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人教新课标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68671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99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人教新课标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必修三人教新课标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必修三人教新课标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必修三人教新课标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必修三人教新课标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三人教新课标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人教新课标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一单元,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至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汉初: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焚书坑儒,鲁壁,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汉初形势,战争破坏社会凋弊,与民休息,宽松,百家复兴儒学复苏,面对汉初如此形势,如果你是刘邦,你会怎样做?,从严法治国的法家到无为而治的道家,一、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政治清明轻徭薄赋,1、汉初的“无为

2、”思想,“黄”:黄帝的学说,“老”:老子的学说,黄 老 之 学,内容:治身(养生)、治国。,基础: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儒、墨、法等各家学说。,核心:“无为而无不为”:“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为”,作用: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发展,西汉初期以“无为”的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1.经济恢复2.社会稳定3.生活改善4.政策的连续性,土地兼并,商贾膨胀 中央软弱无力边境不宁和亲王国问题放纵、姑息缺乏求变性 改革意识弱,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 激化,积极:,消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经济恢复,国力日盛。2、社会危机加剧。3、“无为而治”不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匈奴南下侵汉;诸侯“自

3、为法令,拟于天子”七国之乱4、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 吸收大一统的思想。5、汉的强大使其统治者不满足于“无为”,推崇“有为”而治。,2、新儒学取代黄老之学的原因(新儒学的兴起),主张:,特点:,实质:,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三纲五常”。,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借助天上的神权来强化地上的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根本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目的,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儒学

4、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影响:,图片名称:董仲舒石像所 在 地:河北衡水枣强县,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克两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新儒学“新”?董仲舒在先秦儒学思想中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加强君权的需要,“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糅合道家

5、、法家、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思想,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天 人 感 应,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永恒不变,政治的兴衰、王朝的更迭以及人类的一切均决定于天.,“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天道”就是“三纲”,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学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成为教科书;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教育被儒家

6、垄断。,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根本原因),原因:,在当时为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儒家学说逐步成为封建统治思想;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董仲舒的新儒学带有神学色彩,导致两汉神学迷信思想的长期泛滥;儒学独尊长期以来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影响,评价,积极,消极,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2.对儒学为

7、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含有唯心主义的成分,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有专制作风,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学思之窗】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是因为董仲舒提倡的“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汉武帝的这种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8、符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练习巩固,1.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因为()当时社会正处于大变革的过渡时期 思想家的经历和性格各有不同 儒家思想尚未处于支配地位 各国的政治改革与竞争急需理论的指导 A.B.C.D.,C,2.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崇法反儒防止旧势力复辟毁灭文化加强思想控制(2000年津赣卷)()A B C D,3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是 A儒家主张 B.墨家主张 C道家主张 D.法家主张,5.对西汉初年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正确的是 A.要求统治者以“清静无为”的方式稳定统治 B

9、.要求统治者不要统治人民 C.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享受荣华 D.要求统治者把人民的疾苦放在首位,4.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 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倡导“待时而动”倡导“因时制宜”强调“无为而无不为”A.B C D,6、西汉初年,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 根本原因是:A、适应西汉初年经济恢复和统治的需 要。B、儒学思想已经过时。C、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D、黄老之学的“无为思想”,A,7、汉高祖采纳黄老之学的客观原因是:()A、社会十分贫困 B、秦朝灭亡教训C、大臣陆贾建议 D、刘邦远见卓识8、儒家思想在与其他思想的不断碰撞中:()A、不断否定自身的学说B、保持传统思想不变C

10、、吸收其他思想补充发展自己D、压制其他思想发展,A,C,课堂检测,10、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C,11.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12.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民贵君轻C.性善论 D.大一统13.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思想控制的加强 大一统的形成 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A.B.C.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