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简答题(DOC 10页).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66519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简答题(DOC 10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公共政策简答题(DOC 10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公共政策简答题(DOC 10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公共政策简答题(DOC 10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公共政策简答题(DOC 10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简答题(DOC 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简答题(DOC 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00318 公共政策第一章 公共政策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的内涵:(1). 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也就是公共决策。(2). 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3). 由于这门学科所涉及的对象范围是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全部领域,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涉及并需要各个学科的知识,所以在学科内容上这门学科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特征。(4). 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创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是这门学科的又一显著特征。 古代没有发展成“公共政策学”的原因P91: (1). 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

2、,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只有当研究者能够对政策过程进行直接地或比较直接地观察和分析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公共政策学。(2). 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出发的。 公共政策学中国化取得的丰硕成果:P110-111(1). 强调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当代国外的公共政策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的国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公共决策实践,取其所需,为我所用。(2). 吸收国外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分析路径和研究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成果

3、通常是研究报告,但也有进行学理性探讨的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教科书。(3). 通过考察和总结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决策实践,试图在马克思主义决策和政策理论的指导下,对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和分析路径进行重构和创新。 学习公共政策学的目的:P113-P114其必要性或者基本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1). 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活动,这种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应当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是,这一根本的价值取向只有通过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才有可能变成现实。一项好的政策的制定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政策结果,单凭良好的主观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进行科学的政策分析

4、,并通过分析得以洞察有哪些因素影响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方向,是怎样影响的,影响的深度与广度如何,在政策系统内部做出什么样的改进就可以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获得更好的结果;等等。(2). 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以适当的方式向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组织提出政策建议。学习和研究公共政策学是对群众进行政策教育的一种基础性的、行之有效的方式。(3). 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虽然推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各学科研究的根本宗旨和动力都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是通过公共政策学的学习和研究,人们才能更加自觉地认识到,公共政策是联结认识

5、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二者的至关重要的桥梁。因此,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都有必要从公共政策学这个视角去思考自身的研究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第二章 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公共政策的内涵:(1). 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的一般特征;(2).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3). 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4). 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5). 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6). 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

6、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近代公共政策的转型或发展在四个方面的表现:(1). 公共政策问题形成中的公民参与(2). 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3). 公共政策领域向社会管理方面的大规模扩展,越来越注重于执行社会管理的智能;(4). 以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来保证政策质量。 我国的司法机关是政策执行和政策监控的重要主体,而作为政策制定的主体,其作用不大显著的原因?(P139)(1). 现行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它在国家机关中由人大产生的机构,受人大的监督,并对人大负责。司法部门同样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检查和

7、审判工作。(2). 我国司法机关参与立法过程的情况是,司法机关在立法过程的基础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一般性的,当立法过程进入实质性阶段之后,司法机关就不再具有主体地位。(3). 我过司法机关在法律实施过程中作出的适用法律的决定,不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不能作为以后适用法律的基础,是一种非规范性的法律文件。(4). 法律解释是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具体揭示法律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活动。司法工作中涉及对宪法和法律本身的解释,或者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法律应用的解释出现原则性分歧,则须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或决定。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公共政策的四种功能:(1). 管制功能;2引导功能;3调控功能;4分配功能

8、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和偏好性?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产生于公共权力机关的公共性;以民众问题为取向;公共政策须以谋求公共利益为目的。公共政策的偏好性:政策过程对政策主体来说始终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每个选择都体现着政策主体的偏好。由于资源总是有限的,因而必须确定一个价值的优先次序。公共权力机关在政策过程中所做的选择,也会发生政府的偏好受政府自利性影响的问题。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P166-169(1). 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公共政策是由政治性组织制定的,是国家、政府、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目的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因此,公共政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公共政策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它的运行和有

9、效性有依赖于它的权威性。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是和它的政治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是由它的强制性决定的。(2). 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国家权力是社会公共利益的正式代表,而这种资格的获得则是社会事务分裂为公共领域(公域)和私人领域(私域)、社会公共职能独立化、共同体内部分裂成治理者和被治理者的结果。因此,公共政策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它所表达和实现的利益,从应然层面来看具有公共性,从实然层面来看则具有偏好性。(3). 应然与实然的统一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与偏好性的统一,是公共政策在社会属性的层面体现出来的应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而这里所说的应然性与实然性的统一,指的是在认识论上公共政策所具有的

10、基本特征。从现在出发,公共政策在这个维度上具有实然性;对未来做安排,公共政策在这个维度上具有应然性。(4). 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公共政策须对特定的社会现实问题具有回应性,同时它必须具有适用于同一类别的所有社会现实问题的普遍性。公共政策的普遍性使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公共政策的回应性则使它具有变动性。 如何进一步推动政策工具类型学的研究:(1). 重视政策工具箱的建设;(2). 坚持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路线;(3). 使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明确化、明朗化,为政策工具的选择和配置奠定基础。第三章 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政策制定系统的基本功能:2011-04(1). 确认政策问题;(2

11、). 确认政策目标;(3). 组织政策方案的设计;(4). 主持审议备选方案并最终进行政策抉择;(5). 完成政策合法化程序并正式发布政策。 政策执行子系统的基本功能;(1). 为政策方案的实施做好准备(2). 有效实施政策方案;(3). 分析和总结执行情况。 民间主体系统的基本功能:(1). 利益表达与利益结合综合;(2). 提出公共问题;(3). 影响公共政策制定;(4). 影响并改变政策环境;(5). 填补政策主体所无法到达的空间。 政策网络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交流信息和意见的需要;(2). 交换资源的需要;(3). 结盟的需要;(4). 追逐权力的需要;(5). 协

12、调的需要; 作为客观存在的政策网络的主要特征有:(1). 政策网络是现代民主社会里,由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异质的参与组成的;(2). 政策网络的多元主体之间在资源等方面相互依赖,在特定的政策领域进行合作,以协调利益,实现共赢。(3). 政策网络的规模和边界并不是由正式的制度决定的,而是政策行为者对功能和结构认识的结果。 政策支持系统P1891)信息传播系统信息传播系统是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它是一个有组织、有规程、相互协调的有机协作系统,包括情报部门、统计部门、档案部门、系统数据部门、图书资料部门以及政策信息的咨询、监督、反馈部门。信息传播系统的任务是根据政策主体系统的需要,向其提

13、供准确、全面、快速、可靠的政策信息。其基本功能是: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信息的加工与储存;信息的传递。2)政策咨询系统政策咨询系统也称“思想库”、“智囊”或“外脑”,通过有政策研究机构、政府与这些机构的关系、咨询活动构成。它以改进政策制定为目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相对独立地进行政策研究、政策规划和政策咨询,并向政策主体系统提供新思想、诊断新问题、提供备选政策方案、评估政策实施结果。3)政策监控系统政策监控系统是政策系统的以个特殊子系统,有直接决策者和执行者以外从事 政策监督和控制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构成。政策监控系统的任务是保证政策系统的良性欲行和政策目标的实现,减少决策失误,避

14、免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生变形。其基本功能是:建立政策监控标准;监测政策绩效;发现和纠正政策执行偏差。4)政策评估系统政策评估系统是政策系统的一个基础子系统,由政策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目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五大要素构成。该系统的基本功能是为政策的优劣、存废以及政策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事实和价值依据。 如何理解公民是公共政策的基石(1). 整个政策运行过程都以公民为基础;(2). 公民参与政治的过程,可以加深其对政策意义的理解,提高政策的效力,制定出最符合社会需要、最能为公众所接受的政策;(3). 政策过程的民主化、法制化要求公民参与;(4).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以及公共政策学知识

15、的普及,政策信息的获取将变得十分便捷。 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的作用2011-07(1). 政策信息沟通;(2). 影响并制约公共政策;(3). 稳定公共政策秩序;(4). 角色替代 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的作用I.提出公共问题并推动问题认定监测环境变化,及时发现和提出公共问题;促进信息交流,释放社会多元诉求;制造“焦点效应”,催生热点公共问题。II.有效影响政策议程的设置推动公众议程尽快转化为政策议程;价值取向和利益导向的引领者;构建“第二现实”。“第二现实”指大众传播利用自己“敏锐的嗅觉”,通过频频报道和讨论某个问题,影响受众对该问题的内容及其性质的认知和态度,进而影响政策议程的建立。I

16、II.影响公共政策的抉择 大众传播对政策执行和监控的重要作用(1). 为政策执行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2). 监督和控制政策执行过程。 大众传播对政策评估和调整(1). 及时收集和反馈公众对政策的意见;(2). 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政策评估;(3). 推动公共政策的及时调整。第四章 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政策过程模型的必备条件(1). 必须方式进行政策具备包括各项微观、具体政策的宏观特性;(2). 必须建立在注重人文特点的行为科学与注重科学程序和方法的管理科学二者相互交融的基础上;(3). 必须对宗教、意识形态等大量非理性因素持客观态度;(4). 必须对时间非常敏感,并且具有历史色彩,即具有历

17、时观察的功能。 理性人的理性主义决策过程:(1). 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2). 引导决策者做出决策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而且可以按照其重要性不同而依次排列;(3). 决策问题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都为决策者一一权衡;(4). 决策者对可供选择的方案可能出现的结果(代价与收益)都进行了调查研究。(5). 每一个选择方案及其可能出现的结果都与其他选择方案具有可比性;(6). 决策者最后采用的那个方案,是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能够最大限度地达到既定的目标。理性主义模型的缺陷:(1). 理性人缺乏经验支持;(2). 理性人的公正,客观和理智是有限的;(3). 过高地估计了逻辑推理和数

18、学模型作为政策分析工具所起的作用,而对社会性,政治性,文化公共政策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4). 理性人在决策中拥有的知识,信息都是有限的;戴伊:认为公共权力机关赋予公共政策三个显著特征:合法性、普遍性、强制性; 决策过程专业化的含义政策过程专业化也是公共政策科学化的重要内容,(1). 一是政策议程的确立需考虑专业技术人员的研究意见;(2). 二是提供政策建议,充当参谋,(3). 三是专业人员的价值观、素质和利益等因素经常影响到政策实施效果;(4). 四是政策效果需专业人员来评估。他们的判断和诊断能够对政策的命运产生巨大影响;第五章 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公共问题的基本内涵:2012-07(1).

19、 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2). 问题的察觉;(3). 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4). 团体或组织活动;(5). 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 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基本特征):P251(1). 关联性与公共性;(2). 客观性和主观性;(3). 历史性与动态性 问题认定的方法:P262(1). 边界分析法的定义:是一种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三个步骤:饱和抽样、诱导性提问、边界估计。(2). 多角度分析的定义:即一种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政策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多角度分析的三个角度:个人、组织、技术三角度 (3

20、). 类别分析法的定义:是科学研究的常规方法之一,同样也是政策问题的分析方法之一.通常要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两个过程;(4). 层次分析法的定义:将政策问题的原因划分成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行原因三个层次的一种分析方法。其实属一种分类分析方法;(5). 头脑风暴法的定义:又称脑力激荡术,激智术,脑力激发术等,是指由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人,从各个角度共同讨论有关的公共政策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新构想的一种分析过程和方法; 包含如下阶段:组建团体;意见产出;意见评估;意见排序 。(6). 假设分析法的定义:是一种旨在将相互冲突的政策问题立论假设创造性地综合为一体的分析技术.

21、它比所有分析方法都更具有综合性,更适合于处理结构不良的问题 问题认定的步骤: 2011-07論(1). 对拟认定的问题进行初步观察(2). 勾勒出该问题的边界的轮廓(3). 搜寻事实依据(4). 列举目的和目标(5). 明确政策封套(6). 匡算政策相关者潜在的成本和收益(7). 在此审视对该问题的表述 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与障碍: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1). 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2). 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3). 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1). 一是事件和问题并没有明显的严重化,政策问题仍处于潜在的状态和轻微的程度上;(2).

22、 二是领导人和有关学者并没有察觉其严重性;(3). 三是社会缺乏正常的、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过程(以上四点是于进入政策议程条件相对应的相反条件均可造成障碍);(4). 四是不符合社会既得利益者价值规范的要求,不合乎社会制度和程序要求的问题;(5). 五是表达方式不当;第六章 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政策目标的特征:P279(1). 问题的针对性;(2). 未来的预测性;(3). 目的的多元性。 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 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 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2012-04(1). 实事求是;(2). 面向未来;(3). 系统协调;(4).

23、明确具体;(5). 伦理考量 政策规划与政策设计的联系与区别:(1). 政策规划指的是公共政策形成的一个重要过程,带有明显的“阶段论”的特点。(2). 政策规划重点考虑解决方案的形成和研判,偏重理性和技术层面的分析,政策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打破阶段论的新概念。(3). 政策设计从范围来看更为广阔,它“不仅着重解决方案的研拟,也非常重视政策方案的执行问题;不仅是重视技术分析,也重视政治分析。(4). 从政策设计的结构逻辑来看,它将政策问题、政策方案、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都联系起来,贯穿于整个制定过程,而不强调政策阶段划分。它将个阶段融合起来,用更加系统的方法来探讨政策方案的形成及其执行问题。 政策方案

24、设计的原则:(1). 紧扣政策目标;(2). 规划多重方案;(3). 方案彼此独立;(4). 方案要有创新;(5). 方案切实可行。 公共政策抉择的原则:(1). 一是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2). 二是考量各方利益的平衡;(3). 三是发挥个人决断的作用;(4). 四是遵照有关程序的规定。 危机决策的构成需要具备桑要素:(1). 决策问题的发生、发展具有突然性、急剧性,需要决策者当机立断;(2). 可供决策者利用的时间和信息等资源非常有限;(3). 事态的发展及决策单位、决策者的根本利益,并且决策的后果很难预料。 危机决策和常规决策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危机决策这种非

25、例行活动的根源在于日常程序化的常规决策的具体运作的效果。(2). 危机决策可以完善常规决策,常规决策中的制度构建也必须从危机时间已经危机决策过程中吸取有益的经验与教训。第七章 公共政策执行 公共政策执行的特点:(1). 目标的导向性;(2). 内容的务实性 ;(3). 行为的能动性;(4). 手段的权威性 公共政策执行的作用:(1). 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2). 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3). 政策执行是制定后续政策的基本依据 政策执行机关的特性: 执行性; 服务性; 权威性;法制性 下级执行人员执行行为的地位及作用:(1). 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政策执行的主体

26、行为;(2). 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保证;(3). 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 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P335:(1). 执行者因素;(2). 资源因素;(3). 工具因素;(4). 环境因素 创新提升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方法P335-P336(1). 优化公共决策机制;(2). 创新政策执行的动力机制;(3). 构建政策执行的功能共享机制;(4). 完善政策执行的利益均衡机制。 政策本身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P337(1). 政策的合理性;(2). 政策的具体性;(3). 政策的稳定性 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P344(1). 象征性政策执行(不务实

27、或阳奉阴违,前紧后送,敷衍塞责);(2). 附加式政策执行(土政策)。(3). 残缺式政策执行(断章取义,为我所用)。(4). 替代性政策执行(挂羊头,卖狗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5). 观望式政策执行(软拖)。(6). 照搬式政策执行(原原本本传达,不折不扣执行,呆板执行)(7). 规避式政策执行(扯皮推诿) 执行偏差产生的主观原因:2012-07論(1). 政策执行者自身利益和需求。(2). 执行者的素质缺陷。(3). 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4). 政策执行的宣传缺陷。 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2012-07論(1). 政策本身的复杂性。(2). 政策环境的变化。(3). 目标群体的压

28、力(利益集团的压力;目标群体的文化障碍)。(4). 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1). 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成本收益分析;(2). 加强公共政策的认知力度;(3). 努力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4). 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控制与监督;(5). 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制度创新; 领会 政策无效执行的具体表现:2011-07(1). 执行机制与执行者的缺陷;(2). 利益群体或压力集团的影响;(3). 政策执行原则把握不好;(4). 政策执行环境的影响;(5). 目标群体的不配合或抵触 识记 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2011-04論(1). 忠实原则;(2). 民主原则;(3). 法治

29、原则;(4). 创新原则 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机制:2011-04論(1). 公共政策信息沟通机制(2). 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机制公民参与执行计划;公民参与执行监督;公民参与执行评估(3). 公共政策的激励、责任与监督机制激励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监督机制第八章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识记 公共政策评估的目的:分为积极目的与消极目的P356I.积极目的:发现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偏差,为备选方案确定优先顺序提供依据;通过政策评估活动明确政策的可行程度,得出继续执行政策或停止执行政策的判断;依据评估结果,改善政策执行程序与技术;不同的政策会议不同的经济效果、社会效果与政治效果,者就需要通过评估活动,分清多

30、项政策的轻重缓急,对政策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为下次政策制定、执行和调整过程准备一定的有利条件。II.消极目的炫耀工作业绩,为本级政府或相关政府部门歌功颂德,追求个人职位的升迁。夸大工作难度,要求追加政策活动预算,增加工作机构人员。 规避责任。政府官员利用政策评估的结果,指出其不实施某项政策或实施某项政策的理由,规避应付的责任。批评政策以达到改变政策的目的。 领会 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1). 政策评估是获取政策运行可靠和有效信息的重要手段;(2). 是进行政策调整、提出政策建议的重要依据;(3). 是检验政策结果的必要途径;(4). 是重新配置政策工具和政策资源的基本前提;(5). 是构建良好公

31、共关系的有效策略;(6). 是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要保证。 领会 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1). 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2). 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3). 预评估、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4). 单一政策评估与复合政策评估 领会 公共政策评估的内容:(1). 政策成本评估、(2). 政策需求评估、(3). 政策效益评估、(4). 政策过程评估、(5). 政策影响评估、(6). 政策价值评估。 领会 公共政策评估事实标准的内容:(1). 政策效率,即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2). 政策效益,即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3). 政策影响,指政策产出所引起的人们在行为和态度方面的

32、实际变化。(4). 回应性,即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 识记 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2012-07(1). 政策信息、资料;(2). 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3). 政策目标;(4). 政策的沉淀成本;(5). 政策评估方式、方法和规范。 领会 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政策评估的程序:(1). 认定承受政策风险的利益相关者(2). 界定出政策利益相关者的政策认知,尤其是其利益诉求;(3). 营造质化评估的网络与方法;(4). 寻找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平衡点;(5). 对于没有达成共识的政策诉求设定一个妥协的日程表;(6). 尽可能更多地采集与妥协议程相关

33、的信息;(7). 建立利益相关者的政策论坛;(8). 将已经达成妥协和共识的政策诉求形成报告;(9). 将尚未达成共识的各种政策诉求按照上述顺序重新构建一次。 领会 公共政策监控的功能:(1). 通过政策监控活动,使政策制定过程合法化、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充分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拓宽人民参与的渠道,遵循科学决策程序,使政策内容最大限度地体现人们的各种利益要求。(2). 通过政策监控活动,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整合政策运行活动的各种力量,充分发挥政策资源的潜能,提高政府效率,确保政策执行过程的有效性。(3). 通过政策监控活动,在保证政策评估真实性与准确性的基础上,实现政策评估的公正性,最大限度地反

34、映政策运行过程的客观现实,体现政策评估活动的价值导向。(4). 通过政策监控活动,反映政策运行过程的实际情况,比较利弊得失,为政策调整活动切里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明确政策调整活动的方向。 领会 公共政策监控的过程:公共政策监控过程包括政策制定过程、政策执行过程、政策评估过程和政策调整过程四个方面。(1)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监控一些因素的出现容易导致政策制定上的缺陷:决策者人体有较强的利益偏好,不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检查所意见的信息不完整、不真实,不能满足决策所处理的公共问题;决策程序没有遵守严格的和科学的规范,容易导致引发必经程序的疏漏;决策方案不完备,没有进行有效的筛选;所制定的政策偏离客观需

35、求,政策目标选择错位,无法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2)对公共政策执行过程的监控政策执行过程是资源重新配置和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各种利益主体,包括政策制定主体、政策执行主体和政策实际接受者,都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对政策执行活动施加影响,企图左右政策执行的方向。需要对政策执行过程进行强有力的监控,使政策执行实际目标不能偏离政策制定的预期目标。(3)对公共政策评估过程的监控公共政策评估是对政策的结果、效率和效益等做出判断的活动。(4)对公共政策调整的监控在政策调整的过程中,需要对以下问题加以监控,纠正调整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偏差:一是目标调整;二是人员调整;三是财力和物力的调整。第九章 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

36、终结 领会 政策稳定的意义:(1). 政策稳定有利于国家与社会的稳定。(2). 政策稳定有利于贯彻落实执政者或决策者的意志和决定,进而取得预期的成效。(3). 政策稳定有利于提高政策的可预见性,提高政策效果。(4). 政策稳定有利于降低政府成本。过分注重稳定的政策可能使其趋于保守,甚至导致政策僵化。3.领会 影响公共政策稳定的动力因素:除了上述政策稳定的积极效果以外,动力因素还包括(1)决策主体和决策网络的相对稳定(2)政策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3)政策本身的稳定:第一,政策目标的长期性;第二,政策的有效性;第三,政策的合法性;第四,修改的复杂性;第五,持续政策的失败;第六,政策终结的失败。

37、 (4)政策环境的稳定 补充 政策维持的对策和措施:1.政策主体的政策维持保持政策主体的稳定;保持政策主体对政策目标一致和一贯的认同;保持政策主体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完善的政策体制和机制。2.政策客体的政策维持明确具体地界定政策问题扩大政策受益群体或政策认同群体的范围;积极推动政策观望群体的转化;减少政策受损群体或抵触群体的数量。 领会 公共政策变动的原因:2011-04决策者的变动政策环境的变化政策资源的现值政策的失效或低效政策的合法性受到置疑。 简单应用 公共政策变动的模式:P401-404(1). 周期型这是美国学者亚瑟施莱辛格在研究美国政治历史后踢出来的。它认为国家事务存在着一种在公共

38、目的和私人利益之间的持续变动,美国的态度总是在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之间来回摆动。他发现这个周期间隔大约是30年。(2). Z字型美国的埃德文阿曼达和西达斯考切波认为美国的公共政策历史存在着一个反复无常的模式,它的特征是刺激和反应的交替作用或者叫做“Z形效应”。在他们看来,与其说政策是在自由和保守之间变换,不如说政策是从有利于一个群体转变为有利于另一个群体,两种之间是一种反作用的关系。(3). 学习型“政策学习”模式是有萨巴提尔等人提出来的,他们构建了一个政策变动的概念框架,把政策变动看作以下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策亚系统内竞争性的“政策倡议联盟”之间的互动;亚系统外部的变化;稳定的系统因素

39、的影响。 领会 公共政策创新的动力:P405从内部动力看: 政策主体的变革愿望 策本身的要求从外部动力看:(1). 济制度和体制变革是政策创新的直接动力(2). 民众诉求是政策创新的根本动力(3). 地区之间竞争压力的需要(4). 参与世界竞争的需要。 .简单应用 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则:(1). 实事求是原则(2). 渐进调适原则(3). 追踪反馈原则 领会 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1). 利益刚性的限制。(2). 现行政策的制约。(3). 公共意志的趋中。(4). 变革成本的约束。(5). 人类理性的局限。(6). 社会稳定的需要 简单应用 公共政策调整的作用:(1). 及时纠偏、预防失误(2)

40、. 协调关系、有序运行(3). 发展完善、保持稳定 公共政策终结的方式 2012-07(1)政策废止(2)政策替代(3)政策分解(4)政策合并(5)政策缩减 领会 公共政策终结的作用:(1). 政策终结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2). 政策终结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3). 政策终结有利于促进政策优化 领会 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1)组织的持久性:组织机构的功能性;组织机构的保守性;组织机构的适应性(2)代价:情感和政治上的代价;法律和财政上的代价。 简单应用 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1). 重视说服工作,消除抵触情绪;(2). 注意因势利导,营造有利气氛;(3). 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支持力量(是政策终结

41、成败的关键);(4). 废旧立新并举,缓和终结压力;(5). 试探试点先行,避免矛盾激化;(6). 终结必要部分,减少终结代价。第十章 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 政策分析的原则1民主化原则。2系统性原则。3协调原则。4多样性原则。5分合原则。6预测性原则 领会 政策分析的注意事项:(1). 墨守成规的政策建议(2). 生搬硬套的政策建议(3). 姗姗来迟的政策建议(4). 一知半解式的政策建议(5). 狗急跳墙式的政策建议(6). 反复无常式的政策建议(7). 脱离政治式的政策建议 领会 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P443最重要职能是为决策者或掌权者服务。一方面是直接填补掌权者的职责与实际能力之间

42、的差距,另一方面是间接起到补强政府职能作用,为政府机构的有效运行服务。具体作用是:(1). 作为辅助决策的咨询机构,向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2). 作为政策学知识的应用者和创造者,提供新的观念、理论和方法(3). 作为评估性机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4). 作为人才成长、储备机构,源源不断地向政府输送高质量的官员和专家。(5). 作为思想和知识传播机构,通过传播其思想和观点,对公众进行政策教育。 识记 政策分析师的角色定位:P446政策分析师不应定为为全知全觉的主体,而应该是作为在集体政策制定中的补充单元,向制定过程贡献更好的分析和新颖的观点,以及非传统的、合乎未来的导向和系统的思考;政策分析师

43、应是科学与政治之间的一座桥梁,他们并不改变政治和组织行为的基本特性;为了给政策制定做出贡献,政策分析师应通过引入相互竞争的不同利益和其他因素之间的博弈和互动,作为提高集体政策制定质量的方式;政府中的政策分析师的主要角色,应是想公共决策贡献更多样的职业化意见建议或方案,且这些意见、建议或方案是建立在系统分析和定量决策理论,以及对政治科学和公共行政认识的新视角之上的。5.领会 政策分析师的素质要求:P447政策分析应该具备六方面的素质:(1). 策分析师应当具有政治头脑,他们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公共政策的政治方面,关注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在政治可行性方面争取支持,调节冲突目标,承认价值的多元性。(2

44、). 政策分析师应当具有总体观念,而不是仅仅吧决策当做资源的分配。在思考问题时应突破资源分配的概念框架。(3). 政策分析师应该致力于创新,不拘泥于已有方案的比较研究,而是本着革新的精神,致力于创造新的政策备选方案。(4). 政策分析师应当具有洞察力,要重视对政策内容和实质的分析,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外在的形式和技术方法上。(5). 政策分析师应当着眼于未来,要有未来学家的胸怀和眼光,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用社会科学理论和经验方法来预测备选方案可能发生的种种状况,并且把未来因素纳入当期的政策分析中。(6). 政策分析师应当具有弹性的思维。 领会 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与政策分析师的职业伦理:P448 政

45、策分析职业伦理的基本内容有:(1). 道德品质要求。政策决策者和研究者既要具备社会成员的一般道德,又要具备作为政治角色的职业道德。这种职业道德实质上就是责任和义务的表现,它要求决策者和研究者对国家和人民负责,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服务,实现目的性和责任性的统一。(2). 行为规范要求。政策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政策主体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都要依法行事,从实际出发,为政策目标的实现创造有利的条件。任何一个政策选择都要注意体现广大人民的利益并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3). 价值判断要求。价值判断要以事实为依据,决策者和研究者要把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有机地统一起来。价值判断要以公共利益为重。政策是否具有权威性,是否具有规范和命令的功能,与其能否反映公共利益密切相关。价值判断还应该是责、权、利的统一。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分析 第 10 页 共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