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症及癔症第五版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症及癔症第五版文档资料.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3/5/1,1,你怎样看?,神经症?神经病!?疯子!?,2023/5/1,2,你知道多少?,現代人的文明病轻型精神疾病最常見的精神疾病10人中可能有2到5人患有此症,2023/5/1,3,脑神经衰弱失眠症神经失调肾亏,2023/5/1,4,紧张焦虑烦躁郁闷,2023/5/1,5,心悸 胸闷头晕 手脚发麻失眠呼吸不順消化不良,头痛,2023/5/1,6,抑郁depression,焦虑Anxiety,2023/5/1,7,內科外科家医科 doctor泌尿科 shopping脑科中医?,2023/5/1,8,第一节 概述,神经症(neurosis),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
2、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病前多有一定的易患素质基础和个性特征;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症状没有可以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有求治要求;病程大多持续迁延。,2023/5/1,9,一、神经症的共性,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患者病前常有一定的易患素质和人格基础 症状没有相应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 社会功能相对完好 一般没有明显或持续的精神病性 一般自知力完整,有求治要求,2023/5/1,10,二、神经症的流行病学资料,国内、外的调查均显示,神经症是一组高发疾病。我国198
3、2年进行的12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神经症的总患病率为2.2;女性高于男性;以4044岁年龄段患病率最高,但初发年龄最多为2029岁年龄段;文化程度低、经济状况差、家庭气氛不和睦者患病率较高。我国1990年的调查结果为:神经症总患病率为1.5,其中神经衰弱为0.84,抑郁性神经症为0.30,癔症为0.13。神经症的总患病率国外报告在5左右,比国内为高,差异的原因可能与样本的构成、诊断标准、东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等因素有关。,2023/5/1,11,一、病 因,促发因素;促发因素主要是导致神经症发生的种种社会心理因素,“精神应激”、“生活事件”都属于这一类。易感素质因素;易感素质因素包括
4、遗传、人格类型、年龄和性别等因素的易病倾向性。持续因素;持续因素指患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个体病后附加的反馈信息,即疾病所致精神与躯体不适的反馈信息,或因患者角色、疾病的作用而继发获益的社会反馈信息,使疾病形成恶性循环,迁延不愈。,2023/5/1,12,(一)精神应激因素,长期以来,神经症被认为是一类主要与社会心理应激因素有关的精神障碍。许多研究表明,神经症患者较他人遭受更多的生活事件,主要以人际关系、婚姻与性关系、经济、家庭、工作等方面的问题多见。社会工业化、人口城市化、居住稠密、竞争激烈、交通拥挤、社会动荡而导致人们的精神紧张。于是精神刺激在神经症发病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了。一方面可能是遭受
5、精神事件多的个体易患神经症;而另一方面则可能是神经症患者的个性特点更易于对生活感到“不满”;对生活事件更易感,或者是其个性特征易于损害人际交往过程,而导致生活中产生更多的冲突与应激。,2023/5/1,13,1983年3月 7日下午5时46分,我国甘肃省东乡县境内的洒勃山发生滑坡,237人丧生。对生还者中的196人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发现,听到滑坡预报后有 16人(82)当即出现焦虑、抑郁、紧张、失眠等应激反应症状。灾后1周,出现上述症状的达155人(791)。3个月后,大部分人症状逐步减轻、消失,有 15人(76)症状持续迁延,按现行诊断标准可诊断为神经症。即使这15人并非全部都是新发患者,
6、按患病率统计(76),也高出常人3倍多(1982年国内12省流行病学调查为2221)。,2023/5/1,14,国外也有许多报道,如 1974年 12月,澳大利亚的达尔文市遭受旋风袭后,调查结果亦与上述情况类似。1988年7月,对一次突发交通事故中11位死者的45位主要亲属行了历时4个月的对照跟踪研究,研究项目包括精状况、躯体状况及免疫学的检查。结果发现:事故后一周,居丧组的症状量表(SCL-90、HAM D、HAMA)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强迫、焦虑、敌对及躯体化等状显著严重,一直持续到3个月以后,可以诊断为神经症。,2023/5/1,15,引起神经症的精神应激事件有以下几个特点:,应激事件的
7、强度往往不十分强烈,而且往往是多个事件反复发生,持续时间很长,即虽然灾难性的强烈应激事件也可引起神经症,但更多的是些使人牵肠挂肚的日常琐事。这点有别于反应性精神障碍的特点;应激事件往往对神经症患者具有某种独特的意义。这些事件在健康人看来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某些神经症患者来说可能是特别敏感的。即更重要的不是事件本身的正负性、强弱,而是是否造成个体的内心冲突;,2023/5/1,16,引起神经症的精神应激事件有以下几个特点:,患者对应激事件引起的心理困境或冲突往往有一定的认识,也知道应该怎样去适应以消除这些事件对心理的影响,但往往不能将理念化解为行动,将自己从困境和矛盾的冲突中解脱出来,以致应激持
8、续存在,最终超过个体的应付能力或社会支持能提供的保护水平而导致发病;神经症患者的精神应激事件不但来源于外界,更多地源于患者内在的心理欲求。因为神经症患者往往是理性的、道德的、传统的,常常忽略和压抑自己的需求以适应环境,但又总是对他人和自己的作为不满,总是生活在遗憾和内心冲突之中。因此,许多痛苦实质上来源于患者的个性,即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2023/5/1,17,(二)素质因素1、个性特征和个体易感素质也起重要作用;2、Eysenck等认为,个性古板、严肃、多愁善感、焦虑、悲 观、保守、敏感、孤僻的人易患神经症;3、巴甫洛夫认为,神经类型为弱型或强而不均衡型者易患神经症;艺术型 癔
9、症4、弱型 中间型 神经衰弱 思维型 强迫症,2023/5/1,18,二、发病的心理学机制,中枢肾上腺素能增强5-HT能活动的增强抑制性氨基酸如-氨基丁酸的功能不足中枢去甲肾上腺素、5-HT的减少脑CT和MRI发现有双侧尾状核体积缩小,生物学的理论基础,2023/5/1,19,(一)精神分析的神经症理论“精神分析学说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他的基本理论有两个重要部分。其一是把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即我们平时可以感觉到的心理活动内容,但这只心理活动极小的一部分。犹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我们的心理活动更大的部分属于潜意识区域,充满了整个心理发育过程,尤其是幼儿期没有得到满足的、因违反社会
10、道德而受到压抑的经历、欲望与动机。它们不能直接地或原封不动地进入意识,因为会违背社会规范、良心道德等而使个体感到痛苦;潜意识与意识之间为前意识,是控制潜意识内容进入意识的守门员。潜意识的内容只有经过改头换面;在前意识防御功能减弱的情况下渲泄出来。如表现为一些千奇百怪的梦、莫明其妙的口误笔误或者一些神经精神症状。,2023/5/1,20,consciousness,unconsiousness,preconsiousness,2023/5/1,21,弗洛伊德第二个基本理论,本我 是人格的基础。是各种本能的活动中心,包括各种欲望与冲动,不受理性的约束,按惟乐原则行事;自我 是人格的执行者是人和客观
11、现实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作用是控制精神能量适度地消耗与释放,直到外界现实具备满足本我的条件为止。因此自我是按现实原则行事;超我 是人格的监督者,由自我理想与良心两部分组成,它代表的是道义而不是现实,追求的是完美而不是快乐。所以超我按道德原则行事。,2023/5/1,22,一般情况下,本我为心理活动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超我则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监控,使之不违反社会规范。自我则在超我与本我之间协调,使个体本我的冲动能在符合超我的规范下尽可能得到实现与满足。当本我的冲动与超我发生冲突时,自我如果不能运用理性机制来调节它们的冲突以及缓解冲突引起的焦虑,就不得不采用一些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如压抑、投射、反向形
12、成、固着等。当自我力量不足以抵御或缓解这些焦虑时,就会产生神经症性的冲突。由于本我要寻求表现的本能冲动处于潜意识领域,自我就很难意识到其冲突的真正对象,因此就体验到莫名的恐惧、焦虑。,2023/5/1,23,焦虑是神经症最核心的症状:转换为躯体症状 癔症的转换性症状焦虑 意识 癔症的分离性症状 转向外部世界 恐惧症 隔离 强迫症 直接体验 焦虑症,2023/5/1,24,(二)行为主义的神经症理论正常行为 人的行为源于外界的刺激,都是后天学习与环境决定的结果,是通过条件反射习得的;病态行为 也是通过条件反射而形成的;也可通过建立新的刺激与新的条件反射来取代病态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
13、Watson)做过一项实验,一个名叫Albert的小男孩年仅9个月,身体健康,天不怕地不怕。他们趁Albert不注意时,突然敲响一面铜锣。这声突如其来的巨响,终于把小Albert吓哭了;不仅如此,配合铜锣刺激,他们还使Albert 对先前并不害怕的小白鼠产生了恐惧反应;经过3个月的反复实验,这种恐惧甚至进一步泛化到狗、兔等动物或皮毛衣物等。,2023/5/1,25,(三)认知心理学的神经症理论,认知心理学强调,情绪与行为的发生一定要通过认知的中介作用,而不是通过环境刺激直接产生;如一个人在山上遇上老虎感到恐谎,但在动物园见到笼中之虎,则不会害怕。即通过对事件的理解和评价才产生情绪反应。,202
14、3/5/1,26,Beck认为,抑郁症的患者认为自己无能、有缺陷,常常把不愉快的体验归咎于躯体、心理或伦理道德上的缺陷;认为自己不受人欢迎,给人带来麻烦、累赘,自己不应享受人的待遇;认为世道太艰难,“人间不公平”;对前途也是一种负性的评价,认为目前的处境会持续下去,前途无望、一筹莫展,将来的生活充满艰难、失败。他们的认知方式常为:,2023/5/1,27,非此即彼:认为不成功则成仁,看不到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灾难化:出了一点问题就认为到了“世界末日”,自己哪怕有一点点不适,便认为是患了不治之症;以偏概全:把一时出现的事情当成会持续发生的事情,或以小见大,把枝节、部分当做全部。例如患者有
15、一次烧饭时忘了放水,就认为自己失去了记忆,变傻了,永远无法恢复了;,2023/5/1,28,选择性:病人往往只看到对自己不利的一面,而忽视其他相反的证据;只看到事物的阴暗面,只看到缺点与挫折,只回忆自己失败的经历,而忽视事物的正面和成功的经历;先入为主:在毫无根据或仅仅有似是而非的证据下突然冒出一个结论,作为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来分析事物;情绪推理:没有事实根据点凭情绪或感觉下结论,即所谓“跟着不良的感觉走”;个人化:把一切错误、责任归咎于自己,即使是与自己无关的事也是如此。抑郁症患者的这些认知方式更多见于有抑郁个性素质的人,即神经症性抑郁患者;也见于其他神经症如焦虑症患者。所以,认知心理治疗重
16、在分析与改变病人这些错误的认知方式。,2023/5/1,29,(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神经症理论,基本理论:每个人与生俱来地拥有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只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干扰和阻碍,才会使得这些潜力得不到合理的发挥,使个人的性格形成与认识个性出现歪曲和畸变。,2023/5/1,30,(五)森田的神经症理论,日本精神病学家森田正马(MMorita)综合西方的多种心理治疗方法及东方宗教哲学思想,对神经症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解释。他将神经症分为森田神经质症和癔症两类,前者又分为普通神经质、强迫观念症及恐怖症、发作性神经症三类。森田认为,神经质症就是一种神经系统过分敏感的倾向,其神经质的症状纯属主观问题,
17、而非客观的产物,其共同特点是内向性与疑病倾向。,2023/5/1,31,神经质的患者对自己的心身变化特别敏感,过于消极地评价;追求完美,求全责备,易于陷于慢性挫折状态,自信不足,常为自卑而苦恼;自以为是,常对事物做主观片面的评价,不做冷静的分析。患者的内向性与疑病倾向性,总是使其把精神能量投向自身,对自身的变化特别关注与敏感,使他们对一些细微的、常态下可以忽视的、生理范围的变化感受得十分强烈,而出现明显的不适感;而这种不适又会强化注意,使注意愈发集中并因着于不适感之上,从而形成神经质症状(精神交互作用)。因此,森田疗法的主要原理就在于采用“顺应自然,为所当为”的方法,来致力改变病人的疑病基调,
18、打破精神交互作用,发挥病人生的欲望来战胜疾病。,2023/5/1,32,第二节 恐 惧 症,恐惧症(phobia)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病人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在相同场合下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恐惧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病人极力回避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恐惧症的患病率为059(中国,1982),城乡患病率相近。1996年,Magee等报告,在美国三种恐惧症亚型的终生患病率为:广场恐惧为67,社交恐惧为133,特殊恐惧症113。三种恐惧症起病年龄的中值分别为
19、29岁、16岁和15岁,女性多于男性。在2544步年龄段人群中患病率最高。,2023/5/1,33,第二节 恐 惧 症,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生化研究 心理社会因素,2023/5/1,34,第二节 恐 惧 症,二、临床表现 1场所恐惧症(agoraphobia)又称广场恐惧症、旷野恐惧症等。是恐惧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60。多起病于25岁左右,35岁左右是另一发病高峰年龄,女性多于男性。主要表现为对某些特定环境的恐惧,如高处、广场、密闭的环境和拥挤的公共场所等。2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多在1730岁期间发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常无明显诱因突然起病。主要特点是害怕被人注
20、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脸红、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因而回避社交,不敢在公共场合演讲,集会不敢坐在前面。3单一恐惧症(simple phobia)指患者对某一具体的物件、动物等有一种不合理的恐惧。最常见的为对某种动物或昆虫的恐惧,如蛇、狗、猫、鼠、鸟、蜘蛛、青蛙、毛毛虫等。,2023/5/1,35,2023/5/1,36,社交恐惧症 Social phobia,2023/5/1,37,社交恐惧症 Social phobia,2023/5/1,38,第二节 恐 惧 症,四、治 疗行为疗法 药物治疗,2023/5/1,39,第三节 焦 虑 症,焦虑症(anxiety
21、neurosis)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临床分为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与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两种主要形式。焦虑症曾被称为心脏神经官能症、激惹心脏、神经循环衰弱、血管运动性神经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各种名称。患病率为1.48(中国,1982),女性多于男性,约为2:1。美国(1994)的资料显示,广泛性焦虑症患病率男性为2,女性为4.3;惊恐发作的患病率男性为1.3,女性为3.2。,2023/5/1,40,第三节 焦
22、虑 症,一、病因与发病机制遗传因素 已有的资料支持遗传因素在焦虑障碍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生化因素 乳酸盐假说、5-羟色胺等。心理因素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焦虑是对某些环境刺激的恐惧而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2023/5/1,41,第三节 焦 虑 症,二、临床表现(一)广泛性焦虑症 精神焦虑 精神上的过度担心是焦虑症状的核心。躯体焦虑 表现为运动不安与多种躯体症状。觉醒度提高 表现为过分的警觉,对外界刺激敏感,易于出现惊跳反应。其他症状 常合并疲劳、抑郁、强迫、恐惧、惊恐发作及人格解体等症状。,2023/5/1,42,第三节 焦 虑 症,(二)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又称急
23、性焦虑障碍。其特点是发作的不可预测性和突然性,反应程度强烈,病人常体会到濒临灾难性结局的害怕和恐惧,而终止亦迅速。患者常在无特殊的恐惧性处境时,突然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伴濒死感或失控感以及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2023/5/1,43,第三节 焦 虑 症,2惊恐障碍(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2)惊恐发作需符合以下四项: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境,发作不可预测;在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明显症状;发作时表现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并常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濒死恐惧,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发作突然,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2023/5/
24、1,44,2惊恐障碍,(3)病人因难以忍受却又无法解脱,因而感到痛苦。(4)一个月内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或首次发作后继发害怕再发的焦虑持续1个月。(5)排除:其他精神障碍继发的惊恐发作;躯体疾病如癫痫、心脏病发作、嗜铬细胞瘤、甲亢或自发性低血糖等继发的惊恐发作。,2023/5/1,45,第三节 焦 虑 症,四、治 疗(一)心理治疗(二)药物治疗苯二氮卓类 抗抑郁剂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其他药物,2023/5/1,46,第四节 强 迫 症,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是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类神经症。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强烈冲突
25、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病人体验到观念和冲动系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的意愿,需极力抵抗,但无法控制;病人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病程迁延者可表现仪式动作为主而精神痛苦减轻,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此病平均发病年龄为20岁左右,患病率为0.3(中国,1982),国外有资料显示,估计普通人群患病率为0.5(Nemiah,1985)。男女患病率相近。,2023/5/1,47,第四节 强 迫 症,一、病因与发病机制遗传有关强迫症的遗传学研究不多,结论也缺乏说服力。生化有不少证据支持强迫症患者有5-HT功能异常。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强迫症是一种对特定情境的习惯性反应。此外,生活事件和个体的
26、人格特征(强迫型人格)在疾病的发生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2023/5/1,48,第四节 强 迫 症,二、临床表现(一)强迫观念 1强迫思想 患者脑中常反复地想一些词或短句,而这些词或句子常是病人所厌恶的。如一个笃信宗教的人,脑中反复想着一些淫猥或亵渎神灵的词句。2强迫性穷思竭虑 患者对一些常见的事情、概念或现象反复思考,刨根究底,自知毫无现实意义,但不能自控。如反复思考“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人为什么要吃饭而不吃草?”。3强迫怀疑 患者对自己所做过的事的可靠性表示怀疑,需要反复检查、核对。如门窗是否关好,钱物是否点清等,而病人自己能意识到事情已做好,只是不放心而已。4强迫联想 病人脑子里
27、出现一个观念或看到一句话,便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另一个观念或词句,而大多是对立性质的,此时叫强迫性对立思维。如想起“和平”,马上就联想到战争等。,2023/5/1,49,第四节 强 迫 症,(二)强迫动作和行为 1强迫检查 多为减轻强迫怀疑引起的焦虑而采取的措施。常表现为反复检查门窗、煤气是否关好,电插头是否拔掉,账目是否搞错等,严重者检查数十遍还不放心。2强迫洗涤多源于怕受污染这一强迫观念而表现反复洗手、洗衣物、消毒家具等。往往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自知没有必要,但控制不住。3强迫性仪式动作通常是为了对抗某种强迫观念所引起的焦虑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如一位学生开始出现强迫观念时便摇头对抗,果然有效,
28、但好景不长,摇头不能抵抗强迫观念,于是就增加一项手拍桌子的动作,此法开始有效,但效力逐渐下降,于是病人又增加一项跺脚的动作以加强对抗作用。久而久之,病人即发展了一套复杂的仪式化程序:先摇几下头,接着拍几下桌子,然后跺脚。4强迫询问强迫症患者常常不相信自己,为了消除疑虑或穷思竭虑给自己带来的焦虑,常反复询问他人(尤其是家人),以获得解释与保证。,2023/5/1,50,第四节 强 迫 症,(一)诊断 1症状标准(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并以强迫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一项:以强迫思想为主,包括强迫观念、回忆或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穷思竭虑、害怕失去自控能力等;以强迫行为(动作)为主,包括反复洗涤、
29、核对、检查,或询问等;上述的混合形式。(2)病人称强迫症状起源于自己内心,不是被别人或外界影响强加的。(3)强迫症状反复出现,病人认为没有意义,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因此试图抵抗,但不能奏效。2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3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4排除标准排除其他精神障碍继发的强迫症状;排除脑器质性疾病,尤其是基底节病变所继发的强迫症状。,2023/5/1,51,第四节 强 迫 症,四、治 疗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2023/5/1,52,第五节 躯体形式障碍,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s)是一种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病人因这些症状
30、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这些躯体症状被认为是心理冲突和个性倾向所致,但对病人来说,即使症状与应激性生活事件或心理冲突密切相关,他们也拒绝探讨心理病因的可能。患者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这类病人最初多就诊于内、外各科,精神科医生所遇到的往往是具有多年就诊经历、大量临床检查资料、用过多种药物甚至外科手术后效果不佳的病例。,2023/5/1,53,第五节 躯体形式障碍,一、病因与发病机制遗传已有一些研究认为躯体形式障碍与遗传易患素质有关 个性特征不少研究发现,这类患者多具有敏感多疑、固执、对健康过度关心的神经质个性特征 神经生理有人认为,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存在脑干网状结
31、构滤过功能障碍 心理社会因素父母对疾病的态度、早年与慢性疾病患者生活在一起是发生躯体化障碍的易患因素,2023/5/1,54,第五节 躯体形式障碍,二、临床表现(一)躯体化障碍 1疼痛为常见症状。部位涉及广泛,可以是头、颈、胸、腹、四肢等,部位不固定,疼痛性质一般不很强烈,与情绪状况有关,情绪好时可能不痛或减轻。可发生于月经期、性交或排尿时。2胃肠道症状为常见症状。可表现嗳气、返酸、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多症状。有的病人可对某些食物感到特别不适。3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有尿频、排尿困难;生殖器或其周围不适感;性冷淡、勃起或射精障碍;月经紊乱、经血过多;阴道分泌物异常等。4呼吸、循环系
32、统如气短、胸闷、心悸等。5假性神经系统症状常见的有共济失调、肢体瘫痪或无力、吞咽困难或咽部梗阻感、失明、失聪、皮肤感觉缺失、抽搐等。,2023/5/1,55,第五节 躯体形式障碍,(二)疑病症又称疑病障碍,主要临床表现是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其关注程度与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病人因为这种症状而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的结论和医生的解释不能消除患者的顾虑。有的病人确实存在某些躯体疾病,但不能解释患者所述症状的性质、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优势观念。多数患者伴有焦虑与抑郁情绪。不同患者的症状表现不尽一致,主要表现为疑病性不适感,常伴有明显焦虑抑郁情绪;患者大多知道自己患病的证据不充分,
33、因而希望通过反复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并要求治疗。,2023/5/1,56,第五节 躯体形式障碍,四、治 疗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其他 如针灸、理疗、气功等 对部分病人有效,可以试用。,2023/5/1,57,第六节 神经衰弱,神经衰弱(neurasthenia)是一种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以精神易兴奋却又易疲劳为特征,常伴有紧张、烦恼、易激惹等情绪症状及肌肉紧张性疼痛、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症状。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脑、躯体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波动。病前多有持久的情绪紧张和精神压力。在15岁59岁居民中,我国神经衰弱患病率为1.3(1982)。国外少见大规模的流行病学
34、报告。多数病人缓慢起病,病程波动。如及时消除病因并给予适当治疗,大多可在半年2年内缓解。一般认为,起病较急,病前诱因明显、病程较短、治疗适当、无异常人格素质特征者预后较好。,2023/5/1,58,第六节 神经衰弱,一、病 因 神经衰弱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至今尚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素质、躯体、心理、社会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引起这一疾病的原因。大量的研究表明,各种不同人群中,以脑力劳动者患病率最高。由于生活事件引起的长期心理冲突和精神创伤也是导致该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常见的生活事件包括学习工作不适应,家庭、婚姻、恋爱问题处理不当,人际关系紧张,突发的应激事件等。紊乱无序的生活状态和作息时间;
35、感染、中毒、脑外伤及慢性躯体疾病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削弱;具有孤僻、胆怯、敏感、多疑、急躁或遇事易冲动的人格特征等,也为神经衰弱的发生提供了条件。,2023/5/1,59,第六节 神经衰弱,二、临床表现 1脑功能衰弱 2情绪症状 病人感到痛苦或影响社会功能而求助;病人感到难以自控;情绪的强度及持续时间与生活事件或处境不相称。3心理生理症状 常常有大量的躯体不适症状,经各种检查找不到病理性改变的证据。,2023/5/1,60,第六节 神经衰弱,四、治 疗(一)心理治疗 认知疗法 放松疗法 森田疗法(二)药物治疗(三)其他 体育锻炼,工娱疗法,旅游疗养,调整不合理的学习、工作方式等也不失为一种摆脱烦恼
36、处境、改善紧张状态,缓解精神压力的一些好方法。,2023/5/1,61,第七节 癔 症,概 述 癔症(hysteria)又称歇斯底里,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一组病症。现今大多数学者认为癔症是社会心理因素与个体易感素质共同作用所致,但对发病机制尚无公认的结论。患病率:国内:普通人群患病率为3.55(中国,1982)。国外:居民中患病率女性为36,男性少见。首发年龄:2030岁最多。一般认为癔症的预后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内自发缓解。,2023/5/1,62,第七节 癔 症,一、病因与发病机制(一)病因 遗传 心理社会
37、因素,2023/5/1,63,第七节 癔 症,(二)发病机制 癔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Janet的意识分离理论:认为意识状态的改变是癔症发病的神经生理学基础,随着患者意识的分离,正常的认知功能受损,大脑皮层对传人刺激的抑制增强,患者自我意识减弱并有暗示性增高。巴甫洛夫学说:认为癔症的发病机制是有害因素作用于神经类型为弱型的人,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之间、皮层和皮层下之间功能的分离或不协调。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癔症是一种有目的性的反应,但这种目的是无意识的。癔症的转换症状是性心理发展固着于早期阶段,是被压抑的性冲动这一精神能量的转化形式。躯体症状的出现不仅保护了患者使他不能意识到性
38、冲动的存在,而且常常是患者内心冲突的一种象征性表达,从而使患者免于焦虑(原发性获益)。患者对躯体症状的漠视,则认为是患者想通过症状的保留来获取某种社会利益(继发获益)。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转换症状是患者对遭受挫折的生活经历的适应方式,而病后的获益则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使症状强化。,2023/5/1,64,第七节 癔 症,二、临床表现(一)癔症性精神障碍 意识障碍 情感爆发 癔症性痴呆 癔症性遗忘 癔症性精神病,2023/5/1,65,第七节 癔 症,(二)癔症性躯体障碍运动障碍较常见为痉挛发作、局部肌肉抽动或阵挛、肢体瘫痪、行走不能等。其中痉挛发作与癫痫大发作十分相似,但无口舌咬伤、跌伤及大、小便
39、失禁,持续时间也较长,抽动幅度大,多发生于有人在场时。局部肌肉抽动和肌阵挛与癫痫局部发作或舞蹈症十分相似,两者区别主要靠脑电图与临床观察。癔症性肢体瘫痪可表现为单瘫、截瘫或偏瘫,伴有肌张力增强或弛缓,无神经系统损害的体征,但病程持久者可有废用性肌萎缩。部分患者可出现言语运动障碍,表现为失音、缄默等。感觉障碍包括感觉过敏、感觉缺失(局部或全身的感觉缺失,缺失范围与神经分布不一致)、感觉异常(如咽部梗阻感、异物感,又称癔症球;头部紧箍感,心因性疼痛等)、癔症性失明与管视、癔症性失聪等。,2023/5/1,66,第七节 癔 症,(三)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 流行性癔症或称癔症的集体发作是癔症的特殊形式。
40、多发生在共同生活、经历和观念基本相似的人群中。起初为一人发病,周围目睹者受到感应,在暗示和自我暗示下相继出现类似症状,短时内爆发流行。这种发作一般历时短暂,女性较多见。其他还有赔偿性神经症、职业性神经症等,有人认为也属于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2023/5/1,67,第七节 癔 症,(二)鉴别诊断 1癫痫大发作癔症性的痉挛发作应与癫痫大发作相鉴别。2心因性精神障碍心因性精神障碍症状的发生、发展与精神刺激因素的关系更为密切,不具有癔症性格特点,无癔症患者那样的情感色彩,无表演和夸大特点,缺乏暗示性,无反复发作史,持续长。3诈病癔症的某些症状,由于患者的夸张或表演色彩,给人以一种伪装的感觉。但诈病者
41、常有明确的目的,表现的症状受意志控制,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在露面的公开场所常矫揉造作,无一定的疾病过程与规律。4其他疾病癔症的失声、失聪、失语以及肢体运动障碍均需与相关的器质性疾病鉴别。后者的诊断在于详细的躯体检查与实验室检查的阳性发现,以及缺乏癔症的不符合生理解剖规律的特点,如癔症的失声在睡眠中可有梦呓,癔症性瘫痪者的症状不符合神经分布的规律等。但应注意的是,癔症有可能与躯体疾患共病,所以鉴别时要慎重。,2023/5/1,68,第七节 癔 症,四、治 疗 1暗示治疗是治疗癔症的经典方法 2催眠疗法 3行为治疗 4其他心理治疗可采用解释心理治疗,主要目的在于引导患者或家属正确评价精神刺激因素,充分了解疾病的性质,帮助其克服个性缺陷,加强自我锻炼,促进心身健康。5物理治疗针灸或电兴奋治疗,2023/5/1,69,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