界:“生产发展”VS”乡风文明”政界:应从最迫切需要改善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着力加强农村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因此倾向于将“村容整洁”放在了优先选择的位置。(马晓河,2006;林毅夫,2006等),3.2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探讨,仅指政府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特点:1、中央未明确建设模式,各地处于宣传动员和探索试点模式阶段;2、具体措施从“三清三改”、房屋规划、美化绿化和修路修渠等能迅速改变村庄外观的措施和基建入手,选择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作为新农村建设开

5、展的试点。3、虽强调对农民的培训和组织等,但总体上很少涉及文化及治理等方面。,四、研究内容,4.1 对研究现状的反思:基本上所有讨论都是在政策预设的框架内进行的,没有涉及对政策背后所含价值取向的反思,也没有正视这种取向对政策的影响;虽有部分学者强调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但绝大部分研究还是认为新农村建设的践行是政府推动的结果,而忽视了其他因素对建设过程和结果的影响。,4.2 研究内容,新农村建设的践行过程并非是国家政策规定下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由中央、地方政府、农民三方面共同“打造”而成,其中包括:发展主义取向下的国家宏观政策制定;地方政府(结合自身)对宏观政策的诠释和推行;农民的

6、态度、回应和行动,以及对政策落实的影响。,4.3 理论取向,后发展主义(Post-Developmentalism)的视角。论述中央政府在面对中国农村现状时,如何通过发展理论、现代化、城市化的结论,以及至上而下的政策性推动,构建目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行动者角度(Actor Perspective)的视角。探讨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的各行动主体尤其是地方政府和新农村试点地的农户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能动性。包括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与国家论述的差异,行动者的行动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而这些诠释和行动是如何作用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等方面。,五、研究方法,5.1 文献研究:政策的历史背景、内涵和实践路

7、径,呈现其背后的发展主义价值取向。5.2 参与式观察:观察农民生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希望。呈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情况。5.3 深入访谈:了解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诠释和实际工作;了解农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回应和行动。5.4 焦点小组:5.5 多元发声途径:考虑使用。,六、研究对象,6.1 研究对象:四川省某新农村试点社区;6.2 调查对象:新农村试点区(行政区)各级主管单位人员;社区主任(地方政府代言人);社区工作人员(多重身份);社区居民。,七、技术路线(研究的逻辑框架),八、研究进度表,九、参考文献,1、许宝强等选编,发展的幻想 1999,台北:牛津出版社;2、Long,N

8、orman,Battlefields of Knowledge:The Interlocking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Soc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92),London:Routledge.3、Long,Norman.“Exploring Development Interfaces:From the Transfer of Knowledg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Meaning”in Schurrman,F.J.(edited)Beyond the Impasse:New Direction

9、s in Development Theory.(1994).London:Zed Books Ltd.4、Long,Norman.From paradigm lost to paradigm regained?The case for an actor-oriented sociology of development.(1994).5、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6、赵曦,21世纪中国四部发展探索,科学出版社20027、黄平,西部经验:对西部农村的调查与思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郑景骥,中国西部农村经济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9、钱宁,谁是西部发展的主体,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谢谢大家,一些问题:,、文献研究中:关于新农村执行过程结果的定量研究成果;、宏大概念下衍生出的若干问题(土地、基层政权、文化等),如何选取一个点?(培训集资买房)、“呈现”之后的作用何在?“行动”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