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方剂组成方剂学云南中医学院PPT文档.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60686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7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方剂组成方剂学云南中医学院PPT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最新方剂组成方剂学云南中医学院PPT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最新方剂组成方剂学云南中医学院PPT文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最新方剂组成方剂学云南中医学院PPT文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最新方剂组成方剂学云南中医学院PPT文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方剂组成方剂学云南中医学院PPT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方剂组成方剂学云南中医学院PPT文档.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组方的基本结构与方剂的变化形式。2、熟悉方剂的配伍目的。,中医临床用药物治病,多数采用复方的形式。“方以药成”,在辨证审因,确定组方原则治法之后,即进入了具体的遣药组方阶段。要组织好一首有效方剂,必须重视两个重要环节,一是熟练的配伍技巧;二是组方的基本结构。,第一节 组方目的,一、配伍的含义,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通过合理的组织,调其偏性,制其毒性,增强或改变原有功能,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良因素,发挥其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群药组合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才能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这种运用药物的组合过程,中医药学称之为“配伍”。,配伍的含义

2、,“配”,有组织、搭配之义,“伍”,有队伍、序列之义。徐灵胎说:“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方之与药,似合而实离也,得天地之气,成一物之性,各有功能,可以变易气血,以除疾病,此药之力也。然草木之性与人殊体,入人肠胃,何以能如之所欲,以致其效。圣人为之制方,以调剂之,或用以专攻,或用以兼治,或以相辅者,或以相反者,或以相用者,或以相制者。故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操纵之法,有大权焉,此方之妙也”(医学源流论方药离合论)。因此,熟悉中医药有关配伍的基本知识,对体会方剂“合群之妙用”,重视遣药组方的必要技巧,掌握“操纵之法”,是十分重要的。,二、学习配伍的意义,大多数单

3、味中药都具有多功效的特点,在治疗疾病时往往需要发挥其中部分功效,况且,药物既有其治疗作用的方面,同时,由于其药性的偏胜而往往也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熟悉并把握对药物功效(包括毒副作用)发挥方向的控制因素、控制方法及运用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在古今医家以小生产方式积累的理论和实践总结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因此,正确、全面地学习、掌握有关的配伍知识和技能,对于今后正确地遣药组方,灵活运用成方,减少临床运用方药的随意性,提高临床动手能力,保障临床疗效有着重要的意义。,三、方剂的配伍目的,运用配伍方法组药成方,从总体而言,其目的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用药有利有弊,用方有利无弊”,如何充分

4、发挥药物对治疗疾病“利”的方面,同时又能尽可能控制、减少,以消除药物对人体“弊”的方面,这就是方剂学在运用配伍手段时最根本的目的。一般来说,通过配伍,可以起到下述五方面的作用:,1增强药力 2产生协同作用 3控制多功效的单味中药功效发挥方向 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 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方剂的配伍目的,增强药力,相近功效的药物配伍同用,能增强治疗作用,这种配伍方式在组方运用中较为普遍。如荆芥、防风同用以疏风解表,薄荷、茶叶同用以清利头目,党参、黄芪同用以健脾益气,桃仁、红花同用以活血祛瘀等等。,产生协同作用,在中药学“七情”用药理论中称为“相须”,即药物之间相配可通过协同,或者较强

5、地提高药力,或者产生单味药物所难以达到的作用。如麻黄和桂枝相配,通过“开腠”和“解肌”协同,比单用麻黄或桂枝的方剂发汗力量明显增强;附子和干姜相配,俗称“附子无姜不热”,体现了先后天脾肾阳气同温,“走而不守”和“守而不走”协同,大大提高温阳祛寒作用。,控制多功效的单味中药功效发挥方向,这是在方剂配伍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桂枝具有解表散寒,调和营卫,温经止痛,温经活血,温阳化气,平冲降逆等多种功效,但其具体的功效发挥方向往往受复方中包括配伍环境在内的诸多因素所控制。所谓配伍环境,是指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对功效发挥方向的影响。,如前所述,在发汗解表方面,多和麻黄相配;温经止痛作用,往往和细辛相配;

6、调和营卫、阴阳方面,又须与芍药相配;平冲降逆功效,则多与茯苓、甘草相配;温经活血功效,常多与丹皮、赤芍相配;温阳化气功效,常与茯苓、白术相配。川芎具有祛风止痛,活血行气的作用,但祛风止痛多与羌活、细辛、白芷等引经药相配;活血调经多与当归、芍药同用,而行气解郁则又多与香附、苍术相伍。又如柴胡有疏肝理气,升举阳气,和解少阳的作用,但调肝多配芍药,升阳多伍升麻,和解少阳则多配黄芩、青蒿。由此可见,通过配伍协同可以控制药物功效的发挥方向,从而减少临床运用方药的随意性。,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中医药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实践总结,产生了不少针对基础病机的基础方剂,如四君子汤、

7、四物汤、二陈汤、平胃散、四逆散等。在临床上,我们通过配伍,可以使这些基础方剂不断扩大治疗范围。,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如四君子汤具有益气健脾的功用,是主治脾胃气虚的基础方。主治证候为食少便溏,面色萎黄,声低息短,倦怠乏力,脉来虚软等,若由脾虚而生湿,阻滞气机,以致胸脘痞闷不舒,则可相应配伍陈皮,即异功散。功能健脾益气,化湿和胃。如果脾虚痰湿停滞,出现恶心呕吐,胸脘痞闷,咳嗽痰多稀白,则再配半夏入方,即六君子汤。功能重在健脾气,化痰湿。由此可见,通过随证配伍,则可达到不断扩大治疗范围的目的。,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是药三分毒”,中医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提高、总结方药疗效的同时,也

8、探索了许多宝贵的控制、减轻以致消除毒副作用的方法。从中国医学史的相关资料表明,上古人们对药物的毒副作用是十分畏惧的,从古代中药统称为“毒药”,以及“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服药不瞑眩,则厥疾不瘥”的认识,到臣子为国君试药,儿子为父亲试药的记载,都反映了当时运用药物所产生副作用的普遍性。,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和药物运用经验的积累,尤其是方剂学的发展,探索和掌握了控制毒副作用的方法,为后世方药的广泛运用和疗效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至西汉后期时,对中药的称谓,由“毒药”改称为“本草”,这本身是中医药学一个划时代进步的标志。同时,也是与方剂学包括配伍方法运用的成果分不开的。,

9、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通过配伍控制毒副作用,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七情”中“相杀”和“相畏”关系的运用,即一种药物能减轻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和消除半夏的毒性;砂仁能减轻熟地滋腻碍脾的副作用等等。这方面内容主要反映在“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中“佐制药”的有关内容中。,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另一方面是中医方剂运用中常常采取多味功效相近药物同时配伍的方式,这种方式既可利用相近功效药物的协同作用,更具有有效减轻毒副作用的效果。这是因为功效相近的多味药物同用,可以减少单味药物的用量,而多味药物之间,其副作用的发挥方向往往不尽一致。根据同性毒力共振,异性毒力相制的原理,就可以在保障治疗效果的基

10、础上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轻毒副作用。,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如十枣汤中的甘遂、芫花、大戟,泻下逐水功效相近,且单味药习惯用量亦大致相似,在组成十枣汤时,以三味各等分为末,枣汤调服。其三味药合用总量相当于单味药的常用量。通过现代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证明,这样的配伍方法具有缓和、减轻毒副作用的效果。,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此外,控制毒副作用的方法,除了上述两个方面外,中医药学中还包含着丰富的方法和内容。如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恰如其分的用量控制;特定的炮制方法;道地药材的选择;具体的煎药、服药方法以及恰当的剂型要求等等。,控制毒副作用的十种方法,(1)多药相配,增效减毒;(2)药量的控制;(3)炮制减毒;

11、(4)佐制药的配伍;(5)反佐药的配伍;(6)煎药方法的控制;(7)服药时间、服药方法的规定;(8)道地药材的强调;(9)剂型的限定;(10)辨证论治的总体把握。,第二节 组方原则,每一首方剂的组成,固然要根据病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妥善配伍而成。但在组织不同作用和地位的药物时,还应符合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即“君、臣、佐、使”的组方形式。这样才能达到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提高疗效的目的。,“君臣佐使”的源流发展,关于“君、臣、佐、使”组方基本结构的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其后,金人张元素有“力大者为君”之说

12、。李东垣说:“主病之为君,兼见何病,则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又说:“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治病也”。明代何伯斋更进一步说:“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君臣佐使”的现代解释,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所谓主证,是指反映主要病机的一组证候。“两针对”指针对主病或主证;“两大”用量大,药力强;“一少”“一少”,是指药味少。,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与君药药性相似,

13、功用相近,12味即可。,佐药,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列之性的药物;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使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至病所的药物;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常用引经药举例,常用引经药举例,太阳经藁本、羌活;阳明经白芷、葛根;少阳经柴胡、黄芩;太阴经苍术;少阴经细辛;厥阴经川芎、青皮;载药上行桔梗;引药下行牛膝。,君药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宣发肺气以平喘逆。臣药桂枝:辛甘温,解肌发表,助麻黄发汗散寒;

14、温通经脉,解头身之疼痛。佐药杏仁:苦平,降肺气助麻黄平喘(佐助药)。使药炙甘草:甘温,调和诸药。,麻黄汤,“君臣佐使”运用须知,(1)君药不可缺,药味药味少,用量大。(不是方中绝对用量,是指其作为君药时要比作为臣、佐、使药时用量要大。)(2)臣佐使药不必具备,且一药可兼多职。如单味药组成的独参汤,此类方剂多有特效或多向性作用,力专效宏,单味即可收功。它如常山截疟,槟榔杀虫等专病专方(药),亦是如此。再如两味药组成的方剂,如参附汤、失笑散等,是相须配伍经验的总结。以上两种情况,均反映了中医认识疾病的深化和治疗经验的成熟,不要求臣佐使药不必具备。,“君臣佐使”运用须知,(3)药味较多的大方,或由多

15、个基础方剂组成的“复方”,分析时只需按其组成方药的功用归类,分清主次即可。如清瘟败毒饮,该方集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等数方于一炉,而这些方剂已另有方解,所以此方的“君臣佐使”是很难区分的。,区分“君臣佐使”的客观依据之争,(1)根据方中药量大小区分“君臣佐使”(2)根据方中药力大小区分“君臣佐使”(3)根据方剂命名的药物区分“君臣佐使”,第三节 组方变化,方剂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在临证运用成方时,我们应根据病人体质状况,年龄长幼,四时气候,地土差异以及病情变化而灵活运用。只有将原则性和灵活性在具体运用中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目的,才能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16、试其方而不泥其药”。徐灵胎说:“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证相合,然后施用,否则必须加减,无可加减,则另择一方”(医学源流论执方治病论)。说明方剂在运用时不可囿于成方,应当通过灵活变化来适合具体病情的需要。常见的组成变化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药味加减的变化 二、药量增减的变化 三、剂型更换的变化,主要变化形式,药味加减的变化,方剂由药物组成,药物是决定方剂功效的主要因素。当方剂中的药物增加或减少时,必然要使方剂组成的配伍关系发生变化,并由此导致方剂功效的改变。这种变化主要用于临床选用成方,其目的是使之更加适合变化了的病情需要。必须指出,在此所指的药味增减的变化,是指在主病、主证、基本病机以

17、及君药不变的前提下(四个不变),改变方中的次要药物,以适应变化了的病情需要,即我们常说的“随证加减”。,药量增减的变化,药物的用量直接决定了药力的大小。某些方剂中用量比例的变化还会改变方剂的配伍关系,从而可能改变该方功用和主治证候的主要方面。例如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等。详见教材。,剂型更换的变化,中药制剂种类较多,各有特点。由于剂型不同,在作用上也有区别。如理中丸是用治脾胃虚寒的方剂,如改为汤剂内服,则作用快而力峻,适用于证情较急重者。反之如证情较轻或缓者,不能急于求效,则可以改汤为丸,取丸剂作用慢而力缓。所以伤寒论中理中丸(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各等分)服法中指出“然不及汤”。除理中丸外,它如抵当汤与抵当丸、枳术汤与枳术丸都是剂型变化,意取缓治的例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