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大连市地铁一期工程210标段中华广场站监控量测方案10.5.3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大连市地铁一期工程210标段中华广场站监控量测方案10.5.30.doc(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连市地铁一期工程210标段中华广场站监控量测方案一、工程概况站位中华广场站设在中华西路与山东路交口下,车站主体沿山东路南北走向。车站中心里程为DK6+622.051。站址周边环境中华广场站站位东南侧为中南大厦及大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甘井子分局,车站西南侧为华南农贸市场,车站东北侧为大面积绿地,车站西北侧为在建高档小区售楼中心。车站周边有公交中心及商业建筑。地面交通状况沿车站方向的山东路与垂直车站方向的中华西路红线宽度分别为55m、50m。本站周边车流量不大。行驶的公交线路有:3路、19路、20路等。地下管线中华广场站地下管线较多,主要为沿华南广场环岛及山东路分布雨水管、电力管、电信管、引用水管
2、,对车站影响较大的管线为沿山东路方向的DN600、DN400的污水管,垂直车站方向的12001600(管底埋深2.85m)的砖砌污水箱涵。车站主体施工时对平行车站方向的管线改移出车站开挖范围之外,垂直车站方向的管线悬吊处理。附属结构尽量躲避管线设置,出入口通道横穿道路环岛段采用暗挖法施工。 主体结构共拆改、保护管线27根,其中电信管9根、路灯3根、有线电视2根、污水10根、给水管1根、供电管2根。附属结构施工时共拆改、保护管线5根,其中电信管2根、给水管2根、有线电视1根。车站结构及尺寸本站为地下双层岛式站,车站中心里程覆土厚度约3.89m。地下一层为站厅层,地下二层为站台层,车站总长167.
3、4m,标准段宽18.5m。车站设置4个出入口和2个风道。二、编制依据2.1 招标文件及图纸(1)大连市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大连市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3)大连市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沿线1500电子地形图;(4)大连市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沿线1500地下管线图;(5)大连市地铁1号线【泉水路车站】施工项目招标文件;(6)大连市地铁1号线【中华广场站】施工项目招标文件;(7)大连市地铁1号线第二标段【泉水路-中华广场区间】施工项目招标文件;(8)大连市地铁1号线【中华广场站至千山路区间】施工项目招标文件;(9)大连市地铁1号线【泉水路车站】总平面图。2.2 采用标准
4、及规范(1)铁路隧道施工技术安全规范 (GBL404-87);(2)地下铁道设计规范 (GB50157-92);(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4)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99-1999);(5)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6)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93);2.3 编制说明2.3.1 编制原则在深刻理解本工程的特点、难点和重点的基础上,以“精准监测,提供优质服务”为目标方针,按照“技术领先、监测指导、动态施工、组织合理、措施得力”的指导思想,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定先进的监测仪器和安全可靠的施工监测技术方案,配备高素质的监测队伍,保质保量的
5、及时反馈监测数据,确保施工工程及地面所有设施的绝对安全和正常使用。遵循的具体原则如下:监测方案以安全检测为目的,根据工程特点确定监测对象和主要监测目标。根据监测对象的重要性确定监测规模和内容、监测项目和测点布置,较全面地反映实际工作状态。采用先进、可靠的检测仪器和设备,设计先进的监测系统。为确保提供可靠、连续的监测资料,各监测项目间相互校验,以利数值计算、故障分析和状态研究。在满足确保工程安全施工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工程施工的交叉干扰影响。按照国家现行的有关规定、规范编制监测方案。2.3.2 检测技术编制内容本监测设计范围包括泉水站(CK5+647.755CK5+820.155)施工、中华广场
6、站(CK6+521.501CK6+688.901)施工、全水路站中华广场站区间隧道工程(CK5+820.155CK6+521.501,右线全长701.346m,左线长700.986m),中华广场站高新区站区间隧道工程(CK6+688901CK7+786.839,右线长1097.938m,左线长1100.418m)的施工监测设计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施工场地的地标建筑物现场调查;施工场地的地下管线状况调查;泉水路站暗挖施工监测方案(包含支护结构承载监测);中华广场站明挖基坑施工监测方案(包含支护结构承载监测);泉水路站中华广场站区间隧道工程矿山暗挖法施工监测方案(包含支护结构承载监测);中华广场站
7、高新区站区间隧道工程矿山暗挖法施工监测方案(包含支护结构承载监测);地下水位监测方案;地下土层承载监测方案;地标建筑物沉降监测。2.3.3 技术标投标文件构成技术标投标文件一式三份,其中正本一份,副本两份。2泉水路车站暗挖法施工监测方案由于本工程的地理位置额复杂性,施工过程的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各类监测点的布置参照设计单位出的监测图纸和以往工程经验进行合理的布置,确保工程安全。在基坑的开挖、降水、支护和结构施工的过程中,基坑内外地基应力的重分布会引起维护结构及周围土体的变形,从而有可能危及基坑、主体结构的稳定和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的安全。因此在基坑和结构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施工监控量测,对维护
8、结构和周围土体、钢支撑、周围建筑物的变形进行跟踪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进行分析,反馈信息,进一步掌握施工过程中基坑及周围环境的实际工作状态,以便修改设计参数,调整施工工艺,确保结构安全、经济、可靠和施工的顺利进行。2.1检测项目与监测方法1基坑开挖基坑内外情况观察洞内观察是不借用任何测量仪器,而用肉眼凭借经验判断围岩、锚杆、衬砌和隧道安全性的最直观方法。对于个别现象和特殊情况的发现尤其重要。其目的是核对地质资料,判断围岩和支护系统的稳定性,为施工管理和工序安排提供依据。在矿山法暗挖隧道每开挖一环后,细致地观察隧道内地质条件的变化情况,裂隙的发育和扩展情况,渗水情况,观察隧道两边及顶部有无松
9、动的岩石,锚杆有无松动,喷层有无开裂以及中墙衬砌有无裂隙出现。隧道洞内观察工作贯穿于隧道施工的全过程,及时与工程技术人员交流信息和资料。基坑开挖情况观察开挖后立即进行。2基坑围护桩及墙顶水平位移监测(1)测斜管的埋设与布置测斜管沿车站维护结构每隔15m设一个。测斜管采用绑扎方法固定在钢筋笼上,一起吊入孔中。在进行测斜管管段连接时,必须将上下管段的滑槽对准,使测斜管的探头在管内平滑移动。为了防止砼浆进入管内,还应对接头密封处理,测斜管布置断面见图2.1所示。 图2.1泉水路站地下水位监测剖面图(2)监测方法围护结构水平位移表现在维护结构的倾斜程度,应用测斜仪进行监测的基本原理是:将测斜探头放入测
10、斜管底部,提升电缆使测斜管探头沿测斜管导槽滑动,自上而下每隔一定距离逐点量测每个测点相对于铅垂线的偏斜。测点间距一般就是探头本身长度,因而可以认为量测结果沿整个测斜孔是连续的,这样,同一量测点任何两次量测结果之差,即表示量测时间间隔内围护结构在该点的角变位。根据这个角变位,可以把它们换算成每个测点相对于测斜管基准点水平位移。因此,可以提供维护结构沿深度方向水平位移随时间变化曲线。(3)检测频率在开挖后的17天内,检测频率为2次/天;在715个月内,监测频率为1次/天,在30天后,监测频率为2次/3天。(4)计算和作图每次测完后,通过不同测点位移的变化确定支护结构受力。然后再绘出累计位移-历时曲
11、线图和本次位移-历时曲线图及支护结构受力变化速度-历时曲线图。3支护结构侧面压力(1)测点布置土压力盒埋设在挖孔桩护壁外侧,把土压力盒装入用布缝制的口袋内,使压力膜向外,通过增加护壁构造钢筋使土压力盒与土层贴紧。施工中,应注意土压力盒、布帘、导线不受破坏。在埋设土压力盒时,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断面,在墙身迎土面一侧每断面平均布置6个土压力盒,基坑侧每断面布置1个土压力盒,共计14个压力盒。每25m布置一个断面,布置断面见图2.2所示。 图2.2泉水路站墙水平位移,桩内力,支护结构界面上侧向压力监测剖面图(2)监测仪器采用土压力盒和采集仪进行监测。(3)监测频率在开挖后的17天内,检测频率为2次/天
12、;在715个月内,监测频率为1次/天,在30天后,监测频率为2次/3天。(4)计算和作图自动采集绘制曲线4基坑围护结构内力监测(1)测点布置根据监测点应力计算值,选择钢筋计的量程,在安装前对钢筋计进行拉、压两种受力状态的标定。钢筋应力是通过串联于受力钢筋计两侧而得。钢筋计与受力主筋通过连杆采用电焊的方式连接,在绑扎钢筋笼的同时焊接。焊接中采用敷湿毛巾降温,以免钢筋传热对钢筋计产生影响。布设钢筋计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断面,不设点应设在支撑位置处。在浇筑砼前,应对钢筋笼上的钢筋逐一编号,核定位置,将应力计上的导线逐段捆扎在邻近的钢筋上,引到地面的测试匣中,并注意导线的保护。砼浇筑后,检查应力计电路
13、电阻值和绝缘情况,作好引出线和测试匣的保护措施。每25m布置一个断面每断面20只,同图4.2所示。(2)监测方法采用应力采集仪进行监测(3)监测频率在开挖后的17天内,检测频率为2次/天;在715个月内,监测频率为1次/天,在30天后,监测频率为2次/3天。(4)计算和作图自动采集绘制曲线。5钢支撑轴力监测(1) 测点布置测点布置见图2.3所示,每个断面布置3根,每隔50米布置一组。图2.3泉水路站横撑内力监测剖面图(2) 量测方法应用轴力计来量测钢支撑的轴力,轴力通过安装架来固定在钢支撑的端头,钢支撑和轴力计安装后,即可确定支撑的轴向荷载和偏心荷载,安装示意图见图4.4所示。(3) 监测仪器
14、监测仪器采用轴力计进行钢支撑的承载的监测。(4) 监测频率在开挖后的17天内,检测频率为2次/天;在715个月内,监测频率为1次/天,在30天后,监测频率为2次/3天。(5) 计算和作图自动采集绘制曲线6. 基坑外地沉降监测(1)测点布置及埋设大连泉水路车站基坑外侧地表沉降监测点是沿断面方向25m设1个监测断面,基坑每个断面量测各布设沉降点5个地表桩,其详细布置见地表沉降监测点平面布置图2.5 。沉降观测点采用冲击钻钻约0.5m的孔,埋设0.5m长的16钢筋,钢筋露出地面约10mm,孔隙用水泥砂浆充实。(2)检测仪器与监测方法地表沉降采用苏光N2水准仪+GMP3测微器进行观测,以加密控制点作为
15、后视,直接测出监测点的高程。为使观测值能准确反映地表的沉降量,必须经常对加密控制点进行检测。(3)监测频率在开挖后的17天内,检测频率为2次/天;在715个月内,监测频率为1次/天,在30天后,监测频率为2次/3天。开挖前一定距离就开始量测;拆撑时,频率加密。(4)计算和作图每次测完后,通过测量出来钢筋外头的标高,求的地表沉降点的沉降量。然后再绘出累计沉降量历时曲线图和本次沉降量历时曲线图及沉降速度历时曲线图。7,基坑外土体水平位移(1) 测点布置及埋设大连泉水路站基坑外土体水平位移测站沿车站纵向每侧布置2个,4个,测点布置见图2.1所示。测斜仪用小型钻机钻孔埋设。钻孔的孔径应大于测斜管510
16、cm,钻孔时在土质较差处应采用泥浆护壁。测斜管接缝处理完成后,在管内注满清水,钻孔结束后马上沉入孔中。随后在钻孔与测斜管的空隙中填入细砂或水泥和膨润土拌和的灰浆。测斜管顶面一般低于地面1520cm,并砌保护井加盖板,以免遭受破坏。(2) 监测仪器大连泉水路站基坑外土体水平位移采用测斜仪监测。(3) 监测频率在开挖后的17天内,检测频率为2次/天;在715个月内,监测频率为1次/天,在30天后,监测频率为2次/3天。(4) 计算和作图每次测完后,计算求出地表水平位移。然后再绘出累计水平量历时曲线图和本次沉降量历时曲线图及沉降速度历时曲线图。8.地下水位监测(1)测点布置在车站维护结构外缘距车站外
17、边缘垂线0.6m处,对应于监测线的位置布设地下水位检测孔,纵向每30m布置一个,测点布置见图4.1所示。主要监测基坑开挖和结构施工过程中地下水位的变化,以确保临近建筑物的安全。水位检测孔应采用XY-100型地质钻钻孔。内置100mm梅花型布置的5mm滤水孔,外包隔沙尼龙纱布。(2)监测方法及监测仪器采用水位仪进行检测。(3)监测频率在开挖后的1-15天内,检测频率为1-2次/天;在16天-1个月内,监测频率为1次/2天,在1-3个月内,监测频率为1-2次/周,3月以后,1-3次/月。开挖后立即进行,拆隔墙后立即进行。(4)计算和作图每次测完后,通过用水位仪测量出监测水位孔水位的变化求值收敛值。
18、然后再绘出累计收敛历时曲线图和本次收敛历时曲线图及收敛速度历时曲线图。9基坑土体分层竖向位移(1)测点布置及埋设在基坑车站设1个断面,在基坑中线处的底部地层中布设一个测孔。(2)监测方法及监测仪器采用分层沉降进行监测(3)监测频率在开挖后的1-15天内,检测频率为1-2次/天;在16天-1个月内,监测频率为1次/2天,在1-3个月内,监测频率为1-2次/周,3月以后,1-3次/月。开挖后立即进行,拆隔墙后立即进行。(4)计算和作图每次测完后,通过用封层沉降仪测量出各岩层沉降的变化求得收敛值。然后再绘出累计收敛历时曲线图和本次收敛历时曲线图及收敛速度历时曲线图。10地下管线水品位移与竖直位移监测
19、(1)监测点布置与埋设在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的地下管线沿轴线方向每15个设5个监测点,基点埋设同地表建(构)筑物不均匀沉降观测。沉降测点埋设,用冲击钻在地下管线轴线上方的地表钻孔,然后放入直径20-30MM的半圆头钢筋,其深度应与管线底一致,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2)监测方法及监测仪器观测方法、监测仪器与地表隆陷观测同。(3)监测频率在开挖后的1-15天内,检测频率为1-2次/天;在16天-1个月内,监测频率为1次/2天,在1-3个月内,监测频率为1-2次/周,3月以后,1-3次/月。开挖后立即进行,拆隔墙后立即进行。(4)计算和作图施工前,由基点通过水准测量测出管线沉降观测点的初始高程HO,在
20、施工过程中测出的高程为Hn。则高差H=Hn-HO即为地表沉降值。根据地表沉降值,进行管线的安全验算。每次测完后,通过用水位仪测量出监测水位孔水位的变化求得收敛值。然后再绘出累计收敛-历时曲线图和本次收敛-历时曲线图及收敛速度-历时曲线图。11、相邻建筑物沉降与倾斜监测前建筑物资料整理工作、监测网的布置、监测点的布设、监测方法及计算和作图参见泉水路车站相关内容。(1) 监测频率泉水路车站开挖布置1个建筑物变化监测测站,测站设有11个测点。开挖面距离观测断面小于2B前后每天12次,开挖面距离观测断面小于5B前后每天2次,开挖面距离观测断面小于5B前后每天1次。(2) 监测控制标准建筑物沉降位移的控
21、制标准是20mm,其中变形到14mm视为警戒值。建筑物倾斜位移变形标准是0.003,其中变形到0.0021mm视为警戒值。12、相邻建筑物裂缝监测建筑物裂缝监测方法及监测标准间泉水路车站相关内容。13、喷射混凝土应力监测混凝土应力量测包括喷射混凝土和二次衬砌模筑混凝土应力量测。(1)测试断面的布设与元件的埋设测试端面布设在竖井区段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类围岩区段,与围岩内部位移测试断面相同外,在洞口段加密,在行人行车的交叉口段也布设断面,断面具体划分详见附表隧道量测断面划分布设表。每个断面布设5个测点,分别在拱部、拱腰、墙腰处,一个测点三个应力计,一个断面共需15混凝土应力计。初期支护混凝土应变计
22、埋设:当围岩开挖完成,初次喷射混凝土完成后,进行混凝土应变计安装,将混凝土表面应变计采用HY-914快速粘结合剂将其粘在初次喷射的混凝土层上,将其外接引线沿喷层固定,把接线接头引至铁箱里面(要是没有,可按围岩压力接线头一样制作一个铁箱),把接线接头分别作好标记,统一管理量测。二次衬砌钢筋绑扎的同时,根据选择断面及要埋设的测点位置,用8圆钢制作成几个固定铁圈与周围钢筋焊接、连接将应力计固定在离模板边沿大约3-5cm处,同时焊接一个20钢筋将其应力计接线引出,同时接线沿钢筋紧贴固定。(2)量测仪器根据合同要求混凝土应力量测,采用WY-X2混凝土应力计为埋设元件,接受器为PZX-2型振弦检测仪。(3
23、)监测频率在开挖后的1-15天内,检测频率为2次/天;在16天-1个月内,监测频率为1次/天,在1-6个月内,监测频率为2次/天,6月以后,1次/周。开挖后立即进行,拆隔墙后立即进行。(4)计算和作图每次测完后,通过测量出来的钢筋外头的标高,求得地表沉降点的沉降量。然后再绘出累计沉降量历时曲线图和本次沉降量历时曲线图及沉降速度历时曲线图。14锚杆应力锚杆内力量测采用光纤式表面应立即,每个锚杆安装4个表面应力计,且等分锚杆长度,全断面选取4根锚杆量测。锚杆上留有凹槽,仪器安装后将光纤数据置于凹槽内使数据线得到保护,仪器底座与锚杆的连接面上用氧弧焊焊接,光纤数据线用PVC管固定于初期支护上置于防水
24、板背后,于拱脚处从防水板下侧引出,所有的数据线均由一侧引出。为使锚杆能够顺利打入钻孔内,在安放钢筋表面应立即的位置,将锚杆直径适当缩小。在埋设仪器前先将选定的锚杆进行加工,将需要焊接仪器大的地方打磨平整使仪器安装后不扩大毛干的断面积,以此来保证仪器在安装过程中的安全性。15爆破震动监测(1)测点布置监测断面的测点布置接近爆破区的拱部,拱腰和拱脚各2点布置,每10m一个断面。(2)控制标准根据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2003)规定,交通隧道安全振动速度标准按V15cm/s控制。为保证操作时的可靠性,确保后隧道开挖时不影响先行隧道衬砌结构的稳定,现场振动速度标准(一般段)按V10cm/s控制
25、。下穿房屋段时为保证地表及建筑物的安全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爆破施工时爆破振动波速应控制在1.52.0cm/s。2.4 泉水路车站施工监测工程量汇总表2.2泉水车站暗挖段工程施工监测预算序号工程名称面内点数断面数点数观测次数1基坑内外情况观察2402地表沉降4271082403坡顶水平位移4331322404坡顶竖直位移4331322405地下水位观测312362406桩水平位移213262407横撑内力310302408桩内力20132602409支护结构界面上测向内力61378024010土压力61378024011土钉压力41278024012锚杆承载6127224013锚索承载15121
26、8024014土体分层位移3173424015地下管线沉降5105024016爆破控制监测63319824017地表建筑物116662403泉水路至中华广场区间隧道施工监测方案3.1泉水路至中华广场区间工程条件(1)隧道位置及结构本区间设计里程DK+820.155DK6+521.501,右线全长701.346m,左线全长700.986,其中短链0.360m.设计包括区间隧道主体,联络通道等土建工程。本区间长度较短,采用单面坡排水,于右线DK5+840及左线DK5+860里程处各设置一处人防段,于DK6+250里程处设置一处联络通道。本区间沿山东路敷设直到中华广场站,隧道采用矿山法施工。(2)隧
27、道周边环境山东路车流量一般,区间隧道上方管线密集,主要有污水管、煤气管、电线管、给水管。煤气管包括300直径2根,150直径一根,在靠近中华广场站布置,污水管主要为600,400直径管涵,给水管为300,150直径铸铁管,电信管主要为混凝土包封光缆。区间施工不穿越房屋,山东路两侧建筑物较少,多为简易房屋浅基础,且距离隧道较远。(3)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情况地貌为冰碛丘陵,主要地层为第四系人工堆积层,第四系中更新统冰碛粘土以及含卵石粘土层,下伏震旦系五行山群甘井子组白云质灰岩,粘土层局部含卵石。岩石较完整,局部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呈短柱状,局部岩溶发育。沿线地下水类型主要是1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
28、水,2岩溶水二种,前者主要赋存于第四纪地层的孔隙中和基岩裂隙中,后者主要赋存于隐伏灰岩的溶洞,溶隙中。(4)泉水路至大连中华广场区间隧道施工方法本区间推荐采用矿山法施工。本段区间为单线单洞区间,马蹄形断面,开挖跨度6.3m,采用矿山法施工。3.2监测内容与要求由于本工程的地理位置的复杂性,施工过程的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各类监测点的布置参照设计单位出的监测图纸和以往工程经验进行合理的布置,确保工程安全。在泉水路-大连中华广场区间隧道建立观测测站,动态监测施工质量。并根据监测成果,及时进行分析,反馈信息,进一步掌握施工过程中基坑及周围环境的实际工作状态,以便修改设计参数,调整施工工艺,确保结构安全
29、,经济。可靠和施工的顺利进行,确定如下的必测监测项目和特殊条件下监测项目内容:1围岩及支护状况观察2地表沉降监测3拱顶沉降监测4周边净空收敛位移监测5底板鼓起监测6地下水位监测7地中分层沉降位移监测8建筑沉降及倾斜监测9地表地面建筑倾斜监测10地表建筑物裂缝监测11地下管线沉降与裂缝监测12围岩压力与二层支护结构间压力监测13支护结构(钢筋仪)应力监测14钢支撑及应力量测15喷射混凝土应力监测监测要求见表3.1所示表3.1泉水路-大连中华广场区间隧道施工监测表序号量测项目方法及工具测点间距量测频率(距开挖,模筑后的时间)控制值警戒值115天1630天3190天1地质及支护观察观察,描述每个施工
30、周期开挖及支护后立即进行2洞周收敛收敛计见说明2次/天1次/2天2次/周20mm14mm3拱顶下沉精密水准仪,水准尺,钢尺见说明2次/天1次/2天2次/周30mm21mm4地表沉降精密水准仪见说明2次/天1次/2天2次/周30mm21mm5底部隆起精密水准仪,水准尺,钢尺见说明2次/天1次/2天2次/周20mm12mm6地下水位水位仪纵向间距30m1次/天1次/周1次/月7周边建筑物,管线沉降水准仪,钢尺建筑物四角,管线接头2次/天1次/2天2次/周20mm14mm8周边建筑物,管线裂隙裂隙观察仪建筑物四角,管线接头2次/天1次/2天2次/周不出现裂缝不出现裂缝9周边建筑物,管线倾斜经纬仪,水
31、准仪,砚牌,钢尺建筑物四角,管线接头2次/天1次/2天2次/周0.0030.00213.3监测项目与监测方法1围岩及支护状况观察洞内观察是不借助任何监测仪器,而用肉眼凭经验判断围岩、锚杆、衬砌和隧道安全性的最直观方法。对于个别现象和特殊情况的发现尤其重要。其目的是核对地质资料,判断围岩和支护系统的稳定性,为施工管理和工序安排提供依据。在矿山法暗挖隧道每开挖一环后,细致地观察隧道内地质条件的变化情况,裂隙的发育和扩展情况,渗水情况,观察隧道两边及顶部有无松动的岩石,锚杆有无松动,喷层有无开裂以及中墙衬砌有无裂隙出现。隧道洞内观察工作贯穿于隧道施工的全过程,及时与工程技术人员交流信息和资料。基坑开
32、挖情况观察开挖后立即进行,每个施工周期。2 拱顶沉降监测(1)测点布置与埋设在隧道洞内每6m选一断面,在其拱顶位置布设一拱顶沉降监测点。在选好的位置上埋设一根锚杆,并且在锚杆上设置易 小挂钩。其详细布置图3.1。(2)监测方法通过在锚杆的挂钩上悬挂钢尺,然后用水准仪测量挂钩标高变化来监测拱顶的沉降,监测方法见泉水路车站相应部分。(3)监测仪器采用苏州一光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DSZ2精密自动安平水准仪和钢尺及水准尺。(4)监测频率在开挖后的1-15天内,检测频率为2次/天;在16天-1个月内,监测频率为1次/天,在1-6个月内,监测频率为2次/天,6月以后,1次/周。开挖后立即进行,拆隔墙后立即进
33、行。(5)计算和作图每次测完后,通过测量出来的挂钩标高,求得拱顶沉降点的沉降量。然后再绘出累计沉降量历时曲线图和本次沉降量历时曲线图及沉降速度历时曲线图。(6)监测控制标准拱顶下沉的控制标准是20mm,其中变形到14mm视为警戒值。3 底板鼓起监测(1)测点布设及埋设与拱顶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同步,在隧道底板纵向每 6m选一断面,与顶板测点在同一平面,用重锤悬挂确定。在选好的位置上采用冲击钻钻约0.5m的孔,埋设0.5m长的16钢筋,钢筋露出地面约10mm,孔隙用水泥砂浆填实,见泉水路车站布置相应部分。(2)监测方法及监测仪器采用苏州一光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DZS2精密自动安平水准仪和钢尺及水准仪。
34、(3)监测频率在开挖后的1-15天内,检测频率为2次/天;在16天-1个月内,监测频率为1次/天,在1-6个月内,监测频率为2次/天,6月以后,1次/周。开挖后立即进行,拆隔墙后立即进行。(4)计算和作图每次测完后,通过用收敛计测量出对称两收敛点的间距的变化求得收敛值。然后再绘出累计收敛历时曲线图和本次沉收敛历时曲线图及收敛速度历时曲线图。(5)监测控制标准周边净空收敛位移的控制标准是20mm,其中变形到12mm视为警戒值。4 周边净空收敛位移(1)测点布置及埋设与拱顶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同步,在隧道洞内纵向每10m选一断面,在其拱腰附近的最大跨度线上900mm和下1200mm各布设一对周边净空收
35、敛位移监测点。在选好的位置上埋设一根锚杆,并且在锚杆上焊接收敛监测点。(2)监测方法及监测仪器通过用收敛计测量出对称两收敛点的间距的变化求得收敛值。(3)监测频率在开挖后的1-15天内,检测频率为1-2次/天;在16天-1个月内,监测频率为1次/天,在1-3个月内,监测频率为1-2次/天,3月以后,1-3次/月。开挖后立即进行,拆隔墙后立即进行。(4)计算和作图每次测完后,通过用收敛计测量出对称两收敛点的间距的变化求得收敛值。然后再绘出累计收敛历时曲线图和本次沉收敛历时曲线图及收敛速度历时曲线图。(5)监测控制标准周边净空收敛位移的控制标准是20mm,其中变形到14mm视为警戒值。5 地表沉降
36、监测(1)测点布置及埋设泉水路至中华广场区间隧道地表沉降监测点是沿线路方向每隔12m设一个监测断面,每个断面布设沉降点11个,其详细布置见地表沉降监测点平面布置参见学院广场车站。沉降观测点采用冲击钻钻深约0.5m的孔,埋设0.5m长的16钢筋,钢筋露出地面约10mm,孔隙用水泥砂浆填实。(2)监测仪器与监测方法地表沉降采用苏光N2水准仪+GMP3测微器进行观测,以加密控制点作为后视,直接测出监测点的高程。为使观测值能准确反应地表的沉降量,必须经常对加密控制点进行检测。(3)监测频率在开挖后的1-15天内,检测频率为2次/天;在16天-1个月内,监测频率为1次/天,在1-6个月内,监测频率为2次
37、/天,6月以后,1次/周。开挖后立即进行,拆隔墙后立即进行。(4)计算和作图每次测完后,通过测量出来的钢筋外头的标高,求得地表沉降点的沉降量。然后再绘出累计沉降量历时曲线图和本次沉降量历时曲线图及沉降速度历时曲线图。(5)监测控制标准泉水路至中华广场区间隧道地表沉陷控制标准是20mm,其中变形到14mm视为警戒值。6 地下水位监测(1)测点布设及埋设在车站围护结构外缘距车站外边缘垂线0.6m处,对于监测线的位置布设地下水位监测孔,纵向每30m布设一个,主要监测基坑开挖和结构施工过程中地下水位的变化,以确保临近建筑物的安全。水位监测孔采用XY-100型地质钻钻孔。内置50mmpvc灰管,管周围为
38、100mm梅花型布置的5mm滤水孔,外包隔沙尼龙布。(2)监测方法及监测仪器采用水位仪进行检测(3)监测频率在开挖后的1-15天内,检测频率为1-2次/天;在16天-1个月内,监测频率为1次/天,在1-3个月内,监测频率为1-2次/天,3月以后,1-3次/月。开挖后立即进行,拆隔墙后立即进行。(4)计算和作图每次测完后,通过用水位仪测量出水位孔水位的变化求得收敛值。然后再绘出累计收敛历时曲线图和本次沉收敛历时曲线图及收敛速度历时曲线图。7 建筑沉降与倾斜监测监测前建筑物资料整理工作、监测网的布设、监测点的布设、监测方法及计算和作图参见泉水路车站相关内容。(1)监测频率泉水路车站开挖布置1个建筑
39、物变化监测测站,测站设有11个测点。开挖面距离观测断面小于2B前后每天12次,开挖面距离观测断面小于5B前后每天2次,开挖面距离观测断面大于5B前后每天1次。(2)监测控制标准建筑物沉降位移的控制标准是20mm,其中变形到14mm视为警戒值建筑物倾斜位移变形标准是0.003mm,其中变形到0.0021mm视为警戒值8相邻建筑物裂隙监测建筑物裂隙监测方法及监测标准见泉水路车站相关内容。9地下管线水平位移与竖直位移监测(必测项目)(1)测点布置及埋设在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的地下管线沿轴线方向每100m布设5个监测点,基点埋设同地表建(构)筑物不均匀沉降监测。沉降测点埋设,用冲击钻在地下管线轴线上方的
40、地表钻孔,然后放入直径2030mm的半圆头钢筋,其深度应与管线底一致,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2)监测方法及监测仪器观测方法,监测仪器与地表隆陷观测同。(3)监测频率在开挖后的1-15天内,检测频率为1-2次/天;在16天-1个月内,监测频率为1次/天,在1-3个月内,监测频率为1-2次/周,3月以后,1-3次/月。开挖后立即进行,拆隔墙后立即进行。(4)计算和作图施工前,由基点通过水准测量测出管线沉降观测点的初始高程HO,在施工过程中测出的高程为Hn。则高差H=Hn-HO即为地表沉降值。根据地表沉降值,进行管线的安全验算。每次测完后,通过用水位仪测量出监测水位孔水位的变化求得收敛值。然后再绘出
41、累计收敛-历时曲线图和本次收敛-历时曲线图及收敛速度-历时曲线图。10、围岩压力与二层支护结构间压力监测(1)测点布置及埋设在泉水路至中华广场区间每100m布置一个监控围岩压力与二层支护见压力检测断面,每个断面布置8个压力盒。(2)监测方法及监测仪器接触压力量测仪器根据测试原理和测力计结构不同分为液压式测力计和电测式测力计。电测式优点是测量精度高,可远距离和长期观测。根据合同要求,该次采用电测式测力计。采用仪器与元件:钢弦式压力盒WY-2型,振弦频率检测仪PZX-2型。(3)监测频率在开挖后的1-15天内,检测频率为1-2次/天;在16天-1个月内,监测频率为1次/2天,在1-3个月内,监测频
42、率为1-2次/周;3月以后,1-3次/月。开挖后立即进行;拆隔墙后立即进行。(4)计算和作图每次测完后,通过不同测点压力的变化确定围岩压力及二层支护结构间压力的大小。然后再绘出累计围岩压力与二层支护结构间围岩压力-历时曲线图和本次围岩压力与二层支护结构间围岩压力-历时曲线图及围岩压力与二层支护结构间围岩压力变化速度-历时曲线图。11.支护结构(钢筋仪)应力监测(1)测点布置及埋设在泉水路车站支护结构受力采用钢筋计频率仪,其布置断面与围岩压力量测布置在相同断面,每个断面布置6个钢筋计频率仪。(2)监测方法及监测仪器应用应力采集器进行采集。(3)监测频率在开挖后的1-15天内,检测频率为1-2次/
43、天;在16天-1个月内,监测频率为1次/2天,在1-3个月内,监测频率为1-2次/周;3月以后,1-3次/月。开挖后立即进行;拆隔墙后立即进行。(4)计算和作图每次测完后,通过不同测点压力的变化确定支护结构受力。然后再绘出累计支护结构受力-历时曲线图和本次支护结构受力-历史曲线图及支护结构受力变化速度-历时曲线图。12、钢支撑及应力量测(1)量测断面的布置与元件埋设量测断面的选取详见附表隧道量测断面布设表,每一横断面布设3个点。在隧道施工安装钢支撑前,在地面事先将测力计固定在钢支撑上面。钢支撑上固定钢筋表面应变计,在支撑上测点上下表面分别固定一个(采用HY-914快速粘接合剂与型钢粘牢),应变
44、计拉压螺栓要适当,尽量使其无初始应力。类围岩,采用钢筋应变计,用电焊在测点处焊接一个钢筋计,焊接时,钢筋计选择与格栅支撑主筋同直径且尽量保证与主筋同心,以防止钢筋计偏心影响元件的使用和读数的准确。在洞内安装好支撑后,将起测力计接线沿围岩面固定走线,接于围岩压力测试安装好的铁箱内,做好标记,方便管理和读数。(2)钢支撑应力量测仪器本次量测采用应力量测采用WY-X2型表面应变计,读数仪器为PZX-2型振弦频率检测仪。(3)监测频率在开挖后的1-15天内,检测频率为2次/天;在16天-1个月内,监测频率为1次/天,在1-6个月内,监测频率为2次/天;6月以后,1次/周。开挖后立即进行;拆隔墙后立即进
45、行。(4)计算和作图每次测完后,通过测量出来的钢筋外头的标高,求得地表沉降点的沉降量。然后再绘出累计沉降量-历时曲线图和本次沉降量-历史曲线图及沉降速度-历史曲线图。13.喷射混凝土应力监测混凝土应力量测包括喷射混凝土和二次衬砌模筑混凝土应力量测。(1)测试断面的布设与元件的埋设测试断面每个断面布设5个测点,分别在拱顶,拱腰,墙腰处,一个测点三个应力计,一个断面共需15混凝土应力计。初期支护混凝土应变计埋设:当围岩开挖完成,初次喷射混凝土完成后,进行混凝土应变计安装,将混凝土表面应变计采用HY-914快速粘接合剂将其黏在初次喷射的混凝土层上,将其外接引线沿喷层固定。二次衬砌混凝土应变计埋设在:在二次衬砌钢筋绑扎的同时,根据选择断面及要埋设的测点位置,用8圆钢制作成几个固定铁圈与周围钢筋焊接、连接将应变力固定在离模板边沿大约3-5cm处,同时焊接一个20钢筋将其应变计接线进行引出,同时接线沿钢筋紧贴固定。(2)量测仪器根据合同要求混凝土应力量测,采用WY-X2混凝土应变计埋设元件,接受器为PZX-2型振弦检测仪。(3)监测频率在开挖后的1-15天内,检测频率为2次/天;在16天-1个月内,监测频率为1次/天,在1-6个月内,监测频率为2次/天;6月以后,1次/周。开挖后立即进行;拆隔墙后立即进行。(4)计算和作图每次测完后,通过测量出来的钢筋外头的标高,求得地表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