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现状及构建业绩评价体系研究.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85754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8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论文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现状及构建业绩评价体系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毕业设计论文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现状及构建业绩评价体系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毕业设计论文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现状及构建业绩评价体系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毕业设计论文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现状及构建业绩评价体系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毕业设计论文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现状及构建业绩评价体系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现状及构建业绩评价体系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现状及构建业绩评价体系研究.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兰州交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目 录一、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现状及构建业绩评价体系的意义3(一)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现状3(二)构建业绩评价体系的意义41.有利于保障所有者利益42.有利于促进企业转变经营观念53.有利于推动企业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54.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55.有利于企业建立激励约束机制56. 有利于企业有限资源的合理运用5三、国内外业绩评价体系的演进6(一)西方国家业绩评价体系的演进61.德鲁克以改革为核心的观点72.霍尔的“四尺度论”83.克罗斯和林奇的等级制度94.卡普兰和诺顿的“平衡记分卡”10(二) 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111

2、.实物量考核阶段112.产值和利润为主的评价阶段113.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的企业业绩评价阶段124.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12三、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13(一)未考虑权益资本成本13(二)未考虑作为评价基础的会计数据的真实性13(三)有利于动态分析的指标较少14(四)不能充分关注企业的长远目14(五)忽视了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14(六)对非财务指标的重视程度不够15(七)缺乏对企业自我创新的评价15(八)忽视了外部环境的影响16(九)国有企业经理人市场尚未形成17四、完善我国业绩评价体系的办法及建议18(一)将经济增加值引入业绩评价体系18(二)加强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

3、息质量19(三)增加企业动态经济状况分析19(四)从企业的长远战略目标出发19(五)关注无形资产20(六)关注非财务指标21(七)培养创新人才,加大创新投入21(八)建立健全供应链体系22(九)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市场221.努力营造有利于国企经理人充分发挥才能的良好社会环境222.建立和完善国企经理者的激励机制233.建立健全经理者的约束机制234.建立经理者阶层的培养选拔机制23五、对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展望24致 谢25参考文献26一、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现状及构建业绩评价体系的意义(一)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现状我国国有企业现行绩效评价是依据1999年财政部会同国家经贸委

4、、人事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颁布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及其2002年颁布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随着企业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价值管理理念影响的不断扩大以及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价值观念的改变,该体系出现适应性偏差。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制度日趋完善,但对国有企业,包括中央企业经营行为的引导力度依然不够,国有企业重视当期利润目标和薪酬,却忽视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培养,存在短期行为。为了引导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一套对国有企业盈利能力和资产运营质量进行评价、诊断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国有企业的行为的业绩评价体系。所以为了加强对国有

5、企业的财务监管,规范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工作,综合反映国有企业资产营运质量,推动国有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构建系统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新的绩效评价制度是当前的迫切要求。现行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财务效益状况,具体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保值增值率、销售(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二是资产营运状况,具体指标包括: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损失比率。三是偿债能力状况,具体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长期资产适合率、经营

6、专职损挂账比率。四是发展能力状况,具体指标包括销售(营业)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五是非财务指标,具体包括:经营者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基础管理水平、发展创新能力、经营发展战略、在岗员工素质、技术装备更新水平(服务硬环境)、综合社会贡献。(二)构建业绩评价体系的意义 伴随着企业管理中的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和战略管理三个阶段的逐渐推进, 围绕企业如何构建业绩评价体系这一问题, 理论研究者和企业工作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 国有大型企业构建符合企业实际的业绩评价体系, 对于保障所有者利益、促进

7、企业转变经营观念、推动企业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1.有利于保障所有者利益对企业所有者来说,他最关心的是其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即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以有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保证。有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获取真实、相关、及时的评价信息。所有者通过评价信息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通过对评价指标的分析能够掌握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从而对经营者进行必要的干预。此外,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促使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而这正是所有者控制企业、控制经营者的目的。2.有利于促进企业转变经营观念从

8、整体上看, 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仍然走的是粗放型、外延式发展道路, 企业经营者将企业经营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某些单项指标上, 客观上助长了部分经营者片面追求规模、产值、利税等短期效益, 而忽视了资本质量、人才储备、技术创新、环境改善等长期发展效益目标。建立新型的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 有利于正确引导和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 推动企业走效益型、内涵式的发展道路。3.有利于推动企业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也是保障出资人权益的主要手段。因此, 必须坚持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原则, 对经营者业绩进行考核, 为出资

9、人决策提供全面、真实的信息。将业绩考核结果作为任免经营者的主要决策依据, 可以避免出资人的主观随意性, 有利于经营者的优胜劣汰,也有利于经营者队伍的发展壮大。出资人通过建立新型的业绩考核体系,势必要求企业内部管理逐渐规范化、科学化, 从而为开展业绩考核工作提供前提和保障。4.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企业业绩考核体系中下达的考核指标源于企业发展战略, 是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分解和体现。企业建立业绩考核体系, 加强业绩考核的过程, 其实质就是根据企业战略发展规划, 把战略目标滚动倒排, 融入考核体中, 细化形成预算指标体系, 分解为业绩考核指标, 然后通过经营业绩考核,促进集团公司整体战略

10、目标实现的过程。5.有利于企业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长期以来, 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收入与其承担的风险和所作的贡献不相称, 严重挫伤了经营者的积极性。尽管国家在提高经营者薪酬收入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 但从总体上来看企业经营者的薪酬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 在对经营者业绩进行考核的基础上,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 提高企业经营者收入, 不失为调动企业经营者管理积极性的有效手段。6. 有利于企业有限资源的合理运用业绩评价包括了企业获利能力、资本营运、债务状况、经营风险、竞争地位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客户满意度等多方面的内容,可以全面系统地分析影响企业当前经营和长远发展的各种因素,能够全方位地判断企

11、业的真实情况。因此,通过对业绩评价指标的分析可以促使企业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将企业的近期利益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更好地做到企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平衡。总之无论何种类型的企业,都需要通过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了解企业资产的营运状况和经营者的努力程度,从而及时发现问题,改善经营管理,纠正企业行为或者实施经营者奖惩。这样,企业才能实现所得大于所费的目标,才能生存和发展。三、国内外业绩评价体系的演进(一)西方国家业绩评价体系的演进总的来看,西方国家业绩评价的演进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工业革命以前的观察性业绩评价时期、工业革命以后至20世纪初的成本性业绩评价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90年代的财务

12、性业绩评价时期和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战略性业绩评价时期,其中每一时期的业绩评价系统都是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同特点以及企业所处社会经济环境和管理要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整个发展进程始终遵循着与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相适应的总体趋势,集中表现在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差异上。工业革命以前,企业的规模很小,企业生产过程较为简单,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评价的意义自然就不大。由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管理尚未形成专门的科学,在实践本上属于一种手工作坊式的经验管理,与企业业绩管理有关的理念与方法自然也仅仅处于萌芽阶段,因此,企业经营业绩主要借助于企业管理者的经验判断,缺乏科学的方法。严格的讲,19世纪以前

13、,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业绩评价并不存在,更谈不完整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传统的纺织、冶金、煤炭等工业中大量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生产规模和效率大大提高。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美等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又出现了工业技术革命和技术发明的高潮,历史上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此间,市场竞争加剧,生产的大批量、分步骤化要求建立严格的管理和控制系统,管理人员、设备费用增加。为满足企业费用控制的进一步需要,成本会计逐渐成型和系统化,这一阶段企业经营业绩的核心评价指标就是成本,诸如每码成本、每磅成本、每公里成本等,有效的帮助管理者评估其经营业绩。企业业绩评价获得了长足

14、的发展,也先后经历了简单成本业绩评价、较复杂成本业绩评价和标准成本业绩评价的不同发展阶段。相应地,实际主要成本、实际全部成本、产品间接成本和标准成本及其差异分析结果等先后成为企业业绩评价的主要指标。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稳步发展,自由竞争已过渡到了垄断竞争,从事多种经营的综合性企业发展起来,开始进入财务性业绩评价阶段,为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适应工业经济时代的需要,业绩评价指标从以往单一的成本耗费指标发展到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经营效率、发展能力等多项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企业资源的运用情况和效率,能够促使企业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西方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如通用汽车、杜邦、

15、松下和通用电气等,普遍运用财务控制和评价系统,在实现和监督资金与实物资本的高效配置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销售利润率、投资报酬率(ROI)、剩余收益、每股收益(EPS)、现金流量和内含报酬率(IRR)等财务评价指标成为该时期业绩评价的重要因素。进入80年代后又形成了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补充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有关企业发展能力、产品生产周期时间、客户满意程度等非财务指标也开始得到重视并成为了财务业绩评价指标的重要补充。 20世纪90年代,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的来临、金融工具的频繁使用、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全球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影响不断增强,并对业绩评价系统的变革提出

16、了直接的要求。为了给企业战略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提供服务,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系统必须向非财务领域扩展,在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非财务指标日显重要,“非财务指标更能促使企业改进管理”的观点逐渐形成共识,卡普兰等研究的战略平衡计分卡为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创新作出了重要创新与贡献。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融入非财务指标的业绩评价系统,有代表性的有德鲁克以改革为核心的观点,罗伯特霍尔的“四尺度”论,克罗斯和林奇的等级制度,卡普兰和诺顿的平衡记分测评法。1.德鲁克以改革为核心的观点 彼得德鲁克90年代写了大量文章,说明企业组织搜集其主要竞争对手信息的重要性。他认为改革是每个企业必需的

17、核心能力。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帮助企业记录和评价其改革。根据德鲁克的观点,评价企业改革不能仅从自身业绩出发,而应仔细评估所处行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改革,以及企业在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强调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必须突出管理部门的思想意识,通过设计一系列特定性质的问题,提醒员工注意真正需要重视的方面。德鲁克的观点虽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模型,但他对竞争与改革的理解为以企业战略为出发点构建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提供了基础。2.霍尔的“四尺度论” 四尺度论是对企业业绩评价的一种非财务指标,罗伯特霍尔(Robert Hall)认为评价企业的业绩需以四个尺度为标准,即质量、作业时间、资源利用和人力资源开发,通过对这四

18、个尺度的改进可以减少竞争风险。(1)质量尺度 霍尔把质量分为外部质量、内部质量和质量改进程序三种。外部质量是指顾客或企业组织外部的其他人对其产品和服务的评价,它是产品和服务的精髓。具体指标包括:顾客调查情况、服务效率、保修及可靠性等。内部质量代表企业组织的运营质量,包括总产量、生产能力、检验比率以及残品和返工率等。质量改进程序是企业组织采用的确保高水平的内在和外在质量的程序或一系列的公式化的步骤。需要注意的是,今天的质量改进就明天的内、外质量。 (2)作业时间尺度 霍尔认为作业时间是把原材料变为完工产品的时间段。具体包括:工具检修时间、设备维修时间、改变产品和工序设计的时间、项目变更时间、工具

19、设计时间和工具建造时间等。 (3)资源使用尺度 该尺度用以计量特定资源的消耗和与此相关的成本。如直接人工、原材料消耗。时间利用和机器利用情况。前两项指标是制造产品和提供劳务的直接成本,后两项既包括直接成本因素,又包括间接和机会成本因素。 (4)人力资源尺度 罗伯特.霍尔提出企业需要有一定的人力资源储备和能恰当评价和奖励雇员的管理系统。霍尔把质量、时间和人力资源等反映企业内部经营过程和人力资源的非财务指标导入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并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对四尺度的改进,减少竞争风险,企业对四尺度的衡量有助于企业关注潜在增值区域,发现非增值活动:为企业提供企业灵活性的信息。霍尔同时承认,要求企业作出全方位的

20、改变是困难的,企业通常只能在一段时间内取得四个方面的逐渐改进。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指标的改进不应以牺牲其他指标为代价,如,作业时间的改进不应以降低质量为代价,同样,在质量方面的改进也不应以牺牲资源为代价。但霍尔的四尺度论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没有提出更具体的建议,这也是其缺陷所在。3.克罗斯和林奇的等级制度为了凸现战略性业绩评价中总体战略与业绩指标的重要联系,1990年,凯文克罗斯(Kelvin Cross)和理查德林奇(Richard Lynch)提出了一个把企业总体战略与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结合起来的业绩评价系统-业绩金字塔模型。在业绩金字塔中,公司总体战略位于最高层一由此产生企业的具体战略目标,并

21、向企业组织逐级传递,直到最基层的作业中心。战略目标的传递呈多级瀑布式向企业组织逐级传递,直到最基层的作业中心。制定了科学的战略目标,作业中心就可以开始建立合理的经营业绩指标,以满足战略目标的要求,然后,这些指标再反馈给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作为企业制定未来战略目标的基础。其结构如下图所示。汇通网有了合理的战略目标。作业中心就可以开始建立合理的经营效率指标,以满足战略目标的要求。然后,这些指标再反馈给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制订企业未来战略目标的基础。 汇通百科 通过业绩金字塔可以看出,战略目标传递的过程是多级瀑布式的,它首先传递给单位水平。由此产生了市场满意度和财务业绩指标。战略目标再继续向下传给企

22、业的业务经营系统,产生的指标有顾客的满意程度、灵活性、生产效率等。前两者共同构成企业组织的市场目标,生产效率则构成财务目标。最后,战略目标传递到作业中心层面。他们由质量、运输、周转时间和耗费构成。质量和运输共同构成顾客的满意度,运输和周转时间共同构成灵活性,周转时间和耗费共同构成生产效率。 由此,业绩信息渗透到整个企业的各个层面。当这个信息向组织的上层运动时,目的是逐级汇总,其最终目的是使高层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该信息为企业制订未来的战略目标。满足战略目标的要求。然后,这些指标再反馈给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制订企业未来战略目标的基础。 克罗斯和林奇的业绩金字塔着重强调了组织战略在确定业绩指标中所扮

23、演的重要角色,反映了业绩目标和业绩指标的互赢性,揭示了战略目标自上而下层层分解和行动计划自下而上逐级质询重复运动的等级制度。这个逐级的循环过程揭示了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正确评价企业业绩作出了意义深远的重要贡献。 汇通百科 业绩金字塔最主要的缺点是在确认组织学习的重要性上是失败的,而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对组织学习能力的正确评价尤为重要。因此,虽然这个模型在理论上是比较成型的,但实际工作中采用率较低。4.卡普兰和诺顿的“平衡记分卡”平衡计分卡是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将组织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的一种新型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平衡计分卡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实现战略制

24、导”的绩效管理系统,从而保证企业战略得到有效的执行。因此,人们通常称平衡计卡是加强企业战略执行力的最有效的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只注重财务指标的业绩管理方法。平衡计分卡认为,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只能衡量过去发生的事情(落后的结果因素),但无法评估组织前瞻性的投资(领先的驱动因素)。在工业时代,注重财务指标的管理方法还是有效的。但在信息社会里,传统的业绩管理方法并不全面的,组织必须通过在客户、供应商、员工、组织流程、技术和革新等方面的投资,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平衡计分卡方法认为,组织应从四个角度审视自身业绩:财务角度、顾客角度、内部经营流程、学习和成长。财务层

25、面。财务业绩指标可以显示企业的战略及其实施和执行是否对改善企业盈利做出贡献。财务目标通常与获利能力有关,其衡量指标有营业收入、资本报酬率、经济增加值等,也可能是销售额的迅速提高或创造现金流量。客户层面。在平衡记分卡的客户层面,管理者确立了其业务单位将竞争的客户和市场,以及业务单位在这些目标客户和市场中的衡量指标。客户层面指标通常包括客户满意度、客户保持率、客户获得率、客户盈利率,以及在目标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客户层面使业务单位的管理者能够阐明客户和市场战略,从而创造出出色的财务回报。 内部经营流程层面。在这一层面上,管理者要确认组织必须擅长的关键的内部流程,这些流程帮助业务单位提供价值主张,以吸

26、引和留住目标细分市场的客户,并满足股东对卓越财务回报的期望。 学习与成长层面。它确立了企业要创造长期的成长和改善就必须建立的基础框架,确立了目前和未来成功的关键因素。平衡记分卡的前三个层面一般会揭示企业的实际能力与实现突破性业绩所必需的能力之间的差距,为了弥补这个差距,企业必须投资于员工技术的再造、组织程序和日常工作的理顺,这些都是平衡记分卡学习与成长层面追求的目标。如员工满意度、员工保持率、员工培训和技能等,以及这些指标的驱动因素。平衡计分卡反映了财务、非财务衡量方法之间的平衡,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平衡,外部和内部的平衡,结果和过程平衡,管理业绩和经营业绩的平衡等多个方面。所以能反映组织

27、综合经营状况,使业绩评价趋于平衡和完善,利于组织长期发展。平衡计分卡在业绩考核层面运用时,我们需要获得以下突破:平衡计分卡是对传统绩效评价方法的一种突破,但是不可避免地也存在自身的一些缺点。比如:实施难度大、指标体系的建立较困难、指标数量过多、各指标权重的分配比较困难、部分指标的量化工作难以落实、.实施成本大。(二) 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1.实物量考核阶段 这个阶段, 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管理部门的派生机构, 企业的存在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为完成政府下达的指令性生产计划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不是出于提高资源配置的需要, 而是国家为加强国有企业管理与控制, 保证企业实现政府目标而

28、采取的计划管理措施之一。国有企业的评价以实物量评价为核心, 对企业评价的重点是产品产量、质量以及节约降耗、安全生产等情况。这种政企不分, 严约束、无激励的评价办法, 导致国有企业严重缺乏效率,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2.产值和利润为主的评价阶段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渐出现分离的趋势,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商品经济体制为我国新的经济运行模式。1992年10月在党的十四大上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紧接着,1993年7月,财政部出台的企业财务通则规定的财务业绩评级

29、指标体系基础上设计出一套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颁布制定了企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试行)。该套指标体系共有8项,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本金利用率、销售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该体系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三个方面全面、综合评定企业经营绩效。虽然这种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较以前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还存着许多弊端,比如这套体系没能对企业的非流动资产和总资产的利用效果进行评价,没有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进行评价,而且该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可以看得到计划经济模式下企业业绩评价。因此此阶段的业绩评价体系仍需改进。3.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的企业业绩评价阶段

30、党的十四届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经济运行模式由商品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并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财政部于1995年制定和颁布了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这套指标包括销售利润率、资本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保值增值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等10项指标从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企业对社会贡献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该体系对当时企业的经济管理和业绩评价有着积极作用,但同样也有不足之处,比如该体系全部财务指

31、标,没有非财务指标,即只有定量分析,没有定性分析,也没有反映非流动资产的利用效果指标,因此反映的效果还是不够全面和有效。4.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调整国民经济布局和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作为今后经济体制改革的两项重大任务, 建立了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从形式上解决了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的问题。自2004 年起, 国务院国资委在全部国有中央企业中实施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 该评价办法采用了基本指标与分类指标相结合, 年度指标和任期指标相衔接的原则。其中, 基本指标主要反映出资人关心的资产回报类指标, 分类指标主要反映企业

32、差异化的个性指标。这一办法的颁布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 建立经营者激励与约束相结合机制,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一项制度创新。三、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一)未考虑权益资本成本由于受会计政策影响,会计所计算确认的价值增值不是资本市场意义上的价值增值。传统上,衡量企业财务经营业绩的指标主要有利润、投资报酬率和每股盈余等。这些以会计利润为基础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认为企业的股权融资是接近于零成本的(无需还本付息,甚至不必分红)。因此在利润核算中并未对股权融资成本加以扣除,所以它们不能准确揭示企业真实的经营业绩。而资本市场意义上的利润是企业的期

33、末利润抵性质的利润才可使企业的价值得以真正的增值。由于会计意义上的价值增值与资本市场上的价值增值存在着差异,在实践中往往表现为许多公司的财务报表及相关财务分析指标均显示企业业绩良好,但公司的价值却在下跌的奇怪现象。此外,由于传统财务业绩评价指标是建立在按照帐面价值衡量投入者投入价值的基础上的,它既忽视了企业资产价值随时间变化的货币时间价值,也忽视了所有者权益的机会成本。(二)未考虑作为评价基础的会计数据的真实性目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在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国有企业面临业绩要求的压力,企业往往采用调整会计政策、债务重整、资产重组、获得政府税收优惠和利润补贴等手段,粉饰会计报表,而现行业绩评价体

34、系计算盈利能力指标时,并未考虑上述非经营性损益项目的影响。此外,资产总额是计算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偿债能力指标以及评判企业规模的基础数据,为了准确分析企业的真实偿债能力,资产总额不应包括不实的、已形成实际损失的、已无法变现的以及仅有账面价值而无实际价值的资产。而现行业绩评价体系在运用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指标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时,并未注意不实资产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程度。(三)有利于动态分析的指标较少我国国有企业现有的财务评价系统主要依靠的是企业的四张会计报表及财务报表附注,而会计核算主要依据的是历史数据。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早已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宏观的国家经济政

35、策,微观的企业经营政策,都是处于不断改善调整的过程中,同时,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的瞬间传递,企业的运营环境发生的复杂变化,给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带来更多的风险和挑战。在这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里,静态分析已不能完全正确反映企业的动态经营状况,同时,静态分析也未能充分关注企业或有事项及期后事项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这点同样不容忽视。(四)不能充分关注企业的长远目现有的业绩评价体系中,利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因此,企业的经营者必须集中精力提高季度和年度的盈利数字,因此更加关注的注的是企业短期的盈利能力。为了求较高的会计账面利润,管理者很可能利用他们手中拥有的经营权来作出使企业的短期利润增加,但长

36、期利益受损的经营决策,即经营决策中的短期行为。追求短期目标如通过削减研究与开发经费、广告经费和机器维修来增加当年利润等,都明显地损害了企业的长远利益。评价体系中利润成分越高,企业的短期行为就可能越发膨胀,因为会计利润只能反映过去的事实而无法充分显示企业的未来潜力。即使有最好的会计准则与公正的审计,以及会计师客观的核算也不能解决企业为了眼前的利润忽视甚至损害企业长远利益这一问题。(五)忽视了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局限于对有形资产运用成果的计量和描述,往往难以衡量企业在研究开发、人力资源和市场推广等无形资产方面经营的成败。在过去那种粗放型的经营模式下,国有企业仅仅重视

37、产出过程的有形的核心环节生产环节,依靠扩大生产规模、加大资源投入来维持企业产值的增长,相应的采用了以产量、产值、利润为主的业绩评价指标。但是随着我国生产体系的完善,市场经济的形成,再以这种描述数量型增长的业绩评价指标来评价国有企业的业绩显然是不够的。在战略管理时代,企业开始注意到科技在推动企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面对市场搞研发,改良已有产品、开发新产品;注意到市场推广的重要性,一改过去生产是龙头的观念,变推动式生产为拉动式生产,以市场为龙头,根据市场需要组织生产;同时在人力资源方面,知识资本在当今知识为第一生产力的信息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企业只有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智力资本,把员工个人已有的知识

38、及在生产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有用经验有效地转化为组织的共享知识,才能使企业在生产中进一步改进生产技术,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六)对非财务指标的重视程度不够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是以财务指标为主的体系,指标的计算是依据会计报表上的数据得来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滞后性的缺陷。这些财务指标只能反映企业已发生的、过去的、历史的经营状况,而不能及时地反映出企业现在正在进行的创造未来价值的活动。这种对企业及其经营管理者的事后评价,势必会引发企业管理者急功近利的思想和短期投机的行为。管理者为提高短期利益水平,往往把企业的科研开发支出、人力资源支出、市场推广支出、环境保护支出等等作为调节当期利润的蓄水池

39、,绞尽脑汁地提高当期的经营效益,但却削弱了企业长期的竞争能力,严重地损害了企业的长期利益。(七)缺乏对企业自我创新的评价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编写的中国大企业集团发展年度报告,2005年,国家统计局根据销售收入排序的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0.78%。而且过去4年这一比重一直在下降,2002年为1.05%,2003年为0.91%,2004年为0.79%。这与5%的国际水平相差极大。汽车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而且我国汽车制造业正处于技术积累和自主创新的关键阶段,但这个行业研发投入比重也很低。在19982004年间,中国汽车工业的R&D经费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没有超过

40、2%,最高为2000年的1.90%,最低为2003年的1.32%。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公开披露的资料(李荣融:在中央企业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4月)。),中央企业2005年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目前在1.5%左右,其中工业企业在2%左右,也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创新可以包括很多方面: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思想创新。简单来说,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体制创新可以使企业的日常运作更有秩序,便于管理,同时也可以摆脱一些旧的体制的弊端,如科层制带来的信息传递不畅通;思想创新是相对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领导者思想创新能够保障企业沿着正确

41、的方向发展,员工思想创新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员工的创造性,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并取得超额利润的关键因素。国有企业创新投入低本来就使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国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缺乏对企业自我创新能力的评价,更可能导致企业领导者忽略对企业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丧失企业发展壮大的机会,使我国国有企业陷入忽视创新的恶性循环。(八)忽视了外部环境的影响任何企业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利用一定的内部条件来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实施战略管理与业绩评价,首先必须深入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同时客观评价企业自身。对于企业而言,外部环境是企业生存的条件,它既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机遇

42、,同时又可能在其发展、变化中对企业造成某些不利的影响。因而企业要利用有利的机遇,避免不利的影响,就必须十分熟悉其外部环境,并了解和掌握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向。而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会对企业业绩评价产生一系列重要影响。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教育、法律环境等。政府是企业的主要管制者、解除管制者、补贴者、雇佣者和消费者,政治、政府及法律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影响。如政府的管制与解除管制、税法的改变、专利法的修改、环境保护法、政府补贴等。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企业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经济周期阶段、通货膨胀因素、行业发展前景以及企业所处行业的价格水平及竞争程度等,这些因素可直接影响

43、企业的经营战略,从而影响企业业绩。社会、文化、人口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所有的产品、服务、市场和消费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必然影响企业业绩。科技教育对企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企业在战略制定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技术因素所带来的机会与威胁,技术的进步可以极大的影响到企业的制造工艺、产品、服务、市场、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用户等,从而影响企业业绩。每个企业都直接受到这些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只有将企业业绩评价放在整个经济背景下,才能更好地保证评价结果具有理性和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在建立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外部因素。(九)国有企业经理人市场尚未形成职业经理人在西方发达国家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概念,但

44、在中国,对职业经理人的定义还不统一,一般认为,将经营管理工作作为长期职业,具备一定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并掌握企业经营权的群体就是职业经理人。 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有关机构就考虑建立中国企业经理人职业化的体系,但十多年过去了,而职业化进程的发展并不快,国有企业经理人市场尚未形成。在国有企业,随着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政企分开的公司制企业成为其组织形式,而这种企业的驾驭者必须是职业化、市场化的经理人,于是一大批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逐步转化为职业经理人。但是,这种转换并不彻底,其外在原因在于我国规范化、制度化的经理人机制还未真正形成;其内因在于中国社会市场发育还不成熟,计划经济影响既深且广,传统

45、的官本位文化以及官商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还有待改革与更新。其具体表现为:第一,从国企经理人的来源来看,目前我国约90%的国企负责人由行政部门任命,职工选举的不到10%,董事会聘任的不到1%。这表明,国企的选人机制没有跳出传统的管理模式,市场化程度很低,多是从党政机关干部中挑选,对其要求往往是政治条件高于经营管理能力。这种行政任免制导致国企经理人“做官”多于“做事”,对于复杂残酷的市场竞争则难以胜任。第二,国企经理人权力与职责的失衡。传统的行政任免制必然导致企业家官商不分,经理者与有关监管部门之间形成“自己人管自己人”的怪现象。国企经理者对国有资产享有支配权,控制着资产的营运,但对其权力却缺乏真正

46、的监管制约,因而在国企经理人中负盈不负亏是一种普遍现象。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而亏损,经营者美其名曰“交学费”,厂长经理照样当,或异地为官,享受待遇不变,损失则由国企的所有者国家来“买单”。法马认为,职业经理(作为劳动力的特殊部分)市场的竞争对经理施加有效的压力。在一个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如果一个职业经理人将其企业搞得一塌糊涂,则在职业经理人市场,其个人资本将会贬值。因为职业经理人市场会根据他过去的表现计算出此人将来的价值。职业经理人要顾及自身长远利益,将会较自觉地努力工作,降低了代理成本。而国有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尚未建立,那么所有的国有企业经营者也将得不到职业经理人市场充分的激励和约束,委托

47、代理风险及成本都高于职业经理人市场已基本形成的民营企业,这使我国国有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四、完善我国业绩评价体系的办法及建议(一)将经济增加值引入业绩评价体系经济增加值一种评价公司经营业绩的新的综合评价指标,是一定时期的企业税后经营净利润与全部投入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若为正值,表示公司获得的收益高于为获得此项收益而投入的资本成本,即公司为股东创造了新价值;若为负值,则表示股东的财富在减少。要求考虑权益资本成本是EVA指标最具特点和最重要的方面,根据传统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许多企业是赢利的,但在实际中,那些赢利少于权益机会成本的企业的股东则富实际上是减少的,一些国有企业就是处于这样一种虚赢

48、实亏的状态,企业只有在投资收益率超过资产的使用成本时,才是真正赢利,股东的则富才真正得到增加,国有资产才能实现真正的保值增值。EVA是企业经过调整的营业利润(NOPAT)减去该企业为了产生利润而投资的资本成本后的余额,其计算公式为:EVA=NOPAT-WACCTC其中:WACC是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TC是企业投入的总资本;NOPAT是根据报告期损益表中的净利润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得到的,包括加上坏账准备的增加,加上递延所得税贷方增加额等。EVA强调了一个理念:权益资本也有机会成本,即只有在经营利润超过了所有债务成本和权益成本时,才会为股东创造财富,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利润。EVA考虑的资金成本包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即经济学家所说的机会成本。资金成本的概念体现了亚当斯密以来的基本思想:企业投入的资金,应当带来最低限度的、具有竞争力的回报。在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财务指标中增加EVA指标,主要基于以下考虑:EVA指标有利于减少传统会计指标对经济效率的扭曲,真实反映企业经营业绩。EVA指标与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