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881649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4.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课件.ppt(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快速而准确地捕捉文本信息,并且根据题目进行迁移转化,是破解论述类文本的关键环节,要想达到这一目的,以下步骤是必不可少的:,一、通晓文本,整体感知,明确基本信息。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整体感知文意。阅读前可根据文本特征,预设如下问题:中心话题;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情感和态度;凸显主旨的材料;布局谋篇顺序,材料组织方式,段落之间关系。注意:阅读时可边读边标注关键词句,比如重要的修饰限制性词语,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等。,二、扣住问题,细心查找,落实答题区间。在第一遍阅读的基础上,着眼文章局部的段落和语句,做好细致分析:审题目做标记、定范围细筛选、抓关键确答案。扣住目标,找到题

2、目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和深入理解。,查找方法:,比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T一,文本第二段介绍了“诗三百篇”在春秋中叶以前的功用,通过“一方面”“另一方面”可知有二,T1B选项和T3A选项就是围绕这两方面来命题的。,三、文题比对,反复验证,准确锁定选项。将题目的题干、选项与原文对应文字仔细比对,是确定选项的最后一道“工序”,要特别注意。基本方法是“文题比对”。为了保证准确性,对每个选项可以进行两种处理。一是“投石探波”。二是“选项切片”,有些选项是比较长的句子,可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逐一与原文对应的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断,看相关片断的信息是否与选

3、项吻合。,全国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规定: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该地区2011到2009三年高考,论述类阅读分别考了金开诚诗经选段、启功金石书画漫谈选段和陈鹏举诗与歌词选段,均属于文化考据的范畴,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充分显现了人文色彩。涉及的考点多为理解概念,筛选信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但命题不再仅仅是照搬原文或对原文进行简单改造,更多的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与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包含一种逻辑推断意味。题型、题量和分值稳定,均为选择题,3题9分。,由此可知,2012年的考查会有以下特点:1.选材会持续关注社会现实,注重文化因素,以及情感态度价值

4、观的导向,备考时应多接触有关文学、历史、考古、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论述类文章。2.试题命制依然会注重对文中词句的理解,对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概括,但不会纠缠于局部的、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3.题型、题量和赋分不会有大的变化。需要注意的是,三个小题均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成为一种趋势。,高考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包括以下内容:1.理解,不论重要概念还是重要句子,都要从语言体系中的固定意义(主要指词汇意义包括概念内涵等)和特定语境中临时意义(比喻象征意义、指代意义等)的方面去理解。,2.分析综合,对信息的处理,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例】(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

5、字,完成13题。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

6、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

7、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

8、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是()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B.在春秋中

9、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抽样分析】,【解题思路】选项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一般不会是对原文的照搬或者是简单改造,答题时在锁定检索区域的基础上,要用心研究题文的差别。A选项是对第一段的转述,“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于文无据,属于无中生有。B项是对“诗三百篇”其中一种用途的表述。C项交代了“

10、献诗陈志”的一种情况。D项把原文中的因果顺序颠倒了一下,也没有改变原意。参考答案:A,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抽样分析】,【解题

11、思路】对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关键的一步是要在原文中找到检索区间,然后认真研究选项内容和原文的差别,特别注意一些表述上的差异,原文第四段中,子展的意思是虽然晋侯为了卫国的叛臣才捉住了卫侯,但人言可畏,因为一个叛臣而捉住国君,不合适。参考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

12、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抽样分析】,【解题思路】对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往往在表述形式上与原文有较大差距,这就需要考生平心静气,对选项与原文内容做细致对比,不可忽视文中一些“隐性”信息,要做到准确转述。比如A项中的“曲折动人”,可以理解为“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B项中的“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则是对原文的曲解,根据原文第三段的内容可知,徒歌是有曲调的,比如原文中说“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参考答案:B,【例】(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13、成后面的题目。所有的艺术创作,开拓的都是一个艺术的空间;而艺术的空间说到底是一个想象的空间。想象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但又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艺术家若没有对现实空间的感受,就不可能产生艺术的想象,就不可能开拓出想象空间来。一个自幼目盲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绘画作品的;一个自幼耳聋的人,也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的。二是说,想象空间之所以是想象空间,归根到底是以现实空间为依据的。我们说一个艺术家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是说他主观想象的世界与直感到的现实空间,有着极大的差别。没有现实空间的参照,是无所谓想象力丰富还是不丰富的。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自

14、然就有了彼此的关系问题。,在这里,想象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世界在表现形态上更加类似于现实空间,让读者像进入一个特定的现实空间一样,进入到作家所构筑的艺术世界之中去。这个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但并不让人感到奇异或怪诞。二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是明显不同于现实空间的另一类空间。对于这样一个想象空间,人们是陌生的,如梦如幻。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让人领略到一种奇幻或怪诞的美感。实际上,这两种空间都是想象空间。但因,为前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所以我们常常将其作为现实空间本身来分析和理解,不认为它是虚幻不实的。而后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就根本不同于现实世界,带有明

15、显的梦幻感觉,所以我们常常直接称之为梦幻空间。一部红楼梦,就同时具有这两种不同的想象形式:太虚幻境构筑的是一个梦幻空间;而对贾府人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则是有类于现实空间的想象空间。,想象空间虽然是在现实空间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想象空间与现实空间却有着根本的差别。具体而言,现实空间不是任何一个人按照个人的意愿随意创造出来的,而是外在于任何一个个体人先行存在的。它给任何一个个体人,都提供了一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但这种空间,又是极其有限的,是不能满足任何一个个体人的全部要求的。总体而言,对于任何一个个体的人,现实空间都是不完全自由、不完全舒适的。想象空间则不同了。想象空间不是外在于它的创造者的,而是

16、它的创造者自由想象的产物。尽管他所创造的这个想象空间本身,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但想象空间对于它的创造者,而言,则是自由的。假若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的一部“自传”,曹雪芹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在贾府那个现实空间中,是不自由的;而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体验的却是创造的自由。红楼梦的读者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获得的也是自由的体验;他们已经不受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束缚,他们是在超越贾府这个现实空间的视点上,来俯视这个空间的。所以,想象空间是对现实空间的超越现实空间是不自由的,想象空间则能满足人对自由的要求。(选自王富仁现代中国异域小说研究序,有删改),从原文看,下列对“想象空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17、A.想象空间是以现实空间为基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B.想象空间在读者的直接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C.想象空间是作家经过自由创造开拓出的想象的世界。D.想象空间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自由的体验。,【抽样分析】,【解题思路】文中重要概念,往往就是文本论述的中心话题,因此理解概念的含义,既要依据其具体语境,还需关照段落,甚至全文。根据原文第二段内容,想象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世界在表现形态上更加类似于现实空间,这一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大致等同于现实世界;二是通过想象构造出的,这种在读者的感受中,就根本不同于现实世界。可见,B项犯了以偏赅全的错误。A项是对第一段段首部分的转述,C

18、、D两项都是对原文末段内容的概括。参考答案:B,听一听状元心得 从备考到阅读再到答题,每个步骤都要注意三个方面:1.备考,明确三种意识。文体意识(抓住议论的基本要素);文本意识(坚信答案均来自文本);规范意识(规范阅读,规范作答)。,2.阅读,思考三个问题。中心话题,了解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作者观点,了解作者的基本立场,以及情感和态度;论据材料,了解文本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材料。,3.答题,落实三种情况。形同意同(信息吻合,直接判断);形异意同(有所转换,实质一致);形似意异(迷惑性大,格外留意)。读无定法,但必定有法,同学们要牢记这些关于阅读和答题的要诀,让我们的备考做到事半功倍。,

19、背一背核心知识 一、论述类文本中的关键词句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等表判断的词语)。,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等);(2)转折(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等);(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4)分类分层

20、(首先、其次等);(5)举例子(例如、如等)。,3.重要句子及其作用,二、选择题错误选项设置陷阱的方法 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以下对应关系上:部分与整体。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以偏赅全),指从范围上对内容进行了随意扩大,即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的一部分所作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也可能缩小)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全部”“有时”“凡”“全”“都”“所有”“一切”“各种”等。可以用笔画出来,或者作特殊的标志。,主观与客观。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

21、,歪曲事实,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原因与结果。源流倒置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主要与次要。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和“次要”倒置。肯定与否定。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已然与未然

22、。“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偶然、可然与必然。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然”说成“往往”,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然”的存在,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有与无。有据与凭空(无中生有)从原文中找依据、找推断。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注意:A.选项句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就是无法在原文找到依据;B.选项句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但却在原文中的不同位置;C.选项句往往说得很有道理,但不是

23、文中观点。,推测有误前期与后期(时态不清)。实际上就是在时间上、逻辑上的混淆范围,即有意把原文中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此时应对照原文,注意表时间、表结果的关键词。言此与言彼(张冠李戴)圈出对象,知彼知己。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乙的观点、发明、创造。此时,应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悟一悟解题技法 一、基本步骤:1.通读全文。第一遍的阅读,不看后面的题目,着眼于对整体内容的把握,要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一般论述类文章作者的观点明确,思路清晰。我们可以从分析结构入手,宏观把握作者的思路。同时,用笔

24、画出关键词、句,以备后面解题之需。特别注意修饰语、限制语和关联词等。再就是文本的开头1、2段和文本的结尾,以及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把握这些概念和筛选出与这些概念有关的信息,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作出合理推断起着重要的作用。,2.确定范围。第一遍粗略阅读结束后,审清题干,注意其中打重点号的部分:是符合还是不符合;是正确还是不正确;是找原因,还是找依据;是分析观点,还是做出推断等。有些学生看题目走马观花,容易出现视觉盲点,影响答题。根据题干的要求,迅速找到原文中的大概方位。,3.仔细比对。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中的位置后,要把原文和选项仔细对照,验明正身,辨别正误。注意选项与原文信息是否一致。命题人经

25、常在选项中放置一些烟雾弹来迷惑考生。比如“以偏赅全”,原文是“大部分”,选项表述成“全都”;“超前判断或滞后判断”,把“还未出现的情况”表述为“已经产生的情况”,或将“已经产生的情况”表述为“还未出现的情况”;“过分肯定(太绝对)”,比如说选项中表述为“只要就”“一定会”“只有”“彻底”等。此外还有无中生有、夸大其辞、主次不分、是非颠倒、因果颠倒、强加因果、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等。,二、有效方法:1.学会逻辑推理,化繁难为简易。论述类文本命题,往往把分散在各个段落中的信息整合在一个选项中。如果我们只是一味扫描阅读文本,校对选项内容,而不知变通的话,必定费时费力,事倍功半。可尝试运用“逻辑推理法”

26、来破解谜题,比如在遇到判断句、条件关系句、因果关系句、递进关系句、假设关系句、绝对化表述句时,可运用“逻辑推理”去判断正误,提高解题的效率。,2.运用“排除法”,节省应试时间。高考命题比较规范,一般是按段落顺序来命题。另外,每道题的设题角度不同,针对的段落内容一般也不同,所以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在做后一道题的时候,以前一道题没有涉及到的段落内容为扫描校对的重点。这样可以大大节省应试的时间。,3.融会贯通做题,四两可拨千斤。所谓融会贯通做题,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1)充分利用每道题中四个选项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性,运用逻辑推理法找出正确答案;(2)将3道题看做一盘棋,扫描过的内容不要立刻抛到脑后,要注意多做联想,因为各题之间未必完全没有联系。这些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可能会出自同一段,也可能互相映衬验证,有时还会自相矛盾。前一道题中的内容可能会在后一道题中再次出现,只是表达的角度不同。而做后一道题时,也许可以从前一道题的选项中获得启发。,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