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1人民版必修一汇编.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62337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1人民版必修一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1人民版必修一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1人民版必修一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新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1人民版必修一汇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新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1人民版必修一汇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1人民版必修一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1人民版必修一汇编.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皇帝制度;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1.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

2、,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2.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过自己的贡献。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观察使;节度使;行省;宣慰司。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3、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要求同学掌握两汉时期的中朝与外朝、隋唐时期不断完善的三省六部制、元朝时的行省制度等重要概念,了解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加强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解,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并进一步认识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提高分析中国国情的深刻历史洞察力。本课的内容结构,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一是中央政治制度,二是地方政治制度。在每一方面问题的论述中,又以时间纵线为线索,分别论述了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朝等在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教学中,应

4、脉络清晰,顺序推移,步步递进,讲清其发展变化。本课引言是由宋太祖图像与文字两部分组成,讲的是宋太祖时宰相大臣座位被撤的故事。可向同学提出问题:这件事说明了什么?可选取某一特定场景的图示或影像片断请同学们辨析,历史剧中皇帝和大臣议事的场景与历史史实是否相符?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历史剧切不可说多,宋时坐着议事不行了,再以后就跪受君恩了。要紧紧抓住皇权的加强这一中心,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政治制度中皇权至高无上的这一特点。第一目“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

5、这对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相权却处在不断被削弱的过程中。请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的分析:“汉承秦制”。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皇帝制度,是承秦制继续实行,但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皇位世袭等制度。中央行政设三公,秦时即有,汉朝亦设,但到汉武帝时又形成了“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显重要。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被称为“外朝”。东汉光武帝时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台的权力,“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这些又是与秦时不同的。 三省六部制。教学中应注意分析其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

6、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可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的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宋朝时的三省六部有名无实。统治者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局面,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以进一步加强皇权。辽代“藩汉分治”,分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分别统治汉人、渤海人和契丹人及其他少数民族。 元朝在中央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设立了中书省和枢密院,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和最高军事机关。同时又设置了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的机构宣政院。元朝在加

7、强皇权方面又有了新发展。第二目“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请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的分析: 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西汉初,郡设太守、国设相,作为郡国的最高行政长官。后封国名存实亡。东汉末年,州成地方行政区,州牧为州最高长官,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为州郡县三级制。 州县两级制。隋文帝时减去郡级区划,保留州县两级制。隋朝与唐朝时,州设刺史,县设令。宋朝时,长官称知州、知县。自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这避免了唐五代以来武人割据、地方官权力过大的

8、问题。 作为监察区设立的州、道及向行政实体的转变。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州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唐太宗时,又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将道级监察长官固定为观察使,道成州县之上行政实体。宋朝时,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先后设平级四个机构,分掌军政、财政、司法和市场等事。它们互不统属,各自直接对中央负责。这有利于防止地方官独揽大权,因而强化了中央集权。 行省制度的创立及意义。元朝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元朝

9、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三、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相关史实,在明确秦朝政治制度特点的基础上,开始本课的学习。 运用好几段阅读材料。应让学生读懂,理解,能概括主要内容,能归纳主要问题,从中掌握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加深对本课内容的深入体会,从而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有更清晰的主线脉络,对理解中国国情,对探讨诸多重大现实问题的历史渊源,打下一点基础。【学思之窗】蔡邕独断引文。问题:这些规定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启发学

10、生自己总结出材料中心内容,主要是强化皇帝的个人独尊、皇权的至高无上。历史记载表明,汉代的皇帝制度已构成比较完整的体系,既包括材料中皇帝名号的诸多规定,还包括礼仪、皇位世袭等诸多制度。还可引导学生与秦始皇创立皇帝名号时的情况比较,得出汉承秦制、继续实行皇帝制度但又有所发展的结论。【历史纵横】宰相之名的由来。问题:你能说出历史上著名的宰相姓名吗?学生对这一常识的介绍应该是感兴趣的,书籍及影视作品中涉及颇多。北宋的寇准、李纲耳熟能详,唐代的“房谋杜断”、姚崇、宋璟略知一二,文丞相祠有人参观,管仲改革经提醒也应能够记起,不一而足。教学中不要只图课堂气氛热烈,应引导学生快速回忆并准确定位,鼓励学生对其影

11、响较大的一位重点介绍,力求准确,符合史实。最后应把提到的人物归纳起来,作一个小的人物专题,并作为学习或复习该朝历史的参考引擎。【历史纵横】唐太宗设政事堂。首先应让学生弄清唐朝三省制的明确分工,在此基础上砸实门下省的职权,熟记三省的长官及参知政事都是宰相。至于政事堂创立的作用,提高了三省制的功能这一点,学生不难理解。条件允许时,可组织学生召开一个模拟三省会议。先分别召开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会议,各围绕一个紧迫问题展开讨论,争论不休争执不下,然后再模拟三省会议的召开,体现出其提高效率,设立政事堂的必要性。【历史纵横】唐玄宗设军镇,后节度使权势膨胀割据一方。了解节度使官职的由来,归纳节度使权势的表现

12、,理解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渊源,把握藩镇割据局面给唐代历史乃至后世带来的深刻影响。【历史纵横】宋朝悉收地方之权及影响。引导学生对这一措施的利弊进行分析,地方权重的弊端有哪些?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起到什么作用?这种运行机制为什么会影响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怎么就导致冗官现象出现了?应通过分析和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真正明白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力求融会贯通。【学思之窗】元朝“达鲁花赤”官职权限。问题:元朝为什么要设置达鲁花赤一职?9严重酮症酸中毒患者,可存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封闭。( )要使学生全面牢固地掌握行省制度的概念,弄懂中书省、行中书省、行省之下的路、府、州、县及

13、边远地区设置的宣慰司等一系列机构。在此基础上来理解地方监察官又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的达鲁花赤的职权,应该是比较容易了。元朝设置这一官职,还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以实现其对中国辽阔疆域的稳固统治。6、程序、数据、语句 运用好教材正文中的图示、图表。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应让学生很好掌握,并运用版面记忆法将其熟记,这对于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三省六部制这一重要历史概念非常重要。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当然是要求学生理解。这种图示本身就非常清晰醒目,这里的内容就已经包含着很强的逻辑关系,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这一内容正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重要的历史概念,这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并不矛盾。18急性胰腺炎病

14、人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北宋时代文官出行图、达鲁花赤铜印等图示,对于我们理解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和两汉时期的地方行政区,掌握宋朝对地方官的防范措施,了解元朝为什么要设置达鲁花赤官职以及如何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都能起到强化记忆、加强历史感、加深感性认识的作用。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解说图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描述能力等。 作好小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课内容,弄清框架形成结构;提纲挈领概括要点,画龙点睛得出结论;纵横联系比较探讨,深入理解实际运用。9、系统实施阶段主要由( )等主要活动构成。2.教学案例A.主生产计划B.生产作业

15、计划C.能力需求计划D.物料需求计划案例一元朝的辽阔疆域和历史地位因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冲减资本公积2 400万元。元朝的疆域是怎样形成的?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疆土拓展期,将原来分裂的10个政权统一在一个帝国范围之内。与汉唐不同的是由边区游牧民族占有全部狩猎区和汉族农耕区,因为是少数民族将其根据地的广大边区加入了统一的大家庭,故其疆域十分辽阔。元史地理志“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其最大的贡献是将西藏地区的吐蕃收入王朝的直属版图,这对中国疆土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应付账款 500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为现今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初步基础。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在中国历史

16、上处于什么地位?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时期,边疆地区得到了开发;民族间的差距缩小,联系加强,回族形成;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云南、琉球都在中央政府的管辖之内。元朝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历史上有过哪几次结束分裂走向统一的情况?秦汉大一统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隋唐大一统结束了三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长期分裂局面;元朝结束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最后一次实现了中国古代史上的大一统局面。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蒙古建立全国性政权,少数民族内迁,汉族外迁,民族融合步伐加快。在统一的局面下,各民族的融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17、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元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它的许多措施对我国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C肾上腺髓质出血性坏死案例二元朝的行省制度设问:元朝和历史上的哪个朝代比较相似?和秦、隋两个朝代比较相似。相似之处主要有哪些?秦、隋、元三个朝代的相似之处主要有:结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实现统一;都开创了重要的新制度,并被后世沿用。元朝实行了哪些制度?元世祖采行汉法,首先健全中央官制。在中央设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和最高军事管理机构枢密院。另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使封建王朝的一系列中央组织建置基本完成。但为维

18、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利益,元世祖保留了蒙古原有的护卫军制度。元统治者在地方设行中书省以有效控制地方。偏远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辖。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四、论述题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自元代以来已在中国施行七百余年,对中国的政治生活和民众心理产生了严重影响。元代入主中原,面临着极其棘手的问题,即如何治理如此庞大的帝国和如此众多而又发展水平远高于其自身发展的异族民众。它承袭宋金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这种既为中央首脑机关,又兼管地方政务的行政机构

19、,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仅有的。最高长官设有中书令,由皇太子担任,又设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等。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如取陕西后攻四川,故设秦蜀行省;征高丽前设征东行省。行省管辖区域多与行军路线有关,如秦蜀、湖广、江西三省明显体现了元军南下灭宋的三条路线。由于行省制度的临时性和军事性,终元一代,行省旋设旋废,变动极大。元代地方政区为四级区划制,省下设路、府、州、县。州、县一般根据辖区户口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等。元史地理志载,元代时有路185,府33,州359,县1127。在中央还设宣政院,管辖吐蕃地

20、区,即今青藏地区和川西地区。中书省是元代的中央行政总署,“行中书省”则在地方代行中书省的职权。由此而演化出“行省”这一地方最高政府,行省区则成为地方最大的行政区。元对西藏地区与中央的统辖关系同内地有所不同,西藏不设行省,也不隶属于中书省管辖,而由中央宣政院直辖。在西部乌思藏、纳里、古鲁孙设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在东部设吐蕃等路宣慰司,其下又设万户府;还置若干驿站、军站,派遣军队,征收赋税,维护治安等等。元朝一代对西藏的统治与治理非常重视,对维护民族大家庭和睦相处,取得了卓越成绩。B凝血酶原时间检查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消耗情况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并对西藏、台湾管辖,使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

21、。元史地理志中写到“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这样一个大国,如何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制,是关系到政权能否巩固的大问题。因此,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了行省制度。这一制度,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行省制度最突出的影响是各族人民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案例三活动设计将学生分为10个小组,分别确定以某一行省为自己家乡所在地。请每组同学运用电脑网络资源,查找自己家乡所在行省的相关情况。可

22、包括如下一些内容:本行省的具体划分,元朝对此地的治理,本行省社会生活状况,著名文物古迹,名人逸事,历朝对此地的管辖,今天的发展等等。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某些题目,包括内容和数量。可多可少,可远可近,可详可略,力求使同学们切实有所收获。要求每一个同学都要参与,可以每人负责一个题目,亦可组内自行具体分工,明确合作方式。在经过充分准备后,全班进行交流,互相观摩,共同研讨,形成成果。四、问题解答【学思之窗】请详见教学设计中对历史材料的运用。【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发展轨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思路引领:分

23、别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谈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以朝代为时间顺序作答。答案提示: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的设立;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及作用。2.学过本课,你认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解题关键: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各朝代发展特点。思路引领:从发展过程看其发展轨迹和趋势,从各朝代发展概况总结出相应特点。答案提示: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政

24、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学习延伸1.尝试查一查,你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划?提示: 教师应提供元朝疆域图,引导学生从掌握元朝的行省划分入手,宏观把握行省制度的建立及作用,进而以自己家乡为轴心,更深入地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细节,加深对这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重大变革的认识,从中更深刻地理解行省制度给中国历史带来的深远影响。 鼓

25、励学生运用电脑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汇集、展示、交流,互相观摩学习。2.阅读与思考:试从唐朝吏部选官考试的标准,谈谈你对唐朝政治制度的评价。提示: 这一问题应进行开放式讨论,答案没有固定模式。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互相启发,在讨论中达成一些共识,形成一些结论,认可一些标准。 就材料本身谈是一个层次,由材料中的选官考试标准谈唐朝的政治制度,进而分析评价,史论结合,有理有据,辩证统一是又一个层次。还可以选官制度为一专题,进行系统的论述、归纳和总结,这也是一个思路。 科举考试可以取得做官的资格,吏部选官考试再通过就可以为官,对于这种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办法,应肯定其积极的历史作用。而如何选官,如何用人,又影响着唐朝及各朝代历史的兴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