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治则治法季级临床精选文档.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69498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治则治法季级临床精选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中医学治则治法季级临床精选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中医学治则治法季级临床精选文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中医学治则治法季级临床精选文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中医学治则治法季级临床精选文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治则治法季级临床精选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治则治法季级临床精选文档.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知识 成就 未来,迎接辉煌,中医学,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防治原则是治疗疾病的总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的普遍原则。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共八法),是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总原则)的具体化。,第一节 防治原则,养生预防 治病求本 调整阴阳 扶正祛邪 病治异同 三因治宜,素问 四气调神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一、养生与预防(摄生),一、养生与预防(摄生),“治未病”-预防为主(一)未病先防 疾病发生之前做好预防。1、注意调养正气,提高机体抗邪能力;调情志、强体质、节制饮食

2、、劳逸结合、适应自然,必要时药防及人工免疫。“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一、养生与预防(摄生),2、防止邪气侵害: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污染,避免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疫疠等侵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3、养生保健:摂即保养、珍重,摄生是保养生机,延续生命。,一、养生与预防(摄生),内容广泛:包括: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室、适寒温等。以使精气充沛,气机调达,气血运行通畅,脏腑功能健运,则疾病远离。起居有节,劳作适度。“节”就是规律性,顺应四时季节的变化规律,安排合适的作息时间,才能健康及长寿。“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太极拳、气功、五禽戏

3、等。“药食同源”。,(二)既病防变1、早期诊治:掌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及传变途径,早诊断,早治疗,防变化。2、先安未受邪之体:难经 七十七难“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一、养生与预防(摄生),二、治病求本,寻找疾病的本质所在。本:正气 病因 原发病标:邪气 症状 继发病 正治反治 标本缓急,(一)正治与反治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1、正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常用法则。又称“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二、治病求本,(一)正治与反治2、反治:顺从疾

4、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法则。又称“从治”,“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二、治病求本,(一)正治与反治 2、反治(1)热因热用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证”。,二、治病求本,(一)正治与反治 2、反治(2)寒因寒用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二、治病求本,(一)正治与反治 2、反治(3)塞因塞用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真虚假实证如血枯经闭。,二、治病求本,(一)正治与反治

5、 2、反治(4)通因通用用通利药治疗具有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二、治病求本,(二)标本缓急1急则治标2缓则治本3标本兼治(如“益气解表”,“表里双解”),二、治病求本,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一)损其偏盛:适用于实证(二)补其偏衰:适用于虚证,三、调整阴阳,(一)损其偏盛主要是对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采用“损其有余”的治法。如“治热以寒”即“热者寒之”。“治寒以热”即“寒者热之。”,三、调整阴阳,(二)补其偏衰主要针对阴或阳的一方甚至双方虚损不足的病证。采用“补其不足”的治法。如用滋阴以制阳法,运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

6、法则,治疗阴虚阳亢的虚热证。用补阳以制阴法,运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法则,治疗阳虚制阴所致的阴寒偏盛证。若阴阳两虚者,则应采用阴阳双补法。“阳中求阴”,“阴中求阳”,三、调整阴阳,扶正: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多用补虚的方法。祛邪: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多用泻实的方法。,五、扶正祛邪,六、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如感冒可有风寒、风热、暑热、气虚等不同,治法也各有不同。“证”不同则“治”不同。,六、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异病同治:不同疾

7、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如久泻脱肛、崩漏、子宫脱垂、胃下垂等均采用升提中气的方法治疗。“证”同则“治”同。,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一)因时制宜根据不同季节和气候特点考虑用药原则。如夏季不宜辛温发散药,避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冬季慎用寒凉药,以防伤阳;暑季多雨多湿,治宜酌加化湿、利湿之品。,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二)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特点选择用药。东北病多干寒,治宜辛温滋润,慎用苦寒之品。东南多雨,病多湿热或温热,治宜清化,慎用温热助湿之品。,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三)因人制宜根据患者性别、年龄、体质、生活习惯

8、等不同进行适当的治疗。,基本治法(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具体治法:,第二节 治法,(一)汗法(解表法)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以开泄腠理、调和营卫、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法。适应症: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薄脉浮;水肿病腰以上肿、疮疡病初起、麻疹疹出未透兼有表证。,第二节 治法,(一)汗法(解表法)辛温发汗(解表)法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重、发热轻的表寒证。辛凉发汗(解表)法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燥,发热重恶寒轻的表热证。,治 法,第二节 治法,(一)汗法(解表法)滋阴发汗:适用于阴虚外感助阳发汗:适用于阳虚外感益气发汗:适用于气虚外感养血发汗:适用于血虚

9、外感,第二节 治法,应用汗法的注意事项:1.中病即止,不可过剂。以汗出邪去为度,太过则耗散津液,损伤正气。2.表邪已解、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自汗、盗汗、吐泻、失血、热病后期津亏者不宜。如必须使用,应同时加入益气、助阳、养血、滋阴之药。3.服发汗剂时应避风寒、忌食辛辣油腻之品。,第二节 治法,(二)吐法吐法,也叫催吐法,是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第二节 治法,(二)吐法吐法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第二节 治法,应用吐法注意事项:1.是急救方法,应慎用。2.病势危重、老弱气衰、失血证、哮

10、喘、幼儿、孕妇、产后气血虚弱者不宜应用3.不宜反复使用。4.催吐后宜进食软食(米粥),忌食辛辣刺激性饮食,忌酒。,第二节 治法,(三)下法(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攻逐体内结滞和积水的一种治疗大法。适用于寒热燥湿内结于肠道,以及水液、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第二节 治法,(三)下法(泻下法)分类:寒下:适用于里热证之大便不通、热结旁流。温下:适用于寒痰结滞、胃肠冷积、寒实结胸之大便不通。,第二节 治法,(三)下法(泻下法)分类:润下:适用于肠道津液不足、阴亏血少的大便不通证。逐水:适用于阳水实证。通瘀、攻痰、驱虫:适用于蓄血、瘀血、痰滞、虫积内结证。,第二节 治法,

11、(三)下法(泻下法)分类:峻下:病势急迫,正气不虚。缓下:病势轻缓或体质虚弱。,第二节 治法,(三)下法(泻下法)应用下法注意事项:1.下法,特别是峻下逐水剂极易损伤人体正气,应用时务须注意。2.中病即止不可过剂,以防损伤正气。3.非里实证或阳明腑实证者不可应用。4.体弱、老年、产后不宜用峻下法,经期、妊娠期、脾胃虚弱者慎用或禁用。,第二节 治法,(四)和法(和解法)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达到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适应于少阳证、肝胃不和证、肝脾失调证、肠胃失调证等。,第二节 治法,(四)和法(和解法)应用和法的注意事项:1.病邪在表,尚未入少阳者慎用。2.邪气入里,阳明热胜

12、之实证者禁用。3.三阴寒证者不宜使用。,第二节 治法,(五)温法(祛寒法)运用温热的方药,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大法。适用于里寒证寒邪侵袭脏腑、阴寒内盛的寒实证及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的虚寒证。,第二节 治法,(五)温法(祛寒法)温中散寒:适用于寒邪直中中焦或阳虚中寒证。温经散寒: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血脉不畅的寒痹证。回阳救逆:适用于亡阳虚脱、阴寒内盛的危象。,第二节 治法,(五)温法(祛寒法)应用温法的注意事项:1.凡素体阴虚、血虚以及血热妄行的出血证,禁用温法。2.热盛、热痢、神昏欲脱者,禁用温法。3.经期、孕妇、产妇慎用或禁用。,第二节 治法,(六)清法(清热法)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

13、过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清除热邪的一种治疗大法。适应症:凡外感热病,无论其热在气分、营分、血分,只要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者,均可应用。,第二节 治法,(六)清法(清热法)清热泻火:适用于热在气分的实热证。清热解毒:时疫温病、热毒疮疡等证。清热凉血:适用于热入营血的证候。清泻脏腑:适用于邪热入于脏腑之证。分别有泻肺清热、清心降火、清肝泻火、清泻胃火等不同治法。,第二节 治法,(六)清法(清热法)应用清法注意事项:1.清热法易损伤脾胃阳气,不宜久用.2.体质素虚、脾胃虚寒,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者,因气虚或血虚引致虚热证,皆不宜用清法。,第二节 治法,(七)补法(补益法)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益

14、气强筋、补精益血,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大法。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腑气血、阴阳虚弱,或某一脏腑虚损之证。,第二节 治法,(七)补法(补益法)补气法:适用于脾肺气虚,倦怠乏力,少气不足以息,自汗,脉虚大等症。补血法:适用于血虚与失血的患者,视其血热(宜补血行血以清之)、血寒(宜温经养血以和之)之不同,分别用药。补阴法:适用于阴精或津液不足的病证。补阳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证。,第二节 治法,(七)补法(补益法)应用补法注意事项:1.“真实假虚”证禁用。2.邪实正虚者以邪气盛为主时慎用。3.为防止因虚不受补而发生气滞症,宜在 补剂中稍佐加理气药。,第二节 治法,(八)消法(消导法、消散法)运用消食导

15、滞、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或消散的一种治疗大法。适用于气、血、痰、食、湿(水)所形成的积聚、癥瘕、痞块等病证。,第二节 治法,(八)消法(消导法、消散法)消食导滞:饮食停滞的病证。行气消瘀:气结血瘀证。消坚化积:体内痰湿气血相结,形 成痞块积聚癥瘕等病证。消痰化饮:痰饮蓄积的病证。消水散肿:气不化水,水气外溢的 病证。,第二节 治法,(八)消法(消导法、消散法)应用消法注意事项:1.消法虽不比下法峻猛,但用之不当,亦能损伤人体正气。2.气虚中满之鼓胀;阴虚热病或脾虚泻泄,血枯经闭者慎用.3.正虚邪实者,应在祛邪同时兼以扶正。,第二节 治法,再见,Hh,THANK YOU,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