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2-1《化学物质及变化》第二课时3.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374979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1-2-1《化学物质及变化》第二课时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必修1-2-1《化学物质及变化》第二课时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必修1-2-1《化学物质及变化》第二课时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必修1-2-1《化学物质及变化》第二课时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1-2-1《化学物质及变化》第二课时3.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程 新思路 新教法 .给您节约的时间陪老婆和孩子常回家看看老爹老娘.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胶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和作用;了解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取方法。2、通过丁达尔现象、胶体制取、胶体性质实验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德育目标:通过实验、联系实际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教育学生关心环境。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探索实验、分析、对比、归纳、自学等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胶体的有关概念;

2、学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难点:制备胶体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课前准备:教学设备:电脑、实物展台、投影仪等,多媒体动画、图片、视频、课件等;实验药品:蒸馏水、泥水悬浊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FeCl3饱和溶液、CuSO4溶液、豆浆、Fe(OH)3胶体、KNO3溶液、稀HCl溶液等。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烧杯(5只)、小试管(6支)、玻璃棒等。教学过程:复习液体分散系的分类方法及胶体的概念。展示一瓶豆浆、墨水及混浊的泥水,观察。一会儿泥水变澄清。思考原因。板书2、胶体的性质(1) 相对稳定性阅读P22第三自然段。学生实验取烧杯盛20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逐滴加入饱和FeCl3溶

3、液1mL2mL。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观察所得红褐色液体Fe(OH)3胶体。板书 Fe(OH)3胶体制备:FeCl3+3H2OFe(OH)3(胶体) +3HCl展示CuSO4溶液、新制红褐色液体Fe(OH)3胶体、泥水。提问观察它们三者的外观。有何发现?投影激光电筒照射CuSO4溶液、新制Fe(OH)3胶体的现象。学生表述 Fe(OH)3胶体中不一条光亮的通道。提问现在有泥水和NaCl溶液的混合物,如何将不溶性的泥土杂质除去?讲述过滤即可到达目的,说明NaCl中的Na+、Cl可以通过滤纸,而颗粒较大的泥土颗粒无法通过滤纸,说明悬浊液的分散质颗粒大于溶液分散质。学生实验过滤泥水与Fe(OH)3

4、胶体,填表(课件)。(注意:胶体可透过虑纸)板书(2)丁达尔现象转引这种在光线的照射下,出现明亮的光路的现象,在自然界中也经常出现。比如:雾天行驶的汽车的灯光、早晨树林中出现阳光的光路等。观看幻灯片图2-7 图2-8讲解胶体分散质颗粒的大小正好适中,当光线照射时,一部分的光照射在胶体分散质颗粒上发生散射,被我们眼睛的观察到;另外一部分光线穿过颗粒,照射到后面的颗粒上再散射。所以在一条线上有无数个光源在发光,因此我们可以看见一条明亮的光路。讲述胶体除了丁达尔效应以外,还有的另外的性质,如布朗运动。 讲述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把花粉悬浮在水里,用显微镜观察,发现花粉的小颗粒作不停地、无规则

5、的运动。这种现象被称为布朗运动。讲解胶体分散质颗粒在水分子不均匀的撞击下,做无规则的运动。板书(3)布朗运动:胶体分散质颗粒在水分子不均匀的撞击下,做无规则的运动 讲述胶体颗粒带电能使胶体更加稳定,不易凝聚,从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如果我们除去胶体颗粒外面的电荷层,胶体将会很快因为相互吸引而最终沉淀下来。讲述胶体稳定的原因:胶体分散质颗粒在水分子不均匀的撞击下,做无规则的布朗运动;同种胶体吸附同种电荷,所以它们互相排斥。加入电解质后,会破坏胶粒外面的电荷层,从而使胶体发生凝聚。思考u形管中放Fe(OH)3胶体,通电后观察现象:提问1通电后,U形管里阴极附近的红褐色逐渐变深,阳极附近的红褐色逐渐变浅

6、,这表明 阴极附近什么微粒增多了?2Fe(OH)3胶粒向阴极作定向移动,说明它具有什么样的电性? 板书(4)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微粒在分散剂里做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泳。阅读科学史话与科学视野演讲胶体与生活生产。小结略课堂练习1下列物质能发生丁达尔现象的是( )。(A)蔗糖水 (B)肥皂水 (C)碘酒 (D)碘化砷胶体2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A)产生布朗运动 (B)产生丁达尔现象(C)胶体微粒不能穿透半透膜 (D)分散质直径在10-710-9m之间3填写分离下列各组混合物所用的物理方法:(1)除去水中碘水中的碘;( )(2)除去石灰水中悬浮的碳酸钙.( )答案:1

7、(B)(D) 2(D) 3(1)萃取 (2)过滤作业P25 5、6附板书设计:2、胶体的性质(1) 相对稳定性Fe(OH)3胶体制备:FeCl3+3H2OFe(OH)3(胶体) +3HCl(2)丁达尔现象(3)布朗运动:胶体分散质颗粒在水分子不均匀的撞击下,做无规则的运动(4)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微粒在分散剂里做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泳。课外阅读材料 关于胶体的定义胶体的概念是19世纪60年代初由英国科学家格雷厄姆(ThomasGraham,18051869)提出的,他在研究各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的扩散性质及能否通过半透膜时,发现有些物质,如某些无机盐、糖和甘油等,在水中扩散很快,容易透

8、过半透膜,而另一些物质,如蛋白质、明胶和硅胶类水合氧化物等,扩散很慢或不扩散。前者容易形成晶态,将其称为晶质;后者不易形成晶态,多呈胶态,他将其称为胶体。这种分类没有说明胶体的本质,因为胶状的胶体在适当条件下可以转化成晶态,而晶质也可以变成胶态。直到20世纪初由于超显微镜的发明及后来电子显微镜的应用,对胶体体系才逐渐有了较清楚的了解。 经典的胶体体系是高度分散的分散体系,其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在1 nm100 nm之间。这种分散质粒子远大于一般经典化学所研究的分子,可以是胶态,也可以是晶质。由这一概念出发,胶体体系的不稳定、不易扩散、渗透压很低等不同于经典分子分散体力的性质,都可以得到明确的解释。

9、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定义中的粒子大小范围并非严格标准,实际上,粗分散体系有许多性质与胶体相似,所以广义的胶体常常把粗分散体系也包括在内。另外,粒子不一定在所有三维方向上都处在上述大小范围内,许多体系的粒子只在二维方向(如片状粘土粒子),甚至一维方向(如纤维)上处于胶体范围内,但其体系同样显示出胶体的特征。胶体为什么会有丁达尔现象。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光线照射到粒子时,如果粒子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则发生光的反射;如果粒子小于入射光波长,则发生光的散射,这时观察到的是光波环绕微粒而向其四周放射的光,称为散射光或乳光。丁达尔效应就是光的散射现象或称乳光现象。由于溶胶粒子大小一般不超过100 nm,小于可见光波长(400 nm700 nm),因此,当可见光透过溶胶时会产生明显的散射作用。而对于真溶液,虽然分子或离子更小,但因散射光的强度随散射粒子体积的减小而明显减弱,因此,真溶液对光的散射作用很微弱。此外,散射光的强度还随分散体系中粒子浓度增大而增强。所以说,胶体能有丁达尔现象,而溶液没有,可以采用丁达尔现象来区分胶体和溶液。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