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大纲版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1节化学物质及其变化.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538888 上传时间:2023-11-10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1.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大纲版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1节化学物质及其变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人教大纲版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1节化学物质及其变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人教大纲版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1节化学物质及其变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人教大纲版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1节化学物质及其变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人教大纲版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1节化学物质及其变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大纲版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1节化学物质及其变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大纲版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1节化学物质及其变化.ppt(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2,一、物质的分类(首先确定分类标准,然后对所选物质进行分类),3,4,二、化学反应的分类,5,三、分散系1分散系的组成与分类,2三类分散系的比较,6,7,第一节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8,1本专题概念较多且易混淆,复习要从概念的对比辨析入手,在理解有关概念的基础上,掌握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及相互关系,并通过典型题目进行系统的训练。2注重典型实验的理解与应用。如胶体的制备

2、Fe(OH)3胶体、胶体的分离提纯(渗析)、胶体的检验与鉴别(丁达尔效应)等。,9,一、物质的组成、性质与变化及分类1物质的组成宏观组成:宏观上物质由_组成,如单质是由_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_组成的纯净物。微观构成:微观上物质由_、_、_等基本粒子构成。(1)分子是保持物质_性质的一种微粒,_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一般来说,原子是由_、_、_构成。(2)构成晶体的结构微粒(物质结构)离子晶体:_;原子晶体:_;分子晶体:_;金属晶体:_;,10,2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经过_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等。化学性质:物质_

3、性质。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稳定性等。(2)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物质仅发生状态或外形的改变,而_的变化。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_。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气体放出、沉淀生成等现象。3物质的分类,11,12,13,二、分散系、胶体1分散系及其分类,2胶体的性质(1)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光通过胶体时,胶体内会出现一条_,这是由胶体粒子对光线_而形成的,利用丁达尔效应可区分胶体和溶液。(2)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其原因是:胶体粒子的_相同,相互排斥;胶体粒子的_。(3)Fe(OH)3胶体的制备将烧杯中的蒸馏水_;向沸

4、水中逐滴加入1 mL2 mL饱和_;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化学方程式为_。,14,一、1.元素同种元素不同种元素分子原子离子化学原子质子中子核外电子阳、阴离子原子分子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2化学反应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没有生成新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3金属非金属含氧酸无氧酸电离出H个数强酸弱酸电离出OH个数溶解性强碱弱碱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含氧酸盐无氧酸盐易溶盐可溶盐微溶盐难溶盐酸性碱性两性不成盐二、1.一种(或多种)物质 另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质分散剂小于1 nm悬浊1 nm100 nm光亮的通路散射电性布朗运动加热至沸腾FeCl3溶液红褐色Fe33H2O

5、 Fe(OH)33H,15,1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A含冰的水B王水C漂白粉 D冰醋酸答案:BC2下列盐中,既不是碱式盐,又不是酸式盐的是()AKHSO4 BCu2(OH)2CO3CCH3COONH4 DCa(H2PO4)2答案:C,16,3按照物质的树状分类和交叉分类,HNO3应属于()酸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难挥发性酸强氧化性酸一元酸化合物混合物A BC D答案:B,17,4下列三种假设:一种碱溶液和一种盐溶液混合反应后,生成一种强碱性物质两种酸溶液混合反应后,溶液的酸性减弱两种盐溶液混合反应后,溶液的酸性增强其中确有具体例证存在的是()A B只有C只有 D只有答案:A,18,52008年

6、9月份,国家质检总局查出多家知名品牌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长期饮用易导致肾结石。已知三聚氰胺的结构简式为 下面对于其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铵盐 B属于混合物C属于烃 D属于烃的衍生物答案:D,19,6物质分类的依据通常有组成和性质,下列物质分类中,只考虑组成的是()ANa2SO4是钠盐、硫酸盐、正盐BHNO3是一元酸、强酸、挥发性酸CMg(OH)2是二元碱、难溶性碱、中强碱DAl2O3是两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20,解析:Na2SO4中含Na,它是钠盐;含SO,它是硫酸盐;电离出的阳离子只有Na,阴离子只有SO,没有其他的阴、阳离子,故它属正盐。从组成看,1个HNO3分子只电

7、离出1个H,故它是一元酸;HNO3在溶液中完全电离成H和NO,故它是强酸;HNO3容易挥发,故它是挥发性酸;强酸性和挥发性反映了HNO3的性质。Mg(OH)2是二元碱,是从组成看的,说明1 mol Mg(OH)2能电离出2 mol OH,而难溶性碱、中强碱是它的性质。Al2O3是两性氧化物,说明它既能与OH反应,又能与H反应,是从性质方面来分类的;它是金属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是从组成方面分类的。答案:A,21,7(2009江南十校模拟)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共同具备的性质是()A分散质微粒都能透过半透膜B用石墨电极做导电性实验时,分散质微粒都定向且朝一个方向移动C都有丁达尔效应D

8、都比较稳定解析:FeCl3溶液能透过半透膜,而Fe(OH)3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具有;用石墨电极作导电性实验时,Fe(OH)3胶体粒子向阴极移动发生脉现象,而FeCl3溶液中的Fe3、Cl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和溶液却是比较稳定的分散系。答案:D,22,8下列反应或现象中是化学变化的是()A显色反应 B焰色反应C丁达尔效应 D电泳现象答案:A,23,9(2009蚌埠模拟)(1)用平行可见光照射肥皂水,从侧面可以见到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称为_。(2)在Fe(OH)3胶体中加入(NH4)2SO4,产生红褐色沉淀,这种现象叫做_。(3)用半透膜把制取的Fe(OH)3胶体中含有

9、的FeCl3和HCl分离出去的方法叫做_。解析:(1)用可见光照射肥皂水形成光亮的通路,说明肥皂水为胶体,能发生丁达尔效应。(2)Fe(OH)3胶体遇盐溶液能发生聚沉;(3)分离胶体和溶液的方法叫渗析。答案:(1)丁达尔效应(2)聚沉(3)渗析,24,10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某些物质划入不同的类别。现有氢氧化钠、氧气、氧化铜、盐酸4种物质,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都可以产生这样的分类结果:其中1种物质单独属于一类,而另外3种物质不属于该类。请思考上述4种物质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把结果填写在下表中。,25,解析:先明确题意要求,即在4种物质中找出1种与众不同的物质,再从不同角度如状态、颜

10、色、酸碱性等特征进行分析。氧气是气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显碱性,盐酸是液态混合物,氧化铜是黑色氧化物,可依据以上与众不同的特征作答。答案:是否为单质氧气是否为混合物盐酸是否为氧化物氧化铜是否为碱类物质氢氧化钠(答案不惟一,合理即可),26,1.物质的组成,27,2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比较,28,(2)物质变化过程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八化”,29,说明:化学变化中组成物质的元素的化合价不一定发生变化,如O3与O2间的相互转化。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但存在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金属熔化、NaCl溶于水均属于物理变化。3物质的分类及其相互

11、转化关系(1)物质的分类方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从多种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其常见分类方法可表示为:,30,31,注意:物质的分类方法(即依据)很多,按不同的方法对同一物质进行分类,得出的类别名称不同。各种类别名称只是标志不同的分类结果,而各种物质类别的定义,往往就是从分类的依据和对象来定的。物质分类的依据、分类的对象以及物质类别之间的层级关系的区别。,32,(2)除上面这种分类方法外,还有一些方法为根据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分根据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情况分根据分散质的颗粒大小分,33,根据物质状态分为气态物质、液态物质、固态物质。根据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分为易溶物、

12、可溶物、微溶物、难溶物。,34,(3)单质、氧化物、酸、碱、盐间的转化关系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是中学阶段学习的五类重要物质,对其之间的相互转化应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35,注意:氧化物是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分类如下:,36,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可能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CaO),也可能是酸性氧化物(如Mn2O7),还可能是两性氧化物(如Al2O3);非金属氧化物可能是酸性氧化物(如SO2、SO3、CO2等),也可能是不成盐氧化物(如CO、NO等);酸性氧化物可能是非金属氧化物,也可能是金属氧化物。,37,案例精析【例1】(2008

13、广东高考)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粗盐和酸雨都是混合物;沼气和水煤气都是可再生能源;冰和干冰既是纯净物又是化合物;不锈钢和目前流通的硬币都是合金;盐酸和食醋既是化合物又是酸;纯碱和熟石灰都是碱;豆浆和雾都是胶体。上述说法正确的是()A BC D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所给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然后利用常见的分类方法对其进行分类。粗盐和酸雨均由多种成分组成,均属混合物,正确;,38,沼气属于可再生资源,水煤气由炽热的煤同水蒸气反应制得,而煤为不可再生资源,所以水煤气为不可再生资源,错误;冰为固态水,干冰为固态CO2,均为纯净物和化合物,正确;不锈钢和硬币均是由金属与金属(或非金属)熔

14、合而成的,属于合金,正确;盐酸和食醋均为溶液属于混合物,不是化合物,错误;纯碱为Na2CO3属于盐类不是碱,错误;豆浆和雾都能发生丁达尔效应,均属于胶体,正确。综上所述,选D。答案D,3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硫酸、纯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B蔗糖、硫酸钡和水分别属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CMg、Al、Cu可以分别用置换法、直接加热法和电解法冶炼得到D天然气、沼气和水煤气分别属于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二次能源,40,解析:根据物质及化学反应的分类标准,对各项分析如下:,41,答案:BD,(2008菏泽模拟)分类法在化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

15、是()根据氧化物的组成元素将氧化物分成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根据分散系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根据反应中的热效应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根据水溶液能否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AB C D答案:A,42,下列物质肯定为纯净物的是()A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B只有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C只有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D只有一种元素的阳离子与另一种元素的阴离子构成的物质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分类的依据。纯净物的特征是由一种物质或同种分子构成。A、B两项只有一种元素组成或只有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可能为O2

16、、O3或金刚石、石墨;D项,阳离子可能有变价离子,如Fe2、Fe3,则其与阴离子构成的物质就可能为混合物,如FeCl2和FeCl3的混合物。答案:C,43,1.胶体、溶液、浊液的比较,44,2.胶体的性质、制备、提纯和应用,45,说明: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但胶体都是电中性的。一般来说,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微粒吸附阳离子,带正电荷,如Fe(OH)3胶体和Al(OH)3胶体微粒。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胶体微粒吸附阴离子,带负电荷,如As2S3胶体、H2SiO3胶体的微粒。同种胶体的胶粒带相同的电荷。,46,案例精析【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有氯化钠溶

17、液、水等B在1 L 2 mol/L的氢氧化铁胶体中含有氢氧化铁胶粒数为2NAC在Fe(OH)3胶体中滴入少量H2SO4将有沉淀产生D“血液透析”原理和胶体的渗析原理不同解析氯化钠溶液和水都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但水不是分散系,A错;在1 L 2 mol/L的氢氧化铁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铁微粒数为2NA,但氢氧化铁胶粒是大量氢氧化铁微粒的集合体,胶体粒子的数目远小于2NA,B错;在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溶液可导致胶体聚沉而产生沉淀,所以在Fe(OH)3胶体中加入少量H2SO4将有沉淀生成,C正确;“血液透析”原理同胶体的渗析原理类似,D不正确。答案C,4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直径介于1 nm100 nm

18、之间的微粒称为胶体B电泳现象可证明胶体属电解质溶液C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D胶体粒子很小,可以透过半透膜解析:胶体是指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 nm100 nm之间的分散系;部分胶体粒子带有电荷,能在外加电场下发生定向移动,即电泳,而有的胶体因为不带电,所以不发生电泳;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重要特征,可用来区别溶液和胶体;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答案:C,48,下列现象与胶体的性质无关的是()A将盐卤或石膏加入豆浆,制成豆腐B一枝钢笔使用两种不同型号的蓝黑墨水,易出现堵塞C向Fe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会出现红褐色沉淀D清晨,人们经常看到的阳光穿过茂密的树木枝叶所产生的美

19、丽景象解析:选项A为典型的胶体聚沉,为凝胶的实例;选项B中墨水亦属于胶体,不同型号的墨水所带电荷往往不同,故易聚沉为沉淀而堵塞钢笔;选项C为FeCl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非胶体性质;选项D中胶体发生的是丁达尔效应。答案:C,49,Fe(OH)3胶体和MgCl2溶液共同具备的性质是()A两者均有丁达尔现象B两者均能透过半透膜C加入盐酸先沉淀,随后溶解D分散质微粒可通过滤纸解析:MgCl2溶液无丁达尔现象;Fe(OH)3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MgCl2溶液加盐酸无沉淀;Fe(OH)3胶体和MgCl2溶液的分散质微粒均可通过滤纸。(1)区分胶体与溶液可从下面两个方面考虑:根据分散质

20、粒子的大小来区分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 nm间的分散系为胶体,小于1 nm的分散系为溶液。,50,根据有无丁达尔效应来区分胶体粒子对光有散射作用,因而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太小,对光的散射极其微弱,因而溶液无丁达尔效应。(2)下列几个方面不能用来区分胶体和溶液:是否均一、透明。因为胶体和溶液通常都是均一、透明的分散系。是否通过滤纸。因为胶体和溶液的分散质粒子均很小,其分散质均能通过滤纸。答案:D,51,【例】对牙膏中物质的探究要用到许多化学知识。(1)下表列出了三种牙膏中的摩擦剂,请在表中填写三种摩擦剂所属的物质类别。,52,(2)根据你的推测,牙膏摩擦剂的溶解性是_(填

21、“易溶”或“难溶”)。(3)牙膏中的摩擦剂碳酸钙可以用石灰石来制备。某学生设计了一种实验室制备碳酸钙的实验方案,其流程图为:请写出上述方案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53,(4)请你仍用石灰石做原料(其他试剂自选),设计实验室制备碳酸钙的另一种实验方案,依照(3)所示,将你的实验方案用流程图表示出来:你设计的方案的优点为_。解析本题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从物质的类别出发来研究各类物质的性质和相互转化关系。(1)氢氧化铝属于两性氢氧化物,碳酸钙属于盐,二氧化硅属于氧化物。(2)摩擦剂的作用是去除牙齿上残留的食物,联系日常生活中用砂纸来摩擦金属以除去金属表面的锈迹,可知摩擦剂应为难溶的物质。

22、,54,(3)所发生的反应依次为:CaCO3 CaOCO2;CaOH2O=Ca(OH)2;Ca(OH)2Na2CO3=CaCO32NaOH。答案(1)两性氢氧化物盐氧化物(2)难溶(3)CaCO3 CaOCO2CaOH2O=Ca(OH)2Ca(OH)2Na2CO3=CaCO32NaOH(4)反应条件简单,易于操作,所得碳酸钙纯度高,55,下表有三组物质,每组均有甲、乙、丙三种物质(酸、碱、盐均为溶液)。(1)第组中有一种物质能与第_组中的所有物质反应,这种物质是_。,56,(2)不跟第组所有物质发生反应的是第_组物质中的_,但能与第组中所有物质发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分别为_,_,_。答案:(1

23、)H2SO4(2)NaOH2NaOHCu(NO3)2=Cu(OH)22NaNO32NaOHH2SO4=Na2SO42H2O2NaOHMgCl2=Mg(OH)22NaCl,57,化工生产中常常用到“三酸两碱”,“三酸”指硝酸、硫酸和盐酸,“两碱”指烧碱和纯碱。(1)从物质的分类角度看,不恰当的一种物质是_。(2)“三酸”与“两碱”之间均可反应,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有六个(酸过量时),若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却只有两个,请写出这两个离子方程式(酸过量时):_。(3)“三酸”常用于溶解金属和金属氧化物。下列块状金属在常温时能全部溶于足量浓硝酸的是_。AAgBCuCAlDFe,58,(4)烧碱、纯碱均可吸收C

24、O2,当含0.1 mol NaOH的溶液吸收一定量CO2后,将溶液低温蒸干得到固体的组成可能有四种情况,分别是:_,Na2CO3,_,NaHCO3。(5)将得到的固体重新溶解于水,在溶液中加盐酸,使溶液的pH7,再将溶液蒸干,得到固体的质量是_g。解析:(1)从物质的分类角度看,Na2CO3属于盐类。(2)表示强酸和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HOH=H2O,当酸过量时,碳酸盐与酸反应生成CO2气体,离子方程式为CO 2H=H2OCO2。,59,(4)将CO2通入NaOH溶液发生的反应依次为:CO22NaOH=Na2CO3H2O、CO2Na2CO3H2O=2NaHCO3,因此为NaOH和Na2CO3

25、,为Na2CO3和NaHCO3。(5)将得到的固体重新溶解于水,在溶液中加盐酸,使溶液的pH7,再将溶液蒸干,得到的固体为NaCl,根据元素守恒得:NaCl的质量为0.1 mol58.5 g/mol5.85 g。答案:(1)纯碱(或Na2CO3)(2)CO 2H=H2OCO2HOH=H2O(3)A、B(4)NaOH和Na2CO3Na2CO3和NaHCO3(5)5.85,60,今有下列两组单质F2、S、Cl2、Br2Fe、Na、Al、Si(1)试将每组单质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每种分类都可分别挑选出一种单质,它跟其他单质属于不同“类”,将挑选出的单质(写化学符号)和挑选依据(写编号)列在下面相应的

26、表格内。挑选依据仅限于以下四种:A其组成元素不属于金属(或非金属)B其组成元素不属于元素周期表中的同一族C其组成元素不属于元素周期表中的同一周期D其组成元素不属于主族元素,61,62,(2)组中一种单质的氢氧化物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写出该氢氧化物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3)两组物质反应可以形成多种化合物,用洁净的烧杯取少量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向烧杯中逐滴加入1 molL1的其中一种化合物的水溶液,可制得一种红色胶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如何用较简单的方法判断胶体是否制备成功?_。,向该胶体中逐滴加入HI稀溶液,会出现一系列变化:a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原因是_。b随后沉淀溶解,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解析:从挑选依据看,是根据金属、非金属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分类。很直观地可以看出组中S不是双原子分子,不属于卤素。组中Si是非金属,还可根据位置再分类,(2)、(3)小题在(1)基础上解答。答案:(1),63,(2)Al(OH)3OH=AlO 2H2O(3)FeCl33H2O(沸水)Fe(OH)3(胶体)3HCl若该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则制备成功;否则,不成功a.电解质HI使Fe(OH)3胶体发生聚沉产生Fe(OH)3沉淀b2Fe(OH)36H2I=2Fe2I26H2O,64,65,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课后强化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