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06(改).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态心理学06(改).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癔症和应激障碍,又称歇斯底里,多见于年轻女性,是精神疾病最古老的病名之一,由心理因素或暗示、自我暗示引起的一组疾病 病因:精神因素、暗示、性格性格特点:1、情感代替理智 2、暗示性强 3、自我中心、好幻想,第一节 癔症,概述,癔症的历史癔症(Hysteria),亦译作歇斯底里中世纪认为癔症是由于妖魔作怪、精灵附体之18世纪认为癔症起源于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异常19世纪末,夏柯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障碍造成的,而弗洛伊德则认为癔症是无意识的动机冲突所致自1980年,DSMIII取消了神经症(neurosis)这个疾病名称。同时取消了“癔症”这个疾病单元,改为转换和分离障碍,患病率统计差异非
2、常大,1%30%我国无单独统计癔症:3.55(1986)女性多于男性,癔症是指一种有癔症性人格基础和起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解离症状(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CCMD-3称为癔症性精神症状)和转换症状(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不快心情,并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CCMD-3称为癔症性躯体症状)。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并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本症除癔症性精神病或癔症性意识障碍有自知力障碍外,自知力基本完整,病程多反复迁延。常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较多。,一、病因与发病机制1.社会心理因素癔症的发病和临床类型,同病人的生理、心理
3、素质有关。紧张、恐惧、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者,以及青春期或更年期的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癔症。具有为人处事情感反应强烈、表情夸张、暗示性高、富于幻想、寻求别人注意和自我中心等表演性人格特征的人,在受到挫折或接受暗示后容易发生癔症。,2.生理机制有学者认为,意识改变是癔症发病的基础。随着病人意识解离,有注意、警觉性、近记忆和信息整合能力等方面的损害,病人自我意识减弱、暗示性增高。个体受到生物、心理或社会因素威胁时,会出现类似动物遇到危险时的各种本能反应,如假死或返回儿童期的退行性行为等。也有人认为,有害因素作用于弱神经类型者,使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间的皮层和皮下功
4、能解离,结果第一信号系统与皮层下功能过盛,导致弱化状态的皮层受刺激和迅速进入超限抑制,而皮层下活动增强。临床表现为情感暴发、抽搐发作、本能活动增强和植物神经症状。同时强烈持久的情绪紧张,又可在皮层产生兴奋灶,使皮层的超限抑制向四周扩散,结合负诱导引起皮层下抑制,产生感觉缺乏、肢体瘫痪等症状。,3.心理机制(1)躯体化作用,是通过躯体症状表达心理痛苦的病理心理过程。(2)转换,是病人对挫折的一种适应方式。病人一旦发现这类症状可减轻其困难处境,则症状可能强化、持续,或在以后遇到困境时再次出现,所以癔症症状是习得性反应。(3)解离,指病人的一些观念和认知过程可从意识的主流中解离出去,或转为功能性症状
5、,如遗忘及意识模糊等。通过催眠可使这些观念和认知过程重新整合和恢复正常。(4)暗示或自我暗示机制,可明显影响本症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癔症的临床形式:分离症状和转化症状分离症状:1、情感爆发:在受精神刺激后突然出现尽情发泄2、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朦胧状态或昏睡 3、癔症性精神病:情绪激昂,言语零乱,短暂幻觉、妄想 4、癔症性神鬼附体转化症状:1、感觉障碍:感觉缺失、感觉过敏、感觉异常、视觉障 碍、听觉障碍、心因性疼痛 2、运动障碍:抽搐发作 3、躯体化障碍: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诊断分类,CCMD-3 癔症 解离(转换)障碍DSMIV 转换及分离障碍,癔症性精神障碍(CCMD-3)癔症性遗忘 癔症
6、性精神病(癔症性附体体验)癔症性漫游 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DSM-IV中为分(解)离性障碍,癔症性躯体障碍(CCMD-3)癔症性运动障碍 癔症性抽搐发作 癔症性感觉障碍DSM-IV中为转换性障碍,二、临床表现1.癔症性精神障碍(解离障碍)癔症性精神障碍病人的病前人格常异常,起病与精神因素有关。病人表现出来的症状可能是其关系密切的亲友所患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类似症状。少数人的症状形成反复再现的模式,总是以出现这些障碍作为对应激的反应。常给人一种疾病的发作有利于病人摆脱困境、发泄情绪、获取别人同情和支持的感觉。主要表现为发作性意识范围狭窄,具有发泄特点的急剧情感暴发、选择性遗忘或自我身份识别障碍。反
7、复发作者常可通过回忆和联想与以往心理创伤有关的情境而发病。常见类型如下:,(1)情感爆发:常在与人争吵、情绪激动时突然发作,表现尽情发泄、哭叫不休、捶胸顿足、撞头打滚。多人围观时,发作尤为剧烈。(2)癔症性意识障碍:此症主要表现意识范围缩小。发病突然,其言语、动作、表情反映心理创伤内容,一般历时几十分钟即可恢复,清醒后对病中经历多不能完全回忆。,(3)癔症性漫游:除了具有癔症性遗忘的全部特征外,同时还有发生在白天觉醒时,离家或离开工作单位进行表面看来是有目的的旅行,旅行期间保留自我照顾能力(如进食、梳洗等),并能与他人进行简单的社会交往(如买票、问路、点菜)。有些病例甚至采取一种新的身份,一般
8、只持续几天。其安排的旅行可能是前往已知的并有情感意义的地方。癔症性漫游开始和结束都很突然。病人此时意识范围缩小,可有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事后有遗忘。尽管如此,在不知情的旁观者看来,病人在这段时间里的行为显得相当正常。,(4)癔症性身份障碍:此症属急性起病的一过性精神障碍。表现对自己身份的觉察障碍,对自己原来的身份不能识别,常为鬼神或亡灵附体,此时病人暂时丧失个人身份识别能力和对周围环境的完全意识。在某些病例,病人的举动就像是已被另一种人格、精灵、神仙或外界力量所代替。病人的注意和意识仅集中在与其密切接触的环境的一二个方面。常有局限和重复的一系列运动、姿势及发音。有的病人表现为两种或两种以上明显不
9、同的人格交替出现(分别称双重人格和多重人格),但在某一时间只有其中之一很突出。涉及的每种人格都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记忆、行为、偏好,可以与该病人的病前人格完全对立。从一种人格向另一种的转变,开始时通常很突然,与创伤性事件密切相关。以后,一般只在遇到应激性事件,或者接受放松、催眠或宣泄等治疗时,才发生转换,此时病人对周围环境缺乏充分觉察。,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个体可能会采用两个或以上的新的身份。所有这些身份同时存在于一个身体,每一种身份都有自己的行为特点,嗓音的特点及身体姿态的特征过去曾称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
10、sonality disorder),在DID中,平均的身份数目接近于15DID女性患者是男性的9倍发病年龄几乎都在儿童期大部分同时表现有其他的心理障碍,3病因,社会心理因素:儿童期创伤性经历幻想与逃避心理动力学的解释压抑,保护自身不受痛苦回忆的影响,(5)癔症性遗忘:病人无脑器质性损害,以选择性遗忘为主要表现,遗忘的那段时间或事件,往往与心理创伤有关。没有任何明显的器质性原因,忘记有关自己的信息却保持读、写、听、说、推理能力及以前获得的知识外显记忆缺失,内隐记忆仍存在,当这位妇女在佛罗里达的一个公园里被找到时,她憔悴、语无伦次,已濒临死亡。她患有严重的遗忘症,她忘掉了她的名字,她的过去,但是
11、她尚有能力读和写。什么样的创伤可能导致遗忘?,(6)癔症性假性痴呆:此症指病人在心理创伤之后突然出现严重智力障碍,但无脑器质性病变或其他精神病存在。如病人对提问可以理解,但给予近似的回答,给人以故意做作的印象,称为Ganser综合征。如在心理创伤后,突然出现如儿童的幼稚、言语、表情和动作,并以幼儿身份自居,则称为童样痴呆。(7)癔症性精神病:受到严重心理创伤后突然发病,症状多变,主要表现明显的行为紊乱、哭笑无常、表演性矫饰动作、幼稚与混乱的行为、短暂的幻觉、妄想和思维障碍及人格解体等。多见于女性,病程很少超过3周,可突然痊愈而无后遗症,但可再发。,2.癔症性躯体障碍(转换障碍),转换障碍通常是
12、指身体机能发生障碍,如瘫痪、麻痹、失明、失音、失聪等,但经过细致而认真的检查,却没有任何生理性或器质性病变。,特点,对症状漠不关心一般发生在大的应激事件之后,快而突然如果症状是选择性的,就有可能是转换障碍转换障碍的病人是能够正常行使功能的,癔症性躯体障碍包括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躯体化症状。在这些障碍中存在着运动丧失或受损,或感觉丧失(常为皮肤感觉)。虽然找不到可解释症状的躯体疾患,查体、神经系统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无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但病人的表现似乎确实患了躯体疾病。所见症状常反映病人对于躯体疾病的认识和概念,与生理和解剖学原理不符。此外,通过对病人精神状态和社会处境的评定,常可发现功能丧失所
13、致的残疾,有助于病人逃避不愉快的冲突,或是间接反映出病人的依赖心理或怨恨。尽管别人能清楚地看到所存在的问题和冲突,病人却对此一概否认,他们把所有痛苦都归咎于症状及其导致的残疾。各类症状所致残疾的程度因时而异,取决于在场人数的多少和类型,以及病人的情绪状态。这就是说,除了运动或感觉的损害这一核心表现外,还有数量不等的寻求被人注意的行为。具体分述如下:,(1)感觉障碍:感觉过敏,表现为某部皮肤对触觉特别敏感,实际并无神经病变。感觉缺失,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皮肤感觉缺失,可为半身痛觉消失,或呈手套、袜套型感觉丧失,其范围与神经分布不一致。癔症性视觉障碍,可表现为弱视、失明或管视等。一般突然发生,可经治疗
14、突然完全恢复正常。癔症性听觉障碍,多表现听力突然丧失,但听觉诱发电位正常。梅核症(癔症球),病人常感到咽部有异物感或梗阻感,而咽喉部检查无异常。,(2)癔症性运动障碍:癔症性痉挛发作,常因心理因素或受到暗示突然发作,表现缓慢倒地,全身僵直或角弓反张。有时肢体呈不规则抖动、呼吸急促、呼之不应。一般无外伤或大小便失禁。发作一般历时数十分钟,发作结束后昏睡或双眼紧闭,发作可一日多次。癔症性瘫痪,可表现为偏瘫、截瘫或单瘫。被动活动常有明显抵抗,查体无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但慢性病例可有废用性肌萎缩。癔症性失音症或缄默症:病人无唇、舌腭或声带之任何器质性病变,但想说话却发不出声或用极低而嘶哑的发音交谈,称
15、失音症。如不用言语回答问题,而是用手势或书写表达意思,进行交谈,称缄默症。,(3)躯体化障碍:此症以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或部位。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应激引起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最常见的是胃肠道感觉(疼痛、打嗝、反酸、呕吐、恶心、食欲不佳等)、异常的皮肤感觉(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皮肤斑点,性及月经方面的主诉也很常见,常存在明显的抑郁和焦虑。病人在此基础上,又附加了关于症状主诉的主观性,常坚持将症状归咎于某一特定器官或系统,而查体与实验室检查不能发现该器官、系统的器质性病变。,一战和二战的时候,有些士兵出现了转换障碍,通常表现为
16、肢体瘫痪等,这可以使他们逃离战场的威胁,3.病程和预后多数初次发病者恢复迅速。如果病程超过1年,可能要持续多年才恢复。一般预后良好,多数未恢复的病人有癔症性人格障碍和社会适应困难。如果病人病前无人格缺陷、病因明确且能及时解决、病程短、治疗及时,大多数结局良好。,治疗原则1.心理治疗(1)癔症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心理治疗。早期充分治疗对防止症状反复发作和疾病的慢性化十分重要。一般应在门诊接受治疗。需要住院治疗的情况有:自杀、自伤或严重冲动危险;需同时应用多种心理治疗方法结合药物治疗,以缓解危机状态。应注意限定住院时间,并在集体环境中治疗。另外,本组病人要避免在非专科病房内接受住院治疗。选择具体心理治
17、疗的根据为:精神障碍的种类、严重程度,病人的人格结构、生活状况、既往治疗,以及心理治疗者的专业受训程度与经验。可采用暗示治疗、解释性心理治疗、分析性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支持性心理疗法、松弛疗法、系统脱敏治疗等。,(2)心理治疗的原则: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缓解痛苦,给予一般性支持。转变病人观念,除应用行为疗法外,可结合作业性治疗,增强应对能力。增强病人的认知能力,改善个性,解决冲突和转变态度。需要对发病者作合理解释,让病人和家属明白:症状与心因、个性特征的联系;躯体或神经系统症状经常找不到明显的躯体病因,症状很可能由应激引起;如果治疗得当,有关症状会迅速缓解,不会遗留永久性损伤。恰当应用理疗和药
18、物治疗相结合的暗示治疗,尤其对反复发作者应根据病情采用心理治疗、药物和物理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不宜采取简单的言语暗示。,在诊断明确后,应尽可能避免反复检查。询问病史或进行检查时,不恰当的提示可使病人出现一些新的症状。总之,必须防止暗示引发或强化症状。鼓励病人承认和面对应激或困难,但没有必要使病人将应激与当前的症状相联系。建议病人进行短暂的休息并脱离应激环境,恢复正常生活,但不要长时间休息或躲避各种活动。对癔症性症状可选用针刺或电兴奋刺激等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镇静药物要慎用。癔症易复发,如能及时消除病因,使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有正确了解,改善人际关系,对预防复发都有帮助。长期住院
19、或在家休养,均不利于康复。可采用分组治疗、成双治疗及家庭治疗的形式进行治疗。,2.药物治疗尽管心理治疗对癔症是基本的,但还是要结合应用躯体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也不可只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效果在于改善情感症状(如抑郁、焦虑),使病人尽早安静合作。对严重的癔症应较长时间使用药物治疗,以便有效地进行心理治疗。有时病情波动,症状再度加重时,药物治疗更有帮助。应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使用抗抑郁药、BZ或抗精神病药。用药过程中应注意不良反应。3.心理社会康复对病情较重的癔症病人,如症状突出、抵抗治疗、慢性病程、家庭与社会关系受到干扰及工作成绩明显下降者,均需心理社会康复治疗。治疗时应结合心理治疗,其
20、中行为治疗的工作治疗与分等级的工作尝试较有效。,治疗,心理治疗:1、解释性心理治疗:让患者及家长认识癔症2、暗示治疗:是消除癔症症状,尤其是癔症性躯体障碍的有效方法。3、催眠疗法药物治疗:若病人意识障碍较深,不易接受暗示治疗,可注射安定使其先睡一会。物理治疗:配合暗示,采用针刺或电针治疗,推荐影视,三面夏娃(The Tree Faces of Eve)多重人格障碍一个头,两个大(Me,Myself&Irene)多重人格障碍灵异第六感(The Sixth Sense)创伤后解离体验,第二节 应激相关障碍,应激相关障碍是一组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所导致的障碍。这些心理应激源包括:1.严重的
21、生活事件 2.生活、工作方面的应激 3.生存环境改变的应激 病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超过个人的耐受阈值分类: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一、急性应激障碍,是在遭受强烈的严重精神打击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突然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或悲伤体验,具有运动性兴奋或运动性抑制,行为有一定盲目性 主要临床症状: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如心跳加速、出汗、脸面潮红;定向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又称为急性应激反应,是指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1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
22、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急性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很少。仅有的个别研究指出,严重交通事故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314;暴力伤害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9。集体性大屠杀后的幸存者中发生率为33。,症状体征 临床表现的初期为“茫然”阶段,以茫然、注意狭窄、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能理会外界的刺激为特点;随后,患者可以出现变化多端、形式丰富的症状,包括对周围环境的茫然、激越、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亢奋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红等。有时,患者不能回忆应激性事件。这些症状往往在2448小时后开始减轻,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3天
23、。如果症状存在时间超过4周,影响考虑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还有一种临床亚型,称为“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是指由强烈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性事件直接引起的精神病性障碍。以妄想、严重情感障碍为主,症状内容与应激源密切相关,较易被人理解。而与个人素质因素关系较小。一般病程时间也不超过1个月。,诊断检查 在CCMD3中,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1、症状标准 以异乎寻常的和严重的精神刺激为原因,并至少有下列1项:(1)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2)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如反应性木僵),可有轻度意识模糊。2、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3、病程标准 在
24、受此外后若干分钟至若干小时发病,病程短暂,一般持续数小时至1周,通常在1月内缓解。4、排除标准 排除癔症、器质性精神障碍、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及抑郁症。,案例,某女,52岁,银行干部,大专文化。2天前的傍晚,其子与女朋友在公园里约会时,被歹徒杀害。当晚,患者获知噩耗后,赶往公安机关。在其子及未婚媳妇尸体旁,患者当即晕厥。数分钟后醒来,出现言语不连贯,意识清晰度下降,不认识亲人,拒绝承认尸体是自己的孩子。反复念叨:“他们到外面玩去了,你们不要开玩笑,这是什么地方?”“他们不会死的,他们是和妈妈开玩笑,想吓唬妈妈的,他们旅行结婚了”。给服镇静剂后,方安静下来。第二天醒来后,出现情绪波动明显,时常
25、嚎啕大哭。反复责备自己:“那天,我要是把他们留在身边就好了”。对别人的劝解十分反感,容易被激怒,情绪波动非常明显。入院后表现情绪激越,坐立不安,不配合,不愿意多说话,定向力障碍,检查不合作,难以建立正常交谈。,干预方法,认知干预:让个体认识应激,了解相关知识,明确自己的症状是可以得到解释的,从而提高个体应激反应能力。社会支持:家庭、社区、自助群体等,家庭支持治疗效果最为显著 心理治疗:暗示加上药物治疗,治疗方案 治疗干预的基本原则是及时、就近、简洁、紧扣重点。由于本病由强烈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引起,心理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让患者尽快摆脱创伤环境、避免进一步的刺激是首要的;在患者能够接触的情况下,建
26、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与患者促膝交谈,对患者进行解释性心理治疗和支持性心理治疗可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要帮忙患者建立自我的、有力的心理应激应对方式,发挥个人的缓冲作用,避免过大的伤害;不要避免和患者讨论应激性事件,而应人患者详细地回忆事件的经过,患者的所见所闻和所作所为。这样的讨论将有助于减少有些患者可能存在的对自身感受的消极评价。要告诉患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面临紧急意外时,不大可能做得更令人满意。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的,但在急性期也是采取的措施之一。适当的药物可以时患者症状较快地获得缓解,便于心理治疗的开展和奏效。,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又称延迟性心因反应,其应激源往往是异常惊恐或灾难
27、性的。如地震、洪水、凶杀、被强暴等。从遭受创伤到出现症状常有一种潜伏期,然后延迟出现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其核心症状有三组,即:闯入性症状、回避症状和激惹性增高症状 临床表现:1、反复重现创伤体验 2、自发性高度警觉状态 3、持续回避对以往创伤处境的回忆 4、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指经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后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通常是在创伤事件后经过一段无明显症状的潜伏期才发病。潜伏期从几日,几周到数月不等,但大多在6个月之内,超过半年以上出现症状者较少见。症状持续时
28、间须超过一个月,半数病例经约3个月后完全恢复,其他病例症状较为持久。1980修订的DSM-III首次出现,终生患病率1.0-2.6%。在危险人群中如退伍士兵,或狂暴犯罪受害者中从3.0-58%,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生,男女比例基本相同。有研究指出女性比男性高出2倍。,诊断标准:,以下列1种以上的方式持续地重新体验到这种创伤事件。如:(1)反复闯入性地痛苦地回忆起这些事件,包括印象、思想、或知觉。(2)反复而痛苦地梦及此事件。.对此创伤伴有的刺激作持久的回避,对一般事物的反应显得麻木(在创伤前不存在这种情况),如:(1)努力避免有关此创伤的思想、感受、或谈话。(2)努力避免会促使回忆起此创伤的活动、
29、地点、或人物。(3)不能回忆此创伤的重要方面。(4)明显地很少参加有意义活动或没有兴趣参加.(5)有脱离他人或觉得他人很陌生的感受。(6)情感范围有所限制(例如,不能表示爱恋)。.警觉性增高的症状(在创伤前不存在),表现为:(1)难以人睡,或睡得不深;(2)激惹或易发怒;(3)难以集中注意;4.创伤经历的选择性遗忘5.对未来失去信心6.精神障碍延迟发生(数日、数月,罕见延迟半年以上),符合症状至少3个月,且社会功能受损,必须注意,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不宜过宽。必须有证据表明其发生在极严重的创伤性事件后的6个月内,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或者没有其他适宜诊断(如焦虑症、强迫症,或抑郁症等)可供选择,但
30、事件与起病的间隔超过6个月,症状表现典型,亦可诊断,案例,某工厂女工张某,32岁,已婚,由丈夫陪同来精神科看病。求助者自述由于工厂开始实行奖金制度,两个月以前,求助者被指派负责审核工人的生产量,以便于决定工资奖金的发放。有几个工人不满意求助者的审核,认为有误,当面指责求助者欠公平。求助者虽找过领导,希望处理解决此纠分,但无结果,因此忍气吞声。几天后,突然感到胸部发堵,胃胀,后背痛,出不来气,气憋在心里好像球似地堵在喉部,心里很着急,看中医用中药后胸闷较前稍减轻。求助者在家想洗澡,可是其母亲不放心,说:“你(指求助者)不能见水,否则会复发!”,这么一说,求助者马上手麻、抽动,同时心里更觉得烦躁,
31、想摔东西,放声大哭,家人觉得病情严重,立刻把求助者送到医院诊治,住院几天后病情好转,出院几天后上班工作。,可是上班后一看那几个辱骂她的工人,心里又受到刺激,又出现胸闷、打嗝等现象,并感到胸口像有一个大球堵着似的,心烦意乱,没法上班。不巧,这时求助者有一亲友患食管癌去世,求助者认为自己打嗝,胃胀,和这一亲友生前的情形一样,怀疑自己也患了胃病,饭吃不下,一直担心自己死后孩子可怜,心情更坏、想哭、发脾气,彻夜不眠,经内科咨询师全身检查,无异常,被介绍来看精神科咨询师。,治疗,1、危机干预:帮助患者认识和矫正因创伤性事件引发的暂时的认知、情绪障碍和行为扭曲 2、暴露治疗3、焦虑管理训练:为患者提供应付
32、焦虑的技巧,如放松训练、积极的自我陈述、呼吸训练、生物反馈技术的社会技能训练等方法 4、认知治疗:让患者识别他们自己的失调性认知,通过与不合理的辩论来重建认知系统,减少症状、恢复社会功能 5、EMDR治疗:在这种治疗中,患者想象一个创伤性记忆或任何一个和创伤性记忆有关的消极情绪,然后要求患者大声清晰地说一个和他们以前的记忆相反的信念。在患者回忆创伤事件的同时,他们的眼睛被要求随着治疗师的手指快速移动。,三、适应障碍,是由于长期存在应激事件或困难处境,加上病人有一定的人格缺陷,而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适应障碍一般发生在应激事件或生活处境改变1个月内,病情持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这类障碍发生有明显的生活事件 临床形式:(1)以情绪障碍突出表现的适应性障碍(2)以品行障碍突出表现的适应障碍(3)以躯体不适为突出表现的适应障碍(4)以工作、学习能力下降为突出的适应障碍(5)以社会退缩为主的适应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